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茵 钟家榆 邹学鑫 范燕杏
[ 摘要] 近年来,新乡贤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形成乡风文化、建设乡村文明基础设施、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兴旺中起主导作用。我们如何发展乡村、如何发挥新乡贤作用、如何突破实践困境,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笔者研究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助力粤西乡村振兴的发展。
[ 关键词] 新乡贤;乡村振兴;新乡贤文化;实践困境;路径研究
[ 项目名称] 广东海洋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XL2022105)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之前,赵畅[1] 谈到乡贤文化和乡贤精神有利于赋予文化鲜明的地域风格和个性,是文化和经济的“黏合剂”。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李洪周[2] 指出乡贤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优化路径。为深入推进新乡贤助力粤西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文章特以粤西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农村——蛤岭村为例,挖掘乡贤文化,助力粤西乡村振兴的实际效用。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近年来,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模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6 年后,中国知网关于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主题内容越来越多,讨论新乡贤与传统乡贤的内涵、发展,弘扬乡贤文化的精神价值,思考乡村治理中乡贤的历史渊源、组织机制、作用等方面,对研究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有许多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乡贤理论与发展动态
1. 關于“乡贤”概念界定的研究
徐茂明[3] 认为,“乡贤”是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人,是民众对为乡里公共事务做出过重大贡献者的敬称。田东奎、么家威[4] 指出,在古代主要是建立由乡绅为主的各级基层组织,从而完成劝农桑、施教化、征赋税等任务。秦朝的“乡里亭”、宋代的保甲制度和乡约制度、明朝的里甲制度、清朝的保甲制度等都是大同小异的乡绅制度。杨国安[5] 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挥乡绅在基层治理中的优势,从而推进高水平的乡村社会建设,这需要充分发掘乡绅治理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对该制度的扬弃。李建兴[6] 指出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乡贤”应与时代与时俱进,被赋予时代内涵。现代乡贤包含着从乡村走出来,且有一定成绩的官员、学者、商人等,以及在村中有一定威信的其他精英。他们不仅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而且为促进当代乡村建设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2.“新乡贤”主要面对的困境研究
乡村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乡土社会的自然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因此新乡贤面临的困境也不断增加。孙玉娟、佟雪莹[7] 提到我国乡村治理目前面临的问题,如治理主体单一化、制度体制机制运行不统一、多村社会治理能力下降等现实困境。季中扬、胡燕[8] 进一步解释,重官富乡贤,轻文德乡贤,少“在场”,多“不在场”的情况很常见。李利宏、杨素珍[9] 强调随着乡村现代化的推进,乡村社会忽视原有的乡贤资源,导致新乡贤的作用发挥受到局限。李毅[10] 指出,农村人口的外迁,导致农村人才流失,新乡贤的内部储蓄下降,不利于乡村治理。
3.“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近几年来,相关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鼓励“新乡贤”回归,破除乡村治理困境。麦方炳[11] 认为,通过地缘身份的认同,推进乡贤回归。颜德如[12] 从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出发,探讨新乡贤的回归对乡村治理的作用。二是将新乡贤整合为村庄权威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关键。田东奎、么家威[4] 指出,秦朝的“乡里亭”、宋代的保甲制度和乡约制度等是国家力量的体现,能够规范基层政府行为。刘思[13] 指出,权力与权威是影响村民自治单元活力和自治成效的两种组织力量,激活乡贤能人等权威主体的作用,为村民自治提供组织资源。三是新乡贤以新型社会组织的形式参与乡村治理。徐理响[14] 指出,新乡贤群体通过社会型产生机制参与乡村治理,具有社会性、草根性的特点,更贴近村民生产生活,在村庄治理中发挥独特的优势作用。四是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夏红莉[15] 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为构建“三治一体”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需要新乡贤的广泛参与。
(二)西方乡贤文化的理论和概念
乡贤或新乡贤是一种中国特色的表述,国外用“elite”译为精英、能人等,同时西方的乡贤更像是乡绅、乡村精英一类。张慧[16] 向我们介绍了西方士绅、骑士精神在西方乡绅治理和士绅群体中相当于精神图腾,不断发展。赵迪、罗慧娟[17] 总结了英国的乡绅与土地高度相关,通过长期发展,英国士绅向地主、领主和新贵族构成的中产阶层发展,其社会阶层介于世袭贵族和一般农民之间。李有刚、孙庆梅[18] 通过欧美农村政策,了解到乡绅在当地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影响获得政治权力,再通过获得的权力为家乡获取经济利益、带动家乡的整体富裕和本家族的发展。从欧美士绅发展的先例来看,士绅可以成为联系家乡与外界的纽带,推动家乡资源和外界资源的双向互通。
许多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方法,使“乡贤”在乡村振兴中不断地发挥作用。类似江西广昌县尖峰乡,采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同时打造“党建+乡贤”的工作模式,建立乡贤交流信息群,为乡贤建言献策,搭建平台,聚焦政治建设,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创新工作方法与活动载体,积极引导乡贤在全乡建设重点项目、产业。更有梧州市龙圩区创新“乡贤+”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石家庄藁城区西关镇以乡贤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等。这些都是我国乡贤带动乡村振兴的案例,展示着我国“乡贤+ 乡村振兴”的发展动态。而湛江蛤岭村便是乡贤驱动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不同的社会条件可能孕育不同的乡贤文化,这也是我们团队探索的重要问题。
二、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困境
(一)理论困境
1. 认识困境
在新乡贤推动粤西地区乡村振兴中,容易陷入个人或群体对乡贤的认识困境。一方面,在于个人对乡贤的归属感,以及在旁观者的角度上对乡贤的驱动作用没有明确的认知;另一方面,在于社会群体的深入挖掘中,没有充分体现群体当中的个体作为乡贤的引领作用。对大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尽管对于返乡就业仍持有纠结或者中立态度,但对于优秀且有资源能力的乡贤回馈家乡建设抱有乐观态度。值得关注的是,绝大部分人认为当下农村致富的主要难题是传统农业的竞争力下降及劳动力流失。
2. 定位困境
随着乡贤及乡贤文化的不断变化,许多人对新乡贤的定位出现偏差。乡村定位也存在偏差,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现状,大多数农民受教育水平低下,对新乡贤的认识和定位出现错误,认为乡贤就是村干部。新乡贤的内涵在不断地变化,如今,乡贤是为乡里公共事务做出过重大贡献者。社会定位同样存在偏差,在如今社会上乡贤的概念是指对乡村有用的人,一般认为乡村里的村主任等。但是当一个商人带着资源回流乡村,许多人不会认为他是乡贤,这就是社会上对乡贤定位的偏差。
3. 制度困境
在农村发展历程中,新乡贤在发展乡村经济时需要面对的一大困境就是体制机制上的问题缺乏高质量发展的投资机会,也是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制度困境之一。从制度的时效性上看,农村股份合作制、农村复合型业态等制度模式落后等问题,限制了新乡贤推动乡村振兴的速度和深度。针对这些制度困境,需要政府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激励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完善农村发展制度和机制,从而为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参与和作用创造更好的制度環境。
4. 效益困境
在乡村振兴中,新乡贤面临的效益困境主要体现在投入产出低下,缺乏长期稳定的收益,人力成本高,集成力不足等。由于乡村经济相对薄弱,很多新乡贤在农村的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效益难以显现。并且作为投资者、创业者和乡村振兴的推动者,新乡贤需要付出较高的风险成本。
在乡村发展中,农村人才储备不足,很多新乡贤需要从城市引进,或自己逆势而上进行培养,这会增加人力成本和投入。在乡村树立品牌、推动一系列乡村振兴规划时,很多新乡贤常常缺乏整合衔接,很难将各种资源有效整合。
(二)现实困境
1. 城乡发展规划不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不完善
据调查研究,现今蛤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管理、环境风貌等,皆已协调该村的空间,并进行各项建设的全面安排和综合布局,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文景观和现代景观,一度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足以说明城乡发展规划的重要性,现今粤西地区拥有发展潜力的乡村数不胜数,依旧存在由于城乡规划不健全,尚未完全开发其经济活力问题。不仅如此,在乡村治理体系上,蛤岭村及周边村落形成基层干部共同管理周边村落的模式,基层干部的穿插管理实现了借鉴管理经验、先富带动后富,以及先进村带动落后村,提高了乡村治理效率,并实现了基层管理制度透明化。
2. 乡规民约的失效
乡规民约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切入点,但也面临着众多问题的考量,比如法治精神的缺失、基层管理的弱势化等,而蛤岭村则积极打造党建廉政教育基地,用众多典型案例及漫画场景再现,促进了该村乡规民约的形成,并加强了群众发挥监督基层干部的重要作用,推动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3. 乡村人才空缺,资源回流效率差
根据收集的24 份蛤岭村村民的问卷数据,以及114 份大学生问卷数据显示,乡村人才空缺的主要原因为政策不到位、没有创业环境,且两者数据占比一致。一方面,在该村的发展历程中,蛤岭村村民真实体会到政策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对该村往年来的发展规划的深度考量,比如土地可利用资源急剧减少,面临着降低乡村规划的可变性,成为旅游景点后面临对乡村环境治理的不可逆转性等。
4. 需避免乡风民俗的世俗化、功利化趋向
乡风民俗既可以成为一个村落的特色,也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催化剂。但在推进移风易俗、抵制落后腐朽文化侵蚀的工作中,需避免乡风民俗逐渐趋向世俗化、功利化,蛤岭村通过打造真武神殿、新农村展览馆等,保留并弘扬优秀的乡风民俗,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和本地文化内涵的旅游线路。
三、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一)培育乡贤文化发展的土壤
引导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离不开良好的乡贤文化环境和发展氛围,因此培育一个乡情浓郁、以乡为荣的乡贤文化尤为重要。以乡村特色为纽带,紧密联系村民的日常生活,并由此展开各类相关农村精神文明宣传,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营造和谐、美丽、友爱的氛围。例如,蛤岭村的荷塘,由此引申陶渊明的《爱莲说》中的廉洁、“出淤泥而不染”,借此可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积极开展针对村民的各类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帮助村民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摒弃各种陈规陋习,促进乡村文明发展。
(二)规范乡贤组织,建好“归乡路”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中,地方政府作为不可替代的角色,应积极做好群众调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需要什么,为新乡贤返乡提供基础的生活保障,这不仅有利于乡村的基础经济发展,同时极大地增加了新乡贤的回乡倾向。
建立完善的评价监督机制,不仅有利于规范乡贤的行为举止,也有利于促使群众信任新乡贤、信任当地政府,共同努力克服困难,才能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完善机制,搭建载体,选贤任能
实施乡村振兴的最大挑战是人才的缺失,如何吸引人才回流这个问题亟须解决。“乡贤文化是传统文化价值的优秀篇章,在乡风涵养、教化民风、稳定秩序,以及塑造名片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通过大量的数据调查,以及实地走访调研可以发现,大量的新乡贤是以投身公益事业建设、开展各类公益慈善活动来助力家乡建设发展的,但事实上,新乡贤群体暂未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导致新乡贤在开展工作中无法“一针见血”地解决问题。因此,明确乡村振兴中新乡贤的定位和承担的责任势在必行。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时代,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在吸引新乡贤回乡建设的同时,需要制定完善的乡村治理政策,有利于提高新乡贤返乡建设意愿,既能保障双方的利益,又能使新乡贤在振兴乡村过程中的行为得到规范,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与麻烦。
(四)深化乡土情怀,加强认同感
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存在村民对当地出名人物有不满的现象,并认为他们没有尽自己所能帮助乡村振兴发展。但事实上,乡村振兴依靠的不仅仅是新乡贤单方面的贡献,而是全体村民携手新乡贤与政府共同努力去改变现状。因此,大力宣传和培育新乡贤文化,将乡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载体的文化宣传,努力形成重视新乡贤、尊重新乡贤、崇尚新乡贤的良好社会共识,营造良好的新乡贤文化和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格外重要。
新乡贤助力振兴乡村的原因之一是对家乡的思念及情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而利用好乡愁情节,深化乡土情怀,对于吸引在外游子返乡振兴乡村起着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深刻表明新乡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地位,因此营造良好的乡风和环境有利于为新乡贤提供美好的乡愁记忆,能够促使乡贤积极返乡、振兴乡村。
四、总结
通过对蛤岭村的实地考察和访谈,概括了新乡贤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的几种典型实践路径。
注重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新技术和新模式,大力支持小农户的发展;注重产业扶持,对于相关的旅游产业大力支持,完善配套设施;注重文化传承,努力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旅游;注重人才引进,重视人才,支持新乡贤回乡奉献,为村庄注入新鲜的思想和技术。
综上,乡村振兴离不开政府、社会、政策的支持,同时乡贤也有着独特的作用。乡贤要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推动农村振兴,倡导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 赵畅.乡贤精神薪火传承:上虞市发掘和弘扬乡贤文化纪事[J].今日浙江,2003(09):42-43.
[2] 李洪周.浙江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文化产业,2023(09):148-150.
[3] 徐茂明.明清以来乡绅、绅士与士绅诸概念辨析[J].苏州大学学报,2003(01):98-101.
[4] 田东奎,么家威.法治视角下的乡贤之治研究[J].山西警察学院学报,2023,31(01):39-48.
[5] 杨国安.“天高皇帝远”?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J].人民论坛,2020(03):142-144.
[6] 李建兴.乡村变革与乡贤治理的回归[J].浙江社会科学,2015(07):82-87,158.
[7] 孙玉娟,佟雪莹.推进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知与行,2018(01):21-25.
[8] 季中揚,胡燕.当代乡村建设中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16(02):171-176.
[9] 李利宏,杨素珍.乡村治理现代化视阈中传统治理资源重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08):81-85.
[10] 李毅.培育契合乡村振兴的新乡贤[J].人民论坛,2019(34):78-79.
[11] 姜方炳.“乡贤回归”:城乡循环修复与精英结构再造——以改革开放40 年的城乡关系变迁为分析背景[J].浙江社会科学,2018(10):71-78,157-158.
[12] 颜德如.以新乡贤推进当代中国乡村治理[J].理论探讨,2016(01):17-21.
[13] 刘思.权力与权威: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组织基础[J].东南学术,2017(06):45-50.
[14] 徐理响.村庄治理能人的产生:历史嬗变与时代选择[J].学习与实践,2017(08):56-63.
[15] 夏红莉.“新乡贤”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19(03):64-67.
[16] 张慧.论中世纪教会对骑士精神的培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24-29.
[17] 赵迪,罗慧娟.欧美国家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农业,2021(09):12-23,67,122.
[18] 李有刚,孙庆梅.欧美农村政策对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13):20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