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云,王海欣
(济南市水文中心,山东济南 250014)
近年来,济南水文业务按照“大水文、大站网、大建设”的工作思路,全面整合了水利、气象、市政、高校等站网,在山东省率先建立了统一发布机制。1)加强城市防洪监测系统建设。目前,城市水文监测系统共设立城市水文河道水文站、中小河流水文站、水资源监测站、低洼地水位站、立交桥水位站、雨量站、泉水站等监测站点。济南城市水文通过济南市雨水情信息系统发布雨水情信息,涵盖城市雨量站点降水量信息、河道水位及水深预警信息、低洼地及立交桥积水信息等,为防汛指挥调度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服务。2)加强城市防洪监测系统建设。升级完善城市水文防洪监测系统平台建设,引入自动流量在线监测系统、高精度雷达水位计、高清视频监控等技术,实现对降雨、水位、河道水情的实时监测和关键部位的视频监控,提升水文信息收集时效,增强了水文信息在全市防汛工作中的支撑作用。
济南市水文中心自2011 年起开展济南市区域用水总量监测,加强对全市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出入境水量、地表水蓄变量和地下水水位等水文要素监测,并对全市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取用水总量进行监测和调查统计。全面推进地下水监测,加大区域用水总量监测,对部分工业、农业远程自动计量监测站进行升级改造,基本完成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量自动监测的全覆盖,对县域用水总量考核提供技术指导。全面推进国家地下水监测,管理地下水监测站,有效监控主要平原、岩溶区、超采区等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开展济南市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为治理地下水超采、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与系统健康提供坚实技术支撑。编制《济南市水资源公报》,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以济南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着力点,每月对26 处省级重点站、16 处国控水源地、17 处省级河湖长制监测断面、116 处市级重点站、36处省市级水源地进行水质监测评价。推进济南市水生态监测评价标准出台,为济南市水生态系统保护治理工作有效性评估提供科技支撑。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定期监测济南市地表水重点水质站,掌握重要河流、湖库水质状况。每月编制《济南市水资源质量报告》,对济南市重要河湖开展水生态监测,探索开展重要河湖健康评估,建立河湖健康评价体系,提供典型湖库《水生态环境功能评价报告》和《济南市水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开展服务河湖长制暗访核查工作,试点开展大汶河、小清河生态流量监测,为济南市水资源保护提供科技支撑,促进对河湖的有效管理。
2013 年,以济南市创建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市为契机,济南市水文中心自筹资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济西水土保持监测站。为充分发挥济西水土保持监测站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济南市水文中心结合业务实践,联合对口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一系列技术支持项目,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为水土保持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人才培养、智力和科技合作平台。编制印发济南市水土保持年度公报,为全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济南市水文中心积极开展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百脉泉四大名泉泉水流量监测及分析研究,每周定期监测四大泉群流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编印《济南市四大泉群动态信息月报》,为泉水持续喷涌和保泉调度决策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当前的水文测报手段和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防洪实际需求,尤其是超标准洪水监测能力不够,现代化监测设施较少。防汛水情服务和报汛通讯手段稳定性有待提高,设施和人员的安全性还需进一步加强。水文与气象结合的专业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尤其是在长期水文气象预报方面,要不断提高预见期和预报精度。
济南市水文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区域水资源监测覆盖率低,部分小型灌区未纳入监管,水资源监测数据及时性、可靠性难以保证。同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在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等能力建设方面还不能够完全适应管理的需求,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近年来,虽然水质实验室建设标准逐步提高,水质监测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由于点多面广、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区县水文中心实验室建设实施困难,在现行的管理体制机制下,真正实现基层水质业务高效运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部分水环境监测分析仪器设备比较陈旧、老化,现有的水质检测对地表水水质指标全项109 项,检测覆盖率还达不到100%。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水质监测能力与国民经济及新形势水环境保护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济南水文业务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有:建立服务供给和体验优质、渠道畅通、覆盖广泛、支撑精准的“水文大服务”体系,充分满足社会个性化、差异化水文服务需求,为政府部门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提供智能化、专业化的服务。
水文与人民的关系决定了水文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将服务民生作为一切水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水文服务大众化,实时向公众提供雨情、水情、旱情等水文监测预报信息,加快水文监测视频信息图像识别,利用水文化传播、新媒体等宣传路径,为社会公众提供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的水文信息,突出“制作精良、界面友好、便捷实用”。强化城乡水文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水文“既进城又下乡”。依据城乡区域的实际需求,合理规划布设水文监测站网,实现对区域水文情势的有效监控,同时,应拓展水文报讯站点在县级与乡级行政区内的覆盖范围。联合区县各水环境监测中心要通过加强城市和重要工矿企业的入河排污口及城市河段水质的监测,监督城市和企业的排污情况,形成城市工业用水安全保障服务体系,为城市河段纳污控制及城市和企业污水处理提供决策依据。
加强水生态监测和研究,以需求为牵引,做好水文水生态发展规划设计。制定出台济南市水生态监测技术标准,对促进济南河湖生态治理有重要意义,实现和地方河湖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做到有“标”可依。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文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水文业务服务机制,加强区县中心水质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逐步实现地表水、地下水全指标监测能力。
围绕河流湖泊、湿地公园、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水文监测预警等生态水文业务发展需求,整合完善生态水文服务大数据,建立一体化生态水文综合业务平台,最大程度地避免源地遭到污染破坏。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水生态、水环境进行精准监测,对突发水污染事件进行及时应对。摸清各级主要河湖水体的水量、水环境、水生态现状及其变化,开展入河排污口的日常监测,定期对河湖健康进行评估,以政府的名义发布河湖健康公报。搭建河湖监测管控信息化平台,与政府、河长办等相关部门互联互通,建立全市河湖信息共享平台,优化水文站网,利用河流图集、湖泊图集等技术成果,积极参与省、市、县、乡4 级河湖保护名录划定工作。开展生态治理修复技术性研究,为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
围绕水资源管理,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加强推广新型自动化、高效率、高精度设备的应用,大力推广新型技术的应用,建立区域性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努力提升水文水资源监测信息采集水平以及数据信息的自动化处理能力,增强水资源一致性分析计算能力,建立和推广以总量控制为核心的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技术体系。
建立现代化水资源监管平台,与各部门之间协同作业和统一调度,实现水资源管理信息有效共享,实时监管。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学习培训,不断其丰富知识结构,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引入到水文水资源管理中,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平台建设,及时作出预测预警措施,最大程度避免水源地遭到污染破坏。可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水文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准确监测,对影响生态环境健康的因素及时预警及时应对,对水文水资源的保护起到良好的助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