农村留守儿童课余生活艺术素养发展的现状调查
——基于寿宁县的实践调研

2023-10-06 22:20郑小卓丁思莹孙香惠
河北画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寿宁县儿童素养

郑小卓 丁思莹 孙香惠

(集美大学)

一、问题提出

2014年,国家教育部发表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国家教育部发表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2021年,双减政策的发布,更是进一步强调了艺术素质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最近这几年,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儿童的艺术素养,获得美的体验。

而据全国妇联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102.55万,义务教务阶段的儿童仅约3000多万,且由于资源失衡,艺术教育有着“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农村留守儿童艺术素养普遍较低,其审美体验经验不足、思维较为局限。故而,如何打破留守儿童艺术素养发展困境,改善其艺术素养现状,已是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

小组将在充分了解艺术素养发展的支持政策、农村留守儿童艺术素养的发展困境基础上,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课余生活艺术素养发展的现状调查,以期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艺术素养发展现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以寿宁县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寿宁县青少年之家七彩假期欢乐夏令营活动来深入了解寿宁县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艺术素养发展现状。与此同时,调研小组深入实地调研,对学校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教学设施现状。同学校领导、老师进行深度访谈调查,了解当地儿童艺术素养培养存在的内在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案。并与学生家长进行深度交流,问卷访谈了解当前艺术素养培育实况,了解学生及学生家长对于艺术素养培养的真实态度。发现当下农村地区艺术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一个较为完备的研究结果以及解决对策。

(二)研究思路

本次调研所选择的寿宁县青少年之家七彩假期欢乐营夏令营活动的营员同过去的课外艺术素养教育,课堂的艺术教学有所差异,本调研小组从现状调查入手开展实地考察,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深度访谈法等尽最大可能获取第一、二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合分析,从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家长等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了解到当前寿宁县仍然存在农村地区艺术素养教育缺失严重的现象。本调研小组深入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剖析,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合理对策以及积极建言献策,为寿宁县农村地区儿童艺术素养教育的提升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1)被试

被试为33位寿宁县青少年之家七彩假期欢乐营夏令营活动的营员(涵盖1-6年级的学生)。以农村学生、家长、学校等为调查研究对象。多方位分析农村留守学生目前的艺术素养发展现状。共发放问卷33份,收回有效问卷33份,有效率100%。研究调查围绕艺术素养的培养为主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学校的培养方式、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调研成果覆盖面较广,对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艺术素养发展现状有一定参考依据。

(2)材料

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为编制的开营问卷:儿童艺术素养初始发展情况调查。该问卷由13个项目组成。信效度分析表明该 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效标效度、同质性信度和分半信度。

(3)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

在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面,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精确数据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调研结果进行评估。

2.实地观察法

通过线下与当地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对当地的整体艺术教育状态进行感知和观察,对当地相关活动和设施的建设进行简单了解,对当地政策进行整体解读,以及在课程活动中的整体感知和评价,我们对寿宁县艺术教育现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明确寿宁县艺术教育发展困境。

(1)观察的内容

①寿宁县当地的整体艺术教育状况

②寿宁县当地相关活动和设施的建设

③寿宁县当地的相关政策

④寿宁县青少年之家“七彩假期”欢乐营的课堂活动

(2)观察时间

2022年7月4日-2022年7月13日(寿宁县青少年之家七彩假期欢乐营活动期间)

(3)实地考察流程

①确立调查目的,探究非遗文化和农村留守儿童艺术教育融合的路径,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艺术素养现状,端正农村教育观念,增强农村对留守儿童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意识,实现非遗文化传承和艺术素养提升的双赢;

②决定调查方法和架构,在执行调研前,将调研工作进行完整规划,重点分析寿宁县艺术教育发展和寿宁县农村留守儿童艺术素养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以便获得最适用的调研资讯;

③展开实地考察,与当地人员进行沟通,进一步感知寿宁县的整体艺术教育状态,整体解读寿宁县的相关政策,并了解其相关活动和设施的建设,审核调查结果,减少非统计性偏差至最低,以增加抽样调查的精准度,进而深刻了解寿宁县的艺术教育现状,明确寿宁县艺术教育的发展困境;

④统计分析:实地考察完成后,将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编辑、组织以及分类和制表,将调查资料转化为可供分析解释的调研成果,结合调研结果,探究出非遗文化与农村留守儿童艺术教育融合的路径,使得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受到更高质量的艺术教育,使其形成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意识,进一步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艺术素养。

三、研究结果

(一)艺术教育资源匮乏

对于寿宁县发展较为缓慢的地方来说,当地政府更加注重经济技术的发展而忽视了艺术素养的发展,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农村地区的学校对于艺术素养培养的举措制度较少,这方面的涉猎程度不足,并且关于学校的置办也有缺陷。据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的家长认为艺术素养缺失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相关方面的师资不足,占比为33.33%,学校教师等重视程度不足以及学生自身对于艺术素养培养的课程不感兴趣也是引起艺术素养培养缺失的原因,总占比为48.48%,仍然有许多农村家长认为在艺术素养培养方面的不足存在其它更深层次的原因。例如许多不发达地区的学校的招生名额有限制,无法容纳所有的学生,这也体现出地方政府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度有所欠缺的无奈现状,地方政府给予随意的态度,地方学校教学资源缺失,调查研究结果表民许多农村家长对于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更多的选择将艺术素养培养的任务交付在校方,因为这之中的某一环节的缺失,农村的儿童面临的艺术素养的培养缺失的问题仍然无法得到解决。还有一些地方没有明确的收费置办标准, 存在高收费现象,这也违背了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1]

在寿宁县当地,关于艺术公共服务体系和设施屈指可数,民风习俗、特色文化及艺术创新的重视和活动缺乏。寿宁地市许多的活动内容千篇一律,缺乏创新,形式单一,并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之下,不能配备有专业且大数量的艺术设备,如琴法、绘画、科学技术等专业性材料。艺术素养培养的物质基础上遍比较缺乏。

(二)艺术培养形式单一

艺术培养的方案未能合理统一的下达于当地社区,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培养模式。关于社区艺术培养方面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即使是同一个地市,其社区也存在者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对于不同的社区,政府对于教育资源和师资的投入都有较大的差异。对于社区的艺术培养存在非专业性问题,其可依赖程度与专业艺术院校存在着差距。[2]对于艺术素养培养并未形成一个长期的执行机制,未能渗入于大众的生活中去。关于当地开展的一些艺术活动,也未达到大众基本参与度,设置的活动目的不明显,大多活动设置内容仅处于形式和基础层面。经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农村家长认为对于儿童艺术素养的培养较为有效手段为学校的艺术课程、艺术培训机构以及艺术团活动,但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无法满足农村儿童艺术教育的需求,师资缺乏、教育体系落后、经济水平不高、居民艺术娱乐活动较为单一等等都让这些较为有效的艺术素养培养途径无法真正落实。与此同时,学生家长仍存在着较为落后的教育观念,许多人对于艺术素养的培养认识方面存在一定欠缺,并且存在着对于艺术素养培养流于表面的现象,大部分农村家长则将艺术素养的培养工作交付给学校的教学,主动了解这一方面的农村家长则少之甚少,单一的艺术培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大众对艺术的认识不足,从而形成一种艺术素养培养无足轻重的心理,据问卷走访发现,目前仍然存在较为普遍的农村家长盲目凭靠分数指标来批判教育水平的现状。

当地对于非遗文化的普及和宣传力度不够,可能会导致非遗技艺的不断弱化,逐渐消失。大多艺术活动的设置仅处于基础的了解,存在形式化和表面化的缺陷。未能对内涵深层次的东西和思想理念等进行普及,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育和宣传仍需要 更加完善的举措,全面的提高市民群众的艺术素养发展水平。

(三)学科与艺术发展失衡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概64%的学校关于艺术课程的设置处于一周各两节,关于艺术素养的课程设置、深度和重视度都处于基本程度。比如,各学校都安排了音体美等艺术课程,并有专门的时间进行培养,但是在现实的学校活动中,艺术课程被基础学科所占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学校实际的活动课程中缺乏艺术素养这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投入,这严重的影响了留守儿童原本的身心教育效果。[3]这反映了学校对于学科教育的更加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在升学压力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学校更注重于学科应试教育的学习,每年的考生压力不断的增加,缺少时间和精力在艺术素养方面获得提升。在每年格式化的升学要求之下,老师教授一批又一批相同目标的学生,多年下来教师便会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批学生。这使得老师无法设计个性化的课程,使得教学工作如同程序一样执行下去。[4]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减少,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也受到一定影响。其次,对于寿宁县一些山区偏远的学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对于艺术等专业性教师的招聘稀缺,这就导致并不能接受足够专业的学习。学校在关于课程的协调和重视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由此可知,学校方面无法真正落实艺术教育,伴随着升学压力的逐年增长,注重分数的现象在农村地区十分普遍。

(四)家长的艺术素养发展意识薄弱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78%的家长对于艺术素养的了解甚少,并且不知道如何培养儿童的艺术素养。在对于艺术素养的培养上比较空缺,重视程度不足。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功能,农村留守儿童长时间同父母分离,家庭结构相对不完整,家庭教育在多个方面均存在明显缺陷。[5]并且对于留守家庭来说,更多的是隔代教育,可能对于年长的家长来说,对于艺术素养一词本就陌生,更不会重视儿童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在他们的年代来说,根本没有出现艺术素养一词,缺乏了感受艺术的渠道。很多家长对于艺术素养的培养更是茫然,在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指导之下,更不知道从何做起,并且关于教育的理念,大多都是处于比较实在的层面,大都以考取好的学校而为目的,因此,他们的重心会偏向大众基础的学科教育中,如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有78%的家长认为学科知识教育更加的重要,更加注重表面并且回报显著的学科学习,而渐渐忽视了对于艺术素养的培养。同时也导致了家长对于教育的认识的严重欠缺,由此可见,美育教育的缺失也会导致视野的狭隘,一种对于学科学习的盲目追求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促进作用较弱,仅靠回报率高的学科学习带来的短期效益远远难以和艺术素养培养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带来的长期效益来得显著。

四、结语

艺术素养是儿童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促进儿童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的发展,鼓励儿童更好地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儿童一般通过艺术教育活动获得艺术素养的发展,而农村地区儿童的艺术素养发展条件和现状问题亟待解决。本小组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农村学校的培养方式、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同时通过实地观察法了解到当地的政策、设施、艺术教育状态、艺术发展环境等现状,最终提出艺术教育资源匮乏、艺术培养形式单一等问题。问题的解决是未来继续研究的关键部分,可以通过实地实践等形式去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寿宁县儿童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闽东北地区造林密度与柳杉生长的关联分析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闽东与闽北交界地带的边界方言
甘薯产业在宁德市寿宁县的发展趋势与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农村小额信贷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