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静 郑茜文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魔法象童书馆营销部
滩头镇位于湖南省隆回县东南部,背靠湘西南雪峰山余脉,境内有三条溶洞溪水穿镇而过,汇于镇北,经年积沙成滩,滩头因此而得名,史称“楚南滩镇”。据说,早在元代,滩头就是著名的土纸产地,后发展出了色纸、年画、花纸、香粉纸等土纸加工产品。据《邵阳县乡土志》记载,“物产大宗,自榖米外,煤与铁较多,纸次之,漆与油茶毛货又次之”[1],说明邵阳所产纸品是乡镇的主要交易产品之一。当地以“纸”为核心的物产中,以香粉纸、色纸、滩头年画最具地方特色,被称为“滩头三绝”(见图1)。20 世纪中后期,隆回县以滩头生产的土纸品质最佳,成为相邻村镇的参考标准①陆显中提供的文献《隆回县农副产品价格》(1977 年)手工纸部分将滩头单独列出,有文字注明“六都寨、横板桥、荷香桥等地区供销社按滩头交货价执行”,说明滩头土纸的品质和价格是当时的参考标准。。
图1 “滩头三绝”——香粉纸、色纸、滩头年画
邵阳隆回地区自然资源丰富、雕印技术成熟、多元文化融合、纸业商路通广,从而使滩头年画的发展繁荣昌盛。据《隆回县志》记载,乾隆年间开始出现滩头木版年画。[2]清末民初,滩头镇有生产作坊108家,年产高达3 000 万份,产品销往10 多个国家和地区[3],滩头年画的发展迎来“繁盛期”。因为战争、特殊历史时期的动荡,20 世纪60 年代滩头年画被禁止生产出售,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恢复生产,曾经“年画街”“造纸村”的盛况已不再有。1982 年,滩头年画作坊12 家,产销量达140 万张,生产规模已不及“繁盛期”的十分之一。随着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冲击,滩头年画制作技艺逐渐式微,销售市场也逐渐萎缩。2006 年,滩头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 年,代表滩头年画最高水平的钟海仙、高腊梅相继离世,滩头年画几近濒危(见图2)。随着《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2017 年)的颁布,滩头年画迎来了发展的“振兴期”,以钟星琳为代表的青年传承人,在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做出了有力探索,在全国年画产地中较为突出,是传统美术“守正创新”的典型案例之一。
图2 滩头年画发展的历史时期(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本文以濒危期的低点为起点,接续“传统工艺振兴”的使命,将2015年至今滩头年画的发展期视作“振兴期”。
此次调研从2022 年8 月20 日开始,为期十天,是对滩头年画“振兴期”发展现状的调研,以区别于前人对不同发展时期的调研。借用帕克“社区生态系统”①帕克《城市社会学》中提到“社区生态系统”的观点——“社区的主体,是具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共同命运的一群人,他们参与共同生活,参与社会的分工体系,并承担一定的角色,对于社区人员构成和角色分析,对于社会主体的集体活动的考察就成为研究社区结构的重要部分。”的研究观点,将滩头年画视为社区,其中的传承人、研究者、收藏者、非遗工作者、创作者等在社区中独立存在,又是相互关联的个体。在作坊、非遗中心、研究机构等社区关联点的连接下,形成滩头年画社区生态。在社区中任何个体都不可能脱离其他个体存在,帕克将这种关系称为“共生”。下文将从四个方面概述滩头年画的发展现状,呈现其社区生态。
滩头纸业包括年画、纸马、花纸、香粉纸等类别。滩头本地经营年画的作坊有福美祥、高腊梅、忠良美三家,其传承与创新模式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在隆回滩头周边村镇还散落着纸马店,因纸马多为单色,所以店中纸马以复印为主,仅剩少量花纸还在用木版印制。黄金井大田村二组张伯梅家收藏百年前纸马印版约50 块,仅作收藏不再投入使用。同村还在从事纸马行业的有贺显德、陈今毫,已基本不再进行纸马的手工印制。调研表明,滩头手工纸马处于没落的状态。此外,滩头香粉纸已停产,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仅存的旧时香粉纸产品。滩头镇已没有作坊在生产色纸和花纸,工业生产已基本替代手工生产。
造纸和雕版是年画生产的辅助行业。滩头当地仅有李志军烟冲古纸作坊还在正常运营,由隆回县非遗中心出资扩建,有原料处理、抄纸房、焙纸房、纸浆处理间、体验活动空间等功能空间。目前,李志军因病无法劳作,作坊由李志军儿子李秋桂和妻子李艳丽运营,负责作坊的纸张售卖、原料拣选、制浆、滑叶熬制等工作。作坊工人抄纸和焙纸师傅各一位,一天能造纸1 000 张到1 200 张。造纸所用抄纸竹帘由双江村匠人罗琦制作,供造纸作坊日常抄纸使用。
雕版技艺传承人有刘国利(国家级)、王荣昌、肖时贵。刘国利和王荣昌师承滩头“陡刀立线”技艺最高超的高福昌一脉,高福昌的徒弟刘宝南和王飞分别是两位传承人的师傅,两位都得到前辈的真传。肖时贵原从事家谱印版雕刻,现为隆回县非遗中心年画雕版合作者,十二生肖、廉政年画等版都出自他之手。
隆回县非遗中心和滩头年画研究会是滩头年画的主要政策和研究单位。隆回县非遗中心于2010 年成立,主要工作包括隆回非遗生态保护、传承人审核与认定、生产扶持与优化、老版恢复与新版创作、“非遗+”加强合作扩大影响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乡村振兴与旅游开发、非遗活动志愿者招募等方面。
滩头年画研究会于1985 年成立,主要工作包括鼓舞会员学习滩头年画制作技艺、参展交流;滩头年画的调查、开发、传承、保护等;鼓励作坊老艺人恢复生产;恢复失传年画;定期组织传承人、画家、学者研讨会,产出一系列学术论文。
创新是滩头年画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有年画创作者、艺术家、设计师参与其中,从调查结果来看,滩头年画的创作与转化主要有四个途径。第一,本土年画创作者。以隆回县非遗中心牵头的十二生肖、廉政年画等创作,多取材吉祥文化、成语故事。第二,年画传承人与设计师合作。以钟星琳为代表的传承人与设计师合作创作新年画,并进行文创产品设计。第三,设计师挖掘滩头年画的文化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如文创产品、表情包设计等。第四,艺术家吸收滩头年画风格进行艺术创作。如傅真忻、左汉中、于新生、刘立长、刘述良等艺术家的作品①根据左汉中先生提供的天津国际论坛演讲课件《桃花依旧笑春风》整理。。
在长期实践中,滩头年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经营模式。从生产环节来看,滩头年画手工业有着精细、严格的分工,集多项本土手工技艺于一体,分为造纸、雕版、刷印三个主要行业,又有原料处理、竹帘生产等副业,共同组成了滩头年画手工业生态。从经营模式来看,传统滩头年画的销售形式有自产零售、批发销售、开设分庄三种[4],销售方式单一、直接。
现代印刷技术、市场需求的变化,冲击了传统年画行业,让年画传承人不得不迎难而上,探索滩头年画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和方式。传承人也逐渐意识到设计创新、文化传播等现代手段的重要性。正如马文·哈里斯所说:“人类为了生存,总会利用好身边一切可能的条件和资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5]与旧时不同的是,新一代传承人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工作经验,使他们拥有不同的条件和资源。“振兴期”滩头高腊梅、福美祥、忠良美三家年画作坊发挥各自优势,发展出传统技能型、文化产业型、类博物馆型三种传承与创新模式(见表1)。
表1 滩头年画传承与创新模式比较(作者自制)
2015 年,尹冬香创立福美祥年画作坊,地址设在鼎盛时期滩头年画作坊“大生昌”的旧宅里。福美祥作坊由三层构成,一层主要进行展示、体验、售卖、裱画等;二层被分成工艺陈列、开脸、套色三个空间;三层则是纸处理空间,工人日常在这里完成穿纸、刷粉、晾晒、夹纸工艺。尹冬香师从高腊梅作坊的钟海仙,通过“学徒制”习得滩头年画印制技艺和相关知识。福美祥年画延续传统的传承方式,将纸面处理、套色刷印、开脸等技术步骤都完整地传给女儿肖扬,并召集镇上老一辈手艺人来作坊工作。福美祥精研年画技艺,力图将老手艺“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在创新方面,福美祥印制的新年画作品,一部分来源于单位组织创作的新年画,如非遗中心组织创作的十二生肖年画;隆回县文化部门和纪委合作,以廉政故事为蓝本的“廉政年画”创作等;另一部分则是以作坊名义委托绘制新年画作品,如用于研学体验的单色年画《步步高升》《逢考必过》等。福美祥作坊与非遗中心合作紧密,除了合作年画的印制外,一般都由尹冬香本人亲自接待由学校、单位组织的研学体验活动。
总的来说,福美祥年画是以技艺传承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这种以家庭作坊为单位,以年画生产为主,以“原汁原味”地保留滩头年画手艺为优势,以研学体验、参加展会等现代手段为辅的传承与创新模式,本文归纳为传统技能型。
高腊梅作坊由“成人发”作坊改名而来,是钟海仙的师傅钟登弟始创,随后由钟海仙、高腊梅传承运营,现在由滩头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钟建桐与女儿钟星琳共同经营。高腊梅年画作坊由钟家老宅改造而成,包含展示空间、研学体验空间、大师工作室、年画印制工作区、原料处理与存放等区域。在老宅旁边,钟星琳租用邻居老宅改造成“滩头木版年画艺术馆”,展示高腊梅年画、相关文创产品等,县非遗中心举办的直播活动也在这里进行。高腊梅年画除了保留滩头镇上的生产作坊,还在长沙雨花非遗馆设有展示空间。
钟建桐主要负责高腊梅年画的技艺传承,日常会在大师工作室里为年画开脸,或是直播部分年画制作技艺。钟星琳常常和父亲在作坊里学习滩头年画技艺。
钟星琳的“媒体人”身份,在传承人中显得与众不同,她带领团队让高腊梅年画走上了文化产业之路。第一,参加由高校主导的非遗传承人研培班。钟星琳连续两届参加由原博教授主持的“清华大学年画日新创作营”,创作营以“年画人+设计/创作人”组成创作团队,产出《星年大吉》《和福眷鼠》等新年画作品。在2020 年京东电脑数码年货节期间,滩头年画《星年大吉》配合“年画日新”与京东联名的主题推广活动,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第二,与设计师合作。高腊梅年画在2021 年、2022 年与设计师合作创作了《牛里牛气过大年》《虎福吉祥》等新年画作品。第三,与知名品牌联名。与京东、茶颜悦色、国窖等品牌联名合作,探索了新的销售模式,促成品牌和滩头年画的双赢局面。第四,研学体验及团队建设。钟星琳除了亲自上阵外,还培训了一批研学体验教师,既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又扩大了滩头年画的研学体验规模。第五,开发文创产品。钟星琳团队挖掘滩头年画的文化内涵和图像符号,持续产出新年礼盒、旅行提包、便携风扇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她还善于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来进行滩头年画的文化传播和业务扩展,提高产品销售额和品牌附加值。
高腊梅年画的年轻传承人钟星琳在技艺传承、文创产品开发、渠道拓展、文化传播、商业合作、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实践,让滩头年画走出了传统的销售模式,高腊梅品牌形象逐渐清晰。文化产业型经营模式下的滩头年画更具前瞻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忠良美年画始创于1857 年,是滩头较早可查的老字号年画作坊之一。忠良美第六代传承人陆显中在2014 年成立忠良美年画工作室,展示滩头年画的历史文化、典型作品、古印版等,还设有生产空间,包括颜料配置、刷印、晾晒等区域。他从2000 年开始收藏滩头年画古版、潜心调查研究滩头纸文化,致力于恢复忠良美,从事滩头年画传承、研究、传播等工作。兴趣促使他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滩头年画、雕版、纸马、花纸、色纸等,是目前滩头年画藏量最多的藏家之一。
在创新性发展方面,忠良美作坊围绕陆显中的藏品和滩头纸文化展开。第一,以藏品促进展览合作。2015 年无用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在北京筹办的“魂兮归来——滩头木版年画展”,大部分展品由陆显中提供。此后,滩头年画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陆续在北京恭王府、长沙博物馆展出。第二,协同高校研究团队研究。一方面,陆显中为研究团队提供藏品支持;另一方面,湖南工业大学的师生对陆显中的藏品进行科学的分类整理。第三,博物馆讲座知识传播。接受公众活动、讲座的邀请,传授滩头年画的文化知识。第四,滩头“纸”业走访调查。除了对收藏的狂热喜爱,在师傅刘启后的带领下,陆显中开始潜心研究滩头纸文化,走访滩头花纸行业的老艺人,为滩头年画的历史研究提供了诸多线索。
忠良美以藏品为基础展开的研究、展览、讲座的运营方式,与博物馆极为相似,本文将其归纳为类博物馆型。与传统技能型、文化产业型不同,它更加注重文化价值和社会责任,强调对文化遗产和教育事业的贡献。
“振兴期”滩头年画作坊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发展出适合自己传承与创新的模式,走出了滩头年画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三家年画作坊相互独立、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形成了新的“共生”关系。
滩头年画集本地匠人的智慧与技艺于一体,以其浓郁的楚南地方特色在全国年画中自成一派。通过对滩头年画“振兴期”传承与创新模式的调查研究,可以得出两种结论。第一,调查结果表明,滩头年画从造纸、雕版到印刷完整的手工艺生态尚存。在政策研究单位、年画作坊、辅助行业、创新人群的共同努力下,推动了滩头年画的现代转型。滩头年画传统生态系统正在削弱,新的“共生”关系正在形成。第二,滩头福美祥、高腊梅、忠良美三家年画作坊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分别发展出传统技能型、文化产业型、类博物馆型三种传承与创新模式。三家年画作坊相互独立、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形成了以技能传承、产业创新、文化考察为主的文化生态共同体,为滩头年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