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 胡枫
摘 要:历史自信是在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政治概念。历史自信既是对历史规律的自信,也是对历史成就的自信;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历史自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民族特质的重要支撑,是“最硬”的软实力。历史自信的底气源于中国长远的历史纵深,对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深刻总结,党团结带领人民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人民群众的向心力,以及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巨大贡献,分别构成历史自信的文化底气、理论底气和实践底气。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的时代价值在于它是胸怀天下格局的最深沉表达,是贯穿“四个自信”的“历史密码”,体现了直面自身与正视外来的统一,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
关键词:历史自信;历史规律;历史成就;四个自信
中图分类号:D261; 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42(2023) 05-13-14
收稿日期:2023-04-17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话语体系与教学叙事:全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质增效研究”(项目编号:21KDC018)。
作者简介:杨 洋(1990—),男,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胡 枫(1991—),男,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历史自信,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新命题,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所强调的,要“坚定历史自信,自觉坚守理想信念”①。随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开篇即着重强调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②。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催生了诸多关于历史自信学术研究的生长点,相关成果目前主要集中在历史自信的出场逻辑、主要依据、现实指向等方面。梳理既往文献发现,关于坚定历史自信命题的提出,学界主要从新的历史起点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展开分析,着重阐述了提出历史自信的时代意义。比如,路宽认为,“坚定历史自信是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而提出的”①。何锡辉认为, “新时代开创第二个百年历史伟业是坚定历史自信的现实需要”②。关于坚定历史自信的依据来源,目前学界相关研究较为丰富,研究层次和视角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代表性的成果主要从指导思想、历史成就、民族文化、世界贡献等维度展开论证。比如,张琳和周扬认为,“马克思主义为党的历史自信打下理论根基;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和重大贡献为党的历史自信奠定了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党的历史自信提供了精神支撑”③。贾钢涛认为,“历史自信源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党百年征程所创造的历史伟业”④。张振认为,“中国共产党作出的世界贡献是历史自信生成的外部条件”⑤。此外,学界还从树立正确历史观、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等维度阐述了历史自信的提升路径。比如,董慧和王爽认为,“树立大历史观,以宏大视野把握历史大势,是坚定历史自信的核心支撑”⑥。路宽认为,“坚定历史自信的前提是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⑦。张琳和周扬认为,坚定历史自信要“通过伟大斗争增强历史主动,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不断夯实歷史自信的实践基础”⑧。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很好地回答了“为什么提出历史自信、凭什么坚定历史自信、怎样坚定历史自信”等问题,初步确立了关于该命题研究的内容框架和整体逻辑思路。与此同时,关于该命题的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主要在内涵探析、学理深化、时代价值等角度有待进一步丰富与拓展。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此外,基于历史自信的视角对“历史终结论”“西方中心论”“中国威胁论”等观点进行回应,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历史自信的内涵要义
(一)历史自信是对历史规律与历史成就的自信
对于什么是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⑨此语境下的“历史自信”,侧重强调的是一种中国共产党人的支撑力量,这种力量来自“成就”和“精神”两方面。学界对历史自信概念本身的考察,集中在回答“对什么自信”的问题。总体而言,大部分学者将“历史成就”和“历史规律”作为概念中心词,但在具体表述上又存在一定分歧。比如, “历史自信根本上是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的自信,是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自信”①。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源于自身历史最纵深处的对既有文明进程、百年奋斗历程、伟大复兴征程与人类发展前程的自信”②。何锡辉认为,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四史及其规律,尤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和经验的深刻把握而持守并宣示的一种价值态度和实践自觉”③。以上研究中,对历史自信的内涵解读主要归为两点:一是对历史规律、历史精神的自信,其方法论表现为坚持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担负历史责任感;二是对历史成就的自信,表现为国家自信、民族自信及其衍生自信。我们认为,历史自信作为一种特定的政治话语,既是对历史规律的自信,也是对历史成就的自信,两者是高度统一的。历史成就强调“外化呈现”,历史规律注重“内在运行”;历史成就自信是“看得见”的自信,历史规律自信是“看不见”的自信;历史成就自信强调辉煌历程,历史规律自信侧重经验总结。
此外,历史自信是否存在“历史阶段”的限定呢?比如,有学者认为历史自信是对整个中华民族史的自信,有学者认为历史自信是基于对“四史”的自信,还有学者认为是基于对党史的自信。为此,需要考察历史自信这一命题的出场语境。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④。2022年1月18日,在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持之以恒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引导全党坚定历史自信,让初心使命在内心深处真正扎根,把忠诚于党和人民落到行动上”⑤。由此可见,历史自信更多是源于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自信。我们认为,党史和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是内在衔接的,党史是中华民族史的最新呈现。
(二)历史自信是“最硬”的软实力
至于我们党为何要提出历史自信这一命题呢?首先要考察历史自信出场的时间节点,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一特殊的历史坐标,我国面临的“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主要表现为:“大变局进入全球范围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理论学说、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新阶段……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世界各种思潮迸发升腾、相互激荡。”①在这一历史坐标下,历史自信应“历史之变”而生。因而,历史自信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民族特质的重要支撑,是“最硬”的软实力。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国家蒙辱、文明蒙尘,我们的民族自信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但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历史自信的命题,表明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自信情结和“由大变强”的强国情结觉醒。我国不仅要在物质方面强起来,也要在精神方面强起来,特别要在文化传播、理论创新以及国际影响等方面强起来。历史是文化的“母体”,中国历史是中华文化的“纲”和“脉”,“纲举”才能“目张”,“脉顺”方能“血畅”。把坚定历史自信置于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的应有位置,实现全方位的强起来,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全球影响力,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军事威胁、政治孤立、经济封锁等手段遏制中国,在无法达到目的的情况下,带有意识形态性质的理论输出成为“围剿”中国的重要选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著作《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写道:“我们的影响不是来自我们的军事或经济力量,而是来自我们的理想及这些理想所取得的成就在世界各地产生的巨大号召力。”②当前,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它们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一些理论对中国学术界、理论界仍具有一定影响力。比如,“历史终结论”认为,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演化的终点和‘人类政体的最后形式,并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③。比如,“西方中心论”认为西方文化优于、高于非西方文化,人类的历史围绕西方文化展开。回击这些侵蚀我们思想长城的“有毒”理论,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历史自信。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古代史让我们感到长期雄踞世界第一、引领世界潮流的民族自豪感;近代史让我们正视自身落伍的根源,开启艰苦卓绝的革命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现代史让我们领略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荣历程。一部中国史凝结着全体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维持着中国精神的连续性,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奋斗和追求。正是中国历史汇聚起的中国力量,形成了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三)历史自信是贯穿“四个自信”的“历史密码”
关于历史自信的选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的关系问题,其探讨主要围绕两个概念的内涵外延、特征层次、重要意义、实践要求等方面。比如,有学者认为“坚定历史自信同坚定‘四个自信是完全一致的;历史自信既是‘四个自信的延伸和拓展,又是‘四个自信的集中体现”①。有学者认为“历史自信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自信,有利于推动和强化全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②。有学者认为“历史自信是建立‘四个自信的基础”③。有学者认为“历史自信是对‘四个自信的丰富与深化”④。以上论述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的不同地位、辩证关系,为研究考察两个概念的丰富内涵提供了基本视角和思路。在此基础上,不能只满足于从字面词义或内涵外延来阐释两者关系,还需要深入考察两个概念的出场背景和现实意义。“四个自信”由“三个自信”发展而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四个自信”,增加了“文化自信”。而历史自信,是在建党百年背景下提炼出来的概念。应当说,两者都是在重大时间节点提出的重要政治概念,对统一全党思想,推动党团结一致向前看都具有重要引领意义。两者的关系,主要在于其统一性,即统一于“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这是两者共同的逻辑起点、实践落点和现实归宿。
一方面,历史自信为“四个自信”提供源头活水,是“四个自信”的坚强基石。“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本来,知所从来方能明其将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能在历史中找到本源和依据,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在道路层面,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救国道路探索史证明,“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⑤。实践已经证明了,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师夷长技以制夷”、“实业救国”、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等各种思潮依次登场,然而这些救国理论都不适合中国,并未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在制度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①,它来自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来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对发达国家先进制度成果的汲取借鉴,来自新时代十年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持续健全完善。在文化层面,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灿烂文化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提供强大支撑,并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 同现代社会相协调,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历史穿透力。
另一方面,历史自信滋润涵养“四个自信”。“四个自信”是历史自信在当代的“浓缩”。历史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更加深厚的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都能在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中找到事实描述、经验借鉴、底片缩影。历史自信对“四个自信”的滋润涵养具有潜移默化性,历史自信对“四个自信”的滋润涵养在于其镜鉴性。“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②。历史自信对“四个自信”的滋润涵养在于其时空穿透力。比如,2000多年前中国出现的诸子百家盛况,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思想理念,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二、坚定历史自信的底气来源
坚定历史自信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源自强大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底气支撑。具体言之,在中国长远的历史纵深中,构筑了我们坚定历史自信的文化底气;对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深刻总结,构成了我们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底气;党团结带领人民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人民群众的向心力,以及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巨大贡献,奠定了我们坚定历史自信的实践底气。
(一)坚定历史自信的文化底气
中国是一个大国,有着深厚的历史纵深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③。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丰厚的历史资源和精神营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忠实继承和弘扬这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内化成自身力量,从而使党能够引领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脚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独立自主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并为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文化的角度,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一方面,源于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主动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鲜明提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我们要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 “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②的文艺工作的总口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③在这些正确的文化方针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不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文化积淀也因此更加深厚。
另一方面,坚定历史自信的文化底气来源于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融合了中西两种文明的优长。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欧洲,是一种外来文明,传入中国必须能够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问题才能够存活、发展;必须切入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与中华文化相融通,才能在中华大地深深扎根。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从文化自身发展角度看,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就是批判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过程,就是作为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力量的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过程。这一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意义,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也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中不断增强对自己历史和文化的思想认同、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
(二)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底气
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底气,来源于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历史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历来是一个注重总结、注重反思的党。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正确地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必然前提。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历史上的三次关于历史问题的重要决议,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重大历史问题作出结论,起到了统一思想,增强团结的重要引领作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领导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深刻总结了建党至遵义会议前党领导人民革命的经验教训,极大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领导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客观正确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特别是正确评价了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廓清了是非,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了良好前提。在建党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领导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述了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正确认识和评价了党的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充分肯定和评价了党的重要历史人物,正确把握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成为全党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典范和指导全局的纲领性文献。
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底气,来源于曲折经历中吸取的沉痛教训。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中国共产党人打不倒、压不垮、击不溃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底气,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能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在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不在于没走过弯路,而在于能科学分析走过的弯路,并根据时代和社会需要及时作出调整,从而开辟正确的道路。善于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表现为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这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强大支撑,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的优势。在长期奋斗中,我们黨敢于“刀刃向内”、动真碰硬“清理门户”,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身问题。党开展的延安整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整风整党、改革开放后的全面整党、新时代的全面从严治党,是基于解决党内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等问题的自我革命;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反”运动,改革开放后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放在突出位置,新时代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是基于解决作风问题的自我革命。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增强了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是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动力源泉。
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底气,来源于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进行的深刻反思。坚定历史自信,从来不是妄自尊大,更不是故步自封。这种自信来源于广阔的世界视野,来源于对历史经验的全面把握和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断总结取得的。这一过程,既有立足自己国情社情民情的辛苦探索,也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特别是通过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惨痛教训进行理性反思,我们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持社会主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最重要的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在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创、陷入空前低潮之际,中国扛起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度警惕西方“和平演变”“颜色革命”,进而不断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体制机制,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以坚定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①,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中国大地上充分展现,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三)坚定历史自信的实践底气
党团结带领人民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坚定历史自信最坚实的基础。一个民族的历史自信归根结底要从这个民族创造的辉煌中去寻求。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党带领人民实现了从长期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到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新中国刚成立时“一穷二白”到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21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从一度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成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提出新发展理念,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从落后的农业国到“两弹一星”、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从新中国成立后各项基本制度建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正是党百年奋斗伟大成就铸就了我们最坚定的历史自信。
人民的支持拥护,是坚定历史自信最强大的支撑。“人民群众是党内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的永恒主题。”②从对历史规律自信的角度来看,这个规律就是坚持唯物史观,那么也就必然坚持唯物史观的“人民观点”,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回望党的奋斗历程,党始终秉持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历史是由人、“现实”的人创造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③,人首先必须生活然后创造历史。能不能聚焦、怎样精准聚焦“现实”的人的生活需求,是衡量一个政党能否坚持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的重要标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调整变化生动反映了党不断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党和人民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民的支持拥护是党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不竭的力量源泉。从当年“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胜利,再到当今中国民众对中国政府信任度持续居于高位,中国人民坚定支持拥护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对人类和平发展事业的突出贡献,是坚定历史自信最深厚的底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在经济贡献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0%,快于美国2.1%、德国1.9%、法国2.6%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20%,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在应对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中国向34个国家派出抗击新冠疫情医疗专家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在科技贡献领域,“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110多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高铁、菌草、新冠疫苗等创新成果为更多人所及所享,成为亮眼的中国名片”①。在全球治理领域,向国际社会提出高品质的中国理念和行动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平台等,积极参与解决朝鲜半岛、伊核、叙利亚、阿富汗等热点问题”②。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在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反恐等领域以实际行动树立了大国典范。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力度参与全球治理,为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课题贡献了诸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三、坚定历史自信的时代价值
历史自信作为历史成就和历史精神的观念转化,蕴含着對“过去中国何以自信”“未来中国如何成功”的回答。坚定历史自信,对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对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新形象新风貌,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坚定历史自信是胸怀天下格局的最深沉表达
坚定历史自信,表现的是一个开放大国在顺应历史大势中的前进姿态。回溯整个中国历史,就会懂得,历史自信从来不是闭关自守、闭门造车,而是开放包容、博采众长。回溯中国近代史,就会懂得,闭关锁国只会使国家在时代浪潮中落伍,与世界接轨才能识天下之变、顺势而行。回顾改革开放史,就会懂得,开放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未来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回顾新时代十年来的伟大成就,就会懂得,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在此意义上,历史自信体现的是一种拥抱世界的更加开阔的胸襟和更加开放的心态。
坚定历史自信,播出的是携手共建人类美好世界的庄严承诺。强大的综合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维系其自信的重要支撑,但表达自信的形式却不是武力和征服,“强而不霸”是一个自信大国和民族应有的风采和气派。回望历史,中国的大国气派涵养于长期的和平外交史。古代中国曾长期雄踞世界第一,但并没有因为拳头硬而四处打人,而是“仁泽邻邦,福臻远域”,通过朝贡制度和怀柔政策与朝贡国自愿达成和谐共处关系,而从不干涉贡国内政。近代以来,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从不搞武力干涉、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等颠覆活动,从不挑拨离间、滋生事端,从不做帮凶、拉偏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的:“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①这是拥有强大历史自信所特有的成熟和气场。
坚定历史自信,流露的是一个大国成熟厚重的平和气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自信总能在其深厚的文化基因中找到密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基因中蕴藏着“讲仁爱、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包含着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价值理念,传播的是仁爱、和谐的天下观,而没有作威作福、耀武扬威的霸权基因。《论语·颜渊》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描绘了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大同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了宽恕待人、理解尊重的处世之道。《司马法·仁本》提出“国虽大,好战必亡”,表达了对外的和平原则。《左传》提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表达了睦邻友好的礼仪之道。《孟子·梁惠王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达了将仁爱推己及人的博大情怀。中国历来注重立德修身、以德服人,强调“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塑造了华夷间的和谐局面。新时代,中华文化特质也会在和平崛起中得到充分表达,在全球贡献中得以彰显,在坚定历史自信中得到升华。
(二)坚定历史自信体现了直面自身与正视外来的统一
历史自信是一种清醒的、理性的、开放包容的自信,而不是盲目的、冲动的、封闭自大的自信。从哲学上说,历史自信是“自我”和“他者”的有机统一。“自我”维度体现为敢于直面自身,既敢于直面古代中国创造的辉煌史,也敢于直面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一个国家民族能不能正视自身薄弱的环节,反思落伍的根源,正是衡量其是否“真自信”的重要标尺。“他者”维度体现为敢于吸收融入外来文明的优长。能不能内化外来文明的优长而不被同化,能不能在不同文明碰撞中保持自身特质和独立性,正是判断一个国家民族是否“真自信”的重要标准。
直面自身不是放大弱点,正视外来不代表崇洋媚外。当前,中国确实还存在一些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一些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屡禁不止”“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藩篱日益显现”“民生保障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①,等等。有些人据此就到处宣扬西方处处是“天堂”、西方的“月亮”就是圆、中国“百事不如人”。这些言论的出现,从思想层面看,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中国的“历史纵深”认识不够。历史纵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厚度的重要体现,是保持民族特质的重要支撑,是一个“大国”之所以“大”的主要标志。中国有着更大的历史纵深,表现在“中国幅员辽阔但地区差异巨大,发展极不平衡;人口众多但资源紧张;文化悠久但历史负担较重;民族多样但民族文化差异较大”②,从而中国国家治理的境况更加错综复杂,治理难度更大。因而有学者提出,中国是在“时空压缩”的双重考验下,追赶工业化、信息化的步伐。从时间维度看,“中国用4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甚至几百年所走过的路”③;从空间维度看,“中国的崛起只能立足于自己的国土来谋划,中国的问题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④,这与西方列强通过殖民掠夺等发展路径来支撑自身崛起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中国道路和中国奇迹打破了西方化等于现代化的定论并昭告全人类,现代化存续于世界中,没有唯一的定性发展模式,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可以根据国家特点和民族特色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⑤。
(三)坚定历史自信在当代突出体现为政党自信
从对历史成就自信的视角分析,这个成就在当代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而这一伟大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由此决定了历史自信在当代以政党自信为重要表达形式。“中国共产党的自信,从外在而言,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分别表现为‘革命自信‘执政自信;从内在而言,一方面是对自身自信,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民族的自信。中国共产党不仅重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还赋予其诸多科学内涵和时代特质。”⑥
历史自信与政党自信具有高度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体现在历史自信与政党自信支撑力量的协调性,即党政主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人民主体力量相协调。“三种力量协调论”由韩庆祥教授提出,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道路的哲学精髓就是:积极使党政主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协调并形成合力,其中党政主导力量是前提,市场配置力量是手段,人民主体力量是目的”①。中国历史上长期高度集权的大一统政治体制构成了国家政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率优势,这种高度集权的大一统体制也是古代中国取得举世瞩目文明成就的政治本源;中国人民创造的辉煌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人民群众实践伟力的主体优势,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优势。这三大优势构成了当代历史自信与政党自信的支撑力量。
四、结语
善于学习和总结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展现了坚定的历史自信、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
历史自信蕴含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创造的优秀文明特质,抒发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取得辉煌成就的高度自豪感,是建立在历史事实基础上的对国家、民族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历史自信体现为主体对历史使命、历史奋斗、历史成就、历史经验、历史规律的尊重和敬畏之情。在内涵上,历史自信是历史规律与历史成就自信、“自我”与“他者”自信的高度统一。规律与成就自信表现为对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四个伟大成就”的自信、对历史规律的清醒认知及正确的历史态度、对“两个结合”的坚持以及对国内外历史经验的总结等;“自我”与“他者”自信分别源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和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底气所在,也是一个政党勇毅前行、开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不仅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增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同时还是政党自信的重要来源,对政党自身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激励作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加坚定历史自信,更加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不断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真正将历史自信内化为历史自觉和使命自觉,外化为实践自觉和行动自觉。
(責任编辑:刘晓琴)
On the Connotation, Source and Contemporary Values of
Historical Confidence
Yang YangHu Feng
(School of Marxism,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Abstract: Historical confidence is an essential political concept based on a profound summary of th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the Partys century-long struggle. Historical confidence is both confidence in the laws of history and confidence in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As a crucial spiritual force, historical confid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countrys soft power,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maintaining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hardest” soft power. The strength of historical confidence originates from the depth of Chinas long history, its profound summary of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the great achievements made by the Party in uniting and leading the people, the centripetal force of the people and China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which constitute the cultura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rength of historical confidence respectively.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adhering to the historical confidence in the new era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is the most profound expression of a worldwide mindset and the “historical code” that runs through the “four confidences”, embodying the unity of facing inside and outside, and highlighting the Partys confidence.
Key words: historical confidence; historical law;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four confid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