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川川
沧州交通学院,河北 沧州 061100
物流业是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该产业是融合运输、装卸、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据资料显示,2021 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35.2万亿元,同比增长11.7%。然而,我国物流成本占GDP 比重约18%,高出欧美国家2 倍之多,说明我国物流行业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为进一步加快振兴我国物流行业的步伐,势必要加强对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力度。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快速起步、迅速发展,为我国高速增长的国民经济提供了大量物流人才,有效缓解了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压力,但是随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该行业对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需求迫切,而当下的物流人才培育模式又很难满足这一需求,因此探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得十分必要。
宋科等[1]着重分析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探究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做法;尹亚仙[2]介绍了校企合作的相关理论和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杨华龙等[3]对物流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探索,明确当前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校企“3+1”定向培养物流专业卓越人才的模式和实践保障措施;袁方莹等[4]对现阶段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大体情况展开分析,提出了完善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黎聪等[5]介绍了物流无人机“双师型”教师的内容,然后阐述了校企合作背景下培养物流无人机“双师型”教师的意义,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培养策略。
物流随实践的发展而创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离不开实践,设立物流专业的目的就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许多高校通过建设校内实验室、购买物流相关的模拟仿真软件开展专业实践课,但是实验室环境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另外模拟仿真软件很难模拟真实的情境,且软件操作复杂、枯燥,使得原本生动形象的实践课程变得索然无味。探索一条既符合国际化趋势又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充分展现物流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课题。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联合,由学校负责理论知识的传授,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完成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对于物流这样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而言,开展校企合作十分必要。
物流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包括物流企业、港口企业、航运企业、货运代理企业、海关及商贸企业等,毕业生需具备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物流专业本身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单纯的理论学习很难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如物流过程中所涉及的运输、储存、配送、包装等内容,以及进出口贸易业务、港口物流业务、货运代理业务等都具有相当强的实践性,没有实际的业务实践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企业参与培养,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后,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专业能力得到强化。
学生毕业后将步入社会,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角色,高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课程设置上,过分重视公共基础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物流专业实践环节几乎为零,即便有也仅仅停留在参观学习阶段,造成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实践能力,为此必须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方法。
人才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培养适应物流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物流业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是各大高校和物流界共同探讨的问题。2009 年3 月,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计划》中明确指出,要以“加快物流人才培养”作为调整和振兴物流业的保障之一。由此可见,人才对于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程度已上升到国家层面。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就是得益于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其物流教育模式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而校企合作是完善这一体系的重要一环和必要补充,我们在探索物流人才培养上要抓好校企合作这根杠杆,补充传统课堂培养模式的不足,进而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为物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的支持和保障。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渴求越发强烈。物流产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物流人才作为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显然已成为重中之重。在这种背景下,现有的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虽然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但物流行业的用人缺口并未得到有效填补,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与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企业对物流人才不只是数量的要求,更要有质的提高。校企合作能够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一方面完善了高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满足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企业和学校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学校追求教育教学效益,导致当前物流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大学生到企业实习,第一次踏出校门在实践生产方面缺乏基本的技能,于企业而言不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另外,企业还要保障学生的安全,于企业而言这仿佛是一项沉重的负担。甚至有些时候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不熟练,容易造成企业生产进度的延误。鉴于当前物流企业存在用工缺口,很多物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并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从事简单重复性的工作。此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领悟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在短时间内不能转化为实效,核心岗位不让学生参与,且企业要对学生的安全负责,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
高校教师队伍中缺乏“双师型”教师,导致当前的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当前,各大院校专业教师基本为各大高校培养的理论型人才,除一部分老教师能熟练掌握专业实践的操作能力外,大部分年轻教师存在着理论基础牢固而企业实践经历不足的问题。还有,目前高校教师的晋升制度不合理,造成老师们只重视论文、科研项目和学术竞赛,忽略自身需要走出校门、投身实践完善自我这一因素。加之各种行政性事务缠身,使得高校教师参与社会实践难上加难,真正的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很多要克服的困难。
高校在物流专业教育教学中所制定的培养方案、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任务等脱离企业的实际工作。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物流企业从自身经济利益角度出发,让学生从事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以解决自身存在的用工缺口问题,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习往往是走马观花式,造成学生参与积极性也降低,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校企合作模式的主体是学生,高校和企业是参与者,但政府部门也应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政府部门应该搭建平台,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谋划,研究设计科学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应充分考虑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企业也要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使高校的培养模式与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契合。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物流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可以考虑学生参与实习的便利性在学校建立实习基地,也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更好地发挥实习的积极作用。
校企合作难开展,归根结底是资金投入不足。在经济发达地区,校企合作开展效果好;而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这项工作就开展得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高校自身努力之外,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力度。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参与校企合作的双方,鼓励企业设置校企合作部,专门对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事宜,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把校企合作作为对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因素。通过政府的政策导向可以激发社会、学校、企业的参与热情,达到物流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在高校与企业通力合作的过程中,充分调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强调人才与社会的对接,强化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服务。学校一方面要保证物流专业特色化建设逐步完善,另一方面与企业配合达到学生提前步入社会、参与生产实践的目标。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不能盲目听从企业调遣,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保证物流专业的特色优势得到发挥,企业的参与使得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趋于完善,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到有力保障。校企合作的领域是多方面的,校企联合设置培养体系、共建实习基地、共同建设应用实验室、双方互遣人才交流,借助以上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校企合作办学效果,完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把人才服务经济的口号落到实处。
现阶段,补充高校教师队伍的主要手段是从高等院校引进毕业生,这些博士(或硕士)毕业生虽然有较强的学术功底,但是自身实践能力极度匮乏,这对于开展校企合作是极为不利的。如果学校物流教师队伍中有资深的行业从业者,开展校企合作就有了联系的纽带,易于搭建校企合作的友谊桥梁。同时,“双师型”教师一方面能够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的实习,完美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师与学生既是师生又是师徒,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彼此间的情谊。
近年来,各大高校均出现物流招生热的现象,物流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走高,现在应该思考如何提高物流专业毕业生质量上来,教育部也应该逐渐重视高校物流专业办学水平评估。例如,对开办物流专业的各大高校专业开办情况,学生的就业状况,高校的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开展情况等,进行充分调研,并将校企合作开展情况作为重点考核项目,对未开展校企合作的高校或者开展校企合作不佳的高校,限期予以整改乃至取消其招生资质。
所谓“3+1”培养模式就是让学生在前三年集中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四年让学生去企业参加实训。这种强化学生顶岗实习的模式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企业也打消了学生仅靠短期实训换取学分的顾虑,学生在生产实践中锻炼和学习,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对校内外指导老师应出台具体的管理办法,通过聘请企业专家与在校专职教师成立专业实习指导委员会,对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学校的课程设置协调,定期开展专家论坛、技能大赛、文体竞赛等。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提前步入社会,为将来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流人才培养的模式是多样的,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确保学生能够尽早地融入社会,在职场中具备竞争力优势。在诸多培养模式当中,校企合作模式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目标。从校企合作的过程来看,学校除利用自身教学设施,还把企业的设备、厂房加以整合利用,使得学校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于企业而言也有机会提前物色优秀的人才,从这一角度而言校企合作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双赢的。当前,校企合作已经广泛开展,本文在分析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校企合作的改革建议。总之,校企合作的成功开展离不开政府、学校、企业各方面的通力协作,政府要多出台支持政策,企业要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学校要继续完善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只有如此,才能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