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幼稚
有一种生活方式,不出门便能坐怀宇宙。今天我们要来聊聊古人一种很特别的旅行——卧游。这幅画里这位大哥,往榻上一卧,衣服一散,小脚一搁,好像一片山水屏风就为他挡住了所有凡尘,只剩下自己和最可爱的世界,这种潇洒超脱,真是令人羡慕呀。你有多久没有这样怡然自得啦?
走遍天下的旅行——壮游
大家都很喜欢出门旅行吧!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很喜欢。在西方,有一种风尚叫作“壮游”,是指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欧洲贵族家的孩子们开始游历整个欧洲,这是刚成年的青年人们对世界兴味盎然的探索。这种旅行讲究一个时间长、行程复杂、与社会发生深度互动。在壮游风尚的流行之下,诞生了很多的经典艺术作品,比如法国画家韦尔内和意大利画家卡纳莱托,就留下了很多作为“壮游纪念画”的风景画。
而“壮游”也并不是西方人才有的理念。这个词的翻译就来自于杜甫的长诗《壮游》。中国古代有很多文人是名副其实的行者,比如李白、苏轼等等大家,都曾踏上不远万里的旅程。可见,中国文人也讲究“行万里路”。那为什么中式审美可以在“壮游”之外,从山水之间再回到屋宇之内,提出“卧游”的理念呢?
屋宇之间的旅行——卧游
在卧榻之上的神游,要追溯到1600年前的一个人——南朝画家,宗炳。年轻时的宗炳也是个走遍天下的行旅青年,但年纪大了,加上疾病的困顿,他没有办法再跋山涉水。于是他就把去过的地方都画了出来,挂在房间四壁。而他就坐卧在这一众山峦之间神游,好像耳边又响起了穿林打叶的雨声,自己也还是那个吟啸徐行的少年人。他在这满墙的山水间架起一张琴,抚动琴弦欲令众山皆响。这种身体居于一室,心灵却仍与天下山川共振的情怀,也许就是文人的极致浪漫。神游着神游着,宗炳说:“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这是古人的超越。
今天,我们也常在手机上云游四方,这个就是现代人的卧游嘛。但是,你有想过“看见”山水和“卧游”山水,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区别吗?
宗炳有篇非常重要的山水画理论《画山水序》,他说:“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山水是有灵趣的!如果我们可以“澄怀味象”,清空杂绪,安定心神再去体味山水万象,那么我们就不止是“看见”山水,而是山水的万千趣味都能融于神思。山的雄偉绮丽成为了你的雄伟绮丽,水的洒脱灵动成为了你的洒脱灵动。你和山水的关系不再是你“看见”山水,而是你和山水已经成为了一体。各位,不如把心空出来,再来看看山水,感受山水怎么治愈你,感受你怎么成为了它。
山水之外有世界
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只有山水值得去成为吗?
我们要再认识一位画家——明代的沈周。《论语》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沈周是严格的执行者。他的母亲九十九岁去世,当时他也已是八十老人。又过了三年,他也辞世了。沈周一生都未曾出过远门,所以谈“卧游”这个话题他特别有经验。沈周画过《庐山高图》、《沧州趣图》,庐山和沧州离他居住的苏州都路途遥遥,沈周没有领略过其地风貌,而是全凭想象,就画出了其中趣味。他还画过一套《卧游图册》——如果说宗炳卧游是把天下山水挂在墙上,那沈周卧游又有很大的不同。他不止画山水,这套图册里有山水,还有很多内容是牧牛、杏花、鸣蝉、枇杷、雏鸡……非常有生活气息。对于沈周来说,可以洗心畅神的不仅是天地山水,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趣味,处处都是修行。他这套图册也不是挂在墙上。沈周在题跋中说,这本图册大概一尺来宽,他可以躺在床上一手拿着,一手慢慢翻阅。这本小小的图册也许也会被沈周随身携带,闲来即可翻阅。卧游又成了随时随地可以发生的审美体验。
同学们,这下游山玩水的成本又降低了呀!从壮游——出门行到山水之间,到卧游——回屋在卧榻之上神游,再到随时随地在瓜果蔬菜间寻风流……如果你能澄怀观道,那么——当下即是净土,处处皆是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