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2023-10-06 22:20:48雷雅迪
河北画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舞蹈教学方式院校

雷雅迪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近年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大大提升了国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舞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伴随着互联网和融媒体的推广和普及,“国风”和“古风”逐渐兴盛,为舞蹈事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平台。艺术兴盛为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扬帆远航提供了强大动力。为了继承和发扬舞蹈艺术文化,许多高职院校不断探索求新,积极寻求更加高质、高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实践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促进高职院校舞蹈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高职舞蹈教学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传统的舞蹈授课过程中,是以老师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教学形式,长期单一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难以唤醒对舞蹈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而在高职院校的舞蹈课堂中,渗透多元化教学法,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原则,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贯穿舞蹈导入、舞蹈讲解、舞蹈示范、舞蹈练习等过程,翻转课堂,将以老师教为主,转化为学生学为主,激发学生对舞蹈教学的学习兴趣,锻炼扎实的基本功[1]。

另外通过相对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训练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加自由的发挥舞蹈特长,方便老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短板,做到有的放矢,扬长避短。合理的认可和激励措施,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作灵感,凭借创新意识与艺术技能,在舞蹈生涯中获得更大的突破。

从长远来看,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汇集和应用众多的教学资源和艺术素材,可以为学生开拓更加广阔的艺术视野,通过长久的艺术熏陶和浸润,不断提升自身艺术素质和涵养。这种核心素养伴随终生,是学生探索艺术生涯的不竭动力。

(二)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一直以来,舞蹈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的是,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很难单一的凭借直观的分数体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舞蹈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教师可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种种束缚,利用自身教学优势,结合班级学生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样性的教学尝试,找到学生和老师的教学契合点并有效发扬。教师通过不断的外向求知和内向研习,逐步更新教学思路,完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以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丰富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提升学校教学口碑

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相较于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来说,更加倾向于培养专业的艺术型人才,而反观其生源对比,高职院校的生源学习素质和舞蹈素质又不占优势。此时在舞蹈教学中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以特色型的教学方式培养特色型的舞蹈人才,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艺术人才。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以特色型的教学方式,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提升高职院校的招生吸引力,在同级别院校中脱颖而出。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打造特色型的教育方式可以在院校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形成特色教学标杆。学校可以凭借多元化教学的教学成果,树立校园品牌效应,再配合校企合作,有效 链接职业窗口,提升本校舞蹈生在择业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2]。

二、当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素质基础参差不齐

以高职院校的舞蹈生源为例,许多高职学生进入舞蹈职业学习前,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舞蹈学习和训练,甚至一部分学生连基础的舞蹈动作都不能达标。在舞蹈课堂中,学生的舞蹈基础参差不齐,会更大程度增加教师舞蹈培训的训练难度。对于舞蹈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反复的舞蹈基本动作训练容易使其产生懒怠态度;对于舞蹈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由于前期训练不足或者自身先天条件的限制,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畏惧或者厌学心理。

(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单一、滞后

在高职舞蹈教学中,常规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老师在舞蹈教室的理论讲解和舞蹈动作展示为主。舞蹈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创新性不足,学生只是机械的进行动作模仿和重复。不可否认的是该种教学方法在进行基本功训练和身韵训练时,教学效果很好。但是当学生具备了较为稳定的基本功基础训练后,进入到新的学习阶段时,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往往不会设置自主编舞或者自主训练的学习方法,单一滞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符合最新的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教学要求。舞蹈教师对新型教学方法的认知缺失和模糊执行,是多元化教学方法落实,处于表面,不利于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舞蹈课堂中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打折扣。

(三)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评价

在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学成果考核机制都不够完善,以舞蹈教学为例,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或者评价体系较为抽象、不具体,评价体系规划较为笼统,不能真正与舞蹈教学过程相契合。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是通过学期内的期末考试成绩,结合日常成绩,来完成对学生阶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评价。而对于舞蹈这一科目而言,基本功水平和舞蹈技巧等要素,可以通过专业评判进行考核,而学生对于舞蹈的感性认知和舞蹈编创能力,无法通过直观的成绩展现,这也充分说明了,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针对舞蹈课程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三、多元化教学方法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一)巧用“情感导入”,提升学生舞蹈感知力

舞蹈体验的入门篇就在于情感,情感也是整个舞蹈艺术的核心所在。没有情感的舞蹈,只能称为技能。情感才是整个舞蹈生命的核心灵魂。由此,在整个舞蹈授课的前期阶段,舞蹈教师首先要以情感引导学生,在旋转跳跃的动作交替中,配合旋律或者舞蹈故事创设对应的舞蹈环境,在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层次的舞蹈领悟。

在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设置中,主要分为舞蹈理论课和舞蹈实践课。在舞蹈理论课程学习中,舞蹈教师可以在传统的课本文字传授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或者其他智能手段,在课堂导入阶段,带领学生鉴赏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并对优秀舞蹈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过程进行讲解,努力将学生带入到整个舞蹈作品中去,提炼感悟舞蹈作品的核心精神。而舞蹈实践课中,教师可以配合教授学生动作的大开大合或动静变换,以身体的韵律融合音乐旋律,以形体表现出“喜、怒、哀、乐”,突出饱满的舞蹈情感。教师渗透式的情感教学,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学生,让学生跟随老师进入到舞蹈艺术表演中,呈现完美的舞蹈艺术表现。

(二)预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舞蹈探索欲

情景教学法是当前高职院校舞蹈课堂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舞蹈教师通过预设场景或者故事背景,为舞蹈教学营造出相应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获取充分的参与感和 体验感。

具体到高职院校的舞蹈课堂教学实践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可以配合音乐元素进行情景渲染,以音乐语言带动舞蹈语言,二者相互融合,升华整个舞蹈主题。舞蹈通过肢体的舒展和形体的变换,向观众传达舞蹈的情绪,音乐场景的融合可以使舞蹈肢体语言更具意境美,带学生进入沉浸式的舞蹈氛围。其二,可以应用多媒体手段,设置更生动的舞蹈情景教学。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资源的应用,可以把舞蹈理论知识讲解和动作分析将课本上死板的文字和图画具象化、立体化、生动化,增强学生的视觉冲击体验,使整个舞蹈教学课堂的学习气氛更加活跃[3]。智能化的教学场景预设同时也符合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其三,舞蹈教师还可以通过课程延伸,应用课本之外的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景。由于部分高职院校的舞蹈教材的更新改版力度不足,许多舞蹈基础理论知识更新不及时,舞蹈实践训练较为传统。舞蹈教师应当把教学资源拓展到课本和课堂之外,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在自由的外部情景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拓展舞蹈资源,提升舞蹈表现力。通过外部情景学习,提高自身舞蹈表现的生动性,触发创新意识,具备“舞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编创能力。

(三)践行“寓教于乐”,丰富舞蹈基础训练

在专业舞蹈教学中,譬如地功、毯子功、中间练习等基本功训练都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和反复练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足以印证了基本功训练的专业特点。常年累月的基本功训练辛苦而枯燥,长此以往,会有学生存在,得过且过的懒怠心理,这无疑与舞蹈艺术精益求精的原则相背离。舞蹈教师为了提升舞蹈生在基本功训练时的学习热情,可以通过设置阶段性的舞蹈小游戏,来充分活跃课堂氛围,使基本功训练更具趣味性,同时也给予学生适当的休息。例如在进行主力腿和动力腿的基础训练时,舞蹈教师可以设置气球传递游戏,让学生排成一排,用小腿夹住气球进行相互传递,通过基本功训练小游戏,增强学生腿部肌肉的控制,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落实“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学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且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和学习特点,合理规划教学程序和教学进度,着重实施个性化教学。在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中,主要以大班形式的舞蹈教授为主,为了保证教学进度,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舞蹈水平差异和学习状态变化。应用个性化舞蹈教学方法需要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位学生,观察分析不同学生的舞蹈学习基础和学习特长,采用分层教学、分组教学的方式,模块化、阶段化的提升班级学生的舞蹈综合素质。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需要老师做到细心、耐心,且要经历一段时间的观察管理。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其一,完善多元化的课程设计。基于高职舞蹈生源的舞蹈基础各有差异,老师在前期的课程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发掘每一位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表现出来的优势特征,教学设计要体现多元化原则,满足班级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其二,教学方式要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主要表现为舞蹈教师要分层次、分模块的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基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实施一对一教学,善于发现学生个体特征中的闪光点,利用激励教学法,挖掘学生舞蹈潜能,完善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可,为学生的个体特长发展,提供一个相对自由平等的发展平台。

(五)鼓励“自主创新”,注重学生舞蹈编创

舞蹈艺术发展传承依靠的是不断的创新。对于高职舞蹈教学而言,也要做到与舞蹈行业的同频共振。高职舞蹈专业教学在完善基训、技巧和舞蹈情感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一部舞蹈作品由不同的学生演绎,所展现出来的艺术享受都存在差异,这主要是由舞蹈表演者的主观意识和形体表现差异决定的。基于对舞蹈作品的独特理解,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巨大的舞蹈创作潜能有待挖掘。首先,舞蹈教师要带领学生对舞蹈作品的核心内涵和情感中枢进行深入了解,通过情感代入让学生懂得利用舞蹈语言来表现主题,抒发情感。着重把握舞蹈细节展示,是舞蹈创新的重要前提。通过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情感传递使得每一位学生对目标舞蹈作品产生更加立体化,多角度的理解,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突破思维桎梏,大胆想象和创新,提高自身的舞蹈创新能力。其次,舞蹈教师对学生的舞蹈创新实践要给予充分的认可和科学的引导,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反复尝试,反复创新,精益求精,追求更佳的舞蹈编创成果。最后,校方还可以配合组织和参与相关舞蹈设计与表演竞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舞蹈创新实践。

(六)拓展“智能教学”,强化学生艺术熏陶

伴随着融媒体技术和智能终端的兴盛发展,许多新媒体教学手段和和新媒体素材获得了学生的青睐。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新一代的舞蹈新秀,在获悉最新的流行风尚和舞蹈信息方面,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例如当前年轻人掀起了“复古风”流行浪潮,许多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舞蹈艺术类型不断涌现,获得了青少年群体的积极吹捧和学习。在高职舞蹈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巧妙迎合学生的舞蹈品味,利用智能媒体多渗透一些“民族风”“复古风”的舞蹈素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舞蹈探索欲望,深化舞蹈教学主题。

(七)完善“教学反思”,科学调整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阶段教学完成后,教师通过当堂指导或者录像回放等方法,对班级学生的舞蹈学习状态获取最真实的反馈,便于合理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侧重点,提升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科学性[4]。在教学反思阶段,老师可以细节的获取学生的舞蹈素质、实践能力和进退步情况,从而科学调整教学评价模式,完善落实激励教学,培养学生更加成熟的人格素养和舞蹈素质。

四、结语

高职院校的舞蹈课堂是学生挥洒青春气息的重要舞台,为了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专业能力,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新常态和新形势,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贯彻渗透式教学、创新性教学,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专业过硬、勇于创新的舞蹈艺术表演人才。

猜你喜欢
舞蹈教学方式院校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5:14
学舞蹈的男孩子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4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 08:06:01
我和舞蹈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0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16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42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