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与新四军

2023-10-03 14:57:11刘维荣
铁军·纵横 2023年9期
关键词:皖南事变新华日报新四军

刘维荣

《新华日报》是中共从成立后到取得全国政权以前,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出版和出版时间最长的全国性党报,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忠实报道者、历史见证者和真实记录者,同时它也是中共在国统区的喉舌。《新华日报》办报宗旨是宣传抗战,服务抗战,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鼓动全民抗战。在当时国统区尖锐复杂的恶劣斗争环境下,在宣传与报道新四军在华中坚持抗战过程之中,《新华日报》经受住了种种严峻的考验。这使它在中共创办的报纸中别具一格,在中共的新闻事业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新华日报》作为当时中共长江局的机关报,于1938年1月11日创办于武汉。毛泽东曾给予《新华日报》以很高的评价,称其如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党领导下的又一个“方面军”。周恩来为之题词“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

报道新四军抗战与抗日民主根据地情况

1938年1月28日,在武汉出版的《新华日报》上刊登了大字启事:

本军奉命集行整编出发,军部当即移驻南昌,前汉口太和街26号军部即行结束。以后驻汉办事处事宜,委托八路军驻汉办事处钱处长代办。所有一切公文、信电,请径投南昌三眼井本军部为荷。

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启

1938年春夏之交,江上青遵照党组织指示,在中共安徽省委工委领导下,参加了安徽省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第八工作团,在大别山地区的六安、寿县、颍上、固始、商城一带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当时,武汉《新华日报》发表了特派记者章汉夫写的文章,对江上青等人的抗日宣传工作给予了热情的赞扬。

1938年5月12日,新四军第四支队九团蒋家河口之战虽然规模很小,但它是新四军建军后东进抗日的第一仗,拉开了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序幕,有力地打击了皖中日军的嚣张气焰,震惊了患有“恐日病”的国民党军队,大大激发了敌后人民的热情,揭开了新四军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5月15日的《新华日报》专门刊登了这一胜利消息。蒋介石也于5月16日给叶挺、项英发来贺电:“贵军四支队蒋家河口出奇挫敌,殊堪嘉慰。希饬继续努力为要。”(《党史通讯》1987年第8期,第48页。)

1939年2月起,《新华日报》对活跃在大江南北的新四军作了系统深入的连续报道,诸如《陈毅将军访问记》等通讯,将新四军英勇杀敌的事迹在国统区广为传播。

粟裕指挥新四军先遣支队游击战的美名在江南广为传颂。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粟裕撰写的介绍战斗经验的文章《芜湖近邦官陡门的奇袭》。官陡门之战整个战斗只花了8分钟,连打扫战场也就是20分钟,歼灭伪军200余人,俘虏60人,缴获长、短枪70余支,机枪4挺。周围的敌人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粟裕已经率领部队押着俘虏安全撤离。受到《新华日报》的影响,1940年1月1日上海滩的《申报》是这样描绘的:在江南游击战中英勇的一次是官陡门之战。这次战事是怎样取得胜利的呢?那是粟司令精密的布置,更是他亲自领导作战的任务,战斗时的英勇,简直要使外来侵略者发抖的!一个健全的军人,他不但是应该效命疆场,并且要有深刻的政治认识,不但要在军事上深知战略战术,还要深知敌我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社会上的实际情况。粟司令有敏锐的感觉,他对大江南北的观察,十分地深刻。(《新四军·参考资料》(1),第100页。)

同年,《新华日报》对新四军在苏南和皖南的抗战斗争作了连续报道,并接连两天刊登了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元旦时在新四军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新四军一年来抗战的经验与教训》。

1941年7月20日,日军独立第十二混成旅旅团长南浦襄吉纠集日伪军1.7万余人分4路分别从苏北东台、兴化、射阳、陈家洋同时出动,直扑合击新四军军部驻地盐城,妄图以“闪击战打击陈毅及其重建军部”,并一举歼灭新四军、华中局领导机关和第三师主力。鲁艺华中分院在反“扫荡”斗争之中全部分散转移,7月23日华中抗战史上影响极大的北秦庄遭遇战中,华中鲁艺二队共有教导主任丘東平、许晴等30多名文化名人壮烈牺牲。丘东平、许晴等师生遇难的噩耗传出以后,《新华日报》立即予以报道,并发表了许多纪念文章。

以宣传抗战、服务抗战为己任

《新华日报》从创刊到抗战胜利的7年半时间里,所刊发的文章直接反映抗日的内容始终占据大部分的版面,全面报道抗战战场动态及业绩。抗战时期,《新华日报》自始至终坚持“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正确方针,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宣传抗日为己任,进行了积极主动、广泛深入、强有力的舆论引导。

当时的陪都重庆有10多家报纸,所有的军事报道几乎全部由中央社包办。中央社刊发军事电讯对所有作战部队统称为“我军”,而不提部队的番号。这样做的目的不光是为了保密,更有不愿让世人知晓有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这两支经常“打胜仗的军队”的存在。而《新华日报》报道八路军、新四军的作战新闻,大都用本报专电,也多标明了这两军番号。《新华日报》的这一大特色,对于广大关心抗战前途和同情共产党的读者具有鲜明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1944年11月10日,八路军第一二O师第三五九旅第一梯队4000人,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一支队,以王震为司令、王首道为政委,从延安出发,向南挺进。

1945年1月17日,南下支队在雷家岩与河南挺进兵团胜利会师。1月29日,八路军南下支队和新四军第五师举行会师大会。

中原会师为三五九旅主力继续南征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极大地鼓舞了鄂豫皖湘赣边区以及敌后的广大军民。对于这次会师的意义,当时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新华日报》,曾作了这样的报道:

一支保卫中国人民的武装,一支收复广大国土的武装,一支由毛主席、朱总司令亲自教育出来的劲旅——八路军南下支队,战胜了冰霜,战胜了敌人,战胜了一切封锁线和困难,到达了五省边区的基地,和新四军第五师兄弟作光荣而骄傲的胜利会师。

这一会师,使五省边区有了通陡甘宁边区的直达交通线,使华北、华中人民的武装连接了起來;这一会师,扩大了华中解放区,缩小了华中沦陷区;这一会师,打击了敌人,减杀了日寇在正面战场上的气焰!现在,五省边区不再悬在日、伪、顽夹击包围孤立的形势之中了。

我们一踏上中原解放区的土地,立刻感到无比亲切和温暖,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一位老太大在信中写道:只有你们和我们的“四老板”(当地人民对新四军的爱称),才真正是为我们穷人做事的。我希望能有你们这样争气的儿子。(王首道:《忆南征》)

新华日报在揭露皖南事变中的作用

——引领中外媒体聚焦皖南事变

国民党在皖南事变中把国共合作关系推到了破裂的边缘,第二次反共达到了高潮。共产党如不反击,则承认反共有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将名存实亡;如反击过当,打到国民党后方去,国共将完全对立,统一战线彻底破裂,则于民族抗战大局不利。通过《新华日报》刊登周恩来“千古奇冤,江南一叶”题词,以相忍为国的方式实行政治反击,揭露和孤立了国民党顽固派,争取了中间势力的同情和支持,提高了中共及其所领导的新四军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地位。

皖南事变发生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到严重影响。身处重庆主持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在困难重重中坚持工作,代表党中央向国民党顽固派提出公开严重抗议,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领导《新华日报》。尤其是《新华日报》在皖南事变期间发表的重大社论、代论、声明、谈话、大都出自周恩来之手。

周恩来曾经几次指示《新华日报》:“你们要用各种办法,克服困难。打退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一定要把《新华日报》发行出去。”

1941年1月Il日是《新华日报》创刊三周年的纪念日,当时,周恩来、叶剑英等南方局领导正与报馆工作人员在重庆化龙桥饭厅共同庆祝《新华日报》创刊3周年,得知皖南事变消息后,周恩来激励大家:“有革命斗争经验的人,都懂得怎样在光明和黑暗中奋斗,不但遇着光明不骄傲,主要是遇见黑暗不灰心丧气,只要大家坚持信念,不顾艰难向前奋斗,并且在黑暗中显示英勇卓绝的战斗精神,胜利是要到来的,黑暗是必然被击破的,好像刚才的消息说到新四军最近在向北移动中被国民党反动派重重包围,但相信那些战士们是会冲破包围和黑暗的,因为他们有必胜的信心和艰苦卓绝的毅力!”当大家怀着悲愤的心隋凝视倾听时,饭厅里电灯突然熄灭了,过了一会才又亮起来。周恩来激励大家:“黑暗是暂时的,光明一定会到来!”

1月12日,《新华日报》引述周恩来的讲话,向读者透露了皖南事变的消息。1月13日,中共中央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的名义向全国各界发表抗议通电,揭露皖南事变真相,指出:“我八路军新四军前受日寇之扫荡,后受国军之攻击,奉命移防者,则遇聚歼,努力杀敌者,则被屠杀,是而可忍、孰不可忍!”

1941年1月13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周恩来等人:“请严重向重庆提出交涉,并向全国呼吁求援等语,谓向当局提出最严重交涉,如不立即解围,我们即刻出兵援助,破裂之责由彼方担负。我们今日发出之通电,望立即散发。”(《新四军·文献》(2),第114页。)

很快,皖南新四军于1941年1月14日被围歼的消息得到确证:1941年1月14日,皖南新四军北移部队终因敌众我寡,7000余人壮烈牺牲或被捕,除傅秋涛率领少数部队分散突出重围外,一部被打散,军长叶挺在下山与国民党军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兼政治委员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遭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负伤后自杀,宣传教育部部长朱镜我、第二纵队司令员周桂生、第三纵队政治委员胡荣、音乐家任光在突围中牺牲。如此惨重的损失,是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后的第一次。

1月17日,国民党顽固派采取了一手遮天的办法,一方面通过中央社公开宣布抗战有功的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的番号,并且公开下令向新四军部队进攻。另一方面,他们又拼命封锁关于皖南事变的事实报道,拼命掩盖事件真相。处在激烈斗争关头,《新华日报》的政治任务就是要在层层封锁中用一切办法,把真相向国统区的广大人民揭露出来,以团结广大人民向反动派的阴谋进行坚决的斗争。

当时,国民党顽固派通过新闻检查所,连续扣发《新华日报》揭露蒋介石背信弃义、用重兵包围袭击新四军皖南军部的言论和报道。

中共为了向国统区人民揭露事变真相和国民党反动派反共、投降、倒退的阴谋,并对它的罪行表示坚决抗议,向全世界控诉国民党顽固派的罪行。周恩来和叶剑英、董必武、邓颖超和南方局的其他同志、《新华日报》的负责同志,晚饭以后在红岩八路军办事处召开会议,从多方面分析并作出对策,其中一项就是要《新华日报》刊登周恩来的题词,使国统区的民众和驻华外国人从中知道国民党宣布新四军为“叛军”是怎么回事,会议一直开到12时。

1941年1月17日这天晚上10点多钟,国民党新闻检查所所长却一反常态,伙同一部分军警,赶到《新华日报》报社,坐等审查第二天报纸的内容,不允许《新华日报》立即发表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社论和新闻。《新华日报》准备了一篇系统的报道,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不让登载;反复交涉、反复修改,总不让登。

周恩来听到《新华日报》同仁的紧急汇报后,立即交代:“这次我们必须跟顽固派斗智抗检,寸步不让!”深夜12时后,为了哀悼抗日有功的新四军牺牲官兵,为了公开抗议国民党这一暴行,周恩来沉痛地题了悼词和挽词。

《新华日报》管委会根据南方局的指示,决定把这个题词的原件刻成木板刊登出来。但这个题词是不能送国民党的反动新闻检察机关审查的,报馆管委会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作了周密布置。

深夜里,《新华日报》派人翻过后山前往红岩的八路军办事处,取回了周恩来的亲笔题词。然后排好了两种内容不同的版面,打了两份不同的大样:一种是特意留出位置准备刊载抗议题词,一种是专为对付审查而安排。当检查所所长趾高气扬地审查送审的报样时,《新华日报》已经把周恩来亲笔题词刻制成木版: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落款为周恩来(印);第三版靠中缝占五栏新闻地位的是周恩来亲笔写下的满怀悲愤的挽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落款为周恩来,迅速拼版付印。

尽管题词和诗一共只有25个字,但它们揭露了皖南事变的实质,向国民党反动派提出了最強烈的抗议,向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罪行!

《新华日报》报社的同志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审查,黎明前就把印好的报纸包在铺盖卷里,由勇敢的报童从后山翻山越岭,分别绕道出发,送到重庆广大读者手中,在国统区各界人士和民众中产生巨大反响。

这一天的深夜,《新华日报》全馆的同志都在国民党的武装包围中,在新闻检查所所长和特务们的现场监视下,仍在紧张、机智地战斗着。当时负责浇版工作的同志,不惜自己双手烫伤,捧着那冒着浓烟的铅版,抢着嵌上周恩来正义的题词。翌日早晨全馆同仁上街卖报,城区、郊外、工厂、矿山、码头、车站、机关、学校,几乎整个重庆都出现了《新华日报》。到处都听到群众在议论:“国民党真没良心,拿起枪不去打日本,反倒来打新四军。真可恶……”到处都看见军警和便衣特务们惊惶地忙着搜索每个报贩手中的《新华日报》,就是行人手中的报纸也要跑过去看看。

《新华日报》的报丁和外边的报贩高高举起《新华日报》,把题词露在外边,满街满巷高声大叫:“请看今天的《新华日报》,有重要新闻!”“周恩来题词,向江南死国难者志哀!”“抗议反动派解散抗战有功的新四军!”抗议的声音响彻全城。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见报的斗争意义

作为一份战斗在国民政府执政当局统治心脏地带的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从其创刊开始,就高举团结抗日的大旗,坚持“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斗争中,做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

1941年1月17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通令和谈话,反诬新四军为“叛军”,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对此,中国共产党针锋相对,通过《新华日报》向国民党发动了凌厉的政治攻势。

1月17日晚,周恩来义愤填膺地打电话痛斥参谋总长何应钦,义正词严地痛斥:“你们的行为,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周恩来传》,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0年2月版,第483页。)随即驱车到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处,当面提出质问和严重抗议,谴责国民党一手制造皖南事变。

当晚,周恩来亲自组织工作人员,撰写了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和社论。“千古奇冤,江南一叶”见报的斗争意义更充分地体现了中共针锋相对、义正词严的斗争和处理皖南事变的严正立场、合理主张,以及以德报怨、团结抗日的决心,赢得了全国人民、各民主党派、海外侨胞、国民党左派与国际进步力量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1941年1月18日,当国民党反动派发觉市面上出现印有周恩来亲笔写的抗议题词的《新华日报》时,《新华日报》贴满山城重庆全城大街小巷的阅报栏,报纸销量从平时的1000份猛增到5000份,仍然供不应求。有的报贩甚至乘机抬高报价,由原价的每份二角,逐渐涨到三角、五角、一元、二元、五元。

这令国民党高层大为震惊,中宣部部长潘公展又怕又恨,立即调动大批宪兵、警察、特务上街围攻报童,没收《新华日报》。有的人仅仅因为阅读了《新华日报》就被逮捕,使重庆顿时成为恐怖世界。仅这一天因贩卖《新华日报》被捕的人就达100多,有的还受到国民党宪兵、特务的严刑拷打。但是《新华日报》愈受迫害,人民群众愈要阅读。

国民党当局无可奈何之余,以《新华日报》违检为由,给“最后警告”。张冲知道后打电话给周恩来:“周先生,你这一着太厉害了。”

这时国民党派来的和中共搞统战关系的中央委员张冲,正在曾家岩五十号周公馆和周恩来谈话。周恩来听到《新华日报》营业部主任涂国林被逮捕这个消息,极为气愤,义正词严地指着张冲说:“这是对待朋友的行为吗?太岂有此理。你们一方面和我们讲朋友,一边逮捕我们的营业部主任,搞的什么鬼?”惊慌失措的张冲连忙立起来说:“我不知道,误会!误会!我马上通知他们马上释放。”

周恩来立即坐汽车赶到民生路《新华日报》营业部楼上,召集开会。周恩来说:特务横行不法,破坏报纸发行工作,今天还有一部分报纸发不出去,怎么办呢?我看,首先你们作为编委的就应该带头去街头卖报,接替我们报童的工作。

《新华日报》同仁下定决心到热闹地区去卖报,以便唤起群众注意。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不少群众围聚拢来争先买报,并且有人高喊:“我们要看《新华日报》!”那种热烈的群众场面,把国民党顽固派的特务吓得目瞪口呆,无可奈何。当天被捕的几个报童,最后也由周恩来亲自交涉,保释出来。

周恩来领导《新华日报》同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粉碎了他们的新闻封锁和压制,使皖南事变真相大白于天下,激起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的强烈义愤。

与此同时,为了表达对国民党顽固派最强烈的抗议,周恩来要求时任《新华日报》社长的潘梓年,立即到重庆多家影响很大的民间报馆去,揭露国民党歪曲皖南事变真相、封锁《新华日报》来达到妄图遮掩天下人耳目的险恶用心。潘梓年走访了《新蜀报》《新民报》《商务日报》等报馆,赢得了众多爱国报馆在舆论上的同情和慰问。

中共中央于1月18日电告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告以《新华日报》干部撤退,人员减少后,可日出半张。1月18日下午,叶剑英主持起草了《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相》,经周恩来修改审定后,19日印成秘密传单散发,逐条痛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对新四军的诬蔑,深刻地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

1941年1月中下旬这段时间,周恩来巧妙拜会美英苏等国大使和特使,以《新华日报》上刊登的报道文章说明皖南事变真相,同时通过国际友人斯诺、斯特朗等人将皖南事变真相在美国媒体上发表。

皖南事变发生后,斯诺、斯特朗、爱泼斯坦、白修德等人公开谴责国民党的反共行径。当时,斯诺看到《新华日报》的文章后,立即从香港发出急电,通过美国《星期六晚邮报》及《先驱论坛报》作了详细报道,公开皖南事变真相,产生极大反响。美国进步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回美后,在《美亚》杂志三月号上发表《中国的国共危机》一文,向舆论界揭露事情真相:数倍于新四军的国民党军队突袭了北上抗日的新四军。要求国际舆论立即制止中国抗日力量间的内战。

2月2日,毛泽东从延安致电周恩来赞扬这次行动:“收到来示,欣慰之至,报纸题字亦看到,为之神旺。”《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总结说:刊登周恩来亲笔题词的“这一天发行的报纸超过了过去任何一天的发行量;同时,我们不但发行数字大,而且出版的时间也早,在编辑、印刷、运输、发行各个方面都打破了以往的记录。这是我们打的一次大胜仗!我们要发扬这种精神,克服一切困难,迎接未来的战斗任务。”

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之下,《新华日报》用事实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散布的“皖南新四军已被消灭”的无稽之谈,体现了叶挺军长突围时说的“留得火种在,不怕不燎原”的革命斗争精神。

对疏散中具体事项,周恩来亲自过问,作了周密细致的部署。《新华日报》疏散人员时,周恩来亲自前去检查。他拿着红蓝铅笔和名册,一个一个地仔细询问,认真了解他们的经历和特长,疏散的去向,可利用的社会关系,到达落脚点的证明,遇到盘查时的答话等,并随时提出他所发现的漏洞和改进意见。他关心每一位同志,比如戈宝权疏散去香港时,他一定要戈宝权化妆后给他看过,直到看不出破绽才放心,行前还一再叮嘱戈宝权不可戴眼镜,以防被人认出。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如何坚持斗争、发挥党报作为舆论武器的作用?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会议上冷静地提出了两条要求:一要稳,就是“不失立场,有时不便说就不说,够分量就行了”。二要活,就是“不呆板,要巧妙”。他采取措施,一方面精简报社机构,缩小报纸版面,不再每天发社论;另一方面,同国民党当局作坚决的斗争。

当时《新华日报》被迫减少篇幅,留下少数人员坚持工作,大部分人员疏散到外地和国外。留下来的人员,除了坚持《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的继续出版之外,还采取手段出版和发行《解放日报选刊》。因为这时候《新华日报》為求生存,不能刊载党中央发表的许多重要文件,只得秘密地出版《解放日报选刊》,并避开敌人监视,把它投送到读者手中。

关爱叶挺将军

1943年5月,日军进攻鄂西山区,不久就自动撤回宜昌,但国民党当局竞吹嘘为重大胜利,当时重庆有一个全国慰劳总会,是国民党当局所包办的团体。慰劳总会在6月份奉命组织鄂西将士慰问团,由国民党要人张继和孔庚担任正副团长,遍邀各报参加,这次竞破例邀请了《新华日报》。《新华日报》编委会决定不参加此次活动。

《新华日报》记者陆诒去向周恩来请示,周恩来沉思了一会儿,就向陆诒提出严肃批评。周恩来说:我们要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但斗争必须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要斗争嘛,就不能怕麻烦!我们不仅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而且要把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这次既然他们来邀请,我们就不要放弃这种机会。当然,我们不能去宣传虚假的胜利,但能到前线去慰问广大军民,尽可能把他们艰苦抗战的真相报道出来,也是我们的责任。这次我就是要指派你去参加慰问团,除采访报道而外,还有一项任务要你去完成。

接着,周恩来就告诉陆诒:据确悉,叶挺将军和他的家属现已由柳州转押至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恩施。由陈诚负责看管,你可以持我的亲笔信单独去访陈,要求单独访问叶挺将军一次,我估计他不能拒绝的。我记得你在武汉时见过叶将军,他也认识你。只要你沿途胆大、心细,必能完成此项任务。要转达叶将军的话,等临走时再告诉你。

6月23日,陆诒到达恩施。就在24日公开欢宴慰问团的席间,陆诒按照周恩来的缜密交代,找到了陈诚的机要秘书,告以来意。第二天早上,陈诚果然派车接陆诒去单独谈话,陆诒面交了周恩来的亲笔信。他看了信,就知道叶将军被看管在恩施这一事实已无法隐瞒,如再拒绝会见,势必在当时断断续续的国共谈判中更加被动,因此,在无可奈何中强作镇定,派副官送陆诒到叶将军住处。陆诒在恩施郊外的一家农舍中见到了叶将军一家人,转达了周恩来的谈话,并带给他最近出版的几期《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五月份合订本,使叶挺非常高兴。

抗日名将叶挺将军出狱那天来到《新华日报》报馆做报告,他揭露敌人企图迫使他投降、变节,而采取的各种卑鄙的手段。当时他还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但他在出狱后提出的第一个希望就是做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不久党中央就批准了);第二个希望是要求批准他重返前线。叶挺的报告使报馆同仁受到一次极深刻的教育。

1946年4月8日,叶挺遭遇空难。13日,《新华日报》发表了题为《中国人民无可补偿的损失》的社论,称颂叶挺将军是“北伐时期的虎将,抗战时期的岳飞。他的毕生奋斗,足以使每个中国人为之感动,每个中国军人为之感动,足以使反动派羞愧无地”。

由于《新华日报》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所以它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并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般的联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档案馆

责任编辑:张立

猜你喜欢
皖南事变新华日报新四军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快乐语文(2021年31期)2022-01-18 05:51:14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中国记者(2014年3期)2014-05-14 06:53:45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发展重心析要
军事历史(2003年5期)2003-08-21 06:36:34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军事历史(2000年6期)2000-08-16 02:13:30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
军事历史(1998年3期)1998-08-21 02:59:40
《新四军简史》出版
军事历史(1998年5期)1998-01-17 22:08:07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
军事历史(1993年2期)1993-01-18 01:59:45
同室操戈,豆箕相煎——对皖南事变历史思考
军事历史(1991年1期)1991-08-20 06:44:24
皖南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教训
军事历史(1986年1期)1986-08-15 06:17:06
项英在皖南和皖南事变中的是与非
军事历史(1986年1期)1986-08-15 06: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