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红理 王滔
[摘 要] 以校本教材开发、教材编写、教材文本以及教材使用为切入点,对我国聋校教材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整理,发现聋校教材研究日益受到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研究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缺乏系统深入分析。未来研究应丰富研究方法,提升聋校教材研究质量;拓宽研究领域,促进聋校教材研究均衡发展;完善聋校教材研究框架,促进教材研究深度发展;开发动态数字教材,推进教材研究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 聋校教材;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动态数字教材
[中图分类号] G762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依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也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特殊教育学校教材的编写质量更是直接影响特殊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聋校教材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提升聋校的教学质量,促进聋生的综合发展。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加强特殊教育教材建设,新编和改编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材,覆盖所有学科所有年级[1]。2016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这是我国第一次专门为特殊学生制定的一整套系统的学习标准。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为我国聋校教材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依此背景,本研究整理分析近些年来我国聋校教材研究进展,以期为聋校教材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基础,使用主题检索的方法,分别以“聋校、听力障碍、听障、听觉障碍”“教材、教科书”两大组主题词相互组合,展开高级检索,时间跨度为2016年1月—2023年5月,得到了初始文献230篇。手动删除无效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文献 117篇,其中期刊文献110篇,硕博学位论文7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者对样本文献逐一梳理与归纳,在Excel中将刊物级别、作者信息、发表年份、研究内容等进行量化编码,随后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展示该领域的研究情况,以期了解研究状况。
二、文献计量分析
(一)文献数量
如图1所示,2016年以来有关我国聋校教材研究的相关文献呈波动上升趋势。2016年关于聋校教材的研究数量较少,仅6篇,但自2017年开始文献数量大幅增长,到2019年达到峰值(24篇),此后虽有回落,但仍保持增长的趋势。这说明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这一领域的关注逐渐增加。究其原因,在于2016年12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聋校教材建设提供了具体的依据。随着特教教师和研究人员对新教材的逐步深入研究和使用,自2017年起关于聋校教材的研究大幅增长。新版聋校部编教材的发行也推动了聋校教材研究。
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强化学科教材的建设,健全学科教材的管理制度。该文件再次强调了教材建设的重要性,使得更多人员关注特殊教育教材的研究,进而使2019年聋校教材研究文献数量达到峰值。
(二)文献来源
在所选取的117篇有效文献中,期刊文献110篇,硕博论文7篇。下面重点分析期刊文献。
在期刊文献中,核心期刊的发文量只有6篇(5.45%), 1 篇发表于《中国出版》,5 篇发表于《中国特殊教育》。普通期刊的发文量为104篇(94.55%),其中《现代特殊教育》发表了74篇,超过了文献总量的一半;其他普通期刊中有27种期刊都只发表了一篇,例如《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等。对文献来源的统计表明,我国聋校教材的研究水平仍有待提高,发表途径也需进一步拓宽。
(三)研究主体
对文献作者及其所属单位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知,57篇文献(48.72%)的第一作者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线教师,他们成为我国聋校教材研究的主力军。来自出版社及其下属部门的作者发表了29篇(24.78%),为该领域第二大研究主体。其余文献作者分别来自高校师生15篇(12.82%),单位合作4篇(3.42%),地区教育研究院10篇(8.55%),以及其他单位2篇(1.71%)。单位合作包括高校与特殊教育学校合作、地区的教育研究院与特殊教育学校合作等几种类型的合作。持续关注聋校教材研究的主力作者群正逐步壮大,发表3篇及以上文献的作者有8人,分别是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高宇翔和买合甫来提·坎吉、山东省青岛市中心聋校的韩钢、江苏省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吴巧宏、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的常志丹、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编辑室的陈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王利以及福建省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黄慧卿,他们发表文献共计29篇(24.78%)。
通过分析文献作者所在的地域分布,可以清晰地了解全国各地对聋校教材研究的重视程度和研究现状。从文献作者的地域分布来看,发文量为5篇及以上的省区为江苏(31篇,26.50%)、福建(13篇,11.11%)、山东(11篇,9.40%)、浙江(8篇,6.84%)四个省区。其他省区的作者发文量都在5篇以下,包括新疆、广东、湖南、湖北、河北、四川等地,尚未见吉林、山西、河南、宁夏、江西、青海6个省区发表相关文献。
综上可知,目前我国聋校教材研究的普遍主要力量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一线教师。聋校教材的研究主要是以经验总结为主,理论性的研究相对匮乏。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作者参与了聋校教材的研究,但是研究者的地域分布仍不均衡,沿海地區较多,而东北、西北、西南、华南地区的研究成果偏少,这说明我国对聋校教材研究的关注度还有待加强。
(四)文献内容
1.聋校教材研究的学段分析
涉及聋校教材不同学段的研究共有91篇。其中,对小学阶段教材的研究占大多数,有63篇。其他阶段的研究分别为:初中18篇、高中5篇、职业高中3篇、学前2篇,这表明聋校教材研究在学段上分布不均,主要以小学阶段一到四年级为主体。这一现象可能与我国尚未完成初中阶段聋校教科书的编制以及尚未开始专门的高中阶段聋校教科书的编制有关。
2.聋校教材研究的学科分析
涉及聋校教材具体学科的研究共有102篇。其中,发文量在10篇及以上的学科包括语文39篇、数学28篇、沟通与交往12篇,其发表的文献合计79篇,占样本总量的66.39%,而对英语、美术、道德与生活、物理、化学、律动学科关注度较少,甚至在体育与健康、生物学、地理、历史等学科中尚未发表相关研究。由此可以看出,有关聋校教材的研究以数学和语文学科居多,还有聋校的特色课程沟通与交往。2007年我国《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增设了沟通与交往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沟通与交往课程在2017年之前的十年间却存在着无本可依的困境[2]。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基于对117篇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发现聋校教材研究主要聚焦在五个方面,即校本教材开发、教材编写、教材文本、教材使用研究以及其他研究,其中教材文本研究和教材使用研究占主体。其他研究主要是将教材文本分析和教材使用两大主题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例如《〈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特点分析与教学建议》。具体情况见表3。
(一)聋校校本教材开发研究
校本教材的开发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3]。有学者对聋校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依据、开发原则和使用原则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4-5],如班洋等人認为聋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应当制订个别化康复计划,强化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照应,在实践中应用强化等开发原则[6]。还有学者针对不同学科的聋校校本教材提出使用策略,如在聋校语文校本教材开发中提出要针对聋生语言特点、吸收普通学校教材优点、加强校本教材建设、做好资源的整合、及时进行评价修改等策略[7-8]。
在校本教材开发的学科类型上,包括了学前、初中、高中、职业教育各个阶段,涉及的具体学科有初中物理、高中语文、高中政治等必修课程,学前康复、集体康复等学校特色选修课程。例如,王圣永探究了“康教结合”集体康复校本教材的编写[9];郁丽倩依据国家高中政治的课程标准且充分考虑聋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聋校政治教材的开发,以满足聋生的发展需求[10];李敬梅从校本教材的课程目标设计、内容设计、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内容及策略和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为聋校沟通与交往校本教材的开发理清思路[11]。
在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方法上,以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居多。鉴于聋校教材的研究人员大多是特教教师,因此,行动研究方法在聋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欧阳鑫运用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探究了桂林市聋哑学校职业课程校本美术教材的研发,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内容实施,再到教学评价与反思,为聋校职业教育校本教材的研发积累宝贵经验[12]。
综上所述,现有聋校校本教材开发研究主要为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设计思路、内容初探、开发策略与建议等,大多是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进行系统深入分析的研究较少;研究类型和数量不够丰富,主要为高中语文和教育康复校本教材开发,且各学科的发文量较低;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二)聋校教材编写研究
聋校新教材的编写是我国特殊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聋生的综合素质[13]。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新教材编制的初步设想、具体策略两方面展开。陶雪鹤探究了聋校数学新教材的编写思路[14];张楠提出了聋校律动教材编写的具体策略[15];杨玉荣探究了聋校小学语文练习册的编写,提出根据聋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最终制定不同学段练习册的编排方案[16]。分析选取的样本文献可以发现,有关聋校教材编写的研究较少,且研究内容大多为研究者们提出的教材编写的初步探索,仅为理念层面的思考。
(三)聋校教材文本研究
聋校教材文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对新教材内容及编写特点的分析。冯颖对聋校沟通与交往四年级新教材进行内容分析[17],杨屿航等人对聋校沟通与交往二年级新教材进行内容分析,都总结出新教材具有内容紧密联系聋生日常生活,强调培养聋生多样的沟通方式等特点[18]。韩钢对聋校第一学段美术新教材进行分析,指出新教材注重美术的趣味性和愉悦性,大力弘扬中国传统美术文化,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19];梁好则对聋校语文新教材的插图特点进行分析,指出新教材的插图具有中华民族典型的设计元素,极具儿童特色,尊重儿童体验,渗透核心素养,更具时代感,更能彰显科技时代的现代气息等特点[20]。
二是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分析。可以细化为两个维度:(1)同一时期聋校与普校教材之间的横向比较,主要从教学内容编排体系、教学方法、教材插图等方面开展比较研究;(2)不同历史时期聋校教材的纵向比较,在分析中挖掘教材编写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发现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提出教材编写及使用的建议。潘虹蕾比较研究了人教版聋校与普校语文教材的插图,从教材插图数量、插图功能、插图与课文内容的契合程度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版教材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21];李岩比较了聋校与普校汉语拼音教材的差异,总结了两种教材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22]。梁好通过对比分析新旧版聋校语文部编教材的特点,发现相比于旧版教材,新编教材吸收了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具有单元主题更加明确、文本语言更加精准、练习要素更加集中、课程安排更加合理、更加突出聾校特色等优点[23]。许海英分析了聋校新版和旧版语文教材中识字写字的内容,发现新教材先学认字再学拼音,而旧教材先学拼音再学认字;新旧教材虽认字量相同,但旧教材认写同步,而新教材多认少写等特点[24]。
分析选取的样本文献,可以发现研究者们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聋校教材进行了分析,涉及的内容有整体框架分析、课后习题分析、插图特点分析等。纵观这些研究,研究人员都指出聋校新版教科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编排上更加符合聋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如新教材安排准备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二是在内容选取上更加紧密联系日常生活,选取聋生熟悉的现实素材,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三是在呈现方式上丰富活动形式,运用多彩的实践活动,注重培养聋生的多元沟通交往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四是重视思想性引领,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聋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四)聋校教材使用研究
新版教材的发行,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关聋校教材使用的研究主要为:普校教材在聋校中的有效使用研究以及现状研究、聋校教材使用策略研究、使用聋校教材的其他研究。
在教材使用的现状研究中,邵伟以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了聋校新版部编教材面世前聋校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现状与弊端,即沿用聋校统编教材,而统编教材久未更新,课文内容落后于社会现实发展;照搬普校教材,而普校教材的内容深度、广度、长度对聋生来说存在学习困难;使用学校自行开发的校本教材,又存在缺乏有效指导,教材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等问题;普校教材和聋校教材搭配使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易出现简单拆解组合的问题[25]。刘琴、何小寒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四川省各地的30所特校开展调查,也发现聋校语文1—2年级新教材实施存在类似困境[26]。
随着聋校新版部编教材的逐步面世,有关整合使用聋校教材和普校教材的讨论趋于减少,开展聋校新版教材使用策略的研究日益成为研究热点。陈晓君基于聋校语文识字教学分析了教材选择,提出了识字教学策略[27]。在2016年新课程标准出台后,赵庆总结相关经验,提出了聋校语文教材的使用建议[28]。还有部分研究人员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提出了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灵活使用教材、注重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和活动性、把握课堂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合理使用课后习题等教材使用策略[29-30]。
在聋校使用普校教材的研究中,许岳霞分析了普校教材在聋校中的使用效果[31]。郑维珏总结了聋校采用普校教材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时应注意的问题[32]。此外,丁亚静提出了聋校使用普校数学教材的实践策略,如将普校数学教材分解,生成丰富多样的视觉材料;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从实际出发,开展个性化的教学实践等[33]。陶仲英也探讨了聋校使用普校教材的策略,总结出聋校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课文主题、生活实际精选普校教材的策略[34]。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研究人员对聋生所用的教材进行评估,帮助找到适合聋生学习的资料,提高聋校教育质量,同时也为今后教材的编写打下基础。王梦娟、邵伟等通过问卷和访谈对人教版英语和语文教材进行文本分析,发现了聋生使用普校教材时存在的问题。例如,普校教材存在着单元章节的内容过多、语法知识难度大、对其课文喜欢程度较低等问题[35-36]。
总的来说,对聋校教材使用的研究比较丰富,采用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既有以整体教材观为基础的经验总结性研究,也有通过调查来深入了解聋校教材使用问题的实证研究。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新课标发布后我国有关聋校教材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聋校教材研究日益受到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从文献总量上看,近年来,聋校教材研究文献总量呈持续上升之势,这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已逐步得到专业群体的关注。从研究的主题来看,聋校教材研究涉及校本教材开发、教材编写、教材文本研究和教材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可见聋校教材研究已初具成果。
第二,聋校教材研究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首先,研究主体分布不均衡。特教学校一线教师和出版社的教材编写人员成为聋校教材的研究主体,高校、教育研究院等部门对相关研究的关注度不够,且缺乏部门间的合作研究。其次,研究人员地域分布不均衡,以沿海为主,东北、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区研究成果数量占比较少。
第三,研究学段、学科分布不均衡。在学段上,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而对学前、初中、高中、职业教育阶段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此外,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主要以现有新版部编教材的特点和使用建议为主,而在学前、高中和职业高中阶段,主要以聋校校本教材的开发为主。在学科方面,主要以语文、数学和沟通与交往等学科为主,而对其他学科关注较少。
第四,聋校教材研究缺乏深度。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多为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从研究内容来看,一方面,当前的研究结果多以教材文本为基础,对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总体内容进行分析、提出教学建议,而经过实证数据分析的教材教学效果的研究则相对匮乏。例如,目前对特教学校小学阶段新版统编教材使用情况进行大规模调研的研究仅有一个[37],而且研究对象仅为培智学校学生,而聋校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未发现,这对聋校教材的编写和改进是不利的。另一方面,新教材作为新事物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尚未发现有学者去研究新教材中是否存在一些争议问题。此外,在校本教材开发研究方面,研究数量偏少,教材开发的学科类型单一,进行系统深入分析的研究较少。
(二)建议
1.丰富研究方法,提升聋校教材研究质量
目前我国聋校教材研究成果以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为主,采用内容分析与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的居多。今后的研究中,要丰富研究方法,将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横向和纵向研究相结合,动态和静态研究相结合,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不断提升聋校教材研究的质量。
2.拓宽研究领域,促进聋校教材研究均衡发展
首先,应加强特殊教育相关部门间的研究合作,整合研究主体力量,发挥其在聋校教材研究中的引领作用,并鼓励各方研究者开展聋校教材研究,加强研究主体之间的合作交流;其次,应不断丰富不同学科教材的研究,积极将教材研究向学前、初中、高中和职业教育阶段延伸;最后,应加强对聋校校本教材开发的相关研究,鼓励一线教师依据学生的障碍特点和发展需要开展不同类型的校本教材开发,从而提升校本教材的开发质量。
3.完善聋校教材研究框架,促进教材研究向深度发展
当前,我国聋校教材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不但学段的覆盖面不够,而且还缺少习题、试卷、教参等立体化的辅助资源,因此,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电子教科书的开发、教材构成的资源立体化研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材分析研究方面,应加强对现有教材各组成部分深入分析,丰富对国内外现有教材的比较分析。在教材使用研究方面,要加大实证研究的力度,使之更符合实际教学的要求。
4.开发动态数字教材,推进教材研究信息化发展
以特殊教育信息化来推动特殊教育现代化,推动特殊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现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38]。目前我国对数字资源的整合开发的措施和研究相对较少,对特殊教育中数字化资源共享的研究也有所欠缺[39]。因此,未来研究者们应积极探索开发聋校数字化教材,以提升聋校教材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J].中国特殊教育,2014(2):3-5.
[2]谈秀菁,陈蓓琴.聋校沟通与交往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7):30-33.
[3]许世华,曹军,谭会恒.关于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2(3):49-51.
[4]陆文深,马金晶.课标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教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绥化学院学报,2021(10):138-142.
[5][8]张谢莉.关于聋校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5(18):62-65.
[6]班洋,刘春艳,么曼丽,等.具有地方生活化特色的学前聋生康复校本教材的研发[J].现代特殊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19(9):48-51.
[7]高磊,兰继军,王疆娜.聋校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探索[J].中国特殊教育,2010(8):32-36.
[9]王圣永,孙利云.聋校小学阶段“康教结合”集体康复校本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的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6(27):29+31.
[10]郁丽倩.上海聋哑高中政治教材开发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11]李敬梅.聋校“沟通与交往”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设计思路[J].现代特殊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17(1):42-44.
[12]欧阳鑫.特殊教育职业课程美术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13]高磊,兰继军,王疆娜.聋校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探索[J].中国特殊教育,2010(8):32-36.
[14]陶雪鹤,卢江.《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的编写思路与特色[J].现代特殊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20(13):25-29.
[15]张楠.聋校律动教材编写的初步设想——基于北京、天津、西安三地聋校的律动课程调研[J].现代特殊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20(21):23-25.
[16]杨玉荣.聋校小学语文练习册编写的探索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50-51.
[17]冯颖.《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沟通与交往(四年级)》特点分析及使用建议[J].现代特殊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22(17):36-40.
[18]杨屿航,曹丽花,曹琪敏,等.《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沟通与交往(二年级下册)》的编写特点与教学建议[J].现代特殊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22(17):33-35.
[19]韩钢.《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美术(三年级)》特点解析[J].现代特殊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22(15):33-36.
[20]梁好.《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插图的特点及教学建议[J].现代特殊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21(21):36-39.
[21]潘虹蕾.小学阶段人教版聋校与普校语文教材插图比较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
[22]李岩.聋校普校汉语拼音教材比较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8(1):58-60.
[23]梁好.聚焦语文要素,用好新编教材——基于《小蝌蚪找妈妈》的新老教材对比分析[J].现代特殊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20(17):51-54.
[24]许海英.聋校第一学段人教版新旧语文教材中识字写字内容的比较及教学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9(7):28-34.
[25]邵伟.聋校小学语文教材使用问题探析及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16(7):45-48.
[26]刘琴,何小寒.课标理念下聋校语文新教材的实施与推进策略[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1):135-140.
[27]陈晓君. 聋校语文识字教学的教材选择及其教学策略[D].广州:广州大学,2015.
[28]赵庆.新课标下新教材的教学建议——以《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20(15):42-45.
[29]胡潇菡.《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策略初探[J].现代特殊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19(3):42-44.
[30]陈茜.聋校《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新教材教学建议[J].现代特殊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21(17):48-50.
[31]许岳霞.普校教材在聋校中的使用及效果分析——以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19-22.
[32]郑维珏.聋校语文教学使用普校教材应注意的问题[J].课程教育研究,2016(13):63.
[33]丁亚静.聋校使用普校数学教材的实践策略探讨[J].内蒙古教育,2022(2):36-39.
[34]陶仲英.基于聋校语文教学中有效使用普校教材的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6(9):47.
[35]王梦娟.聋校英语教材评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36]邵伟,段兆华,郭右明,等.聋生视角下的语文教材评价研究及对策——以西安和广东地区两所聋校五年级聋生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17(1):31-35.
[37]毛鑫辉.统编版培智学校生活数学教材使用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38]郭炯,钟文婷.特殊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4):26-35.
[39]完亚婷,胡水星.全纳教育视角下的国内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述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4):90-96.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Textbook
Research in Deaf Schools in China
FU Hongli WANG Tao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textbooks, textbook writing, textbook texts, and textbook usag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achievements of research on textbooks for deaf schools in China.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on textbooks for deaf schools is increasingly receiving attention from workers in the field of special education, but the research shows obvious imbalance and lacks systematic and in-depth analysi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enrich research method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materials for deaf schools; expand research areas and promot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research in deaf schools; improve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deaf school textbooks and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extbook research; develop dynamic digital textbooks and promote the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 research.
Key words:teaching materials for deaf schools;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field; research framework; dynamic digital textbook
(特約编校 韩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