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观生
环境教育杂志社
盆景艺术与绘画艺术都是造型艺术,都是通过视觉感受的形式,借助形象将艺术语言传达给观赏者,从而达到与观赏者进行对话、产生共鸣的目的,故世人用“立体的画”来形容盆景。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盆景都是画家亲身打造的。盆景与绘画的差异表现在:盆景具有生命现象,属于多维立体空间造型艺术;绘画却不具备生命现象,属于二维平面艺术。随类赋彩、气韵生动、传移模写、应物象形、经营位置以及骨法用笔是绘画艺术中最常提到的六法。[1]绘画艺术的这些法则也适用于盆景的艺术创作,可以说绘画对优秀盆景艺术作品的诞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创作手法上看,盆景与绘画在创作过程中有着许多需要恪守的相同规律。
在艺术创作中,立意是指艺术家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做出合乎客观规律的艺术概括,并以此表现自己对事物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国绘画中有“画龙点睛”之说,“点睛”是指在作画中为了突出主题,使整个画面充实饱满,通过点睛之笔使整个画面产生某种特殊效果。这里所说的“点睛”,既有视觉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所谓“点睛”,就是点在画中的具体表现和意义。盆景创造中同样要遵循这个道理。在制作盆景时,首先要认真观察和研究自然植物,确定主题。立意就是确立作品思想内容和情感倾向的创作过程。在盆景制作过程中应如何确定好主题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要创作一个好的盆景作品,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和体验自然。这就要求建造者平时要注意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立意。应注意观察内容,这是立意的前提。在盆景创作中,不仅要观察自然中的植物,还要观察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从中获得深刻的感受和认识。由于盆景所表现的是自然之景,建造者必须置身于大自然中去体验,这样才能感受到它的独特美。在创作过程中,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思想水平,不断丰富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深刻、较全面、较完美的认识。
艺术形象是从大量的生活素材中概括、筛选和提炼出来的。艺术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往往会对素材进行反复观察、思考和体验,并通过艺术概括,使素材重新获得艺术生命。例如,画家在创作一幅山水画时,往往要反复观察自然景物,掌握景物的特征,然后对景物进行概括、提炼,选择最佳的表现角度和构图形式。对一幅山水绘画作品来说,立意就是要确定描绘的对象、表现的主题和主要的艺术形象。盆景是通过盆、树、水、石等造型要素互相配合、相互作用来表现主题的。要完成立意工作,需要掌握好选择与提炼的技巧,盆景建造者在创作之前,要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认真思考之后,才能开始动手实践,这样才能防止在制作过程中出现后续难以修改的错误。
南齐谢赫认为“经营位置”是六法中极为重要的一法,在中国绘画中被视为“构思构图”。[2]“经营位置”要求画面内的各个要素与画面整体空间相协调,且风格要符合绘画作品的主题思想。其意在强调对立统一法则,强调绘画作品中对内容主与次、实与虚的恰当处理,以求彰显创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唐代画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评之为“画之总要”,清代画家邹一桂也认可其当属六法之第一。由此可见,“经营位置”在历代绘画中的地位十分关键,经营位置的好坏是决定绘画作品成败的根本因素。在明清两代,画坛上出现了一种仿古、临摹的风气,许多画家都忽视自己所处的生活实际,只注重画法、笔墨、线条以及绘画风格的模仿,忽视创作本身的规律,缺乏生活气息,导致作品没有创新、千幅一律。因此,创作者不能在有限的绢纸上不假思索地胡乱填充,一定要“经营位置”,精心安排绘画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多加思考,力求用精心勾画的画面来表达丰富的艺术内涵。盆景与绘画的创作方式一脉相承,在绘画艺术理论指导下的盆景创作也需强调对立和统一,力求盆景内的实物在主与从、实与虚等方面均得到恰当的安排。
构图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画面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合理布局空间,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不能区分主次,绘画将失去重心;有主而无从,绘画显得单一无味;有从而无主,绘画显得杂乱松散。只有做到主从分明,才能防止“喧宾夺主”,从而呈现“丝毫不能加,也丝毫不能减”的完美作品。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鸟兽鱼虫,哪怕是简单的花果草木,画面中的主体都是必不可少的。绘画艺术中主从分明的布局法则在盆景艺术创作中也同样适用。在雕刻盆景的过程中要秉持简明扼要的创作理念,在布局时,无论是主景还是次景,切莫杂乱地堆砌,应适当拉开主次景物之间的距离,营造错落有序、相互衬托的观感,增强空间感。例如,在制作树桩盆景时,可将一高一矮或一大一小的两株树种放在一起,一般以高大树桩为主体,矮小树桩为次景,有高有低, 错落开来,用次体烘托和陪衬主体,凸显主体的巍峨雄伟, 盆景整体效果自然会变得更好。
在绘画作品中,有画处为实,无画处为虚;黑色为实,白色为虚;画景为实,抒情为虚。虚实关系既相互对立、形成对比,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3]画家非常重视虚实相生之法,认为虚与实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凸显绘画主题,同时给观者带来别样的意境,正可谓无画之处皆为妙境。历代诸多画家在钻研绘画技艺时,无不认为虚实万不可偏一,二者结合乃是绘画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中经常留有空白,这些空白给人以“无声胜有声”之感。其既可以突出画面主体,又可以传达思想,增强画面气氛,给予观赏者想象空间。宋代名画《寒江独钓图》可谓是将虚实结合法则完美融入绘画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中有大片空白画面,虽只呈现了一人一舟与几笔水波纹,却将江水浩渺、寒意萧瑟的氛围刻画得淋漓尽致,当属意象境界的典范之作。虚实相生使得景物蕴藏着独特的艺术趣味,这是传统绘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技巧,也是盆景艺术制作遵循的一个重要法则。在制作盆景时要虚实相宜,将盆装饰得过实,会产生压抑感,大大降低美感;将盆打造得过虚,则会产生空荡无物、平淡无味之感。唯有在主体景物之外留有适当的空隙,才能做到形断意连,为盆景增添生机和活力,同时激发观赏者的想象力,达到虚中不虚、实中不实、实中有虚的艺术意境。
盆景的构图布置就是指将盆景中的景物进行具体化的排列、组合,它是对盆景整体形态及空间形态进行合理化处理的艺术手段。恰当的构图和布局可以丰富盆景的物境,赋予盆景独特的意境。为了使盆景作品具备生动的造型及和谐的整体形象,建造者需要坚持对立统一的原则,将辩证思想与自身情感相结合,对盆景中景物的远近、曲直、动静等进行处理,创作出结构更加完整的优秀艺术作品。
传统绘画虽然是在二维平面上创造的艺术,却能通过二维平面将三维空间展现出来,其中的诀窍在于把握“远”和“近”的层次表现。在画纸上对景物上下左右的布置较为简单,但是想要展现出景物的前后纵深,则需要画家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优秀的画家往往能在纸面上展示平原的广阔辽远,抑或是山峰的高耸入云,这是经过不断磨炼才总结出的由近推远、近浓远淡、由小见大的绘画手法,将这种手法应用于盆景艺术制作中,可以丰富盆景艺术在空间立体层面的表现。例如,在建造山水盆景时,为了表现其深远的意境,可采用一峰为主,群峰夹峙,前后山峰由近推远、或隐或现、错落有致、重叠交互,获得“使人望之莫穷其际,不知其为几千万重”的艺术效果。
我国绘画理论中常提及“画树之法,须以转折为主”“枝无寸直,一波三折”等。这是绘画艺术形式美的法则之一,即对比之美。山石河流的曲直相映,树木枝干的一斜一直,都是曲直对比的美学体现。盆景艺术作为自然景观的复现,其表现形式自然也要回归到曲与直的线条上来,可以说盆景艺术就是线条艺术。以树桩盆景为例,枝干的曲线美会使盆景更富有生机和动感,呈现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当然,艺术创作重视“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直”,不少只钟情于“窈窕曲线”的人会认为盆景“曲者美也,直者无姿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曲与直是相辅相成的,曲直和谐,直中有曲,刚中有柔,方能更好地展现艺术之美感。
绘画和盆景这两门艺术都善于变静为动,表现出动态的美感。在我国的绘画历史上,动与静的辩证美学观一直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通过动与静的结合,可以使得所绘之物跃然纸上,彰显作品的生动与真实。如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为文学家老舍所绘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该幅画留有大片空白,仅通过远山、河流与六只蝌蚪,便刻画出泉水奔腾、蛙儿欢唱的场景。[4]画家通过精湛的笔法,将简单的二维空间延展成了四维空间,动与静的完美结合使整幅画充满了极强的艺术魅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盆景艺术也需要借鉴动静辩证美学观,盆景艺术的动态表现是一种精神的表现,它体现了盆景建造家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盆景艺术通过动态的变化,赋予了盆景生命力,从而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运用化静为动的技巧和步骤,才能使盆景呈现出动感的美学效果。具体方法可通过植物的拟人化、小物件的摆放、弯曲的线条等,增强动静的对比, 呈现生机勃勃之美。[5]
绘画与盆景的艺术创作,都需要根据主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从而传达出自己的主观情感和艺术观点。不善于取舍,会导致作品的风格不统一,色彩不和谐,破坏美感;缺少神与形的适当结合,会使作品失去生命力,表现力不足,缺乏魅力。因此,艺术家需巧思构图、合理布局,对作品整体进行更深层次的形塑,从而丰富艺术内涵,增强艺术内容的深度。展开绘画艺术创作和构筑盆景艺术,都要遵循“善于取舍,形神兼备”的原则,这是展现艺术美感的关键。
人们在观察客观事物时,通常遵循以下原则:视觉中心的物体应该清楚地呈现在眼前,不模糊、不变形;视觉中心以外的物体可以忽略不计,不影响主要信息的获取。画家在创作绘画时,通常根据这种观察习惯对画面进行处理,对所要刻画的对象进行选择和提炼,这就是“取舍”的原则。绘画构图的前提是要有丰富的绘画素材,即所谓的“取”;绘画时不能一味地囊括所有,要对素材进行挑选和裁剪,即所谓的“舍”。取与舍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广收博取,没有细心筛选,就会造成杂乱无章;只有细心筛选,没有广收博取,就会导致贫乏无味。画家要有自己的创意和取舍风格,不要陷入模仿的困境,这样才能展现出令人震撼的独特艺术魅力。在绘画艺术中,许多画家经常会根据不同的题材和风格做出合理取舍。例如,人物花鸟画通常取近景,突出主体的形象和特征,而舍去描绘背景。山水画则多取远景,展现广阔的空间和气势,而不拘泥于近处的细节。取舍原则同样适用于盆景制作。盆景制作中的“取”:一是指从自然界中取;二是指从传统盆景艺术的精华中取;三是从自己的艺术追求中取。盆景制作中的“舍”:一是指舍弃不适宜的素材;二是指舍弃不理想的造型。在制作过程中可以时常自问:作品中是否有多余的元素存在?是否有影响到作品整体效果的元素存在?是否有影响到作品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的元素存在?在取舍的过程中使得作品逐渐呈现出更完美、更理想的状态。
艺术创作形象经历了一番探索过程,先是追求外形的相似,后来又注重内在的神韵,最后渴望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形与神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的核心概念,体现了我国绘画的审美特征和创作理念。只有当“形”与“神”相结合,才能赋予生命以灵性,神似是形似的提升和完善。“以形写神”同样是盆景艺术创作的追求,盆景艺术以自然景观为素材,以盆中的山石、树木等为“形”,以建造者的生活感悟为“神”,通过物象的隐喻和象征,展现出“以形写神”的创作理念。盆景艺术不仅再现了自然界的形态,而且彰显了自然界的精神。欣赏形神兼备的盆景艺术,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感受到超越尘世的自由与豁达,享受到与自然的和谐与共鸣。
盆景艺术与绘画艺术是源于同一艺术理论的不同艺术形式,它们有着共同的根源。无论是立体的盆景还是平面的绘画,它们都有着相似的艺术特征和规律,虽然二者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衍生出不同的流派,但仍然遵循着相同的美学原则和审美趣味。因此,盆景艺术和绘画艺术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共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