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超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教学实践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对专业教育认证的一项重要考核。该方法能够对大学生四年以来专业理论学习情况、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展开系统性检测,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强化综合素养。
计算机网络为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由于互联网面向大众开放,属于开发性较强的系统,在信息安全与系统稳定性方面的考量并不充分,有着各类安全隐患问题,此种现象使得网络安全形势愈发严峻。加大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力度,与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整体形象、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现阶段,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网络系统中储存着丰富的资料信息,各项工作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若发生网络安全问题,势必会造成信息丢失、信息利用率下降等现象,信息被篡改、盗用、破坏等风险。因此,为维护日益庞大网络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为网络资源提供多一重保障,需要尽快搭建相应的网络管理系统,并对网络管理系统中的技术展开革新,通过技术的推陈出新,促使网络管理系统持续向前发展。
本科毕业论文实施过程包含:命题与审题、双向选题、任务下达与开题、开题答辩、指导记录、中期检查、一二三稿上传、评阅与记录、现场答辩、成绩评定。笔者所在本科学校2021 届账号数量共计3400 个,其中学生共2885 人,指导教师共515 人;选题数据2864 条;指导数据,共产生师生指导工作记录30621 条,平均每个学生10 条;过程数据,任务书共2862 条,开题报告共2860条,中期检查共2853 条,论文稿件共2845 条;评分数据,中期检查评分共2853 条,指导教师评分共2850 条,评阅教师评分共2848 条,答辩组评分共2845 条。2022 届账号数量3479 个,其中学生共2914 人,指导教师共565 人;选题数据2909 条;指导数据,共产生师生指导工作记录30571 条,平均每个学生10 条;过程数据,任务书共2910 条,开题报告共2909 条,中期检查共2908 条,论文稿件共2905 条;评分数据,中期检查评分共2908条,指导教师评分共2905 条,评阅教师评分共2904 条,答辩组评分共2904 条。根据上述数据统计结果,可看出数据量的庞大,为更好地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过程实施监管,有必要搭建现代网络管理系统,对论文设计阶段的数据流量展开常态化监测。
依托网络化载体与措施,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过程实施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即课题申报、选题、下达任务书、开题、论文上传与检测、导师评审,课题外审、现场答辩、成绩评定、反馈等[1]。在实施网络化监管阶段,每一个课题研究都需要经过11 个环节,也就是课题研究的全生命周期,新建课题通常是处于暂存状态,接下来需要经过学生选题、下达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上传、答辩申请、论文评审、答辩意见、现场答辩、论文成绩、学生反馈[2]。
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往往要经过初稿、修改稿、定稿,因而在实施网络化管理时,需要满足学生论文多次上传与检测的现实需求[3]。由于提交检测会耗费一定的检测额度,所以可尝试将论文上传与论文检测这两个步骤分开进行。
另外,由于服务器端的文件存储成本相对较高,所以服务器端只需要保存最新一版本的论文内容即可,也就是说之前上传的论文内容会直接被新一版论文覆盖掉。在服务器端,学生所提交的论文可分为测试版和未测试版本,为切实保障最终提交检测的论文为最新一版,最理想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在每次上传新一版论文后直接进行检测提交,如此便可保证论文与检测结果的统一[4]。之所以将毕业论文划分为已检测版、未检测版两个版本,主要目的是规避学生在论文复审时出现的作弊行为。若允许学生反复多次上传毕业论文,在没有对论文检测与否加以区分的情况下,则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漏洞。举例来说,如果某位同学将符合重复率要求的论文继续上传、提交检测,系统会自动记录此论文重复率合格,此时若该同学即刻上传未检测的论文,这样的话重复率将不会更新,而是会直接覆盖掉之前已检测通过的论文内容,这样就导致了论文未经检测进入答辩环节的情况。假设学生完成论文修改、上传最新论文之后,如果忽视提交检测环节,将会导致已检测版论文、未检测版论文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学生论文上传次数不受限而论文检测次数有限导致。后续是否要为学生重新分配论文检测额,以此来消除两个论文版本之间的差距,则是要靠导师自己慎重考虑、灵活把握[5]。
对毕业论文实施外部审核,能够进一步提高成绩评定的公正性。通常情况下,最适宜的做法是由同一指导教师的学生进行课题互审,当然也需要通过学院内互审、校外专家外审、企业导师外审等方式有效扩大课题审核范围[6]。网络化管理能够实现外审的随机分配,而且还可以通过人工操作对个别课题的外审进行指定,使管理的灵活性大幅度增强[7]。论文课题一经外审评委打分后,那么系统管理人员则不能对课题外审实施修改。随机分配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算法规则是,根据指导教师本年度指导的课题数量,为其随机分配相同数量的外审课题。
在针对本科毕业论文实施网络化管理阶段,进入到课题答辩分组环节时需要严格遵循随机原则、指导教师回避原则。
首先,随机原则。课题顺序需要根据课题主键依次排列,在此基础上应用至少两次随机函数,将课题顺序打乱。在实施课题分组时,若不考虑可以适配专业、答辩组知识领域匹配程度;就可以采用简单随机算法;若要求课题适配专业一定要同答辩组知识领域相统一,那么,就需要对符合要求的答辩组现有课题数量进行统计,然后将该课题分配给课题数量最少的答辩组,这就是所谓的智能随机算法[8]。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课题适配专业的核心是将专业集合起来,该课题适用于集合下专业学生;答辩组知识领域虽然核心也是专业的集合,但是集合专业是由答辩组评委熟悉的专业组成,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当两个集合中的专业存在交集,则可判定为匹配;相反,若集合中的专业交集为空集,则可判定为不匹配[9]。课题适配专业要求在导师申报课题模块中指定,答辩组知识领域要求在管理答辩组模块中设置,这些都属于智能随机算法进行分组的重要基础。其次,导师回避原则。当毕业论文导师担任答辩组评审的情况下,导师所在答辩组不得安排由自己负责指导的课题,也就是说导师不能参与自己所指导学生的答辩提问、成绩评定中,这样做的目的是切实保证答辩成绩的公正性、信服力,防止“人情分”“照顾分”[10]。
综合上述两项原则,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答辩分组环节,通常采用简单随机法、智能随机法、简单回避法、智能回避法共计四类分类算法。
首先,提高监管效率。在毕业论文设计网络化管理系统中,各个学院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针对各环节设定对应的时间节点,学生界面上会有详细的说明,让学生们对整合流程、时间安排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11]。而且每一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前一环节若没有完成,就无法继续进入下一环节。在管理员界面上,可以清楚看到各个专业的论文设计现状,可以全面掌握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进度,通过实施可视可控管理,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有序推进[12]。
其次,减少人力与时间消耗。利用网络化管理系统,可以直接在线上完成选题、督导、评价等工作,减少了线下人力、时间的消耗。以选题环节为例,依托网络平台既可以实现学生自主选题,也可以由教师申报课题供学生自由选择,省略了线下组织环节[13]。另外,在论文评阅环节,也是由系统按照一定算法规则随机分配除指导教师外的评审教师展开盲评,有效降低了管理人员工作量,且能够很好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为论文评价结果的公平客观性提供了多一重保障[14]。院校展开毕业论文设计的监督检查工作时,在网络化系统的支持下,可以很容易根据专业、班级、导师等不同的条件,随时抽查学生所提交资料的质量[15]。不仅如此,在实施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监管阶段,还可以以管理系统为载体,对前、中、后三个设计阶段实施抽查督导。其中,前期的侧重点在于控制选题质量;针对学生论文选题不匹配专业、主题模糊、选题宽泛等问题及时指出,并给予修正建议;中期侧重点在于抽查学生设计进展,确保学生跟上时间进度;后期侧重点在于抽检论文格式、专业质量[16]。
依托网络系统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过程展开远程监管,包含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教学评价,通过网络化平台将分散的业务流程实施重组,将毕业论文设计任务完成过程迁移到线上,相比于过去的单向教学、辅助性教学,使其资源开放性、思想贯通性、交流随时性的应用优势得到最大程度发挥,支持实时对学生的论文设计进展进行监管,而且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指导学生论文设计,切实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和论文答辩的及时性和安全性,而且还能有效避免论文违规行为的发生,更好地提升学位论文质量,实现了教学管理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