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四个自信”对实现中国梦的助推意义

2017-03-16 13:15曹淑蓉
祖国 2017年3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实现路径中国梦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首次明确阐述“四个自信”的内涵: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当下,有关中国梦的实现问题进入紧锣密鼓的阶段,此时提出“四个自信”对实现中国梦有着巨大助推意义。道路自信为中国梦的实现铺就必由之路、理论自信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理论基石、制度自信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障先进制度、文化自信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柱。

關键词:中国梦 四个自信 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讲话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依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魅力。这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成绩。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成长,是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完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中国梦的实现,“四个自信”为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打了一针强心剂。

一、道路自信为中国梦的实现铺就必由之路

习近平出访莫斯科期间发表了著名的“鞋子合脚论”演说,用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来说明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显得既生动又准确。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只有生活在此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共同选择的,凝聚着广大人民的热切期盼。习近平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让中国稳定与发展,也只有在这条道路上中国梦才能顺利实现。

中国走上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想当然,而是近代中国追求独立解放的救国之路,是新中国追求发展富强的复兴之路。中华民族的复兴梦起于鸦片战争,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派到怀抱“宪政梦”的维新派,再到拥护“共和梦”的辛亥革命,中国人一直在效仿西方国家的富强之路。真正让中国走上复兴正轨的是毛泽东的实力领导。毛泽东认真分析国内革命局势,反对本本主义的错误引导,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他提倡实事求是,强调“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毛泽东主张“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他的大胆创新,开启了中国人独立探索之路,唤醒了国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也为后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苏联为鉴,虽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也犯了不少错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都给国家的建设发展造成了重创。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大刀阔斧的执行力及时纠正了党中央的错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根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三大问题,并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秉持“有效论”,认为“抓得住耗子的才是好猫”,大力推行经济改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飞速发展表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最适合中国的发展。这是一条能带我们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明大道。

二、理论自信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科学理论具有指导和促进社会实践的作用。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这样一种集实践动力与革命精神于一体的科学理论,该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自信”是指对自身理论体系的坚定态度和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现实期待,是符合我国实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一方面,理论自信来源于理论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追溯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下接中国发展过程中每一次探索的历史经验。它是在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大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在总结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多方面的经验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具体历史实践,并由具体实践对其检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其科学性、合理性、创新性不容置疑。另一方面,理论自信来自于理论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即把成功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中国梦根植于中国大地,代表着全体中国人民的意愿,是建设和发展中国一条不变的主线,更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适应时代要求和中国发展的“最新版”科学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有益于中国梦的实现,而其继承性和创新性也将为中国梦打开另一番别样风情。

三、制度自信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障先进制度

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社会制度是社会发展前进中的根本保障,社会发展道路和理论探索成果,最终都要靠制度来落实和推进。习近平强调各族人民都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指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其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等。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被集中体现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上,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也得到了长足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经历坎坷,在此之前国人曾进行过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甚至总统制等数次尝试,均未能成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土壤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不可能发芽的,真正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會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同时,也紧抓对建立新型人民民主政权及其组织形式的探究。中国在探索政治制度的建设上,既把握住了自身的特点,又坚持了始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没有照搬西方轮流执政的“多党制”,也不搞前苏联一党执政的“一党制”,而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政治民主获得空前解放与发展。

制度的建设为国家的正常运转保驾护航,中国能够在短短几十年内走完某些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走过的历史进程、取得辉煌的历史功绩,能够在同世界上不同的制度模式较量中,尽显制度优势,做到“风景这边独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功不可没。新加坡《联合早报》载文指出,正是“制度的成功,才创造了中国的复兴这一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文明衰落后再度复兴的奇迹。”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向世人证明,我们理应有这样的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际变化的民情国情世情为依据,不断改善自身,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先进的制度保障。

四、文化自信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柱

文化问题是根上的问题,文化是有有“祖”有“宗”、“根”有“源”的根与魂,它代表的传统习惯是人类找寻自我身份最为重要的方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则难以称为民族,因为它无法回答自己是谁、从何处来、去向何处等诸如此类的根源性问题。

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激流中,呈现了诸多不可预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文化优越感带来的“文化夜郎主义”和文化自卑感引起的否定传统文化进而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表明,中国文化从“自以为是”到“自以为错”经历的不仅仅是文化上的变化,更是整个民族心态的改观。文化在于交流,文化的无限创造力也产生于融合中迸发的火花。一个国家或民族既要放眼看世界,又不能一味否定自己的文化价值,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自己的文化,客观地接受外来文化,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既要避免坠入“天朝上国”的守旧美梦中,又要看清西方“普世价值观”迷魂阵,谨防掉进“自由主义”陷阱。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生力量,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跨越和升华,都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从本质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都是文化的产物。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关系到国家、民族以及政党对自身精神传统和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与主动实践;是对自身文化活力的坚定信念和发展希望,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支撑。文化自信是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国家要实现奋斗目标,既要不断地丰富物质财富,又要不断地丰富精神财富;一个民族要追逐复兴,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支点。

文化软实力早已上升为综合国力重要指标之一,它从侧面反映人民的幸福感,也从另一个角度凸显民族的气度与涵养。文化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姿态滋养人类、涵养社会,它用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社会前进的车轮。中国梦是民族梦、人民梦、幸福梦,更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梦。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必须要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继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最重要的精神依托点。

五、结语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成就造梦者,铸就伟大梦想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在我们眼前,仿佛伸手就能抓住。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接近这个梦想,也理应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有信心与能力去实现它。相信只要我们始终追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一定能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早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胜利的彼岸。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201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曹淑蓉,硕士在读,单位:中南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实现路径中国梦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