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乡村教育振兴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支点,迫切需要人才支撑。因而,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工作。
对于乡村教育来说,如何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教师队伍,是其发展的难点、痛点和堵点。要想培养有志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需要各地各部门积极引导乡村教师涵养乡村教育情怀。乡村教育情怀是乡村教师积淀于心的理想信念,包括乡村教育责任意识、乡土文化自信等内容。
其一,乡村教师应具备乡村教育责任意识。乡村教育责任意识是乡村教师对自我社会角色的积极认同、所承担社会责任的认知取向和行动倾向的统称,是乡村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乡村教师应具有乡村教育责任意识,立志为振兴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推动学校以及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乡村教师应担当培根铸魂的时代使命,做乡村学生的领路人,促使乡村学生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才;乡村教师应深入了解、挖掘和利用特色乡土文化,为推动乡村教育发展提供方向与支持。
其二,乡村教师应建立乡土文化自信。乡村教师未必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因此,他们普遍对乡村缺乏了解,也缺乏乡土文化自信,亟须乡土文化的滋养。各地各部门应积极引导乡村教师深入了解乡土文化,明确乡土文化的来历、形成、特色和发展趋向,找寻乡土文化的源头,体悟乡土文化的特色,认同乡土文化的价值。
其三,乡村教师应积极传承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乡村的文化者、学校的代言者、学生的管理者,乡村教师是开发乡土课程的重要人选。乡村教师应明确乡土文化特色,立足学校区位优势,统整乡土文化资源,构建专属乡村场域的文化课程体系;应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涵,搭建完整的文化链条,从地理、饮食、风俗、历史、伦理等方面有效整合课程;应基于乡村学校、乡村学生的特点,结合乡土文化的优势,设计多样化的乡土课程,从而传承乡土文化。
其四,乡村教师应致力于成为新乡贤。乡村教师应如梁漱溟所言,成为“有知识、有眼光、有新方法、新的技术的人”,成为先进文化的先行者和引领者,成为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乡村教师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其应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新乡贤,按照党和国家的“积极承担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职责”的期望,担负起乡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重任。
总之,乡村教師要切实关注乡村教育振兴,了解乡村教育的需求,着力为乡村教育、乡村学生服务,守护乡土,守望乡村孩子的未来。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