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伟,赵双箭,佟振新
(东营市水务局,山东东营 257000)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站位黄河国家战略全局,水资源已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刚性约束因素。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聚焦支撑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针对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升水资源利用管理水平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东营市水资源类型多样,既有降雨形成径流的地表水,也有地下水;既有地表水、地下水组成的当地水,也有黄河水、长江水、小清河水、支脉河水组成的客水;既有淡水,也有咸水、微咸水,还有可供淡化的海水。
全市现有引黄调蓄水库43 座、引黄闸门16个、拦河闸25 座、蓄滞洪工程1 座。建成东营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长江水设计引水能力15 m3/s。建成万亩以上引黄灌区13 个、城乡供水水厂21 座。
东营市深挖农业节水增效,通过实施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和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5 以上,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4。建立了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和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纵深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水资源市场化交易试点,累计完成区域长江水与黄河水水权交易2 500 万m3。
东营市多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28 m3,不到全省的4/5,近全国的1/9,属人均占有量小于500 m3的严重缺水地区。“十四五”期间,随着全国、全省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压减,东营市水资源“瓶颈”作用日益凸显。
1)工业用水效率整体偏低。作为全市工业支柱产业的石油化工、橡胶轮胎、有色金属等均为高耗水行业,用水占比较高。部分工业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单位产品耗水量偏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
2)农业用水占比居高不下。全市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60%左右,全市15%的高耗水作物接近消耗了全市农业用水总量的1/2。
3)城市节水潜力挖掘不够。城区供水老旧管网大量存在,供水管网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中水回用设施配套不完善,雨洪水资源收集利用率、城镇污水处理再利用率偏低。
当前,国家已将东营市列为全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盐碱地改良亩均耗灌溉用水290 m3左右。东营现有水资源总量在满足生产、生活等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上已是捉襟见肘,支撑盐碱地综合改良用水需求难度大。
1)优化雨洪水资源利用工程布局。立足复苏河湖生态,通过实施南部雨洪水资源利用工程,充分利用小清河、支脉河雨洪水资源,增补中心城广利河流域来水水源,优化提升区域生态。此外,加快推进广饶县淄河下游拦蓄工程,与已建成的淄河建闸蓄水一期及二期工程、高店水库、南堤水库统一调度、互济互补,进一步优化水资源调配方式,增强水资源调蓄能力,为广饶县重点工业区提供水源保障。
2)提升长江水调引消纳能力。通过实施南水北调北分水口泵站工程,切实解决目前长江水调引能力不足的问题,保障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中心城区供水单元的引水需求,提高长江水有效利用水平。
3)优化区域灌排工程布局。通过实施王庄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完善黄河以北灌区灌排基础设施,优化提升灌溉用水保障能力,全面缓解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农田供水、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4)优化供水保障工程布局。加快孤北水库改造提升工程建设,提高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南堤水库增容工程建设,拦蓄县城东部预备河雨洪水及淄河雨洪水、引蓄长江水,利用南堤水库、高店水库、淄河水库共同为广饶全县供水,实现全县水资源联合调度,提高县域供水保障能力。
1)探索水权市场化交易获得用水指标。深化水资源利用机制改革,健全水权交易制度和平台,用水单元节余水指标和水缺口指标可在交易平台进行市场化交易,推动水资源利用市场化。积极引导推动园区、企业进入全国统一用水水权交易市场,在更大空间上获取用水指标、优化水资源配置,为未来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用水保障。
2)积极推动非常规水利用。制定中水利用规划,鼓励建设再生水厂和配套再生水输送管网,对污水处理厂排放的中水进行再处理,达到一定标准后,回送企业或作为园林绿化用水再利用。引导有条件的工业园区、企业建设海水淡化或海水除盐项目,降低海水利用成本,推广海水淡化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提高海水资源利用量。鼓励建设雨洪水拦蓄设施,尤其是加大多点、小型农业用水雨洪水拦蓄利用设施建设,鼓励农业灌溉多用拦蓄的雨洪水,降低农业灌溉对黄河水的需求。
3)做好全市生态水利用文章。结合本地天然湿地众多、河道水系丰富的自然条件优势,做好自然湿地、人工湿地(水稻田、蓄滞洪区、池塘)、河道水系相结合的大生态文章,在保护好国家湿地公园环境、确保黄河入海口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探索多渠道生态补水方案,做好全市生态水利用的大文章。
1)完善节水管理体制机制。深入落实《黄河三角洲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及关于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相关意见,配套落实措施,确保全面见效。
2)全力推动各行业节水。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加大农业种养结构调整;推广先进工业节水技术装备和工业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进城镇节水降耗,加大节水器具普及率;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提高水循环利用率。
3)强化政策激励保障。加快县域节水型社会、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园区、节水型灌区等载体建设,培育节水标杆和水效领跑者;建立节水控水激励奖励和资金保障机制,对在节约用水、循环用水、中水回收利用、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研究推广节约用水技术等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奖励;鼓励节水技术创新研发,推进节水示范基地和海水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加快节水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价格调节机制,全面落实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加快推进区域综合水价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