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及措施

2023-10-02 16:37:48高元琼
山西青年 2023年10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高元琼

共青团山西省委团校,山西 太原 030001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二三十年里,中(本文主要指初中生)小学生在学校里经常受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并付诸行动,且收到良好的成效。后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冲击,中小学校取消了劳动课,中小学生的全部精力、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必考课程的学习上。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一个孩子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位亲人围绕着,有不少孩子娇生惯养,连吃饭、穿衣、叠被子等简单的劳动技能都不会。这种完全背离了全面发展的行为做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像这样一些四肢不勤、不知艰难的年轻人,将来怎么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栋梁?因此,提倡在中小学生中注重劳动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中小学生中进行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通过劳动教育,中小学生可从理论上明白劳动的深层意蕴,站在文化的高度、政治的高度,理解其重大深远意义。

为什么劳动教育会受到高度重视,从理论上来说,有什么深层意蕴呢?

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世界,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必备条件之一,这是历代有识之士的共识。达尔文的进化论[1]研究表明,类人猿之所以能逐渐变成人,靠的就是劳动。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亦是许多文艺理论工作者一致形成的定论。德国伟大文学家歌德在其不朽诗剧《浮士德》中,以寻求最美的方式,借助于和爱情、知识、事业、宗教等的比较,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劳动最美”[2]。

《国际歌》里唱得好:“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哪能容得寄生虫!”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曾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马克思的这段话,为未来理想社会勾勒出了一个关键要素——那就是劳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3],这里的“工农”强调的也是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亦规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上述引言证明,劳动不仅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且是一个政治概念。中小学生是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崇尚劳动这个优良传统自然要由他们来继承。因此在他们中间进行劳动教育,这是保持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永不改变、不忘初心的表现,其重大深远政治意义不言自明。

(二)通过劳动教育,中小学生可从源头上明白,劳动是创造世间一切物质财富的根本手段,从小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人类要生存,离不开吃、喝、住、穿这些基本的物质条件,而这些基本的物质条件则是由粮食、饮水、房屋、衣服等物质财富构成。这些物质财富从何而来?是由劳动人民栉风沐雨、勤勤恳恳、出力流汗通过劳动创造的。也可以这样说,劳动是创造世间一切物质财富的根本手段,是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谋生本领。可以设想,离开了劳动,离开了从事劳动的普通民众,我们生活的这个人类世界一天也存在不下去。然而,现在我们有些中小学生却鄙视劳动,鄙视劳动人民,一味地追求吃喝玩乐,是非颠倒、忘了根本。试想如果不是劳动人民给他们提供物质财富,他们能吃喝玩乐一天吗?所以说,现在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劳动教育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进行劳动教育、劳动实践、劳动锻炼,使中小学生明白财富不会从天而降,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从大自然中去索取。我们并不一味反对追求物质享受,但物质享受一定要靠自己的劳动创造,如果把物质享受建立在别人劳动的基础上,那叫不劳而获,是可耻的。使中小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明白劳动的光荣、伟大,劳动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从而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先掌握简单、基本的劳动技能和本领,在此基础之上,由浅入深再接触、了解复杂、高级的劳动技能和本领。使中小学生在亲历实践的劳动过程中,体会平等、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懂得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三)通过劳动教育,从小培养中小学生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克服懒惰懈怠、不劳而获的错误观念。

现在的中小学生生活环境好,基本上可以说是肩不担、手不提,很少参加劳动锻炼。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吃苦精神、应对外界变化的能力很不利。如果从小不在这方面进行有意识地培养、训练,一旦将来遇到困难、突发情况,就会手忙脚乱、惊慌失措。因此,为学生的长远未来着想,学校、老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条件从小就加强他们的劳动锻炼。例如有一位在某县城小学任教的女教师,曾谈到她组织的一次有意义的劳动教育活动。在去年中秋的一天,经事先联系,她作为班主任带领小学5 年级2 班的全体学生,到附近农村去帮助农民收拾庄稼。到了劳动场地以后,她根据性别体力的不同,让女学生去摘豆角,让男学生去掰玉米,并分成几个劳动小组,展开劳动竞赛,看谁做得更快更好。这样,学生虽然出力流汗,但可从劳动中享受到收获的快乐,感受到不劳而获的可耻。更重要的是通过出力流汗,增强了他们的体魄,培养了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像这种适当的劳动,可在中小学生中经常进行。

现在某些家长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有一种不正确认识,说什么“我们花钱让孩子到学校去是为学知识,如果是去劳动,回来种地得了。”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学校老师自古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既要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教学生做人的行为规范。这做人的行为规范里边除了道德品质之外,也包括正确的劳动观念。一个学生即使文化知识学得再好,如果不热爱劳动,鄙视劳动人民,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身体羸弱,意志薄弱,不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连生活都不能自理,那也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二、对中小学生中进行劳动教育需采取的措施

(一)坚决贯彻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精神,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不打折扣,不流于形式。

从确保新时代接班人能持续继承红色基因的远大目标出发,针对当前中小学校普遍存在忽视、放松、削弱劳动教育的现象,近年来,党的教育方针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提法,修改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加了劳动教育一项。2019 年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 年7 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其中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作出了具体的说明。从教育方针政策的调整修改中,可看出党中央对劳动教育的极大关注。

有了明确的教育方针政策,该如何落实执行?中小学校领导、教师务必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领会《指导纲要》的精神实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周密的安排部署。要严格按照《指导纲要》的规定,在中小学中把劳动教育设置为必修课,要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的课时,保证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 课时,其他课程要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每学年设立劳动周,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要树立榜样,广泛宣传劳动先进人物事迹,明确要求学生在日常劳动实践中努力向榜样看齐。以上措施一定要落到实处,不打折扣,不流于形式。对不严格按照《指导纲要》规定执行者,要实行问责。

要与所涉及到的农村、厂矿、企业、科研机构加强沟通联系,以取得他们对劳动教育实施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二)定期让中小学生到工厂、农村去参观、学习,了解劳动流程,体验工人农民创造财富之不易,多用身边的鲜活事例教育他们。

当今的中小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年代,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道劳动的艰辛,物品的来之不易,不自觉地形成了不注意节俭,铺张浪费的行为习惯。如何改变他们的这种不良行为习惯?需采取得力的方法措施。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谈到写诗经验时,曾有一句名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教育亦是同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书本里教学生如何劳动,劳动成果如何来之不易,那样即使老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也不得要领,没有真切的感受。

学校老师需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到工厂、农村去接受劳动教育。让他们观察工人怎么做工,农民怎么种地。事不亲为不知难,可在工人、农民的指导下,让他们学着操作一番,体会其中的艰辛滋味。可以请工人在车间里给他们讲,即使制作一个普通的部件,亦需经过翻砂、铸造、打磨、抛光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请农民在田头地间给他们讲,种庄稼需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方能变成嘴边食物的历程。这样做并非要求他们成为技术能手、农业专家,而是希望他们懂得食品、物品的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以后在日常生活中,不随意糟蹋食品,不随意损毁物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千人糕》的课文,讲的是要吃到一块普通的枣糕,从黍子的下种、培植、收割、打场、脱壳、磨面说起,到所用铁锅的制作,再到红枣的来历,要经过许许多多人的辛勤劳动,方才能端到饭桌上的故事。这就是一个对中小学生强化劳动教育的典型范例。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是强调物力维艰,需珍惜之的一个很好例子。有条件的话,也可组织中小学生观摩、体验我们国家工业上先进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作业、农业上机械化耕作以及收割、脱壳、储存一体化的先进技术,请有关人员予以讲解说明,培养他们的劳动创新意识。总之,只要我们多留心,用身边的鲜活事例来教育学生,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抽出一定的时间,让中小学生按年龄段参加手工劳动、家务劳动和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一定要付诸实践,可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例如学习农民种庄稼或饲养猪羊以后,可利用空余时间,让中小学生试着栽培一种花草,定期给它施肥、浇水、修剪枝叶;饲养一种小动物,定期给它喂食、饮水、整理卫生。并做好观察日记,记录下它们的成长过程。这样虽说付出了一定的劳动,但看到它们的茁壮成长,自己也可得到一种快乐,或许还能得到某种人生启示。参观车间工人制造机器和编织艺人编制手工艺品之后,可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玩具,编制小花篮、小茶垫,拼贴一些花样图案装饰等,年龄大点的孩子可组装小汽车、小火车、航天模型飞机等。对孩子哪怕是一点的发明创新,也要给予肯定鼓励。这些东西不在于整体上弄得怎样好,而在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21 世纪长春版小学语文书中有一篇《第三个小板凳》的课文,记叙一次班里举行手工劳动,小爱因斯坦交上去的作业是一个歪歪扭扭的小板凳。同学们嘲笑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吗?”小爱因斯坦说:“有的。我前两次做的小板凳比这还糟糕,这是我第三次做的,它虽然不好,但比前两个强一些。”对于自己制作的这些手工作品,我们也应抱有小爱因斯坦的这种态度。

可由学校老师布置,家长督促检查,让中小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例如洗碗、扫地、倒垃圾,不定时给父母洗脚等,提高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培养他们的孝亲爱心。每逢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青年志愿者给军烈属、孤寡老人打扫院子,整理家务时,也可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有人认为,应该教育孩子干大事,这些琐屑小事不必劳累孩子。古人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事和大事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小时候看不起做小事,将来未必能干得了大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劳动教育,中小学生可以从理论上理清注重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劳动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也是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从政治上认识到劳动人民是我们共和国国体的基石:从源头上认识到劳动的光荣、伟大,是我们获取物质财富、赖以生存的根本手段;在亲历劳动的过程中,达到既改造客观世界,又改造主观世界。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措施要以付诸实践为主,严格落实、执行《指导纲要》的各项规定,让中小学生积极投身于家务劳动、生产劳动、社会服务性劳动等各项劳动中去,学习劳动技能,体验劳动创造世界的伟大,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4:48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软件导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什么是“好的教育”?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