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功绩辉煌的新四军

2023-10-03 14:57:11王茂华
铁军·纵横 2023年9期
关键词:敌后叶挺新四军

王茂华

毛泽东是我们党、人民军队和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功绩辉煌。新四军从组建、发展,到夺取抗战的胜利,均是在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进行的。笔者通过学习毛泽东与新四军的这段光辉历史,深感受教育、受启发。故此,以毛泽东与功绩辉煌的新四军为题撰写一文,以表示对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

一、毛泽东运筹帷幄.精心指导新四军成功组建

早在新四军组建之前,毛泽东就及时准确地指导南方红军游击队的谈判改编。1937年2月,毛泽东和党中央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最高当局进行谈判。2月12日,毛泽东、张闻天致电正在西安与国民党代表张冲等谈判的周恩来,把南方游击区作为国共两党谈判的内容之一,提出“陕、甘以外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一律改民团或保安团”。随后,毛泽东派干部联络南方红军各游击区,于6月28日、29日,分别与朱德、周恩来联名致电叶剑英:“请商何柱国以电话告顾,我们将派人去鄂豫皖及闽西南两处联络。鄂豫皖为郑位三,同行约15人,闽西南为方方,同行为10人,均带有小电台,请行营发护照并介绍附近最高长官接洽。”由于蒋介石拒绝承认南方红军游击队的存在,在毛泽东多次指示和坚持下,中共代表团几经周折、反复,才与国民党政府达成了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部队的协议。当国共两党双方达成了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部队的协议之后,关于该部队是隶属于八路军还是隶属于国民党军,是成立师、旅还是编为4个支队,以及部队组建之后的军需、军饷、领导人配备等一系列问题遇到争执时,在毛泽东的指导下,首先在领导问题上坚持了维护共产党领导的原则。毛泽东非常强调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同时,在编制、隶属关系等问题上采取了灵活妥协的退让策略,从而使谈判为新四军的组建奠定了基础。

为指导、动员南方各地红军游击队下山集结、改编,毛泽东和党中央于1937年8月1日,下发了《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工作的指示》。后来,毛泽东又以个人和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的名义发出了《关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南方各游击部队集中改编的方针》等多个指示性电令。同时,毛泽东还精心选派专人将这些指令传送到各游击区。毛泽东和党中央下发的这些指令性文电,深刻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坚持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及时提醒南方红军游击队接受改编与下山集结过程中,不要受国民党反动派武力进攻所屈,不为利禄官位所动,不被反动谣言所惑,既要保持高度的革命警惕性,又要防止右倾思想的产生。

关于南方红军游击队下山改编的队伍名称是什么?领导人是谁?当时多数是叫“抗日义勇军”或“抗日游击队”。而对军长的人选,国共双方都有准备,但达不成一致。正在这个时候,叶挺将军满怀爱国热情,从澳门回来,请缨杀敌,抗日报国。当时,参加国共两党谈判的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周恩来来到上海,上海的地下党负责人潘汉年、刘晓告诉他,叶挺从澳门回到上海了。听说叶挺到了上海,周恩来非常高兴,考虑到如果让叶挺当军长,整编南方红军游击队,也许蒋介石在面子上容易转弯。因为,叶挺这位北伐名将在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失败后受到不公正待遇,流亡海外。于是,周恩来很快在上海的一家旅社会见了叶挺,他对叶挺表示欢迎,并告诉他南方红军游击队将要改编。根据周恩来的建议,叶挺向国民党方面提出自己愿意参加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的工作,并建议改编后的部队名称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以继承北伐时老四军的光荣传统,尽快开赴前线对日作战。为此,1937年9月28日,国民党南京政府铨叙厅发布“奉委员长核定”,“任命叶挺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蒋介石之所以任命叶挺为新四军军长,是因为他不能允许共产党派人来当军长,如他要派人当这个军长,共产党又不会同意,而叶挺已经脱离共产党近10年之久了,可以利用叶挺来控制这支部队。中共方面则考虑,共产党的军队是由党绝对领导的,“不许国民党插进一个人”;但共产党的提名人选,蒋介石又不肯任命;叶挺是北伐名将,已经脱党近10年,蒋介石事前未与中共商量就任命他为军长,需要审慎对待,最重要的是要摸清叶挺的政治态度。1937年10月19日,张闻天、毛泽东发电博古、叶剑英,征求叶挺意见:“是否愿意恢复党籍”,“是否可来延安及八路军总部接洽一次?”叶挺很高兴,表示愿意接受党中央的考察。10月21日,博古、董必武、叶剑英复电毛泽东:叶挺“声明完全接受党的领导”。11月3日,叶挺应邀到了延安,受到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热烈欢迎。经毛泽东与叶挺談话之后,叶挺表示:“在党的组织之外,但愿在党的领导之下,坚持抗战到底。”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同意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7日,项英应召到达延安,向党中央详细汇报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情况。叶挺与项英(已内定为新四军副军长)在延安见了面。8日,中共中央召开欢迎叶挺大会,毛泽东致欢迎词说:“我们今天为什么欢迎叶挺军长呢?因为他是大革命时代的北伐名将,因为他愿意担任我们的新四军军长,因为他赞成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所以我们欢迎他。”在这次中央举行的欢迎大会上,叶挺看到台下欢迎的人群中,有的是他在广州革命政府时期的老领导、老同事,有的是参加南昌起义的老战友,有的是曾在他的独立团里担任营长、连长、排长的老部下。当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讲话时,他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眼眶中噙着泪水,既感动又惭愧地说:同志们欢迎我,实在不敢当,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难,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现在又跟上来。今后,一定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中央领导下,坚决抗战到底。台下的同志看到叶挺同志这样耿直,这样坦荡,更加敬佩他了,报以暴风雨般的掌声。

为了加强党对新四军的领导,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项英任书记,曾山任副书记,陈毅、方方、涂振农(后增加黄道)为委员,负责领导东南各省党的工作;成立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项英任书记,陈毅任副书记,曾山、张鼎丞、黄道为委员。在同一天,毛泽东、项英在致叶挺的电报中指出,新四军的各级领导干部的配备,“不要军何(应钦)派人”。就是说,新四军的各级领导干部的配备,均由共产党方面负责,不允许国民党方面插手。这就为在新四军部队中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和政治机关,贯彻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组织保证。在新四军组建过程中,毛泽东除对军和支队领导的配备极为关注之外,还要中央组织部、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调集一批原主力红军的师、团干部,担任新四军机关有关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其中第一批包括:原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赖传珠、原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李子芳、原军委第二局副局长胡立教、原陕甘宁边区政府粮食局局长宋裕和、原中共陕甘宁省委宣传部部长李一氓等人。这样,军部机关的重要部门都有来自主力红军的干部担任领导。这就为新四军军部机关业务部门的迅速建立、工作的开展和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从抗大抽调了一批原在主力红军工作过的师、团、营职干部,加强了新四军的支队、团、营的领导力量。比如,原红一军团第一师参谋长胡发坚、原红一军团师政治委员刘炎、原红三十军第八十九师副师长王必成、原红军团长张道庸(后改名为陶勇)等人。这就是第一批调到新四军的于部。这些来自原主力红军的干部,领导部队建设和指挥作战经验丰富,又在抗大学习过。所以,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他们在新四军军部及部队各自的战斗岗位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夺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1月上旬,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公布:项英任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周子昆任副参谋长。新四军下设4个支队:第一支队由陈毅任司令员,第二支队由张鼎丞任司令员,第三支队由张云逸兼任司令员,第四支队由高敬亭任司令员,全军1.03万人,6200支枪。随后,毛泽东又任命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1月6日,项英、曾山率新四军军部人员从武汉来到南昌,驻南昌三眼井高升巷l号“张勋公馆”。1月9习,新四军军部正式对外挂牌办公。1938年2月20日,叶挺军长下达了一、二、三支队向皖南歙县岩寺集中的命令,四支队则向皖中舒城、无为地区集中。至此,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由南方8省14个地区(不含琼崖)的红军游击队改编和组建新四军的任务胜利完成,并准备开至大江南北抗日前线。

二、毛泽东高瞻远瞩,明确提出新四军发展方向

新四军组建后,国民党军事当局规定新四军的任务是在苏南、皖中敌后进行游击战争,在这些地区构成游击网,袭击敌人,破坏敌人交通,以牵制敌人。规定的具体活动地域是:第一、第二支队在长江以南,芜湖以东,高淳、溧水、金坛之线以北,丹(阳)金(坛)公路以西,东西不过百余公里,南北仅约五六十公里;第三支队在东起芜湖、宣城,西至铜陵,南至青阳,北临长江的狭小地带;第四支队在皖中的淮南铁路沿线一带。面对这样的局势,毛泽东和党中央对新四军的发展方向、作战方针、斗争策略作出了一系列具体明确的指示。迅速开赴敌后,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大胆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发动民众建立根据地,是贯彻新四军战略发展方针的基本要求。1938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出两个“五四指示”,对新四军的战略任务、发展方向、作战方针、内外关系、斗争策略作出了具体深刻的阐述,从战略高度指明了新四军向什么方向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两个重大问题。比如,毛泽东发出的第一个“五四指示”,那是1938年5月4日给项英发出的《关于新四军应进行敌后游击战争的指示》,基本内容是:一是新四军主力应迅速挺进敌后,进行游击战争。毛泽东指出:“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虽有困难,但比在敌前同友军一道并受其指挥反会好些,放手些。敌情方面虽较严重,但只要有广大群众活动地区,充分注意指挥的灵活,也会能够克服这种困难。”针对项英“派遣一部分出动、大部分整训,争取时间”的想法,毛泽东要求新四军“在侦察部队出发若干天之后,主力就可准备跟行”,不必等主力整训好了再出发。因为此时敌人正在会攻徐州,后方比较空虚,不可丧失时机。二是关于新四军敌后战场的战略布置:新四军挺进敌后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开到国民党当局指定的地区去,“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取得抗日的行动自由权;第二步是“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即冲破国民党的限制,进一步东进北上,向有利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地区发展。三是新四军可以在平原水网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江北的洪泽湖,江南的太湖地带和沿江沿海一切敌人占领区域的港汊地带,都应好好地组织游击战争,并在河湖港汊之中及其近旁建立起持久的根据地。”因为,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在敌后独立自主地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他曾风趣地说:“人不能老走着,老站着,也得有坐下来的时候,坐下来靠屁股,根据地就是人的屁股。”这个比喻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指引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的水网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四是要恰当地处理同国民党的关系,注意策略。新四军要在敌后游击战争中牵制日军,消耗日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但在政治上、组织上要保持独立性。“服从他的命令,开到他指定的地方去,到达那里以后,就有自己的自由了。尔后,不要事事请示与事事报告,只要报告大体上的行动经过及打算给他。”可以先奏后斩,或先斩后奏,或斩而不奏,视情况而定。这样,新四军就能得到发展。毛泽东的这一指示,坚定了新四军挺进敌后的信心。新四军的抗战实践,证明了毛泽东这一指示的正确。新四军军部执行了毛泽东的指示,摆脱国民党的限制,放手到敌后发展,犹如龙归大海,如鱼得水。部队按照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精心策划步步实施,分阶段择机东进北上,取得了迅速发展。比如,新四军军部于1938年5月5日离开岩寺,于8月2日到达泾县云岭。军部离开岩寺前,于4月28日组成以粟裕为司令的先遣支队东进,经南陵、宣城、芜湖等地,进人苏南地区。先遣支队在实施战略侦察的过程中,还于6月17日,在镇江、句容公路上的韦岗与日军重炮第五旅团车队作战,击毁日军汽车4辆,击毙日军少佐上井等13人,伤8人,缴获甚多,首战告捷。这说明,粟裕率领先遣支队的这一行动,不仅揭开了东进序幕,而且也打响了东进初战。这不仅使苏南人民看到了新四军是一支能打胜仗的部队,而且也使苏南人民进一步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粟裕率领的先遣支队出发不久,陈毅率领第一支队、张鼎丞率领第二支队离开皖南,挺进江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起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经过一年多的经营,新四军陈毅、粟裕部开辟了苏南、苏中敌后游击根据地,张云逸、罗炳辉部开辟了皖东敌后游击根据地,李先念率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开辟了豫鄂边敌后游击根据地,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开辟了豫皖苏边敌后游击根据地,张爱萍部开辟了皖东北敌后游击根据地,初步在华中敌后站稳了脚跟。又比如,在时隔两年后的1940年5月4日,毛泽东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在抗日战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对东南局和新四军军分会的指示即:《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这一指示,是毛泽东针对项英在思想上存在着严重的右倾观点,没有坚决执行中央的方针,不敢放手发动群众,不敢在日本占领区扩大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对国民党的反动进攻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因而缺乏对付这个反动进攻的精神和组织上的准备而作出的又一个指导新四军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毛泽东在这一指示中阐述关于新四军的斗争方针和策略原则的同时,不点名地批评了项英的右倾观点,期望项英引起警觉,迅速改正错误,带领新四军坚决完成中央赋予的战略任务。这两个“五四指示”非常重要,正如中国新四军研究会首任会長叶飞上将生前对此怀有十分深切的体会说:“两个‘五四指示不仅对当时,而且对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指引新四军发展壮大的纲领性文献,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光辉篇章。”

三、毛泽东英明果断.及时打退国民党反共高潮

新四军组建后,按照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指示,迅速开赴敌后,在建立各个游击根据地的同时,使部队迅速发展壮大。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震惊与忌恨。国民党顽固派之所以频频掀起反共高潮,主要是恐惧和不能容忍共产党武装力量和中共政权控制下的根据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他们担心“国民党失地,日本与共产党分地——本党统治之地,将一失而不易复得”。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蒋介石先后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第二次反共高潮,即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940年10月,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总参谋长名义,强令在长江南北和黄河以南坚持抗战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中国共产党拒绝这种无理要求,揭露国民党反共投降的阴谋,号召全国人民提高警惕,随时准备应付突然事变。同时,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应将在安徽南部的新四军部队调到江北。面对严峻的形势,毛泽东在延安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应变措施。除1940年11月3日在《对付日蒋联合反共的军事部署》中提出:“不待日、顽联合到来,即从50万人中抽调10万至15万精兵,分数路突入彼后方,而留其余部队(多数)仍在原地抗日”等方案外,毛泽东亲自起草、反复修改,于11月9日,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名义发出了《佳电》。胡乔木赞《佳电》“是一篇针藏棉里,刚寓柔中,情理交融,回肠荡气的杰作。”称大后方的民主人士无不为中共的《佳电》既坚持大节又委曲求全的态度所感动。毛泽东还一再催促项英要顾全大局,尽快组织新四军撤离皖南,可项英(当时担任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兼新四军副军长)执行王明的投降主义路线,对国民党顽固派可能的突然袭击缺乏准备,不按毛泽东和党中央指示的路线前进,却同国民党顾祝同商定新四军的北上路线。1941年1月6日,北移的新四军部队九千余人,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八万余人伏击。在新四军北移的部队身陷绝境的情况下,毛泽东果断指示叶挺、饶漱石组织部队分散突围,并让叶挺出面设法与国民党军包围部队的长官谈判。毛泽东还发电指示周恩来立即与蒋介石、何应钦交涉,让他们下达撤围令。新四军英勇奋斗七昼夜,弹尽粮绝,除两千余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下山谈判被扣,项英犧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紧接着,在17日,蒋介石又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的番号,将叶挺军长交军事法庭审判,并向我华中、华北的新四军、八路军发起进攻。毛泽东愤慨至极,但相忍为国,采纳了刘少奇“政治上采取全面反攻,军事上取守势”的建议,利用国内外正义、进步势力,牵制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行径。同时,向国民党顽固派严正提出解决皖南事变的12条意见,针锋相对地宣布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决策。中国共产党对待皖南事变的严正立场和顾全大局、委曲求全的态度,赢得了全国人民、各派政治力量、海外侨胞、国民党左派(宋庆龄等)和国际进步力量的同情和赞助。苏联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了抗议。英、美出于利用中国抗战遏制日本南进,也不赞成蒋介石发动内战影响抗日,美国政府甚至正式声明:在国共纠纷未解决之前,美国无法大量援华。在各种力量的谴责、压力下,国民党顽固派被空前孤立。3月6日,蒋介石在第二届国民参政会上保证:“以后亦决无剿共之军事”。毛泽东判断:这是蒋介石“此次反共高潮退兵时的一战”。至此,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了。1941年4月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经验教训作了深刻、系统的总结,以党中央的名义,下达了《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以求在新四军内部统一认识,增强党性和团结。毛泽东后来总结这次斗争的经验为:人民革命力量如果要避免被蒋介石所消灭,就“必须对他的反革命政策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但是斗争必须是有理、有利、有节的,三者缺一,就要吃亏”。实践证明,毛泽东关于对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决策,粉碎了蒋介石消灭新四军的阴谋,不仅保留了新四军的番号,扩充了新四军的编制,而且还进一步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增强了国内、党内、军内的团结与统一,使中国共产党逐步上升为团结抗战的中坚力量。

四、毛泽东审时度势.正确指挥新四军夺取胜利

在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斗争中,毛泽东和党中央严厉驳斥了蒋介石的反动命令,粉碎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张云逸任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重建军部的成立大会在盐城游艺园举行。会场布置得庄严而隆重,主席台上挂着“新四军军部重建大会”的红布横幅,会场四周悬挂的是“指挥若定”“义旗高举”等鲜红的锦旗。在大会上,当刘少奇宣读了中央军委关于重建军部和对新四军领导人的任命命令后,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整个会场沸腾了!紧接着,陈毅发表了就职演说,他在演说中说:“皖南事变后,重庆当局发出了一个反革命的命令——取消新四军,我们可以置之不理。我们拥护党中央恢复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我们拿革命的命令来反对反革命的命令,拿抗战的命令打倒破坏抗战的命令!”新四军军部重建之后,刘少奇、陈毅将活动于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共9万余人,统一整编为7个师,粟裕、张云逸、黄克诚、彭雪枫、李先念、谭震林、张鼎抠分任师长。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虽损失了9000人,但新四军重建军部后,不仅使部队扩编至9万人,而且通过重整扩大了新四军的主力。

新四军重建军部后,为使新四军能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对新四军的各项建设和作战,作出了一系列的指示和部署: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刘少奇任书记,饶漱石任副书记,陈毅、曾山为委员;成立新的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军分会,刘少奇任书记,陈毅任副书记,张云逸、赖传珠、邓子恢为委员。二是加强抗日根据地建设,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抗日的经济政策,不搞土地改革,只实行减租减息。三是开展整风运动,提高广大十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达到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四是开展大生产运动,干部战士自己动手种粮种菜,搞农副业生产,冲破日伪军的封锁,到上海等地采购军民用物资,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并拿出一部分钱粮支援中央和八路军。五是进行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开办华中局党校、抗大分校、华中公学等,大力培养抗日干部。六是在军事上,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建立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根据斗争需要,实行主力地方化,先后成立苏中、淮南、苏北、淮北、皖江等军区以及许多军分区,发展地方武装和民兵。进行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摩擦斗争。积极开展部队整训,提高部队战斗力,为反攻作战做好军事准备。新四军认真贯彻落实了毛泽东的指示和部署,加强了部队的全面建设,为夺取反日、伪、顽斗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根据毛泽东1944年7月1日以中共中央的名义下达的《整训军队的指示》,新四军加强了司令部机关的建设和对各级指挥员的军事教育及战术研究;加强了以技术为主、战术为辅的军事练兵;开展了以增强后备力量为目的的民兵、地方自卫军、院校后备人员的军训,极大地提高了华中地区反日、伪、顽的实战能力。

毛泽东在领导新四军加强全面建设的同时,对新四军在华中反日、伪、顽的军事行动和内战准备作了英明的部署。比如,1944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处于胜利前夕的情况下,在抗日反攻作战的问题上,毛泽东指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各抗日武装力量,乘国民党溃败,日军在新占领区立足未稳之际,打击日军,以扩大解放区,缩小敌占区。为此,新四军在毛泽东指挥下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进军河南,收复原豫皖苏失地;开辟豫南、豫中广大敌后地区;向东南发展,建立苏浙皖边敌后根据地;向西防御,坚持与巩固淮南津浦路西和皖江抗日根据地等一系列的作战行动。新四军在1944年的攻势作战中,对日伪作战6580余次,共歼灭日伪军5.31万余人,攻克日伪据点570个,全面控制了苏、浙、皖、闽、赣诸省,使新四军在反攻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处于战略上的有利地位。

日军宣布投降后,在反顽与内战的准备阶段,鉴于国内阶级斗争的新形势,中共中央于1945年9月19日作出了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在毛泽东的决策和指挥下,新四军部分部队向山东开进,军部移至山东临沂,组成了新四军兼山东军区的战斗体制。在国共雙方签订停战协定后,毛泽东又当机立断,指示在中原的新四军部队突围,当主力突进到鄂、豫、皖、川、陕5省边境地区时,毛泽东连续电示:“在敌后创立根据地”。同时,为了迅速在东北建立根据地,在内战发生后有利于支援关内的斗争,毛泽东在1945年9月23日,命令黄克诚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3.5万人从苏北开赴东北。毛泽东和党中央指挥新四军向山东开进、实施中原突围和毛泽东命令黄克诚率部开赴东北的正确部署,是在反顽斗争、扩大华中解放区的同时,将新四军的军事行动由抗日民族战争向国内人民解放战争转变,为夺取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作了战略准备。

为适应战略决战的新形势,1947年1月21日,中共中央宣布撤销新四军的番号,将新四军改成华东野战军。1948年l1月1日,中央军委又颁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整编的命令,西北野战军编为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编为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编为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编为第四野战军。这样,由新四军发展起来的部队,依据部队所驻位置,被分属于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的序列之中。

在8年全面抗战中,新四军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对日伪军作战2.46万余次,毙伤日伪军47万余人,俘虏日伪军12.42万余人,另有投诚、反正的日伪军5.4万余人,被迫进行反顽自卫作战3200余次,歼灭国民党顽固派14万余人,缴获各种火炮558门、机枪4295挺、长短枪22万余支、攻克据点1381个;收复县城52座、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七省的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皖江、鄂豫边和浙东8块抗日根据地,光复国土25万多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20余万,占华中沦陷区总人口百分之五十以上。在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和盟军的作战,牵制日伪军39万,使其不得脱身。新四军从最初的1.03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共计31万余人;另有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新四军作战自伤8.9万余人,为夺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新四军辉煌的功绩,振奋了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鼓舞了华中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当年,苏联《真理报》报道:“新四军的活动增强了敌占区老百姓的胜利信心。”新四军对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年,毛泽东赞扬新四军“已经成了华中人民的长城”。

作者单位:南通市新四军研究会

责任编辑:宋慧娜

猜你喜欢
敌后叶挺新四军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
军事历史(2004年4期)2004-11-22 06:49:58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军事历史(2000年6期)2000-08-16 02:13:30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
军事历史(1998年3期)1998-08-21 02:59:40
《新四军简史》出版
军事历史(1998年5期)1998-01-17 22:08:07
奋勇战敌后 担当主力军——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
军事历史(1997年2期)1997-08-21 02:28:46
论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军事历史(1997年2期)1997-08-21 02:28:46
坚持中原敌后抗战的李先念
军事历史(1993年1期)1993-08-21 06:10:42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
军事历史(1993年2期)1993-01-18 01:59:45
叶挺在新四军组建前后
军事历史(1990年1期)1990-08-16 07:01:38
叶挺独立团内的共产党员
军事历史(1986年2期)1986-08-21 06: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