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施莲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伤口专科门诊慢性伤口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5月—2021年5月淮安市淮安医院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伤口专科门诊41例慢性伤口患者作为观察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合理、科学设置就诊流程,严格执行科室防疫防控措施,开设网上伤口门诊等;2019年1—12月常规伤口专科门诊就诊的41例慢性伤口患者作为对照组,主要措施为患者定期至医院伤口专科门诊换药治疗。分析防控效果,比较2组患者干预6周后伤口愈合情况、自我护理能力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治疗师均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均未发生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2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通过合理、科学设置就诊流程,严格科室防疫,开设网上伤口门诊等措施,可以在保证疫情防控效果的同时,提高慢性伤口患者自护能力,改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态化防控;慢性伤口;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06-0068-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6.022
2020年4月我国印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疫情防控模式正式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1]。慢性伤口[2]指一类“不能通过正常、有序、及时的过程修复,且修复后不能恢复解剖结构和功能”的伤口,多表现为超过4周未愈合或无愈合倾向。目前我国慢性伤口患者每年超1 000万,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发,慢性伤口患者人数逐年上升,增加家庭、社会医疗负担,已成为广泛关注的医疗、护理难题[3]。有计划的科学、连续治疗护理是缩短慢性伤口愈合时间、提高愈合率的关键。为配合疫情防控,患者正常诊疗计划常被打断,造成伤口延迟愈合,甚至加重。为满足患者诊疗需求,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提高愈合率,淮安市淮安医院伤口造口门诊探索适合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慢性伤口护理模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5月—2021年5月年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伤口专科门诊41例慢性伤口患者作为观察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64.3±12.9)岁,其中糖尿病伤口19例,压力性损伤伤口11例,下肢静脉溃疡7例,外科感染性伤口4例。2019年1—12月常规伤口专科门诊就诊的41例慢性伤口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62.7±11.8)岁,其中糖尿病伤口18例,压力性损伤伤口12例,下肢静脉溃疡6例,外科感染性伤口5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组织修复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伤口诊疗指导意见(2011版)》慢性伤口诊断标准,患者初中以上文化,意识清晰,掌握微信等网络工具的应用,同意新的诊疗模式并配合执行相关治疗、护理措施;排除伤口神经血管外露、恶性肿瘤伤口、干性创面、无人照护等患者。2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组 实施正常诊疗模式,即患者定期至医院伤口专科门诊换药治疗,门诊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健康宣教与护理指导。
1.2.2 观察组 实施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护理模式,具体如下。
1.2.2.1 就诊流程 (1)首次就诊患者与陪诊者必须佩戴口罩,依据疫情防控规定在门诊进行预检、分诊,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与行程码、询问流行病史等,对高风险、中风险地区患者进行有效分诊;对于无健康码、行程码的老年患者详细登记其家庭住址、电话、近期行程等信息[4]。(2)挂号、等候、就诊期间保持1 m以上距离;依据叫号进入诊室,严格执行“一人一诊一室”[5]。(3)进入诊室后首先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洗手、暴露伤口、换药治疗等处理,处理完结后再次洗手后离开[6]。(4)换药治疗期间伤口治疗师依据患者伤口类型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掌握伤口自我护理方法、注意事项等,以便居家期间能够进行伤口观察、评估、换药、使用敷料等。(5)对患者伤口进行评估,病情稳定者建议其储备2~3周的敷料、消毒液等护理用品,以减少到医院换药频次,降低感染概率。(6)患者治疗结束回家后,及时更换外衣、外裤、鞋,清洗双手并进行消毒;日常开窗通风,保证营养均衡提高免疫力;外出佩戴外科口罩,避免人群聚集,注意手卫生。
1.2.2.2 科室防疫 (1)科室每日紫外线消毒,地面、桌面、门把手、办公电脑、治疗车、诊疗床等依据疫情防控规定进行消毒处理,如每日使用含有效氯2 500 mg/L的消毒液擦拭桌面、拖地等;诊室开诊前通风30 min,下班后通风15 min再进行消毒[7]。(2)专科门诊护理人员每日上报自我身体健康状况,包括体温、有无发热及咳嗽等症状、有无确诊或疑似病例及疫情人员接触史、近期有无疫区旅居史等,如有立即按规定上报并脱离工作环境[8]。(3)治疗时严格按规定使用防护设备,如一次性帽子、一次性乳胶手套、口面屏口罩,穿工作衣外加一次性手术衣;创面冲洗时使用冲洗罩,避免冲洗液飞溅。(4)为避免长时间佩戴口罩、口面屏等引起的皮肤压力性损伤,在受力部位,如鼻部、脸颊部、耳廓后等,使用裁剪合适的超薄泡沫敷料或水胶体敷料进行防护。
1.2.2.3 开设网上伤口门诊 利用淮安市淮安医院伤口造口微信群对患者进行网上咨询、指导与健康宣教:(1)患者有需要时,通过微信群发送消息、语音、图片等向治疗师提出咨询。治疗师收到患者请求后依据其问题给以答疑和指导,如指导患者正确测量伤口大小,拍摄上传伤口照片;依据患者的问题、伤口愈合状况、自护能力及营养状态等制定伤口护理计划,对操作执行困难者进行线上视频指导。(2)隔日对患者进行回访,了解伤口大小、颜色、渗液量、治疗效果等,调整治疗方案。(3)定期利用微信工作群推送科普文章与视频,内容包括各种伤口的居家护理方法、伤口评估和观察、伤口清洗、敷料选择和使用、无菌操作和医疗垃圾处理等。(4)对需要现场治疗、护理的患者告知其正确的就诊流程与注意事项,如网上预约挂号,提前准备健康码、行程码、口罩等。(5)对患者上传的图片等进行保存并录入个人健康档案,每周查阅档案并回访,动态观察伤口康复情况,依据康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6)对患者开展健康指导,建议多摄入鱼、虾、精肉等优质蛋白,新鲜蔬菜、水果等补充维生素,戒烟酒,忌食油炸、辛辣等食物;依据患者身体状况指导其进行合理、适量运动以增强体质,如骑行、慢跑;对存在焦虑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内心顾虑,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观察防控效果,比较2组患者干预6周后伤口愈合情况、自我护理能力与护理满意度。伤口愈合率=(就诊时伤口面积-干预后伤口面积)/就诊时伤口面积×100%,其中100%为痊愈,≥75%为显效,25%~74%为好转,<25 %为无效。采用自我护理量表(ESCA)评估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该量表包含自我概念(8个条目)、自我责任感(6个条目)、自我护理技能(12个条目)、健康知识水平(17个条目)4个维度,每条目0~4分,总分172分,分值越高自我护理能力越强。护理满意度采用该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评价,满分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防控效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师均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均未发生因佩戴口罩、口面屏等引起鼻部、脸颊部等部位皮肤压力性损伤。
2.2 2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組与对照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2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4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98.64±1.72)分,高于对照组的(88.16±1.95)分,差异显著(t=4.637,P=0.034)。
3 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致病因子为新型RNA冠状病毒,其确切来源尚未明确,蝙蝠可能为其天然宿主,WHO将其命名为COVID-19。该病毒属于β属,有包膜,直径约60~140 nm,对紫外线、热敏感,75%乙醇等可有效灭活病毒。COVID-19致病性强,人群对其普遍易感,截至2020年4月07日,国内感染人数近9万,国外感染人数已超百万,平均死亡率达5.53%,被我国列为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防控。
COVID-19感染途径有呼吸道飞沫、气溶胶、接触、胃肠道传播等;感染后潜伏期长,临床症状多样,不仅可表现为咳嗽、发热等呼吸道症状,还可表现为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加之病毒存在变异,增加了新冠病毒肺炎防控难度。随着强有力防控措施的执行与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深入,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已得到有效控制,医疗与生活秩序也逐渐恢复。但境外地区部分国家疫情严重,病毒可通过人员来往、物品等进入我国,因此疫情防控必然是一项长期工作,目前已将疫情防控作为日常医疗诊治中的一种常态。
慢性伤口病因包括皮肤压力性损伤、糖尿病血糖长期控制不良、严重静脉曲张、外科感染等,因基础疾病、伴发炎症反应、营养不良、护理不当等影响,多无法通过自我愈合及时、有序、完整修复创面,导致创口迁延不愈,产生高昂的医疗费用,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全球约1%患者存在持续慢性伤口问题,治疗慢性伤口的医疗花费占医疗支出约5%,且每年仍以10%的速度增长。我国慢性伤口患者每年超1 000万,是致残、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治疗、护理已成为临床难题之一。慢性伤口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免疫力较低,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易感者;患者在医疗机构就诊过程中可能接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创面、体液、血液等而发生交叉感染;伤口治疗时,治疗师因密切接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而发生感染,因此伤口专科门诊成为医院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此外,因疫情防控需要,伤口专科门诊医护人员需长时间佩戴口罩、口面屏等防护器械,大幅增加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风险,影响医护人员健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前,慢性伤口患者诊疗模式为定期自行至伤口专科门诊换药治疗,治疗同时对其进行健康宣教与护理指导。此诊疗模式增加患者感染概率与医疗机构、患者的诊疗负担,显然已不适宜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满足患者诊疗需求的同时避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成为临床必须面对的课题。该院伤口专科门诊在医院整体防控背景下,依据慢性伤口患者特点,从就诊流程、科室防疫等方面采用科学防控措施,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开设网上伤口门诊,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伤口处理指导、回访等服务。结果显示,2组患者与伤口治疗师均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师均未发生因佩戴口罩、口面屏等引起的鼻部、脸颊部等部位皮肤压力性损伤;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伤口专科门诊慢性伤口护理措施优势如下:(1)依据新型冠状病毒生物学特征、传播特点、疫情防控要求设置就诊流程制定科室防治措施,使疫情防控更科学、有效。(2)通过就诊时现场指导、健康宣教、微信视频沟通、微信公众号推送科普文章等,知识更新快,患者可以反复观看,有利于患者加深印象,更好地掌握伤口换药、治疗相关知识,提升自护能力,提高居家护理效果,加快康复进程[9]。(3)患者通过网上门诊就诊,满足国家疫情防控政策与患者就医需求的同时可以减轻医疗疫情防控负担,减少患者至医院就医频次,避免排队,降低患者间、医患间交叉感染风险;治理师通过患者上传的图片与视频可以准确判断伤口愈合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提高伤口处理效果,促进伤口愈合;进行健康指导,如控制原发病、均衡营养、健康锻炼等,能够加快伤口愈合;通过网上门诊沟通,可以减轻患者因缺乏专业指导而产生焦虑心理,保持舒适、愉悦心情,提高患者对治疗师的信任度与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伤口专科门诊通过合理、科学设置就诊流程,严格科室防控,通过网上门诊在线咨询、指导,可以保证疫情防控效果与伤口治疗效果,提高患者自护能力,提升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陶博,黄东,杨妍,等.新冠肺炎疫情下综合医院门诊恢复常态化工作的防控策略[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18):2840-2843.
[2] 胡愛玲,余婷,温嘉慧.德国慢性伤口护理专家标准解读及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1):15-18.
[3] 蒋琪霞,王桂玲,汤雨佳,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网上伤口门诊实施方法与效果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20,20(7):1014-1018.
[4] 吕佩源,高文娟,何其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综合医院预检分诊工作拓展与完善[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1,49(1):1-2.
[5] 马静,刘发侠,贾晓颖.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伤口护理门诊的安全管理策略[J].中国疗养医学,2020,29(5):486-488.
[6] 石伟玲,李惠东,屈清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伤口造口门诊防控措施及流程[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3):4228-4231.
[7] 宋霞,毛美芬,李春娣,等.标准化伤口护理程序在慢性伤口护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0,6(1):132-134.
[8] 王飞霞,李卫珍,高春华,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造口伤口专科护理工作的策略与方法[J].护理与康复,2020,19(5):75-77.
[9] 朱小妹,谌永毅,韦迪,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慢性伤口居家照护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20,55(A2):799-802.(收稿日期: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