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田玲,赵发权,王迎春
(泰安市岱岳区水利局,山东泰安 271000)
岱岳区隶属于山东省泰安市,现辖2 个街道、9 个镇,共464 个行政村67.66 万人,总面积917.2 km2,耕地面积4.35 万hm2。辖区内有较大河流8 条,分别为大汶河、瀛汶河、石汶河、淘河、泮汶河、柴汶河、漕浊河、康王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459 7 亿m3,属于水资源紧缺地区。境内现有水利工程设施6 147 处,其中中型水库3 座、小(一)型水库9 座、小(二)型水库74 座、塘坝472 座,灌溉机电井5 375 眼,固定泵站59 处,村镇供水工程155 处,农村水利工程设施体系较为完善。但因建成部分农村水利设施相对薄弱,加上工程管理滞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仍存在配套完好率低、供水保障能力不强、防洪除涝标准不高、水资源利用率偏低等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工程效益长久发挥,对促进岱岳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岱岳区农田灌排工程多始建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具有点多、面广、量大的特点,工程多散布在田间地头,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管理难度较大。根据渠系划分,岱岳区3 处中型水库灌区实行分级管理,骨干渠道及配套工程由水库管理中心明确专门机构负责运行管理,末级渠系工程分别由受益村集体管理;其他泵站及机电井等小型灌排工程,根据工程产权属性,多以村集体自主管理或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委托管理,个人投资兴建的由投资人管理,经营收益归个人。
岱岳区因受地形地势和水源条件限制,村镇供水工程普遍规模较小,管理运行模式比较落后。其中,规模相对较大的13 处“千吨万人”供水工程,主要通过供水公司、供水企业或个体大户以包代管。由国资控股企业运营管理的2 处、由镇集体企业运营管理2 处、由私营企业运营管理6 处、由个体工商户运营管理3 处。规模较小的142 处小型联村与单村供水工程产权有11 处归个人所有,由个人经营,其余131 处小型供水工程全部为村集体所有。管理方式上以村集体管理为主,少数部分通过承包、委托等方式转交个人管理。供水工程管理人员多数未进行专业培训,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普遍不高。
1)管理责任不到位。当前,岱岳区中小型水库灌区不同程度地存在渠系工程年久失修,输配水功能丧失或减退的问题,原灌区工程设施逐渐被新建的泵站、机电井等小型农田灌排工程所取代,造成了灌区运行管理单位管理职能和责任的弱化。除此之外,乡镇基层农田水利管理服务人员技术力量较为薄弱,每个镇街水利站仅有1~3名工作人员,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普遍偏低;村级水管员多为村委工作人员或本村村民,对灌排工程设施的日常管护落实不到位。
2)管理机构不完善。全区各镇街由村集体所有的农田灌溉工程设施普遍存在管理组织不健全和运行管护经费不足的问题,工程设施带病运行,影响了工程效益的长效发挥。管理界限划分不清,管护主体不明确,工程设施多由受益村集体自管或委托给个人管理,管理方式比较粗放。
3)工程设施人为破坏现象不断。灌排工程机电设备及出水阀件等多为金属构件,且散布于田间、旷野,在落实工程管护上有一定难度。群众对工程管理组织的作用和职能不清,加之工程管理人员对自身的权、责、利划分不明,致使部分工程管护得不到有效保障。
1)公共服务意识淡薄。岱岳区现有13 处“千吨万人”以上规模供水工程,分别由供水公司或个体大户经营管理。部分供水公司或大户公共服务意识较弱,重收益、轻管护,水费收入用在工程设施维护上的经费很少,设施、管道老化需要大修或更新时,向政府提要求、向财政寻补助,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影响正常供水。
2)产权界定不清。岱岳区村镇供水工程发展较早,但由于社会资本和民营大户参与投资后,并未对工程权属问题进行严格细致划分,工程设施一直由社会投资方或出资大户负责运营管理,使得资产归属划分更加困难。现阶段,政府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转变过程中,对原工程设施资产的回收、并购时遇到很大障碍,阻碍了全区推动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
3)经营管理缺乏活力。尚未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体制和机制。工程建设完成后如何管好用好、使其长期发挥效益是一个难题。真正做到以水养水的工程还不多,特别是以村为单位的供水工程普遍存在粗放经营、“吃老本”的现象。
4)水源保护难度大。岱岳区现状镇村供水工程具有规模偏小、数量多、标准低、可持续运行能力差的问题,总体上仍处在中低层次的发展水平。加之群众参与水源地保护的意识不强,水源水质保障困难,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工矿企业排污及农药、化肥污染也给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5)水费计收不合理。岱岳区农村供水执行水价全部执行的是协商定价,且收费标准不一、方式多样。如“保底水量+计量水量”收取,按月加收水损费用,按方收费,按户收费等。“优惠水”“低价水”的问题仍然存在,工程检修和动力费等均由村集体买单,势必增加村集体负担,也不利于群众节约用水,同时也为推进供水管网整合,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制造了诸多障碍。
持续促进农业发展、改善基本民生,具有良好的设施基础是关键。由区政府建立起保障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的稳定投入机制,区财政部门做实、做细预算支出,落实好、利用好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和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基金政策,切实发挥好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推进中小型水库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田间“五小”水利工程设施维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质增效等综合治理,夯实基础设施体系。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清晰工程权属,理顺工程“归谁所有、由谁管理、谁来维护”的问题;在鼓励、引导和扶持镇村集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供水公司、用水大户等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区水利、发改、农业农村等部门切实加强行业服务指导,严格行政执法监督,全面强化“责权对等”,严肃查处重建轻管等行为,保证水利工程效益长久发挥。
乡镇水利站、水库运行管理单位、公共供水公司等通过定向招考、招聘等途径,不断充实工程建设管理专业技术力量,区水利、科技等部门做好对各类水管员的技术指导、跟踪服务和业务培训;并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教育资源,加强在线教育培训,多途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推动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服务队伍整体优化提升,改善农村水利管理服务和治理水平。
积极开展“政府引导、专业管理、农民广泛参与”的正面宣传,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宣传单、网络等媒介广泛宣传农村水利工程运行管护的相关知识和重要性,引导广大群众惜水、爱水、护水;立足于岱岳区水情、工情特征,根据现状农业农村实际取用水情况,找准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合理建议或倡议,培养群众“主人翁”意识,提高农民参与水利工程管理的积极性。
农村供水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双重特征,单靠财政投入难以为继,需要在强化政府投入和主体责任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解决工程运营管理薄弱的问题。可依托泰安市岱岳城乡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具备管理经验和运作能力的这一类国有企业成立专门的区级供水管理机构,通过资本运作或专业化整合,归并现有水利资源,创新管理模式。
针对农村供水水质保障问题,区水利、农业、环保、卫健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资源整合和力量协同,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防范工矿企业新增污染,有序推进水源地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加大水质监测频次和力度,共同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一是加大水商品意识宣传,明确水商品属性,从根本上扭转群众长久以来在传统计划体制下的“福利水”惯性思维模式。二是完善用水计量,规范水费征收,区物价部门细化落实“分级、分类、分档”定价调价制度,合理确定水价,做好水价公示,让用水者明白真实的供水成本,接受水费征收回归正常轨道,建立良好的供水环境和用水秩序,真正形成以水养水的良性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