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捷英译《传习录》的副文本研究

2023-10-05 05:25赵慧芳石春让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传习录英译功能

赵慧芳 石春让

关键词:副文本;《传习录》;陈荣捷;英译;功能

作者简历:赵慧芳,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典籍翻译。石春让,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一、引言

《传习录》是一部儒家心学经典著作,其通行本由王阳明的弟子门人对其书信语录进行整理编撰而成。王阳明是明朝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开创了阳明心学。《传习录》蕴含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传承了儒学核心观点,是研究阳明心学的重要典籍资料。

《传习录》最早的英译本出自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古德里奇·亨克(Frederick Goodrich Henke)之手,于1916年出版;1963年,美籍华人学者、哲学史家陈荣捷(Wing-tist Chan)的全译本Instructions for Practical Living and Other Neo-Confucian Writings by Wang Yang-Ming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出版。目前仅有的两个英译本中,陈荣捷版本最为完整。

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副文本”概念,认为副文本是“在正文本和读者之间起协调作用,用于展示作品的一切言语和非言语的材料”(Genette1)。热奈特将其分为内副文本(peritext)和外副文本(exiptext),提出“paratext=peritext + epitext”公式(5),以凸显内外副文本之间的关系。内副文本指与正文本同时出现的信息,如封面、封底、标题、扉页、序言、目录、注释以及索引等;外副文本指外在于书籍成品的相关信息,包括访谈、信件等。翻译作品副文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辅助”功能:一方面,副文本形式多样,是对译文正文本的良好补充和强化(耿强105),有助于读者和研究者正确理解和诠释正文本意义;另一方面,副文本是连接作者、译者、出版商和读者的重要纽带(I?lklarKo?ak 171),可以促进图书的传播和接受。因此考察翻译作品的副文本有助于我们探骊译本的生产和传播过程。

副文本理论开拓了翻译研究新视野,从2011年起,国内外副文本翻译研究的数量激增(殷燕、刘军平26),尤其是哲学典籍英译本的副文本研究不断涌现(胡作友、杨杰76;殷燕120;史芸、杨枫13),这些研究无疑揭示了副文本视角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指导价值。近年来,许多学者认识到陈荣捷《传习录》英译本的学术价值,但多数研究围绕正文本展开,对具有文化价值的副文本研究付之阙如。有鉴于此,本文以陈荣捷英译《传习录》的副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赜译本内外副文本元素及其功能价值,并结合例证讨论副文本对译本生产、传播和接受的影响,以期深化副文本理论对中国哲学典籍翻译研究的启示意义。

二、陈荣捷英译《传习录》的副文本元素

2.1内副文本

陈译文内副文本包括封面、封底、书脊、扉页、版权页、他序、译者序、翻译笔记、引言、目录、参考书目、术语汇编、注释,描述了原作思想、翻译动机、翻译方法和出版信息等。以下三类内副文本最具典型性:

(一)翻译笔记和译者自序:均由译者撰写,反映了译者在译前译中的思考和决策。翻译笔记介绍了书名、人名、年代、引语等信息的翻译方法。译者自序有两页篇幅,包括陈述翻译动机、介绍原文主要内容和献辞等。

(二)引言和注释:对原作信息進行阐释和补充。引言位于目录之后,正文之前,译者用长达20页的篇幅介绍原作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及作品对后世的影响等。注释主要以脚注形式出现,标在行文页面底端,共计800余条,主要对引语来源、文化名人和原文哲学思想等进行注解。

(三)封面:读者最先接触的部分,隐含译本出版信息。

2.2 外副文本

热奈特认为外副文本既有文本形式,也有非文本形式(Genette 7)。陈译本外副文本形式独特,涵盖文本和非文本两类,对译本的传播和接受产生积极影响。

以文本形式出现的外副文本,一方面包含陈荣捷对《传习录》的研究成果。如《王阳明与禅》、《王阳明< 传习录> 详注集评》等哲学著作,《欧美的阳明学》等学术文章。《王阳明< 传习录> 详注集评》是注评本,注中有词必释,有名必究,引据典故,悉溯其源。《欧美的阳明学》论述了阳明学在欧美的研究现状与内容等。这类外副文本为读者和研究者理解陈译本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包含陈荣捷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20 世纪60 年代,陈荣捷了解到西方的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乏善可陈,故翻译了《坛经》《老子之道< 道德经>》和《中国哲学资料书》等哲学典籍,据此积累了大批读者群体,成为独具特色的外副文本元素。

以非文本形式出现的外副文本包括翻译发起方、赞助方和出版社,是陈译本生产、传播和接受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发起方是哥伦比亚大学东方研究委员会(Committeeon Oriental Studies),开启翻译活动。赞助方是美国慈善机构卡耐基基金会(CarnegieCorporation of New York Grant),为翻译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出版社是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负责陈译本的编辑和出版工作。

深入探究以上内外副文本的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正文本的内涵,明晰译本传播过程。我们将在第三部分结合具体示例细致分析并概括内外副文本的功能。

三、陈荣捷英译《传习录》的副文本功能探析

副文本是表达译者对原作看法、传递翻译信息的关键渠道,有利于正文本的意义传递。陈荣捷英译《传习录》的副文本具有多重功能。

3.1 彰显译者翻译观,阐释翻译动机

翻译笔记和译者自序担当着连通原作和读者的桥梁,具有反映译本价值和满足读者期待的双重作用。陈荣捷译本的翻译笔记和译者序言展示了译者的翻译思想以及翻译活动的起因。翻译笔记呈现了译者的忠实翻译观,同时外副文本补充相关信息;译者序叙述了翻译动机,具有强调译本复译价值的功能,诱导读者进一步挖掘译本关键信息。

3.1.1 翻译笔记

翻译笔记仅有两页篇幅,但内容丰富。它从多角度阐发译者所做的个性化努力,透露了译者翻译观,即忠实翻译以贴近原文信息。

翻译笔记首先介绍了书名的翻译方法。译者没有完全直译书名,而是先考证“ 传习”的文化意义再动笔翻译(Chan xiii)。“ 传习” 源于《论语》“ 传不习乎”,意为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王阳明学生徐爱用“ 传习” 做书名,表示他与老师的对话记录。王阳明反对死记硬背,提倡实践,故陈荣捷将“ 传习” 译为Instructions for Practical Living,省译“录(lu)”。相比亨克译名The Philosophy of Wang Yang-ming,陈译名更好地传达了原作的意义和精神。其次,译者对多次出现的哲学术语的翻译方法进行说明。《传习录》中许多哲学术语反复重现,陈荣捷为保持术语表达一致性,尽可能按原文意思翻译,除偶尔不可避免的微调外,同一术语的翻译几乎保持不变。如《陆澄录》第30条和《薛侃录》第20条均有“未发之中”(客观看待事物,不带入主观情绪)的表述,两处译法相同,译为“the equilibrium before the feelings are aroused”。前后统一的术语译文无疑降低了读者的阅读负荷,有助于读者理解哲学术语的内涵。此外,译者还阐发了原文引语的溯源方法。《传习录》引语繁多,许多引语来源于新儒学语录,原文未提供索引,追溯出处的难度很大。陈荣捷通读原著来定位引语来源,并在文内或文后标明。如《答顾东桥书》第8条“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意之用”为引语,陈荣捷标注称①:其可能出自阳明《大学旁释》,然此书早佚,《王文成公全书》不载,《函海》所载《大学旁释》为伪,因此此语很可能来源于《大学旁释》(Chan 109)。另外,对于原文曲解引语的部分,译者用脚注指正说明(Chan xiv)。查不到出典的三处引述,陈荣捷在外副文本《欧美的阳明学》中进行推论(陈荣捷,《欧美的阳明学》 101)。引语来源的准确还原可以帮助读者厘清王阳明哲学思想与前人思想的历史和哲学联系。

狄百瑞认为,在陈荣捷忠实翻译观的帮助下,读者会自行判断《传习录》的价值(Chan x)。翻译笔记展现了译者研精覃思,忠实还原源语信息的翻译观,增加了译文准确性的说服力。同时术语和引语的完整再现为读者后续阅读和查找提供便利。

3.1.2译者自序

译者自序提及的翻译动机,源于亨克译本错误和删减较多(Chan xiii),读者难以充分阅读《传习录》,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人的思想(Chan xi)。复译《传习录》可以向西方读者传递真实且完整的中国哲学思想。译者翻译动机一方面体现了译者“读者本位”的翻译态度,考虑译本可读性,避免误译或遗漏信息;另一方面彰显了译者传播中国古代哲学的责任感。对比陈译文和亨克译文可管窥一二。

例1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22)

陈荣捷译:The Teacher said, To seek the highest good[the abiding point]in individual events and things is to regard righteousness as external. (Chan 6)

亨克译:The Teacher said: To seek the highest virtue in affairs and things is only the objective side of the principles of righteousness. (Henke 41)

例2 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穷仁之理,真要仁极仁;穷义之理,真要义极义。(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109)

陈荣捷译:The nature of man is the substance of his mind . It is the same as principle. In investigating the principle of humanity to the utmost, one must really extend the humanity to the ultimate of humanity, and in investigating the principle of righteousness to the utmost, one must really extend the righteousness to the ultimate of righteousness. (Chan 75)

亨克译:省译 (Henke 89)

例1“ 义外” 出自《孟子》,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陈荣捷译为“regardrighteousness as external”,符合原文意义。而亨克理解为“ 客观之义”,导致误译。例2出自《陆澄录》第23 条节选,探讨了王阳明思想核心“ 心即理也”,是目的语读者理解阳明心学的关键所在。亨克全部省译,陈译文一句不漏进行释译,完整地向读者传递源文本哲学思想。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对比发现,陈译文有意纠正亨克误译之处,正本清源,尽量完整譯出原文意义,因此在可读性方面更胜一筹。总之,翻译笔记和译者自序提及的译者翻译观和翻译动机在正文本中得到体现,与正文本形成互文。此类副文本加深了读者对正文本的理解,有利于读者进一步感知原文真实的哲思内涵。

3.2 重现源语语境,弥合文化差异

中国哲学典籍创作时代久远,在跨地域文化传播过程中,容易与目的语读者产生文化背景隔阂。副文本中的引言与注释可以描绘源语历史、思想、文化语境,跨域文化障碍,实现读者与原作的视域融合。陈译本引言具有勾勒源语社会、思想语境等功能,为读者诠释阳明哲学提供背景知识;注释通过深度翻译再现了丰富的文化词汇,弥补了文化间隙,缩短了读者与原作的距离。

3.2.1 引言

在西方,王阳明没有得到普遍认可(Chan iv),欧美人连王阳明的名字也没有听到过,王学研究比起朱子学研究更为落后(陈荣捷,《欧美的阳明学》 99)。为了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王阳明及其哲学思想,译者在引言中重现了原作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生成语境,介绍了阳明心学核心思想,并对原作思想进行客观评价,具有较强的导读功能。

引言开篇译者描绘了明朝政府腐败、经济衰退、社会矛盾突出的时代图景,陈述社会问题的根源,并说明阳明心学为儒学注入生机的精神意义。译者通过显现当时的社会场景和学界氛围,还原了阳明心学产生的时代语境。其次,译者以王阳明思想发展为主线,讲述王阳明求学、仕途和心学成型等生平经历。这一部分直观展示出阳明心学产生的文化语境,拉近了西方读者和原作的距离(王琴玲、黄勤83)。此外,译者充分发挥创造性的作用(魏家海 122),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阳明心学核心思想及对应的词汇,向西方读者呈现陌生化的东方知识。如“ 致良知” 在引言中解释为The extension of innate knowledge can be completely identified with the Principle of Nature,so that without being in the least influenced by selfish desires one knows right to be right andwrong to be wrong instantly and spontaneously(Chan xxxvii),通俗化的解释为读者正确解读正文本做铺垫。最后,陈荣捷在引言中发挥译者主体性,以例证为据,有意干预目的语读者对阳明心学的识解路径,为读者提供中立的哲学视角。一方面译者对阳明心学进行批判。陈荣捷提到,“ 王阳明的哲学立场不够牢固,缺乏逻辑性,主观性太强,有时过于理想化”。陈荣捷通过举例验证观点,“ 有人问王阳明:‘ 如果心外无物,那如何能看到树丛中盛开的花朵呢?,王回答道:‘你看这些花之前,它们和你的心(mind)都处于空寂状态。你看它们的时候,它们的颜色才会立刻清晰地显现出来”(Chan vii)。很显然,王阳明的说法过分抽象且忽略客观事实,陈荣捷的批评不无道理。另一方面,陈荣捷是朱子学专家,对宋明理学学养深厚。他对比了朱熹格物致知等理学思想和王阳明思想的区别。陈认为,朱熹把心和理一分为二,而王阳明认为二者是一体的,即“心即理也”;朱熹的格物需要采用客观方法,如归纳法和演绎法,而王阳明的格物意味着道德的觉醒,除恶扬善,保持事物正确性,因此两者思想截然相反。以上说法均是陈荣捷对观点“阳明心学是朱熹理学的延续”的二度阐释。总之,引言中译者陈荣捷不再隐身,发挥哲学家和翻译者的双重身份,还原源语时代和思想语境,补充背景知识,提高了目的语读者对阳明心学和格物致知等新儒学的鉴赏能力。

3.2.2脚注

陈译本中,注释以脚注形态出现在页面底端,对文本当页某处内容进行注解。译本中之所以出现注释,是因为译者在翻译时附着在语言中的文化属性并不随之迁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文化缺省(黄培希78)。美国哲学家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提出“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为译者提供了解决方法,即通过注释等方式译者可将译语文本置于更丰富的源语语言文化语境中(Appiah 817),以补充原文的文化意义。陈译本使用脚注实现深度翻译,补偿了《传习录》英译中盈千累万的文化缺省现象,减少了西方读者对原文的不当理解,引导读者感受源语文化意境。

《传习录》包含大量的中国哲学话语,大都简短凝练。翻译时如果不加注解,译文只能传达原文表层语言意义,无法充分再现原文深层文化思想内涵。陈荣捷借助脚注补偿哲学思想层面的文化缺省。如“上一截,下一截”,指孔子之学分为两部分,上下之截,上一截谈人性和道,下一截讲治国平天下。译者在正文中译为“the upper section and the lower section”,对应的脚注分别为“That is, matters of the mind and the nature; the refined and subtle aspects of the Way; That is, matters of fact; the obvious and the immediate aspects of the Way”(Chan 41)。“五教”意为五种伦理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相应脚注为“For the father to be righteous, the mother to be affectionate, the olderbrother to be friendly, the younger brother to be respectful, and the son to befilially pious”(Chan 6)。译者清晰复现了源语文化语境,并添补出处,从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便利性出发,就哲学词汇的文化缺位进行补偿,实现了深度翻译。

《传习录》涉及许多中国古代文化名人,译者同样利用脚注提供人名背后的文化信息,弥补了目的语读者文化知识的缺失。如“韩愈”在正文中译为“Han Yu [768-824]”,添加的脚注为“Han was an even greater Confucian than Wang Tung, and he was regarded by Confucians as representing the direct transmission of Confucian orthodoxy from Mencius on. He attacked Buddhism and Taoism vigorously, advocating burning their books and making Buddhist monks human beings once more. H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 forerunner of Neo-Confucianism. As a writer, he ranks with Chinas best”(Chan 17),提供了中国著名文学家韩愈的学术立场等文化信息。“ 舜” 译为“Emperor Shun”,對应脚注为“Legendarysage-emperor of the third millennium B. C.”(Chan 6),同样通过深度翻译还原了人名背后的文化内涵,消弥了目的语读者对中国哲学知识缺位的文化差异,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异质文化需求。

3.3 建构哲人形象,推介译本传播

副文本是读者通往正文本的“ 门槛”,为我们解读译本的外部生产环境提供线索(肖丽 19)。陈荣捷《传习录》英译本在海外哲学界引起较多关注,这是以封面为主的内副文本通过图像设计和凸显信息等手段,构建中国古代哲人形象。同时以翻译发起方、出版社、赞助方为主的外副文本借助“ 资本”,共同推介译本传播和接受的结果。其中“ 资本” 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指以物化形式或“ 合并” 具体形式累积的劳动,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Bourdieu241-242)。

3.3.1 封面

图书封面最先进入读者眼帘。设计精美的封面不仅能增强图书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朱明胜 101),传递图书关键信息,还可以构建文化形象,以扩大图书传播。陈译本封面(图1 左)设计简洁大方,构图清晰。封面整体以橘黄色为底色,字体为黑色和白色,色彩反差明显,有强调文字和图画信息之意,以引起读者关注。封面上方是译本题目的斜体字样Instructions for Practical Living and other Neo-Confucian Writingsby Wang yang-ming,字体大小不尽相同,最大的是“Neo-Confucian”,封面设计者有意放大“Neo-Confucian”,意在宣传书籍的主题是“ 新儒学”。配图在封面的中间位置,在“by Wang yang-ming” 之上,告知读者此人物为王阳明。图片取自《新建伯赠侯王文成公像》②,王阳明头戴明朝乌纱官帽,身穿赤色朝服,上有祥云纹饰。王阳明目光炯炯有神,蓄有络腮胡,肃然危坐。一位中国古代哲人形象栩栩如生,跃然图中。封面底部白色字体为TRANSLATED WITH NOTES BY WINGIST CHAN,说明此为译注本,旨在减轻读者畏难心理。封面标明译者为陈荣捷,体现出封面设计者有意突出譯者身份,借助译者文化资本,引导读者购买书籍。

总体来说,封面设计者采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儒学哲人形象作为封面插图,突出与作品主题相关的标题和译者身份,意在深化译本的中国儒家哲学主题,对传播译本的哲学思想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3.3.2 翻译发起方、赞助方和出版社

副文本不仅对正文本形成重要补充,更为读者对译本的阅读和接受推波助澜。根据陈荣捷英译《传习录》的外副文本信息,我们尝试构建各方“资本”推动下陈译本的生产过程(图2)。

整个翻译环节的行动者包括原作者、翻译发起方、译者、出版社、赞助方和目标读者等,这些行动者拥有的资本不断累积,推动译本在异域的传播和接受。

翻译发起方可能是译者、出版社或专业研究机构,担任翻译活动的主要负责方。陈译本的翻译发起方哥伦比亚大学东方研究委员会在美国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其成员多为具有学术影响力的汉学家,主要从事中国哲学文化研究,具有坚实的文化和社会资本。1960年,该委员会计划编译亚洲名著(陈荣捷,《欧美的阳明学》 100),其中汉学家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主持“东方经典著作译丛”③(Translations from the Oriental Classics)的翻译和出版工作,先从印度、中国和日本等国挑选蕴含东方文化的经典著作(Chan ix),再遴选合适的译者。《传习录》作为中国儒家哲学经典被选中。之所以选择陈荣捷翻译,一方面由于狄百瑞与陈荣捷相识甚早,哥伦比亚大学与陈荣捷之间的合作也多(刘孔喜59),同时狄百瑞认为陈荣捷具有丰富的翻译经验,有能力翻译好《传习录》。另一方面,陈荣捷通过在北美高校从教讲学、出版哲学书籍等学术活动积累了广泛的读者群,成为读者接受译本的有力保证。可见,哥伦比亚大学东方研究所借助自身资本,在挑选文本和译者时严谨细致,为陈译本的海外推介提供可靠保障。

赞助方能够为译本的翻译、出版和发行提供经济支持,确保译本传播活动的顺畅进行。陈译本的赞助方美国慈善机构卡耐基基金会成立于1911年,具有雄厚的经济资本,旨在资助美国及世界各地的教育项目。1955-1964年加德纳(John W. Gardner)就任期间,致力于提高外国领域研究的学术能力。《传习录》英译活动符合该基金会对资助对象的遴选标准。同时基金会认可《传习录》的学术性、教育性和哲学价值,因此全程赞助了陈译本的翻译和出版宣传,为译本传播保驾护航。

出版社作为联系译者与读者的重要一环,对作品传播和接受有着巨大的影响(梁林歆 113)。陈译本出版方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倾向于出版历史和文化研究类书籍,拥有强大的文化和社会资本。《传习录》符合出版条件。同时译后编辑均为历史或哲学系教授,可以保证译文质量。出版社还邀请《美国东方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和《亚洲研究杂志》(Journal of Asian Studies)撰写评语。《亚洲研究杂志》给出这样的评价④:这本书是研究明朝思想的学者和学生的必读书目,即便对这方面没有浓厚兴趣,通过翻译,也可以感受到王阳明从心理学和现象学角度对道德生活的微妙探索。知名期刊的宣传为译本顺利进入海外市场造势,提高读者购买书籍的可能性。

在以上外副文本的“ 资本” 推动下,陈译本出版后,先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学生的必读书目,并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中国翻译系列丛书”(如图1 右所示),意味着陈荣捷《传习录》英译本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

四、结论

《传习录》反映了王阳明心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儒学著作,对现代人思想解放以及维系社会伦理修养有着积极推动作用。陈荣捷是著名美籍华人学者和哲学史家,他翻译的《传习录》是迄今为止完整性和准确度最高的《传习录》英译本,对研究阳明心学具有重要价值。陈荣捷英译《传习录》的副文本呈现出种类繁多、风格独特、功能多元等特征。这些副文本不仅促进了译者翻译动机和译者翻译观的阐发,也有助于重现源语社会语境、消解文化隔阂,同时建构了中国古代哲人形象并推介译本的传播和接受,对读者解读正文本和感知译本价值具有引导作用,从而推动中国哲学典籍的外译和传播。

猜你喜欢
传习录英译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摘要英译
An Analysis of the Non-mandatory Explicitation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Chuanxil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etics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阅读史视角下的《传习录》研究
读《传习录》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传习录》“以象达意”式论述语言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