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术式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

2023-10-03 13:37夏方方毛系才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16期
关键词:肺段肺叶术式

夏方方,毛系才,陈 萍

(1.南京市高淳中医院胸外科;2.南京市高淳中医院普外科,江苏 南京 211300)

原发型肺癌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之一,其中又以非小细胞肺癌最为常见,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病后可出现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目前临床以手术为主,患者在接受根治术后生存时间明显延长。随着电视胸腔镜技术的成熟,当前临床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主要为在胸腔镜下开展的肺叶切术加淋巴结清扫术,该术式操作难度较小,能够对病灶进行完整切除,但同时为保证完整切除病灶,切除范围较为广泛,对患者肺功能的损害较大,在手术适应证方面的要求也较为严格,尤其不适于身体条件较差的老年患者,因此临床应用有一定限制[1]。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从患者角度出发,在确保根治病灶的同时尽可能保留正常的组织,进而减小对患者肺功能造成的影响,提高预后生活质量[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两种不同术式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对患者肺功能、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 年7 月至2022 年12 月于南京市高淳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2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1 例)与观察组(21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2、9 例;年龄41~70岁,平均(59.13±3.85)岁;腺癌、鳞癌、大细胞癌分别为10、8、3 例;肿瘤分期[3]:Ⅰ期11 例,Ⅱ期10 例。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1、10 例;年龄40~69 岁,平均(58.34±3.56)岁;腺癌、鳞癌、大细胞癌分别为9、8、4 例;肿瘤分期:Ⅰ期12 例,Ⅱ期9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4]中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具备手术指征;术前未接受放、化疗。排除标准:既往有胸部手术史;患有其他恶性肿瘤。研究方案已通过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双腔支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取健侧卧位,术中健侧单肺通气。两组手术均采用三孔法,以腋中线第7~8 肋间1.5 cm 小切口为镜孔;以腋前线第3~4 肋间4 cm 切口为主操作孔;以腋后线第8 肋间1.5 cm 小切口为辅助操作孔。观察组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根据患者术前三维CT 检查结果、弹簧圈定位、卵圆钳等探查判断病灶的位置及深浅,病灶较浅者可直接进行楔形切除,根据病理检查决定下一步具体的治疗方案,若病灶位置较深可直接经行肺段切除,一般沿叶间裂对肺段动脉段、静脉、支气管、静脉进行分离,通常以四线结扎后夹闭,使用超声刀进行离断,支气管、发育不良的叶间裂及段间区域需使用直线型闭合缝合器进行离断。目标肺段切除区域需根据麻醉科术中低潮气量协助膨肺来确定。术中需根据不同的病灶位置分别进行肺门、纵隔、段间淋巴结采样。对照组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一般先对病灶进行楔形切除并送术中冰冻,恶性结节病变者行肺叶切除+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使用腔镜直线型切割缝合器对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发育不良等叶间裂进行离断,切除病变肺叶。两组患者均于术后1 个月返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①手术效果。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个数、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纵隔淋巴结清扫个数。②围手术期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院时间、术后引流量。③肺功能指标。于术前与术后1 个月分别使用肺功能检测仪(武汉清易云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鄂械注准20222073963,型号:LFD-168T)测量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下10 min 后,取坐位吹气检测,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量(PEF)、每分钟肺部通气量(MVV)。④炎症应激指标。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 d 采集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静脉血6 mL,以3 000 r/min 转速离心10 min,分离上层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降钙素原(PCT)、皮质醇(Cor)、P 物质(SP)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均经K-S 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表示,行t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个数及纵隔淋巴清扫站数、个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出院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与术前比,术后1 个月两组患者FVC、PEF、MVV 水平均显著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较小,其FVC、PEF、MVV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术前比,*P<0.05。FVC:用力肺活量;PEF:最大呼气量;MVV:每分钟肺部通气量。

2.4 两组患者炎症应激指标比较与术前比,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IL-1β、PCT、Cor、SP 水平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较小,其IL-1β、PCT、Cor、SP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炎症应激指标比较()

表4 两组患者炎症应激指标比较()

注:与术前比,*P<0.05。IL-1β:白细胞介素-1β;PCT:降钙素原;Cor:皮质醇;SP:P 物质。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认为可能与吸烟、环境、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5]。外科手术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方式,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是当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术式,相较于传统开胸手术,该术式能够明显保护患者肺功能,帮助患者术后尽快恢复,但其手术适应证较为严格,部分本身肺功能较差或是年龄较大的患者无法耐受,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6]。

相较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对肺组织的切除量更少,术后残腔更小,手术所致创面更小,无须对纵隔淋巴结进行清扫,对患者的胸膜刺激更小,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术后肺复张,改善术后恢复情况。手术时长由操作者熟练程度与术式难度决定,肺段中的血管较为细小,对术者的血管游离技术要求较高,术者需准确掌握肺部解剖结构,熟练运用血管分离技术,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因此手术时间较长。另外,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出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情况均为评价手术效果的重要指标[7]。本研究中,两组淋巴结清扫个数及纵隔淋巴清扫站数、个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低,住院时间更短,提示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效果相当,虽然手术操作较为复杂,但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肺叶切除术后,机体为代偿肺功能,同侧剩余肺叶会出现膨胀,肺叶出现移位,填充已被切除肺叶的空间,支气管发生扭曲压迫,气道阻力升高,肺通气量明显减少,患者肺功能从而受到一定影响;而肺段切除术在最大限度上保留患者正常的肺部组织,尽可能维持胸廓的完整性与呼吸功能,因此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较小[8]。本研究中,与术前比,术后1 个月两组患者FVC、PEF、MVV 水平均显著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较小,其FVC、PEF、MVV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两种术式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肺功能造成影响,但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对患者肺功能的损害较少。

IL-1β 与PCT 属于机体炎症因子,Cor 与SP 能够有效反映机体应激状态,当机体遭遇较大创伤时,患者机体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异常升高,引发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机体处于强烈应激状态,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全身反应性综合征[9]。与肺叶切除术相比,胸腔镜下开展的肺段切除术不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患者正常肺组织,还能够降低手术对机体的二次伤害,降低术后急性期炎症应激反应程度[10]。本研究中,与术前比,术后3 d 两组患者血清IL-1β、PCT、Cor、SP 水平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较小,提示两种术式均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引发患者炎症应激反应,但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炎症应激反应程度更低,进一步证明其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更小。

综上,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相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用于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其手术时间较长,但手术效果较好,且创伤较小、出血量少,对患者机体产生的炎症应激反应较轻,术后恢复较快,对肺功能影响较小,具有临床推广意义,但本研究缺乏远期效果观察,后续仍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猜你喜欢
肺段肺叶术式
改良Miccoli术式治疗甲状腺肿瘤疗效观察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感染性病变
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效果对比
MED术式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中长期随访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41例临床分析
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技术要点
改良Lothrop术式额窦引流通道的影像学研究
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式选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