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
2023年6月5日,国家自然博物馆正式揭牌。这座国家级博物馆的前身是北京自然博物馆,最早可追溯至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声中,中央自然博物馆在北京天桥地区动工兴建,1959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中央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3年后改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
这座自然博物馆自诞生之日起,就是科普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因线上预约一票难求,它还被称为北京“最难约”的博物馆。虽然我小时候来过许多次,但如今故地重游,依然觉得兴趣盎然。从一草一木到宇宙星辰,从远古石器到基因编码,国家自然博物馆的每个展厅都是一部关于演化的生命史诗。
邂逅语文书中的神奇动物黄河象
国家自然博物馆内的37万余件馆藏标本,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我国国土自然历史以及自然科学主要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目前,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常设展有“动物——人类的朋友”“植物世界”“神奇的非洲”“无脊椎动物的繁荣”“古哺乳动物”“恐龙公园”“古爬行动物”“人之由来”等11个展览,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构筑起一个地球生命演化发展的全景图。展览中有许多件古生物标本堪称绝品,比如中國特有的体长26米的巨型蜥脚类恐龙井研马门溪龙,还有中华侏罗兽和赫氏近鸟龙。
说到这里,曾被写入小学语文教材的黄河剑齿象骨架化石不能不细细道来。记得小时候学完《黄河象》这篇课文,老师特意带着我们参观自然博物馆。一群小学生抬头仰望那巨大的骨架,内心相当震撼,似乎看到一头正在昂首阔步向前走的大象,一不小心陷入沼泽地后越陷越深,最终留下了这具世界上最完整的剑齿象骨骼化石。如今,当年的小学生已经长大了,而这头黄河象依旧在展厅里无声伫立,默默诉说着古生物的神奇。
走进侏罗纪探索恐龙世界
古爬行动物厅是恐龙迷们的集聚之地。我小时候对这里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长脖子大块头的恐龙骨架,它就是井研马门溪龙。身长26米的它,脖子长度占身体的一半,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脖子占比最长的恐龙,它也是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不过,以前的我并没有注意到,在井研马门溪龙这个“大块头”身旁,还有一个身长约6米、站起来约2米高的“小个子”,这就是貌不惊人、却有“中国第一龙”美称的许氏禄丰龙。它生活在2亿多年前,是目前已知中国境内生存时代最早的恐龙之一,也是由中国科学家发现、研究并命名的第一具恐龙。展厅里还能看到世界上最完好的恐龙蛋窝、岩层双面都有恐龙脚印的化石板等,它们记录着恐龙族群的生存印迹,唤起人们对这些古老生命及其生存环境的种种遐想。
紧挨着古爬行动物厅的,是“恐龙公园”互动体验区,这里是自然博物馆人气最高的地方。庞大的峨眉龙躲在树林中,高高抬起脖子啃食蕨类植物顶端的嫩枝;翼龙在天空中悠然地滑翔,俯视着地面上的恐龙争斗;马门溪龙摆动着长长的脖子,似乎想吓退敌人……技术的加持使恐龙仿佛都有了生命。整个展厅里,一共有23只复原的恐龙、2只翼龙,再现了从三叠纪晚期到白垩纪晚期恐龙世界的面貌。
精彩纷呈的经典展览与科普活动
自然博物馆内有很多经典展览。二楼的“植物世界”像植物一样安静,非常适合小植物迷们前来专心探索。这个展是博物馆自建馆以来,一直保留的四大经典常设展陈之一。“动物——人类的朋友”也是经典展览。这里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标本,尽显我国地大物博的自然条件优势。
还有一个深受欢迎的经典展览,就是“人之由来”。展览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两个问题展开。和我们小时候看到的不同,如今展厅利用多媒体、投影及幻影成像等多种高科技手段,来引导观众认识“自我”。这里还可以看到百余件模型及一些珍贵的古人类化石,其中包括极为罕见的生活在距今320万年前的“露西”、160万年前的“纳里奥托姆男孩”,以及6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骨架”等,每一件展品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演化信息。
除了常设展览,这里还有博物馆之夜、实验乐翻天、野外科学考察等科普活动,深受孩子们欢迎。
国家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表示,为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正在同步建设中。未来,一座拥有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能够在展览展示中应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的标志性博物馆,将成为北京大红门地区博物馆群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已经陪伴几代孩子成长的自然博物馆,将在更多孩子心中播下自然科学的神奇种子。
(责任编辑:曹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