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视角下预防初中生抑郁心理的策略研究

2023-10-03 01:25:21强玉娥
今天 2023年16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初中生

强玉娥

(永靖县刘家峡中学 甘肃 永靖 731600)

从身心发展全过程来看,初中阶段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正逐步从儿童向青年过渡,心理层面快速转变,各种心理问题比较集中。同时,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中,抑郁心理无疑是非常典型的表现。当学生产生抑郁心理时,往往会感到焦虑,情绪低落,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疑会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非常重视如何预防初中生的抑郁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家校共育无疑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因此,要利用恰当的方式构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强化双方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合作,以此来预防初中生的抑郁心理。

1.依托家校共育预防初中生抑郁心理的必要性

毋庸置疑,家校共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所以依托这一模式进行初中生抑郁心理的预防是极为必要的。从整体来看,其必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是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需要。学生的发展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在教育活动中,环境可以视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尤其是学生抑郁心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抑郁心理的预防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对外界环境进行优化。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家庭和学校是两个主要的场所。通过家校共育,可以在双方的协同配合下为学生创造更加适宜的发展环境。

第二,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抑郁心理的预防主要依靠教师。从实际效果来看,尽管教师是专门的教育人员,但仅仅依靠教师,难免会使教育过程出现一定的疏漏。而通过家校共育,可以将家庭教育纳入到整体的教育体系当中,从而在家长的支持下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第三,家校共育可以补充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学生抑郁心理的预防中,无论采取任何教育措施,都需要以相应的教育资源为载体。通过家校共育,可以在人力、物力方面补充教育资源,并且可以引入更加丰富的、与抑郁心理预防有关的教育内容。

第四,是提升教师教育能力的需要。家校共育并不是教师单向地对家长引导。依托家校共育模式进行学生抑郁心理的预防时,教师需要接受家长的监督,并向家长学习一些有益的教学经验。这样可以实现教学相长,帮助教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2.依托家校共育预防初中生抑郁心理的可行性

依托家校共育模式进行学生抑郁心理的预防是可行的,其可行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符合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教育部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视,并就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在很多文件中均提到了家校共育相关的内容。比如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强调为了促进教育目标的落实,需要建设学校、家庭密切相关的教育网络,从而丰富教育资源,完善教育制度。由此可见,通过家校共育预防学生抑郁心理符合政策要求。

第二,学校和家庭具有比较一致的教育目标。从根本目标来看,无论学校还是家庭,所关注的都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尽管双方在抑郁心理的预防中存在一些细节的差异,但根本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为双方的通力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以往家校共育的成功经验提供了借鉴意义。家校共育模式的由来已久。尽管传统的家校共育模式很难完全适应当下的教育要求,但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仍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因此,在初中生抑郁心理预防的教育活动中,以往的家校共育经验使双方的进一步合作成为了可能。

3.家校共育视角下预防初中生抑郁心理的现状

从家校共育的角度来看,当前初中生抑郁心理预防工作的组织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缺陷,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与家长对抑郁心理的关注程度不足。尽管家校双方对心理健康教育比较重视,但很多时候往往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其他方面,而对于抑郁心理则缺乏足够的重视。有时,教师和家长会错误认为年龄比较小的初中生并不会产生抑郁的心理,所以导致双方在抑郁心理预防领域中的合作程度不足。

第二,在家校共育中,家长的主动参与意识比较薄弱。在教育活动中,家长有时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即教育责任主要由学校承担,家长无需投入过多的精力。同时,在长期以来的教育活动中,家长往往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的表现。所以在抑郁心理预防领域的家校共育当中,家长的参与程度不足。

第三,家校共育的方法比较单一。一方面,实施家校共育的渠道比较少,主要依靠家长会等少数的平台。另一方面,家校共育的流程比较固化,通常为教师提出意见,家长配合执行,并向教师提出自己的困惑。毋庸置疑,仅仅依靠这种单一的方法,容易使家校共育活动产生一定的局限性。

第四,评价机制欠缺合理性。尽管教师认识到了评价环节的重要性,但评价环节的实施有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导致评价内容不够科学和完整。

4.家校共育视角下预防初中生抑郁心理的策略

4.1 明确角色定位,奠定合作基础

家校共育并不是一种笼统的合作方式,在合作过程中,只有使家校双方了解自己所要承担的具体职责,才能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家校合作当中。因此,依托家校共育模式进行学生抑郁心理的预防工作时,首先需要明确双方的角色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抑郁心理的有效预防奠定基础。

通常来讲,教师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在家校共育当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扮演好以下两种角色:第一,组织者。在家校共育视角下的学生抑郁心理预防中,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直接发起人,所以承担着组织教育活动的责任。同时,由于教师能够比较及时地了解科学的教育理念,所以在家校共育当中,教师组织者的责任也体现在对家长的指导与帮助上。第二,倾听者。在初中生抑郁心理的预防中,教师不能仅仅按照主观经验组织教学活动,而是要认真倾听家长的想法,从而对教育过程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从家庭教育的层面来看,家长需要扮演好以下两种角色:第一,参与者。这里所指的参与并不是以往被动的合作,而是强调家长要主动参与到家校共育当中,并在学生抑郁心理的预防当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能动性。第二,监督者。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进行一定的监督。因此,家长在参与家校共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出自身的监督职能。总之,明确各自的角色是通过家教共育预防学生抑郁心理的重要前提。

4.2 统一双方认识,明确抑郁成因

为了使家校共育视角下的学生抑郁心理预防工作更加有序地开展,需要使家校双方的认识得到统一。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容易使学生形成抑郁心理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内容更具针对性,进而使教育活动更加有的放矢。

通过家校双方的共同分析,发现造成学生抑郁心理的因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其中,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自我归因不正确。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挫折。当学生无法解决困难时,有时会将原因归结为自身能力不行,从而导致自信心的丧失。第二,发展目标设置过高。在日常学习中,学生有时会给自己设置比较高的发展目标。由于超出了自身的认知水平,所以导致学生有时难以落实预期的目标,从而使学生产生了苦闷的情绪。第三,自我认识不客观。初中生普遍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比较敏感。所以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这同样是抑郁心理的诱发因素。从外因来看,容易引发学生抑郁心理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人际交往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融洽,导致学生感到自己被孤立。第二,教师与家长造成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尽管在“双减”背景下十分关注学生的减负问题,但学生的学习压力仍然比较大,有时容易超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容易导致学生的抑郁心理。总之,只有明确容易引发学生抑郁心理的因素,才能更具针对性地进行家校共育。

4.3 丰富合作方式,增强教育合力

在家校共育实践下的初中生抑郁心理预防中,家校双方的合作方式同样是影响最终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家校共育的实施过程中,要丰富双方的合作渠道,从而进一步增强教育合力,这也是提升抑郁心理预防工作效率的必要保障。

在学生抑郁心理的预防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家校共育:第一,体验式家长会。体验式家长会和传统的家长会有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由教师的单向介绍转变为了多元互动。一方面,家长需要向教师充分介绍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家长之间也要进行交流沟通。第二,家长助教。部分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比较高,或者其职业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协调家长的时间,请家长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从而和教师一起直接进行学生抑郁心理的预防工作。除了设计新颖的家校共育模式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传统的家校共育方法,并且要拓宽信息化合作平台。

4.4 教师自我提高,提升教育能力

从角色定位来看,教师是学生抑郁心理预防工作的组织者,所以教师的教育能力也是影响家校共育最终效果的直接因素。尤其是在家校共育中,更是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自身能力的发展,并不断加强学习,从而有效保障初中生抑郁心理预防工作的开展。

在家校共育视角下的学生抑郁心理预防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发展自身的教育能力:第一,注重学习内容的广泛性。首先,要认真学习与学生认知规律有关的资料,从而准确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其次,要学习与家校共育有关的内容,从而掌握一些组织家校共育的有效方法。最后,要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所以要认真学习学科知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以便开展抑郁心理预防工作。第二,注意学习渠道的广泛性。除了进行自我教育之外,教师还需要主动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工作当中。同时,还要与其他教师交流教育经验,学习不同的抑郁心理预防方法。第三,要注意动态性的学习。学生的心理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所以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总结教育经验,并展开新的学习。

4.5 开展亲职教育,增强家长素质

尽管少部分家长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但由于家长并非专门的教育者,所以家长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因此,学校要开展亲职教育,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帮助家长成为一名称职的家长,从而使家长深入参与到学校初中生抑郁心理预防工作当中。

在亲职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和家长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帮助学生预防抑郁心理的重要性。其次,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讲座活动,帮助家长学习一些比较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家长了解如何与学校进行合作,并在家庭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可以让家长了解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最后,家长参与学校的学生抑郁心理预防工作时,往往会逐渐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在亲职教育中,要注意随时向家长答疑解惑,从而帮助家长纠正错误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点。

4.6 开发社会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在新时期的家校共育模式中,逐渐注入了一些新的内涵。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不再仅仅关注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而是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家校共育模式。因此,依托家校共育模式进行学生抑郁心理的预防时,要对社会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补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提升教育实效。

首先,为了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可以邀请一些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家或者从业者对教师与家长进行培训。其次,在挖掘社会教育资源时,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公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或者服务平台,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拓展与延伸。最后,要依靠社会力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如:初中生的抑郁心理和外界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学校可以请乡镇或者社区的相关负责人员帮助学校优化学校周围的生活环境,以此来减少不利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4.7 完善评价机制,保障合作实效

评价机制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家校共育视角下的学生抑郁心理预防,更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活动,所以在活动组织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从而保障合作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在家校共育视角下的学生抑郁心理预防的评价工作中,不仅仅是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相互评价,还要充分听取学生、学校领导者等各方的意见。其次,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变化对抑郁心理预防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要针对家校共育模式进行评价,总结合作中的经验以及问题。最后,要根据评价环节中产生的认识及时对家校共育视角下的学生抑郁心理预防工作措施进行相应的调整。

综上,在现阶段的初中教育中,预防初中生抑郁心理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而家校共育无疑是提升教育水平的有效措施。因此,要不断探索家校共育模式的实施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设计具体的育人策略,从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初中生
学校携手 共育共进
家长(2024年10期)2024-05-26 06:58:16
家校距离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学生天地(2017年22期)2017-11-02 01:53:04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