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基于个人存在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解析

2023-10-06 13:22:12崔小伟
唐都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形态现代性现代化

崔小伟

(天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陕西师范大学 哲学学院,西安 710119)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可能性的终极形态,就是人活着的可能性。有生命的个人能够存在,就有了历史;有生命的个人愿意存在,就有了历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可能性;有生命的个人能够文明存在,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生活范式。如果没有个人的存在,就没有了历史,历史可能性的终极形态——有生命的个人文明存在也就无从谈起。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类文明的每一步进展都伴随着人与自然的对抗、矛盾和冲突,并带来深刻的文明发展悖论。现代工业文明创造的物质和技术成就史无前例,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物质财富的迅速累积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但同时也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甚至恶化,致使人类幸福指数滑落,“精神失落”“生态困境”与“文明危机”成为困扰当今时代的全球性难题。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进而系统阐发了“有生命的个人”“物质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人自身的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的生产”[1]11等新历史观。

有生命的个人能够存在的问题在阶级社会是以阶级对抗方式来解决的,其结果是部分人能够存在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而处于被统治地位的绝大多数人只具有能够存在的可能性。有生命的个人愿意存在是个应然性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人能够存在的问题初步得以解决,然而当现代性以钢铁洪流般冲击世界每一角落时,“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的无限扩张,不断模糊着劳动者与统治者之间的界线,人的情感与精神价值被淡化和漠视,个人生存的表达式不再是“希望”,而更多的是“愿意”,以此来承担并勾勒承担的过程,因而个人是否愿意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因施承角色、社会不对等的权势关系的存在,而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顽疾。系统入侵生活世界造成生活世界的肢解和破碎,个人整体性与协调功能的丧失殆尽,加之机械化、标准化以及普遍的货币化不断强化了西方现代性危机的主要表征——“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与之伴随的是“经济战争、民族战争、少数民族间的战争......正在撕裂号称民主的欧洲和今天的世界。”[2]“技术理性”与“资本逻辑”在市场化社会中大行其道的“共谋”,个人生活所追求的本真化生存之维——“人诗意的栖居”成为奢望。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出场是人类直面“生活逻辑”与“资本逻辑”冲突,实现有生命的个人不仅愿意存在,而且是一种文明存在的美好生活样态,内含“生存、尊重与自由”[3],是对个人在能够存在与愿意存在贯通性基础上的延展与超越,从而“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4]。

二、个人能够存在:全部人类历史得以产生的第一个前提

马克思指出:“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1]23;“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1]24。人的需要不是单一或直线的,而是不断发展且具有丰富多样性,那么物质生活资料再生产的过程就构成了人类历史活动过程。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个性化、多元化的现实需要给物质生产提出了要求,人的新需要的不断满足是生产的历史结果,同时又不断对生产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这个过程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再生产。这种再生产以及历史活动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历史不断地被生成进而向更高、更深的阶段发展。“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1]24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质生产资料,而自身的生产是人的生命生产本身,是人不断发展、人类可以延续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并且有机地构成了人类主体本身。而人“天生是政治性动物”,不同于自然界其他物种,人在生产自身的同时,在不断与同类交往、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实现并不断加强和确认“人的社会关系的生产”,即“生命的生产……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1]25。

在阶级社会尤其是“工业文明世界”尚未被浸染的时代,自然尚未被人类征服,有生命的个人能够存在是首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关涉社会稳定与发展。在人类历史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们与自然界、种族、部族及封建国家间进行各种斗争,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个人能够存在的问题,其结果是绝大多数人只具有能够存在的可能性。历史发展表明,“不平等是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必然后果”[5],而意识形态的主宰者正是那些处于统治地位且早已解决个人能够存在问题的统治阶级,由其所创建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影响和决定社会生产与分配的根本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能够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迷雾”让民众误以为摆脱了“剥削的共同体”,然而在这种“虚幻共同体”中个人被这种虚幻性裹挟与束缚,个人自由与发展被制约。正如马克思所言:“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6]536其目的是掩盖和转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对立。资产阶级对国家的统治,从表面看国家事务的具体管理者是被雇佣的那些具有普遍、独立与公正的个人来维护与捍卫民众利益,其实质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7]。资产阶级“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的同时,抹去了那些一直以来受人尊重和敬畏的职业神圣光环[8]。那些占据绝大多数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形成的官僚机构不过是政治空间中“虚幻性”的国家形式主义。在虚假的共同体里,个人不仅在经济上被剥削,而且在政治生活中被统治阶级占有,更是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的社会场域进行挤压与控制,对个人能够生存产生持续性的挑战与威胁。

综上可见,个人能够存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只有个人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人类活动的其他基本样态才得以可能,个人愿意存在与个人美好存在的人类历史才能得以延续与发展。

三、个人是否愿意存在:资本主义社会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如果说个人能够存在的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步得以解决,那么个人是否愿意存在的问题如同资本主义的“魔咒”一样,深深困扰着每一个自诩自由、公平与正义的“国度”,消费异化、技术异化、生态危机等问题导致人口低增长甚至是负增长,且始终无法彻底解决个人能够存在与个人愿意存在的问题。在现代性场域下,支配所有人观念的是效率与速度,人们的活动、体验、沉思被肢解和无限压缩,如洪水猛兽般冲刷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现代性及其诸多悖论使个人美好存在的美好生活样态成为遥不可及的奢望。“人对人的统治,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在效率上都日益加强”[9],主体性的丧失与生命体验的不再美丽导致个人生存意愿不强的问题和趋势成为资本主义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一)“技术理性”的扩张与“生活世界”的“碎片化”与“殖民化”

马尔库塞通过对技术理性的追溯,认为自亚里士多德“逻各斯”与“厄洛斯”思想的分裂开始,技术理性到近代不断膨胀,成为发达工业社会的全新的统治形式。在“我思故我在”“人为自然立法”“上帝死了”等观点的影响下,现代性以科技理性消解并试图取代宗教信仰,不断提升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自我的能动性,在创构了新的意义、精神与道德伦理规范的同时,科技被视为无所不能的存在,前呼后拥地被推上了“神坛”。科学技术的无所不能与狂妄自大,究其实质是人的理性精神被中世纪长久压抑后的巨大反弹与过度彰显。科学技术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认知方式以及伦理道德规范,正如阿格尼丝·赫勒所言:“在现代性中只有一种支配性的想象机制(或世界解释),这就是科学。”[10]对科技理性的信奉与追求对现代人消解与摆脱过去愚昧的伦理规范,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盲目推崇科学理性使其成为绝对支配者并主宰人类的一切知识、伦理道德与全部生活,人性被压抑、人的本质的丧失必定造成对人类生活世界的“碎片化”与“殖民化”。诚然,依靠科学、技术与技术理性确实能够解决人类社会生活的若干问题,但无限拔高的技术理性会压抑、控制人类的生活,反噬其所创造的一切,使异己与非自主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常态,使“现代人陷入无法摆脱的道德困境”[11],阻滞了个人能够存在与个人愿意存在问题的解决。

(二)“资本逻辑”操控下的金钱至上与人的全面异化

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12]在资本、资本理性以及资本逻辑大行其道的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控制个人的经济行为与意识,还控制了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及其正常运行,对个人、社会及自然进行全方位的控制。资本逻辑就是资本无限增殖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在此逻辑下个人的生存、意愿、理想信念、价值及其社会意义被忽视;即便在数字资本主义阶段,其数字劳动虽具备了自由劳动的部分特征,但其实质仍未摆脱劳动异化的命运。资本控制下的消费社会,一方面通过劳动剥削、劳动异化制造了炫目耀眼让所有人趋之若骛的以大量工业文明为代表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鼓吹与构建全社会崇尚的以拜金主义、快乐主义、享乐至死等为代表的消费观与价值观。在资本主义社会,特定生产方式劳动异化造成了社会关系的异化,导致“人不仅没有了人的需要,他甚至连动物的需要也不再有了”[6]226,全面异化从根本上扭曲甚至是消解了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个人能够存在与个人愿意存在的问题被凸显出来,个人美好生活的理想样态被现实无情地加以拒斥。

在现代西方国家,资本逻辑操控下的现代生产体系: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一切为了利益的金钱至上观以及无所不用其极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终极目的。生产与消费构成了资本生产逻辑的两极,人们被无情裹挟到生产—消费的逻辑之中,生产和消费是目的,而从事生产与消费主体的人则成了手段与工具。琳琅满目的各类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个人在无意识、不自觉甚至是“无感”之下被裹挟在物欲横流之中,还乐此不疲地不断变换消费并徜徉其中。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所认为的那样,自然的本体在消费社会的异化中消失了,人性的本体也丢失了,这种异化模式是符号的异化,不再是先验主体的异化,人只是符号结构中的一个元素,不再拥有主体性地位,处于符号消费中的主体只不过是一个虚假的幻觉罢了。后工业社会存在的消费异化现象对个人的戕害是无所不在的,消费异化实质上就是资本所要求的“过度消费”的必然结果。

(三)个人信仰虚无与极权主义肆虐

近代以来,宗教祛魅与神学信仰衰退是西方社会瓦解传统的独特标志。历经黑暗中世纪的西方社会,随着资产阶级的出现力图摆脱宗教对人的绝对统治,以实现自我意识的自觉。人们不再相信先验的上帝可以解决一切现实问题,开始崇尚科学,认为未经科学审视的东西都是不值得信任的。现代人追求世俗化的生活方式,认为只要相信科学且个体足够努力就能解决世俗生活的所有矛盾和问题,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的可能性社会已经到来。然而,事与愿违,宗教信仰在现代社会的衰微:一方面有利于理性人与自由人的成长以摆脱宗教束缚,另一方面没有道德权威,缺乏道德规范与约束力的社会让人们各行其是并自以为是,在现代性的社会中留下了一道深深的“道德缺口”[13]。宗教祛魅与神学信仰的衰退,在解放人、实现人思想自由的同时,却带来了个人信仰的虚无与精神危机,诸多精神病、伦理病与心理病等现代性后遗症。个人信仰的虚无扭曲消解了个人美好生活需要,个人能够存在与个人愿意存在的问题被无限放大,个人美好生活的理想样态成为“空想”。

民族—国家是现代性的政治表征,也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要想理解现代性,“必须抓住民族国家的具体特征”[14]11。自霍布斯以来,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然而,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及其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狭隘与偏激的现代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民族国家中心意识的塑造成为现代人类战争的根源之一。在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名义驱使之下,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将人性的恶显露无遗。西方的民主政治以极权主义即“技术霸凌”“价值霸凌”“制度霸凌”“道路霸凌”等为表现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极权的可能性就包含在现代性的制度特性之中”[14]7,残忍屠戮着后发的现代化国家,正如阿伦特所指出的:“反犹主义、帝国主义、极权主义……一个比一个更野蛮”[15];对内则在“劳动剥削”、生活空间不断压缩、主体性丧失等情况之下不断加剧对个人生存性问题的挑战。现代性政治谋划的失败告诉人们,人是目的,不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政治及其附属设施才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手段,然而在民族国家里对这一手段的使用深刻困扰和影响着个人的生活。现代民族国家政治实践过程对个人能够存在与个人愿意存在问题产生持续性威胁,对人如何有尊严的美好存在不断造成挑战,而个人是否愿意存在的问题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更是不可能终极解决的现实性难题。

四、个人文明存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生产方式是奠定人类生活、科研的基础,被视为衡量文明发展的根本尺度。人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体,“人的无限性驱导人由生存意义的有限形态向无限意义的这种融入和敞开,本质上是人对生存价值的追求”[16]。必须正视西方现代化道路增加了财富的积累,推进了科学技术、艺术、文化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创造了条件,因此从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来衡量西方现代化带来的工业文明,其历史进步意义是确定无疑的。从人类文明历史进程来看,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相互冲突表现为对立且难以协调的两极。虽然西方现代化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个人能够存在、个人愿意存在、个人文明存在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始终未能解决抑或未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致使个人信仰虚无与极权主义肆虐等,加剧并凸显了人如何有尊严的活着——人如何能文明的存在等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内容上相互贯通、辩证统一,是一致的”[17]。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8]涵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纵观人类不同文明形态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从现代化方式、现代化方向以及现代化结果等方面来看,其本身“就是一种不同于既有世界秩序的人类文明新形态”[19]。 文明形态的转换必然导致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作为一种历经实践与理论反复考验的全新的文明形态,为个人能够存在、愿意存在与文明存在提供了持续性有效保障,“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20]。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人类通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充分彰显了历史客观性与必然性的同时,矗立时代之基创造性地回答了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中华文明新形态,主张不同文明平等共处、交流互鉴,秉持“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21],反对“西方文明优越论”“西方文明普世论”。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历史进程表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更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与新情况,如何从容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直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葆底色的根本保证,更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障。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必然要求我们党不断完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以史为鉴,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就斐然,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共产党必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二)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直面当代人类文明困境,有效解决个人文明存在问题

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所主导的工业文明以经济发展观、科技万能论、消费至上论等为价值之维,片面强调人与社会的物质性发展,创造了人类物质文明与人类社会进步的“神话”,却忽视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关系,特别是人自身发展与生存样态的问题始终未能解决。人是历史的生产者与创造者,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离不开个人美好存在的文明样态,中国共产党百年不屈的斗争历史就是紧密围绕“人民”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向世人贡献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22]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也是各个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把人当作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体,最终奋斗目标就是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个人能够存在、个人愿意存在、个人文明存在的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可以且能够有效解决,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所蕴含的价值立场与时代内涵,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效统一。

(三)注重文明发展的平衡性与协调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高度重视文明发展的平衡性与协调性。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以文明程度、文明范畴与文明形态为核心内容的文明系统的科学认识,努力探究文明系统的价值构成与内部联系,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演进历程,用理论与实践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求个人美好存在的努力与决心,用自身行动与伟大历史成就证明了不忘初心的价值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从本质上就是对文明程度、文明范畴与文明形态的不断深化过程,“万象共生”并“美美与共”,整体性与全面协调发展不仅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的必要条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注重文明发展的平衡性与协调性是个人能够存在、愿意存在与美好存在的重要保障。

(四)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本遵循,走出“国强必霸”的文明困境

西方的现代性文明,在政治上强调个人权利,在经济上以个人利益为重,在价值理念上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所谓的普世精神,认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是“历史的终结”[23]。然而,历史发展的过程表明,西方的现代性文明及“历史终结论”是非科学的,它并未解决也不可能解决西方的问题。人类发展史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证明了“国强必霸”的“修昔底德陷阱”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铁律”,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本遵循,坚持独立自主又胸怀天下,继承和发展了“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天下情怀及其价值理念,不仅立足于中国发展、中国需要与中国文明,更是着眼于世界整体利益,以美美与共的全球视野总体规划布局美好社会发展,为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在超越了西方狭隘的“普世价值”“普世文明观”的同时,在更高、更广的场域内拓展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基本内涵。

(五)勠力同心久久为功,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4]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内核,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理想,内涵着个人愿意存在与能够文明存在的现实期许。经济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经济不发展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性基础就是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而物质的丰裕无疑是个人能够存在问题得以全面解决的必然选择。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把握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仅体现了物质性与精神性的辩证统一,更是体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全体人民始终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上下勠力同心,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与奋斗必然能够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进而全面有效地解决个人文明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个人能够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得以产生的第一个前提,个人是否愿意存在是资本主义社会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个人文明存在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内涵与生成逻辑。个人能够存在、个人愿意存在和个人文明存在是特定社会形态与社会历史阶段个人存在的不同形态,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制度与经济关系相作用的必然结果。个人文明存在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所铸就的,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关系、生命体验与价值遵循的必然结果,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注重文明发展的平衡性与协调性的必然结果,是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本遵循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新形态现代性现代化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边疆治理现代化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10
新形态西装
智族GQ(2018年3期)2018-05-14 12:33:23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中国博物馆(2018年4期)2018-02-16 07:36:58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激活时装新形态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21:32:32
“走转改”活动在塑造新闻宣传新形态中的作用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