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视率的街道空间步行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龙骧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023-09-29 10:34肖茹冯悦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3年8期
关键词:绿量观测点大街

肖茹, 冯悦

(华南农业大学)

1 绿视率研究现状

青木阳二提出的绿视率指人眼视域面积中绿色所占百分比[1]。研究发现,人作为城市街道景观的感受主体,视觉在感知中占主导地位,约为75%~90%[2]。人体对绿色环境的感知可有效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这与环境心理学中的景观疗愈研究是相互支撑的[3]。绿视率可以更加立体化地反映人对周边环境绿色空间的感知。

根据文献检索可以得出,有关绿视率的研究大体以2012年为分界点,之后相关检索词数量与文献发行数量均大量增长,外国注重于生态监测与分析,而目前中国绿视率研究以作者群和高校为主,聚焦于城市街道,研究测评与策略提升,其侧重点为绿视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4]。基于此,本次研究的重点是:确定绿视率标准化指标,为城市道路绿视率达成设定标准趋同;加强交叉学科之间交流,技术、实验、理论结合,提高专业水平。

2 研究范围与方法

2.1 研究范围

本研究的龙骧大街街道空间是以《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为依据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优化策略。龙骧大街为20世纪30年代华侨建街,有二十多栋极具特色的民国私人别墅,形成一个民国特色历史建筑群,建筑大多是民族实业家和归国华侨出资建造,房屋建筑多为红砖混合结构,低矮整齐、错落有致,集西方、东南亚和广州建筑风格于一体。

2.2 研究方法

基于梅棹忠夫的理念,调查方法分为两种:系统抽样法和分层抽样法[1]。系统抽样法即将城市整体划分区域,选取一个观测点进行测评。适用于范围较小的区域,具有客观性、理解度高、效率高的特征。分层抽样则根据调查区域特点设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划分条件,将总体分为若干个区域抽取样本。此方法针对性强,但易因个人主观性造成评判误差。为提高准确度,使研究具有普适性,本研究选用系统抽样法。

由于绿视率是依据植物生长所占面积计算,在选取调研时间时应保证植物正处于生长期以及其完整性[5]。本研究对象位于亚热带地区,植物种类多,生长周期长,因此选取6月~8月进行调研作为采样时间[6]。居住区道路空间绿视率计算流程分5个步骤:寻找规划图,绘制路网;以50m为一个单位在主路与支路上选取图像;通过街景图像做网格分割[7];利用软件技术进行颜色提取,语义分割;对提取结果补充分析计算绿视率。

根据龙骧大街居住区实际道路尺度来看,道路长度较短,其中分支道路长度不达50m,为了更全面地观测居住区内街道绿视率,确定观测点之间距离处于40m~60m之间,街道岔路口分为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观测点图像采集是3或4个角度即左向90°、0°、右向90°、180°的实景图。观测点的采集重点为区域内绿化区域、人流聚集以及必经之路,在龙骧大街居住区内支路转折点则作为重点监测对象,由此得出具有代表性的12个观测点。

从实地考察的入口开始依次记录其道路分布与绿植分布,利用百度地图实景在已测量好的观测点确定需观测的角度和方位,抓取观测点的经纬度,抓取图像,即可通过语义分割将图片识别绿植、天空、车辆、行人、道路、建筑墙体、信号灯等物体,从而分析每个类别在图片中所占的比例。利用photoshop对实景图进行色彩吸取、轮廓抠图、色彩填充、色素值计算的方法也可得出相应数值。

3 龙骧大街居民区道路绿视率分析结果与疗愈性

3.1 绿视率与疗愈性

青木阳二的研究指出,当绿视率大于25%时,人类才会对周边环境感知感觉舒适;当其大于50%时,人类的身心会对周边环境体现出正面积极的反应。同时,绿色疗愈景观的研究中对人产生疗愈性的研究大多定为自然景观如海边、树林、湿地等。有研究发现,绿视率与人的情绪疏解关系呈倒“U”型,即在绿视率达到高绿值时(35%以上),人本体对环境感知会产生忧郁、压迫性导向[8]。街道是人为设计的功能,其疗愈性较差,这与硬质地面、车辆、人流等复杂因素[9]不无关系,街道的意义除了交通运输还应具有正循环的发展导向,居住区周边及内部穿插街道更突出的特性是人的属性,因此,疗愈性街道的发展为本研究策略提升的重要支撑点。

龙骧大街中的街道以通行为主,本研究的标准在青木阳二研究结论和大野隆造研究结论[10]之上结合绿视率与疗愈性的关系划分等级,即小于5%、5%~15%、15%~24%、24%~34%、大于34%五个量级。当绿视率小于5%时,道路绿量极少,与自然景观相悖,疗愈性最差;在5%~15%时,绿量较少,给人留下遮阴性差、不宜久待的印象;在15%~24%时,环境中蕴含生活特质的同时添加了自然景观的要素;在24%~34%时,人身心感知最为舒适,自然要素与人为环境很好的融合,给予人类场所感;当大于34%时,街道的绿量大面积聚集,自然景观要素即将与人为创造景观制衡,人的属性场所感降低,疗愈性降低。

3.2 龙骧大街道路绿视率结果分析

本研究通过语义分割算法计算龙骧大街内部街道12个监测点的绿视率得出绿视率、建筑率、天空率结果进行统计(见表2),12个观测点中有9个观测点测得四个方位实景图并将其计算结果总和得出平均值作为各个观测点的绿视率最终值;2个观测点测得全景图,即位于交叉口的全视角,因此直接算得绿视率。

根据计算结果,12个观测点中视野建筑占比高于植物占比的点有四分之一,天空可见度普遍较小,在居住区内,建筑体量大,且植物、栏杆、电线电缆等阻碍天空可见范围,形成视觉感知的杂乱感与压迫感。3号、6号、9号、11号四处观测点均位于历史街区内外分界的交叉口,其绿视率均低于平均值,从实景图上看,功能属性影响较大,如3号观测点的居住区建筑外部墙面破旧,物品摆放杂乱,有无人居住空间,并且处于幼儿园、小学的背侧面,周边有几家学校所带动的商业店面、小卖部;6号观测点处于龙骧大街社区入口,道路两边均为商铺;9号观测点处于居民区内部,周边有工商行政管理、垃圾分类站等社会公共功能点;11号观测点则处于居住区靠近出口位置,建有菜市场、中医推拿馆等商业点。通过以上四个观测点的共性可发现,面向社会空间的出入口以及有较多商铺、行政办公区等富含社会属性[11]的功能区为了保证标牌的可见度、停车区及交通通畅性,绿化往往作为达成目的的牺牲品,因此绿化率大幅降低,相应的天空可见度随之增加。

在绿视率过大导致肉眼感知较差的几组观测点中,大部分促使绿视率增加的原因为乔木种植的树冠大且富有张力,有些树植受建筑体影响向道路中间生长,形成良好的自然“遮阴棚”,形成绿视率与天空可见度的数据两极化。

3.3 龙骧大街道路绿视率现状分析

根据朱怀真等人已有研究得出,适宜的绿视率对居民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绿视率远低于5%的地区引起疾病的概率远高于25%的地区[5];有一定的降噪功能,同时可以提高居民对噪音的耐受度;可有效调节人体积极情绪,尤其对老年人的情绪调节能力有显著影响[12];环境能有效疏解压力,释放负面情绪;促进居民的社交欲望,提升街区活力。

3.3.1 绿量感知舒适点

通过实景图像观测可以看出,龙骧大街中绿量感知处于舒适状态的环境占比相对高(表2),舒适点集中于居住区内楼栋连接的道路,这些舒适点具有以下特征:种植树种多为行道树,树龄大,树种优,树冠大并受建筑体影响遮盖道路上空;行车道两旁有少量灌木种植,仅种植于部分墙体外侧的石墩上;大部分居民会充分利用建筑露台,种植花草,利用具有穿透性的格栅围护,增加环境绿量;带有院落的建筑外墙会有藤类植物,枝条密,面积大,有效提高绿视率。居民区内部街巷往往比外部街道窄,空间小,绿植体量大,更易形成居民区内的绿量感知舒适点。

3.3.2 绿量感知受限点

从观测结果看,4号、10号、12号三处观测点分角度抓取的实景图像中各有一个角度为墙面,并被大面积植物遮盖,造成这三处的绿视率过高,树种类别丰富,乔木、灌木、草本以及藤类植物均有,形成了观测点中的高绿化点,其弊端即人工制造区域自然因素参与度过强,人类感知上易造成负担,其密闭性、高自然化,不利于释放压力。5号、8号、10号两处观测点抓取的实景图中各有一个角度是单面墙体,几乎无绿植,造成低绿化点。由此可见龙骧大街自身道路规划对绿视率的测量有一定影响,主次干道交叉处往往受街区以外区域影响,无穿透性的单面墙体使视野受限,空间闭塞,植物生长受限造成绿量减少;另一方面,植物种植以街区内外个人意愿为准,造成绿量集中过密的情况;龙骧大街历史街区形成时间久,建设规划存在偏差,建筑突出的情况使道路曲折,导致在固定观测点抓取实景图片时造成一定误差。龙骧大街的植物种类多为常绿乔木,藤类植物和花盆景观在广州的冬季也会受到季节变化影响,影响绿视率。

4 基于绿视率的龙骧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空间步行环境优化策略

4.1 提升街道空间绿视率的均衡性

从居民健康疗愈性角度出发,每一个观测点都代表地块内所住居民的绿量感知程度,街道空间绿视率的协调舒适性是促使居民身心舒展的关键。绿视率的舒适值表面现象指成荫纳凉,内在体现为视野穿透力强,从空间设计角度来讲,半围合空间是人类生理感知最为舒适的空间,绿量值过高人造空间的归属感则受到威胁,绿量值过低则会产生空间机械化的感受。针对研究结果,由于历史建筑均具有非可移动性,对于绿视率超出舒适范围的街道,在不影响植物生长的前提下适当修剪移植,降低密集度,增强空间绿量延伸感;对于绿视率低的步行空间,在不妨碍行车保障行人安全的条件下增设人行道隔离绿化带,于墙和道路半空做垂直绿化[13]。

4.2 增强公众场所意识,促进社区交流

考察发现,龙骧大街作为历史街区其历史了解和知名度与预想有一定差距,社区内居民多为临时租客,固有居民大多移民海外。为促进街道活力,增强公众场所意识,建议在岔路口空闲空间增设绿植廊架、口袋公园等功能区,构造立体绿化带,利用格栅、木柱拓宽街道可视范围,补全道路“缺失建筑体”,为社区居民提供可使用空间及舒适度空间。

4.3 丰富街道空间的步行观感

从实景图像中看到龙骧大街内部街道的植物种类偏向单一,槐树、大叶榕等高大且树冠较大的树种为可见树种主体,在行道树中多引入一至两种树种,可减少街道空间重复性,增强趣味性。保证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引入香气树种;变换色彩树种如红千层、无患子,填补丰富自然景观。

5 结语

绿视率是依据人眼视角对街道步行空间进行三维化、全面化测量的标准,通过绿视率可构建起人与步行空间的联系。对龙骧大街历史街区步行空间绿视率指标分析,得出具有社会属性的路段绿视率普遍偏低的现象,这主要归因于街区和周边规划的偏差,社会属性建筑独特的需求。基于此提出了三点优化措施:利用绿量延伸或垂直绿化促使街道绿视率的均衡性;规整不规则空间,为居民提供舒适的社交空间;引入不同树种,通过视觉变换使居民获得心理舒缓疗愈。本研究因为研究对象为历史文化街区,其性质势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后续研究会根据街区的类型来对比总结,提出普遍适用街区的绿视率标准与调整策略。

猜你喜欢
绿量观测点大街
基于三维绿量的太原市绿地热环境效应研究
高速公路网连续式交通量调查观测点布设方法研究
逛大街
奇怪的大街
洛阳市老城区西大街空间形态与热环境耦合关系实测研究
张掖市甘州区代表性观测点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绿量在园林城市绿化中的应用
基于升降温全曲线的钢筋混凝土梁温度场分析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图
森林绿量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定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