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畔云山拥蓟城”。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隅,西部和北部为太行山与燕山山脉环抱,东南是一马平川。依山面海,龙盘虎踞。14亿年前的“燕山运动”使西北部上升为山地,东部下陷为平原,地理学上把这块平原称为“北京湾”,因此,又有“先有北京湾,后有北京城”一说。
“北京湾”特殊的地形地势,使西北部徜徉流转于群山中的大小河流向东南平原汇流,到北京平原上形成了五大水系——永定河水系、潮白河水系、温榆河—北运河水系、拒马河水系、泃河水系。这五大水系孕育、滋补着北京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历史上的北京城水资源非常丰富,堪称一座水城,北京内城与城外的联系常常依靠密布的河网。像通惠河、温榆河、潮白河等,都能通船。那时从通州起航的船只可以一直开到密云城下,如果再顺着温榆河逆流而上,一直能开到昌平的沙河。地下水也很丰富,在永定河和潮白河两大洪积冲积扇的中上部地区,形成两大地下水溢出带,泉水众多,泉流丰沛。一条是沿山前平原呈弧形,分布于南部的昆明湖、紫竹院至右安门,直到南苑镇,有多处泉水。如海淀的万泉庄,据记载有28个大泉眼,这些泉眼流出来的泉水,通过万泉河向北流。康熙年间兴建圆明园的时候,主要水源就是万泉庄的泉水。玉泉山的泉水水量更大,后来随着水系变迁,这些水源基本枯竭了。另一条在北部,从南口以下至百泉庄、四家庄、亭子庄等地,呈长条状分布,有一亩泉、满井、百泉等。
历史上遗留的古河道部分地段以及天然与人工造成的部分洼地,由地下水渗出和积水形成几十处大小湖泊。北京的先人从隋代起先后开凿了温榆北运河、蓟运河、通惠河等人工河道,使河湖连成一体,形成一个优化的城市供水网络。
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上先后修建了近百座大、中、小型水库,并开挖了两条大型引水渠及大中型灌区。80年代以来,对城市河湖开始综合治理,保护河湖水质,修建了污水截流管,把污水引至污水處理厂,还清,还绿。已建成昆明湖—南护城河—通惠河(简称南环)和长河—北护城河—亮马河—二道沟(简称北环)两条花园式河道,成为环绕城区的“绿色项链”。后门桥水面、莲花池、菖蒲河、转河、御河等恢复工程,再生水工程和南水北调部分工程的相继启用,也使城区水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卢沟晓月”“长河观柳”的景观再现。
保护北京的水,就是保护北京城的生命之源。
本文摘编自云亦作品《北京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