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分析

2023-09-29 10:50姚丽丽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抢救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影响

姚丽丽

【摘要】  目的    分析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急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收治的时间先后分别为2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使用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抢救时间及住院时间更优,抢救成功率更高,复发率更低(P<0.05)。結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救治过程中,采取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以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复发率,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优化急诊护理;抢救效果;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06-0046-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6.015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多为心肌冠状动脉闭塞导致,由于血液供应中断,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具有发病突然、进展快的特点,患者临床表现出胸骨后明显的疼痛感[1]。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急救关键是尽快开通闭塞血管,以改善心肌血流灌注,所以一定要抓紧时间。急诊救治过程中配合及时的、科学的护理,可以明显提升救治成功率,直接影响到预后效果[2]。本文对优化急诊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进行了观察,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2017年3月—2021年3月急诊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8.6±9.1)岁;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46~80岁,平均年龄(59.2±8.8)岁。2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研究。

纳入标准:经影像、心电诊断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到接诊时间在12 h内;患者具备清晰的意识,有家属陪伴,知情研究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排除院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合并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老年痴呆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接到急救电话即刻出诊,开通绿色通道,入院后,协助患者完成入院各项检查。安排急救室做好准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时开展急救,治疗后记录患者情况,至患者病情稳定。观察组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全面优化:(1)入院前优化处理。①接到急诊电话,急诊救治人员判断患者症状,5 min内准备好相关用品去接诊。途中与家属电话沟通,指导家属实施简单抢救,稳定患者或家属情绪。到现场后,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静脉输液,维持呼吸道通畅,状态稳定后搬运至急救车,注意控制搬运力度,不要造成损伤。为患者戴吸氧面罩,实施心电监测,电话与医院急诊科沟通,安排做好相关诊断和治疗准备工作。急救同时,安排专人通知家属挂号、办理各项入院手续。协助患者卧床,床头抬高30°,可起到一定的体位性降压目的,患者呼吸道应保持畅通。对于昏迷患者将其头部偏向左右一侧,取平卧姿势,将口腔内容物清理干净,使用鼻导管,舌钳拉出同时置入通气导管。②建立静脉通道:急救人员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便于早期应用急救药物。静脉选取要求粗大为宜,其中一组快速滴入20%甘露醇120 mL,另一组滴入5% 葡萄糖注射液 500 mL,同时加以40 mg速尿以及

50 mg静脉硝普钠混入其中,速度为10 滴/min。③降压和上架处理:患者冠状动脉、脑血管以及肾脏均处正常即可进行降压处理,血压控制为160/100 mm Hg。同时降压应尽快,否则影响预后,药物选取能作用于外周血管,不可过度抑制窦房结、房室结以及心肌收缩。抬上救护车时,尽可能地保持患者体位不变,放在担架上面,应做到轻柔缓慢,上车时患者头部先行,轻推担架于轨道缓慢滑入,保持担架平稳进入。(2)急诊室抢救优化处理。到院后,医护人员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卧床吸氧,监测心电、血压,抽血化验,评估患者的病情,与科室做好交接,做术前准备,确诊后及时安排手术。根据患者意识、体温和呼吸等指标,判断病情发展,30 s内完成相关评估,安排做好各项仪器监护,为疾病抢救治疗提供依据。医护人员进行常规急救处理同时,利用信息急救系统无线视频传输功能连接至院内信息指挥平台,进行实时汇报以及信息传递。院内信息指挥平台就院前传递回来的患者实时情况作出及时分析,并制定下一步的急救措施计划,指导院前人员做好相应的工作内容,同时联系院内检查科等相关人员做好接下来的专科技术以及设备准备。(3)抢救流程的优化处理。送至抢救室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心电图的相关监测,护士长对护士工作安排、责任进行明确,掌握患者心电监护变化,对生命体征变化做好记录。(4)交接流程的优化处理。护理人员电话通知相关科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交接时,控制转运的力度,指导患者用药。责任护士告知医生患者情况,对转运风险提前评估,医护人员共同完成患者的转运,所带物品有患者病历、监护仪和呼吸囊、除颤器等仪器,确保转运途中安全,送患者到导管室,与介入护士做好相关的交接工作。(5)心理护理。患者讲解个性化护理干预价值及意义,以此获得合作。通过发放健康手册,并增加夜间巡逻人员,提升整体护理效果。通过对老年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监控,在给予鼓励的基础上进行患者的心理疏导,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温暖,以此提升配合度。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患者救治各项指标,包括分诊评估、心电图使用、急诊球囊扩张、抢救及住院等所用时间;记录2组抢救效果和复发率[3]。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抢救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各项抢救治疗所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2.2    2组抢救成功率、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6.7%(58/60)高于对照组的86.7%(52/60),有显著差异(χ2=3.927,P=0.048)。观察组复发率3.4%(2/58),低于对照组的15.4%(8/52),有显著差异(χ2=4.727,P=0.030)。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常见的综合征之一,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病因,病情进展迅速,起病急,临床病死率较高。通过对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治疗期间存在明显的不良情绪,同时直接干扰正常治疗。

心肌梗死作为一种心血管疾病,大部分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前提下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的动脉血流降低,甚至中断,从而引起局部脑组织血供不足、缺氧的症状。疾病致死率不断上升,直接导致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临床上该疾病的一个主要指标为心绞痛,经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疾病特点多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心律失常,这种病症最容易降低患者冠状动脉中的血流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病情。

在以往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心电图作为常规诊断方式 ,在进行心电图检测时会出现T波增高,并导致诊断困难加重。在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如果心肌细胞损伤将会导致游离现象,除此之外梗死处细胞还会释放外周血液,在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清肌红蛋白明显升高,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血清肌红蛋白为重要标志物。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原因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是指心肌供血缺氧从而出现坏死,一般出现于老年群体。临床实践表明,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将会导致治疗方案受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心脏疾病,发病原因是心脏内血液灌注量减少,导致心肌供氧不足、心肌耗氧量增加,不及时救治。会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发生休克,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案有一般治疗、用药、手术、中医等。由于疾病发病速度快,死亡率高,所以,缩短抢救时间对于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如何缩短抢救时间,开展科学的护理干预,也成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救治研究的热点问题。传统急诊护理流程是由医生安排后开展的护理工作,这种护理操作缺乏主动性、规范性,抢救过程中容易缺乏秩序,使临床救治被延误,延长抢救时间,从而影响到患者的抢救效果[4]。

通过成立急救护理部,将其设为重点科室,通过给予资金和人力物力各方面支持,设置急救护理主任。同时在具有高难度工作时,应由主任进行指挥和协调,在有效发挥团队效能的情况下,促进患者救治质量的提升,对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明确落实。对于没有急救任务的情况下应对手术相关设备,例如心电机图机、心电监护仪以及除颤仪进行日常检测,同时要将其置于备用状态,以免出现紧急情况。

进行急诊患者的入院抢救时,相关人员要进行相关的病情监测和评估,通过设置院前院内急救方案,提升整体救治效果。首先要进行患者呼吸道检查,避免其出现堵塞情况,其次,对患者的出血部位进行确定,最后检查患者的血压、心率和脉搏,观察其是否存在异常,随后对患者的意识和反应进行判定。

我国在先前的急救情况并不乐观,由于急救人员资历尚浅,对于复杂病情难以处理,而救护车又无外来技术和信息支持,后台也无指挥,使得院前院后的急救方案不在一条线上,处于严重脱节的情况。院前人员到院后只能口头转述患者在一线的粗略临床表现以及转运途中发生的某些突发异常,院内急救人员得到的信息不及时、不完整,无法应对院前急救措施做出正确急救。而通过建立信息指挥系统平台,可保证在第一时间收集到患者的实时临床状态,及时有效的得到患者的一切体征信息,针对患者情况制定急救方案,调控院前院后各级医护人员的急救和工作内容,为患者到院内的继续急救赢得宝贵时机[5-7]。

对急救来说,在进行危险分层的同时,在做好早期介入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改善血管再通情况。对于患者来说,保守策略通过进行缺血评估,在做好导管检查、血管再通治疗的同时,给予抗凝、抗缺血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不良情况。

通过做好急救干预,应用整体护理的同时,有利于急救工作的展开。在做好人员培养的同时,护理人员能够掌握丰富的知识,在做好情绪、心理变化观察的同时,能够减少医疗纠纷的出现,从而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优化急诊护理从入院前的护理工作开展优化处理,评估患者的病情,安排家属及早实施科学的急救,在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前,可以稳定患者情绪,减轻患者的恐慌感。到达现场后,及早为患者检测生命体征,做好手术准备;转运到医院后,及早开通静脉通路,实施实验室检查,确诊后尽快安排急诊室手术。安排家属陪伴患者,稳定患者情绪,放松心情,利于术后康复。护理流程优化干预,可以明显缩短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使用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和抢救时间。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以尽快安排救治措施,使患者及时得到治疗。急诊全程优化,针对患者实际情况,掌握患者病情变化,预估可能出现的情況,提前制定护理计划,从而缩短各项急救操作时间。以最快速度为患者检查后,对患者病情评估,全面抢救,实施针对性救治,为以后救治创造条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抢救治疗所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复发率,具有重要价值。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救治过程中对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可以提升救治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康洪彬.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并发心脏压塞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8,53(8):943-944.

[2]    房丽.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4):21,23.

[3]    杨晔南.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5):201.

[4]    朱莉,龚黎琳,侬宇琴.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6):750-752.

[5]    冯超如.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9,9(20):139-173.

[6]    Carabias C S,A M Castao-León,Blanca N B,et al.Serum Amyloid A1 as a Potential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Clinical Severity Biomarker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ournal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19,35(5):088506661983791.

[7]    HYUN,GEUN,LEE,et al.The role of the microenvironment in regulation of CSPG-driven 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tumor growth in glioblastoma[J].Jap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2015,32(3):771-805.

(收稿日期:2022-11-05)

猜你喜欢
抢救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效果观察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急诊冠脉介入术前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