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的班级文化活动设计

2023-10-02 18:02张競文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教书育人 2023年19期
关键词:劳动班级活动

张競文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班级文化指的是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文化包括教室卫生、环境布置等相关的硬文化,也包括学生文化修养、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软文化。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教师不仅要抓好容易看得见的硬文化,也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注重软文化的建设。团队活动是学生集体参与的活动,要很好地构筑场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同伴的影响下,不断端正思想,凝聚信念,端正价值观。教师可以围绕优化班级文化设计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团队活动,构筑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一、基于成长需求,丰富班级文化活动内涵

(一)开展“表达类”活动,培塑阳光人格

在优化班级文化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参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内容,将文明习惯训练融入教学中,帮助学生优化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设计表达类的活动,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塑造其健康阳光的人格。

教师可以围绕“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支持或否定他人的看法”“如何拒绝他人的要求”这几个问题,设计团体活动。在“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活动中,教师可以围绕班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设立主题,让学生大胆建言。如可以让学生围绕“如何建设班级文化角”“如何选择班干部”等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如何支持或否定他人的看法”活动中,教师发起班级倡议,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是否同意这些观点,是否有更具个性化的想法。在“如何拒绝他人的要求”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演绎“受邀请打游戏”“受邀请抽烟”等不良行为,让学生说说该如何拒绝他人。

当学生学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合情合理地拒绝他人的要求后,不少学生的性格变得更开朗了,班级的活动氛围也得以优化,有助于培养心理积极健康的人。

(二)开展“交际类”活动,懂得文明礼仪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提出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教师可以基于这个要求,设计一些和交际有关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这样一方面能让性格内向的同学也积极与他人沟通,另一方面也能让性格暴躁的学生逐步懂得文明礼仪。

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如何友好地与他人沟通。在角色扮演中,学生演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说说同学之间可能因为什么原因而争吵打闹,该如何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将各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演绎出来,推测后续可能会如何发展,然后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在演讲比赛中,学生可以说说自己对文明礼仪的看法,说说古今礼仪的差别,谈谈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分别应该具有怎样的礼仪。

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认识到要友好地对待班级同学,积极和他人沟通交流。这样能逐步完善他们的道德人格,提升其道德水准。

(三)开展“互助类”活动,渗透感恩意识

提升学生的责任担当,这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社会需要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的人。故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互助类互动,让他们逐步懂得帮助他人,在接受他人帮助的时候,也逐步激发感恩之心。

互助类活动分成学习互助和生活互助这两种。在学习互助中,教师组织学生成立学习互助小组,由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帮助其他同学,一起探讨问题,找到提升成绩的好方法。在生活互助中,学生可以帮助在经济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家庭,又或者帮助家长在外地工作的留守儿童、受伤生病的同学等,看看如何能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活动中,教师一方面鼓励学生感受其他人的爱,另一方面也让他们为他人付出,说说自己该如何将“爱的链条”延续下去,提升他们的感恩意识。

在互助类活动中,学生在群体中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意识,提升了人际沟通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他们在班级生活中逐步地形成责任意识,能在感恩他人的基础上,逐步尝试帮助他人。

二、指向认知特点,注重开展文化活动的形式

(一)通过项目形式,熟悉劳动技能

在开展文化活动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是需要具体事物作为引导,故此,教师要减少直接说教,转而设计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道德修养。在提升学生劳动意识、引导他们熟悉各种劳动技能的时候,教师要运用项目教学法,鼓励学生完成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主要危害樱桃叶片。发病初形成针头大的紫色小斑点,以后扩大,相互结合,成为圆形褐色病斑,上生黑色小点粒,即分生孢子块及子囊壳,最后病斑干缩穿孔脱落。子囊壳在被害叶片上越冬,翌年孢子飞散侵染。一般5-6月发病,8-9月最盛。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早期落叶削弱树势,影响产量,病原为细菌。

教师可以围绕班级卫生劳动、家庭劳动、农业生产劳动这三个角度,设计三个项目,让学生融入其中,全面提升自己的劳动认识。在“班级卫生劳动”活动中,可以安排三个小项目。项目一,让学生互动讨论,了解各个劳动项目,分析劳动目标是什么。项目二,让劳动委员带领学生参与到劳动中。项目三,思考如何健全监督体系,维护劳动果实。在“家庭劳动”活动中,可以安排亲子活动。项目一,了解父母如何做菜,并从摆盘、端菜、盛饭开始,融入劳动中。项目二,学习一道简单的菜肴,并制作给父母品尝。在“农业生产劳动”活动中,可以安排三个项目。项目一,自主收集植物学知识,了解蔬菜分哪些种类,如何种植。项目二,将“纸上谈兵”转化成实践行动,向菜农学习如何做菜。项目三,收获蔬菜,并和同伴分享交流。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和同伴讨论互动,逐步掌握了各种劳动技能。不仅如此,他们还从同伴的劳动热情中得到启迪,提升了劳动意识。

(二)通过互助形式,加强集体协作

如果想要提升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教师也不能直接靠“喊口号”,要利用具体运算阶段的认知特点,设计互助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样他们能逐步坚定思想,融入团队生活中。

参与校园艺术节、体育运动会等活动,都需要集体的智慧,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契机,安排学生参与互助文化活动。以校园艺术节节目选拔为例子,学生可以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一些节目设想,并选择和自己观点相同、兴趣相近的同学,组成小组,完成节目设计。此后,班长、文艺委员和音乐课代表等相关的管理人员,要组成节目审核小组,参与各个节目筹备小组的活动中,帮助各个小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对他们的节目提出建议。有的小组提出自己设计了表演唱,需要配乐,音乐委员可以负责协调、解决这个问题。他可以要求其他小组的同学,给予帮助,也可以请两个小组合二为一,看看能否解决问题。最后,班长带领全部同学,参与节目评审活动。各个小组表演自己设计的节目,由师生共同选择出最优秀的作品,参加校艺术节的比赛。在该活动中,学生认识到要提交优秀的作品,只有靠集体合作,在互助和竞争中,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团队成员逐步形成了集体协作意识,认识到要认真负责地参与各种团队活动。他们逐步明确了自己在团队中的权利和义务,提升了社会参与意识。

(三)通过实践形式,引导社会参与

由于小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所以,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常常比较弱,参与精神不足。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逐步提升社会参与度,融入社会生活中。

在“社区业主委员会活动”这个实践项目中,学生首先向家长、邻居或小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看看本社区是否有类似业主委员会的机构,其职责范围是什么,主要完成了哪方面的工作,一般由哪些人参与活动。其次,学生要试着加入业主委员会的活动中,看看本小区有什么亟待解决的问题,并试着出谋划策,提出结局方案。最后,他们要参与决议和改进工作,看看该决议是否有效解决了小区生活中的问题,给自己什么启迪。有学生发现本小区常常出现业主不牵狗绳遛狗的问题,对老人孩子的安全造成一定影响。他们提出了建议,认为可以在社区广播中播放因为不牵狗绳造成的严重后果,并适当曝光这些不文明的现象。该建议得到了其他业主的认可,在推行后,虽然也有一部分狗主人表示不满,但是社区普遍口碑不错。这次成功的社会参与经验给了学生很大鼓励,使得他们积极融入生活,思考该如何改善小区生活环境。

采用实践活动的形式,有助于给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让他们增强个人体验。在活动中,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的社会接触面不足,社会参与度不够,进而思考该如何矫正自己的行为,融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

三、聚焦过程细节,优化开展文化活动的策略

(一)循循善诱,搭建渐进支架

在开展文化类团体活动的时候,教师要聚焦学生的活动细节,加以引导,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所以在参与某些活动的时候,常常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做,教师不能置之不理,但是也不能越俎代庖,而要用问题引导,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搭建渐进支架,引导其逐步提升。

在组织学生参与“班级黑板报”的设计活动时,学生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做。此时教师要从如何合理分工、如何选择材料这两个角度入手,提出问题,提供支架,引导学生提升。在解决“如何合理分工”这个问题时,提供对比支架,让学生回顾在解决班级卫生工作的时候,同学们采用了什么方法,看看能否借鉴运用到班级黑板报的设计环节。在“如何选择材料”的引导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网络搜索法,将其作为支架,让学生上网搜索有哪些同主题的信息,然后运用思维导图整理归纳,看看哪些材料比较适合自己的黑板报主题。如主题设计“唐诗文化”时,学生可以上网搜索有哪些经典唐诗和诗歌流派,有哪些著名诗人?他们的风格如何?然后按照“资料统筹”“文字编辑”“图画编辑”等环节分工完成任务。这样他们就利用学习支架,解决了团体活动中的困扰。

采用问题支架法,学生能逐步掌握各种不熟悉的学习方法,他们的实践能力逐步提升。教师要鼓励他们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提升其能力。

(二)适时介入,深化思维能力

在活动中,学生由于思维能力较弱,常常会出现各种困扰。这时候教师要适当介入,引导他们分别运用整合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式思考问题,看看能否解决问题。这样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

在设计“户外拓展训练”活动的时候,学生在安排什么项目的时候陷入了困扰,他们一方面不知道拓展训练有哪些项目,另一方面不知道该如何结合本班级的特点设计活动内容。在他们困扰的时候,教师要及时介入,引导他们思考。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拓展训练中常见的项目,如活动“永攀高墙”,要求参加者不借助任何工具,集体翻越一座高墙。该项目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另外,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班级的特点,看看班级成员最缺乏的是什么,并设计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有一名学生提出本班级学生缺乏团结一心的思想,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常常呈现出一盘散沙的状况。他推荐了“两人三足”这两个项目。在“两人三足”中,学生两人一组,绑住相邻的一条腿,看看哪一组能先跑到终点。在完成了两人组的活动后,可以逐渐增加每个小组的人数,最后将全班同学都连在一起,看看能否提高配合度。

教师要注意把握介入活动的时机,可以选择学生的活动陷入困扰的时候介入,也可以在他们的观点出现矛盾的时候介入。这样能让学生得到启迪,提升自己完成团体活动的效率。

(三)弘扬个性,发展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组织文化活动的重要目标。教师可以给学生搭建线上线下多元交流沟通的平台,让他们能大胆积极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学生提出比较特别的建议时,教师要引导他们互动讨论,客观评价其观点,综合得出更好的方案。

如在设计“户外交友活动”活动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各自提出有新意的看法,体现出创新意识。学生很快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建议,一名学生提出可以参与爬山活动,并将沿途的风景记录下来,在山顶召开绘画比赛,将真实美景和画纸上的美景结合在一起欣赏,会更有趣味性。这个建议很有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讨论,看看是否适合团体活动。在探讨中,学生发现该活动虽然很新颖,但是班级中有些学生体力不够,所以不适合他们参加,会让他们增加心理负担。最后,学生们协商决定保留其中的一部分个性观点,但是将“爬山”改成“游湖”,这样能让大多数同学都感到舒服,乐于参与其中。通过该活动,学生认识到在设计团队活动的时候,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但是也不能光顾着标新立异,而要结合团队成员的特点,选择更适合他们的活动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集体意识更为浓厚。

在团队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体现出个性,同时也让他们思考个性和集体的共性如何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团体活动的效果。

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文化活动的内涵,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在设计活动形式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在优化活动策略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找到能提升他们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创新精神的策略。这样设计才能优化班级学习、生活环境,完善班级文化环境。

猜你喜欢
劳动班级活动
“六小”活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活动随手拍”
班级“四小怪”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