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三个务必”思想是从党的百年征程中提炼总结而来的宝贵经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恰风华正茂的政治密码。“三个务必”思想既是我们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对毛泽东同志“两个务必”思想的继承发展,又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十八大以來,我们国家遭遇了以往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国内经济面临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升级困难等,国外有西方发达国家打压遏制我国崛起的种种不公平不合理的各种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但是,在党中央团结带领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于成了许多大事难事,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是十九世纪以来中华民族最接近民族复兴的时期。面对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要完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中心任务、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要求全党同志勠力协作,牢记“三个务必”思想,从严要求自己,以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于劲,共同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华章。
一、“三个务必”思想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有力的理论武器。“三个务必”思想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造性运用。首先,“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党从成立以来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这恰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本质决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旗帜鲜明地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毛泽东同志同样认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间,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惟其如此,我们党从未忘记自身的初心和使命,并努力奋斗以实现初心使命。其次,“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共产主义作为一个“幽灵”在刚诞生时,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联合起来对其进行围剿。共产主义的发展壮大之路是由无数革命先辈的血肉铺就的。在面对比自身强大得多的各种反动势力,共产主义在成长过程中只能一方面秉持谦虚谨慎的思想持续学习奋斗,一方面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断迎难而上。“谦虚谨慎”是我们党历来的优良作风。在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刻,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我们必须谨慎谦虚,不要骄傲急躁,要戒骄戒躁。谦虚就不骄,就可以戒骄。”[《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95页,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由于党内存在着骄傲自满情绪,毛泽东同志提醒道,“不要因为我们的工作有成绩就骄傲自满起来,应该保持谦虚态度,向先进国家学习,向群众学习,在同志间也要互相学习,以求少犯错误”。[《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90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艰苦奋斗精神作为自己的鲜明作风,一部党史就是一部党的艰苦奋斗史。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谈到,是中国共产党英勇坚决地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战争,且“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84、185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革命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历经28年浴血奋战才打败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这个历史性功绩,没有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是不可能达成的。最后,“务必善于斗争、敢于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情都有矛盾,事物的发展也是由矛盾推动的。“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运动和历史变迁就是人通过实践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斗争过程。共产主义从科学文本变为现实的过程就是一部与各种反动势力进行斗争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充满着斗争的艰辛。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225页,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二)历史逻辑:“两个务必”思想的继承发展
“三个务必”思想有着清晰的思想来源和发展脉络。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的科学论断形成于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时期,处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自1947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朱德等率领中央工委人驻西柏坡,到1949年3月党中央由西柏坡移驻北平执掌全国政权。在这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国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中央驻西柏坡时期,三大战役的发动和全面胜利,标志着全国胜利即将来临,中国共产党将由一个长期被压迫、被围剿的党变成全国范围的执政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包围城市转入城市领导农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创业之难即将成为过去,而巩固和开创新事业的考验即将成为现实;标志着中国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这样的历史条件的变化,就将胜利之后如何防止窑洞中对黄炎培之问——历史周期律(历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悲剧发生很尖锐很现实地提上了党的议事日程,而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一切活动就是为加速实现这样的历史性转变和实现转变之后所面临的各种新考验作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理论上准备。这一时期形成的西柏坡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坚定不移的彻底革命精神等。其最核心的内容,则是“两个务必”。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充分表现了革命者在敢不敢胜利问题上的坚定不移,和对胜利后革命前途的冷静思考。“两个务必”体现了毛泽东同志作为革命家、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包含着对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历史治乱兴衰规律的深刻洞察,显示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尔后的共产党人也不断发展着“两个务必”思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一再强调,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做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体现了我们党历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也是“三个务必”思想中“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思想的重要来源。邓小平同志还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他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必须下长期奋斗的决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创业。”[《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7、260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江泽民同志也号召全党保持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精神。1991年9月,江泽民同志来到西柏坡,留下了这样的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在《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和军队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军队,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上坐享其成,满脑子是金钱万能,成天贪图享乐,那末,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军队,是毫无希望的,是没有不衰落和不垮台的。”[《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129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他在《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中指出,“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要作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员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不是小事。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坚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这是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论党的建设》第533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带领中央书记处成员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两个务必”并告诫全党,艰苦奋斗既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工作作风,又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思想作风,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质。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在同群众座谈时提出,“每次来西柏坡,我想得最多的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两个务必,主要基于哪些考虑?我们学的还有没有不深不透的?‘两个务必耳熟能详,但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能不能深刻领会‘两个务必,使之更好指导当前党的建设?今天如何结合新的形势弘扬?”一连串的问题,反映了总书记的深沉思考。经过新时代10年的实践,我们党对“两个务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即“三个务必”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三个务必”思想新论断.正是根源于70多年中一以贯之的“两个务必”思想,是对“两个务必”思想的理论升华和创新,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
(三)实践逻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回应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这无疑是对当今时代形势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三个务必”思想之所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就已提出,即是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回应,是在新形势新征程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号召。由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进入发展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十八大以来,党面临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其中,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腐败斗争、南海仲裁案、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紧张的国际局势、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等困难挑战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困难,但艰辛成就伟业,奋斗创造辉煌。在诸多困难挑战面前,“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进行伟大斗争需要增强斗争本领,在这个实践背景下,“三个务必”思想的提出恰逢其时。在日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三个务必”思想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迈向未来取得更大成就的重要法宝。
二、“三个务必”思想的内涵意蕴
(一)“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它同时也是一百年来我们党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揭示了党要干什么、为了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是我们党的立党之基、建党宗旨、兴党之匙,是党始终获得人民拥护信任、取得一个叉一个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牢记使命才能开创未来。面对百年来的艰难险阻,我们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讲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面对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待,“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彰显了人民至上是党的永恒追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党的价值旨归,这告诫全党同志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高擎初心大旗,发挥历史主动,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一脉相承的作风坚守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回首往昔,我们党之所以能穿过惊涛骇浪,越过激流险滩,赢得人民拥护,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一脉相承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直接来源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但在“两个务必”提出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按照这个要求坚韧奋斗了28年。建党之初,困难重重。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我们党的工作被迫转入地下后,更是步履维艰。所幸的是,我们也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真面目,开始走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土地革命时期,我们面临的是缺盐少油等基本物资都供给不足的情况,但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艰苦奋斗,深人人民群众、与群众心连心,多次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不但对我军士兵不发粮饷,而且对延安等边区政府进行经济封锁,导致我们的军事、生活物资极端匮乏,在这种恶劣条件下,毛泽东同志号召我党我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开展大生产运动,有力支持了敌后抗日工作。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同志总结党的历史上胜利后容易产生骄傲情绪的教训,在致开幕词时提醒全党:“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基于我们党经过艰苦奋斗取得的全国性胜利正式提出“两个务必”,告诫全党要继续努力,走好进京赶考之路。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里,党的历任领导人都提倡艰苦奋斗的作风。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刀阔斧改善党内政治生态、全面加强从严治党,大力加强反腐败斗争,党内政治生态得以风清气正,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二十大适时提出“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目的就是要求全党同志要保持发扬我们党一脉相承的优良作风,赓续党的奋斗精神,为取得更大的胜利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
(三)“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与时俱进的政治智慧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总书记讲道,“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內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的。”百年来,我们党立志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以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和善作善成的斗争本领,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如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国家面对的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党的建设任重道远,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进行顽强斗争。正由于我们面临的形势、环境、任务和以往相比具有新的历史特点,也更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斗争观念、斗争方法,用新的政治智慧迎接挑战。事实上,新时代以来,我们党统揽伟大斗争与伟大工程、伟大梦想、伟大事业,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组织打响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面解决绝对贫困;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疫情防控重大胜利;有理有据对等回应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在斗争中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国家尊严……历史充分证明,敢于斗争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善于斗争则是我们战胜风险困难的有力保障。任何斗争都有特定的环境和条件,随着时间、地点、态势的变化,斗争的策略也会随之变化。善于斗争,就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认清方向,找准着力点,提出正确的斗争策略,这决定着斗争的胜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牢牢把握正确斗争方向,做到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乱云飞渡仍从容”。
三、“三个务必”思想的实践指向
学习二十大精神,其中重要的一点不但要学深悟透“三个务必”思想的深刻意蕴,更要时常以“三个务必”思想为行动标准,据此标准打扫思想上的尘埃,检视作风弊病,纠正行为偏差,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一)坚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这是我们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的决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指引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实践中充分显示出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正是由于党在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上的不断创新,我们党的全部工作才能够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我们党一直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发展壮大、克服万难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作为党员干部,要扛起应尽之责,鼓足奋进之气,永葆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执着,立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迎难而上,顶风前行。要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发展大势,锤炼攻坚克难、不惧艰险的顽强意志,提升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要以身作则,争当表率,系好廉洁从政“第一粒扣子”,在“三不腐”一体推进、贯通融合上下更大功夫,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三)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品质
這是我们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华章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并不断传承发扬的,是我们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动力。在它的感召和鼓舞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与各种反动和敌对势力、风险和挑战、矛盾和困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取得了一个个伟大胜利,使我们党在斗争中一步步成长壮大、越来越成熟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讲,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是我们党开展各种斗争实践的“精神刀刃”。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新时代我们牢记“三个务必”思想,就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敢于面对狂风骤雨,敢于穿越惊涛骇浪,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新时代画卷气吞山河,新征程篇章气势恢宏。今天,走过百年光辉历程的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可逆转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此之时,正潮起风劲,奋楫争先。我们必须牢记“三个务必”思想,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勇毅前行、团结奋斗,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创造中华民族和人类发展史上新奇迹。
作者单位:中共盐城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宋慧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