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葆秀 赵书成
2023年10月12日,是北京市文化局原副局长、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同志逝世一周年。作为吴江院长几十年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在这个日子里,回首一起合作、共事的过往岁月,对吴江的缅怀之情格外深切。
我们和吴江的相知,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葆秀和吴江共同改编创作的京剧《八珍汤》。
1983年年底,我们在西单老长安大戏院观看了当时的重庆京剧团厉慧兰先生演出的老旦传统剧目《三进士》。这出戏的剧情是:山西平阳书生张文达进京赴试,借了富户周、常两家的银子,后来张文达多年不归,周、常两家向他的妻子孙淑琳索债,孙淑琳无力偿还,两个儿子被抢去抵债,改名常天保、周子卿。后来二子都中进士。时值平阳荒旱,孙淑琳无以为生,离家寻夫,病困洛阳,被迫卖身知府常天保家中为仆。孙淑琳因没有做好“八珍汤”,被常夫人责打,又因误收了通判周子卿送来的寿礼,惹怒常夫人,再遭痛打,并奉命到周家退还。周夫人见孙淑琳似有隐痛,问明来历,才知其就是周通判和常知府的亲母。周子卿得知后到常府认母,常天保竟以母是仆人,不肯相认。二人言语冲突,告到巡按衙前。巡按恰是张文达,父子三人原为同科进士。张文达听诉后,立即将孙淑琳接来,常天保夫妻悔过认罪,一家得以团圆。葆秀看了这出戏,很有感触,当时就联想到几天前从《北京晚报》上看到一篇文章,写的是某郊区一户人家为追求万元户,把生病的老父亲关在场院的茅草屋里,经常忘记了给老人送饭,老人饿得喊叫,被路過的乡亲们听到而给予关照。日久天长乡亲们对于这种不孝之人给与劝说教育未果,无奈便帮助老人将子女告上法庭。当时葆秀敏锐感受到《三进士》这出戏很有现实教育意义。虽然她在戏校时学过这出戏,由于剧本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所以不是常演剧目。于是葆秀想把此剧重新编写,加强故事内容,使它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第二天,葆秀到师父李金泉先生家说明此意,并说今晚还有一场能否一起去观看?李先生欣然接受了。李金泉先生看了此剧之后,便和葆秀谈了几次修改方案,然后问:“你找谁写呀?”葆秀立即说“找吴江”。葆秀向李先生介绍,吴江是比她高一班但小两岁的北京戏曲学校的同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目前正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而且是翁偶虹先生的弟子。只见李先生眼睛一亮,欣然接受了吴江。葆秀立即去请吴江。他当时住在西珠市口赵锥子胡同,女儿吴月佳刚刚五岁正在睡午觉,爱人上班去了。葆秀进门悄声说明来意,吴江同学立即起身说:“走,上李先生家。”葆秀说:“孩子睡醒了万一从床上掉下去怎么办?”只见他把被子叠成长条堵在床边,用枕头压在被子上说:“我再托咐一下邻居嫂子给照看一下。”然后出了院门上了他的二六自行车,对我说:“葆秀上车。”他骑得飞快,一溜烟就到了东珠市口李先生家。进了李先生家没有闲篇儿直奔主题,吴江认真听了李先生对剧本修改的构思,并把自己的一些意见和李先生进行了沟通,取得一致意见后,吴江说:“先生您放心,我尽快成稿。”从进门一直谈到晩上8点多,离开李先生家出来的路上。吴江对葆秀说:“这倒不错,咱们学了玩意儿先生还管饭。”吴江办事认真,人称拼命三郎!加班熬夜三天就把本子拿出来了,新改编创作的剧本就叫《八珍汤》。李先生看了《八珍汤》剧本后比较满意,特别是第二场风雪夜中的“问苍天我欠下何人业怨,为什么孙淑琳苦海无边……”的大段唱词,写得既符合情景,又为主要人物通过设计成套唱腔抒发情感打下了非常好的文学基础,好词好腔是相辅相成的。吴江非常谦虚,在合作《八珍汤》的过程中,我们几次到李金泉和翁偶虹二位先生家反复听取意见,不厌其烦地修改,好戏就是这样磨出来的。
《八珍汤》一经上演就得到一致好评,影响广泛。外地剧团闻风到北京来看戏学习,南京等剧团来信索要剧本,葆秀征求吴江的意见是否给?是否要稿费?吴江却说:“地方剧团不容易,人家愿意演是好事,有饭大家吃,要什么稿费呀。”这就是吴江,什么事有求必应,把钱看得很淡,不自私,以事业为重。
吴江自幼学艺,聪慧勤奋,才华出众,博览群书,精通艺术,思路敏捷,多有建树。他担任了两届全国政协常委,还受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我们从内心非常敬重他。这么多年来我们见面聊的主题一定是京剧的前途、发展,培养人才等。吴江的身体不好,但只要有工作,一定是拖着病体坚持参加并能给出好点子。
吴江在国家京剧院当院长时,书成是国家京剧院副院长,一起为国家京剧院建设发展共事合作的经历,建立了亦师亦友、互相成就的深厚感情! 2011年,吴江刚从院长的岗位上退下来,正逢德高望重的中央老首长倡导推动“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这是国家级的大型文化项目,经京剧电影工程领导小组推荐,首长批准吴江受聘为京剧电影工程艺术指导小组的专家。从此之后的十一年间,尽管严重的慢性病困扰着吴江,他一直是带病坚持不懈地参加京剧电影工程的工作,全身心地参加了“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龙凤呈祥》《赵氏孤儿》等入围剧目的全程指导。在剧目的选择、舞台剧本的论证、文字上的梳理、主要演员的安排、中英文字幕的校对、影片的后期制作、剪辑、京剧电影工程丛书的编辑等,吴江都倾尽全力,专心致志,献计献策,为“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的顺利实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书成是“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艺术指导小组召集人,那些年经常和吴江一起开会、论证、研讨,深入片场、机房,共同解决各种问题,吴江对京剧和电影这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谙熟、对两者交融的思考和创新意识,给书成及京剧电影工程领导小组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书成由衷感谢吴江对他工作的鼎力相助!
我们在吴江老弟去世前一个多月时,曾经打电话和他约定,待防控疫情形势好转,他身体好一点时,我们去砂锅居吃砂锅肥肠!他当时高兴地答应,在电话中大笑起来!不料想这个相邀竟是我们之间今生今世再也不能实现的梦想!天妒英才!吴江走得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