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美工区域 助力幼儿创作

2023-09-28 20:33:48费国娟
教育界·A 2023年24期
关键词:环境创设材料

【摘要】美工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活动形式,能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自由创作空间,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让幼儿自由地创作。幼儿园教师应重视美工区域活动,科学施教。文章从环境创设、材料选择、美术活动以及展示方式四个方面入手,提出巧用美工区活动助力幼儿创作的策略。

【关键词】美工区域;环境创设;材料

作者简介:费国娟(1978—) 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韬奋幼儿园。

一、环境创设,激发幼儿兴趣

幼儿园的美工区域不仅包含主题环境,还有基本的物质环境。教师要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轻松有趣、富有美感的氛围,保持美工区的安静与整洁,让幼儿专心创作[1]。

例如,在主题绘画活动“我爱我家”中,教师可先根据活动主题提前布置好美工区的背景环境。比如,在小黑板上写明主题,配上简单的粉笔画;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主题的背景音乐,或是简短的视频;在显眼的位置放上与主题相关的小物件……这样,在整个美工创作过程中,幼儿的创作就不容易发生偏离主题的问题。

其次,教师还要创设良好的基本物质环境。比如,美工创作会用到颜料,教师选择了靠近水源的地方,让幼儿就近洗手、换水。此外,教师还要确保创作区域阳光充足、空间宽广,这样可以让他们保持专注力,专心创作。

最后,教师还可播放介绍家庭成员的视频,让幼儿想一想自己的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并通过交流确定以下绘画内容:想要选择哪个家庭场景进行创作?怎么凸顯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要运用什么材料进行创作?良好的交流氛围让幼儿很快地整理出思路,确定方向。教师则要根据幼儿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材料,如一次性纸杯、画笔、彩纸等,并将材料摆放整齐,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创作。

事事以幼儿为主体,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来创设氛围浓厚的美工创作环境,这样幼儿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中。合适的主题环境能为幼儿提供创作的灵感,基本的物质环境让幼儿没有后顾之忧,主题环境和基本的物质环境缺一不可,这是保持幼儿创作动力的前提条件。

二、丰富材料,激发幼儿灵感

材料是幼儿完成创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丰富多元的材料能够使幼儿在创作时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灵感。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个人需求等,为他们提供丰富、合适的材料,便于他们创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2]。

例如,在“鱼儿的故事”这个美术创作活动中,教师提供了石头、废旧报纸、彩色塑料片、颜料、彩笔、彩色卡纸等材料,供小班幼儿使用。面对中班和大班的幼儿,教师鼓励幼儿做材料的收集者,引导他们自行寻找自己所需的材料。从材料的选择开始,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面对不同的材料,幼儿萌生了不同的创作想法。根据主题,有的幼儿将旧报纸裁剪成以黑白色调为主的鱼,有的利用彩色塑料片做出了五彩斑斓的鱼。有的幼儿则会思考,怎么用石头创作出与他人不一样的作品呢?当幼儿产生疑问的时候,教师可以做他们思维上的指导者,让幼儿脱离思维定式。跳出思维定式的围墙,幼儿就会发现,一种材料可以有很多种用途。比如,大块的石头可以作为一个大背景,在石头上画出一条鱼,再在背景上画上蓝色的大海和耀眼的太阳,这样整体看起来就不会那么单调。报纸的用途就多了,可以剪成鱼的形状,或者撕成不同形状做成鱼的鳞片,也可以剪成长条状,作为鱼儿生活的海洋……渐渐地,幼儿会将这种灵活的思维方式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提供多样化的材料,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幼儿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带到美工区外的世界,随着他们的成长不断发展。

三、活动创新,启发幼儿创造

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的兴趣爱好,为幼儿设计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美工区实践活动,强化幼儿对艺术的感知,释放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幼儿艺术创作能力的发展[3]。

(一)设计趣味化活动

美工区域是幼儿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的小天地,因此美工区域的活动一定要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能够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促使幼儿在活动中调动原有经验,建构知识框架,迸发创造力。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不断为幼儿带来新的刺激和体验,助其发展创造能力。

例如,在区域活动“寻找青蛙妈妈”中,教师就通过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幼儿在故事中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从而发散思维,激发灵感,赋予作品新的魅力。教师先结合绘本为幼儿讲述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讲完故事以后,教师问幼儿:“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呢?”幼儿回答:“是因为其他的小动物一直在帮助小蝌蚪,它们告诉小蝌蚪妈妈的样子,方便小蝌蚪找妈妈。”

教师接着问:“那大家能够根据小动物们提供的线索,说一说青蛙的样子吗?”幼儿们抢着回答:“它有两只眼睛,嘴巴又阔又大”“它有四条腿”“它有白肚皮,穿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教师对幼儿说:“如果我们能制作出一只小青蛙,这样小蝌蚪是不是就能很快找到妈妈了呢?”幼儿纷纷点头同意,开始着手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幼儿会融入自己的各种巧思。比如,在制作青蛙的眼睛时,有的幼儿并没有剪出两个黑色的小圆片充当眼睛,而是剪出两条弯弯的线。教师问幼儿为什么这样做,他说青蛙的小宝宝马上就来找它了,它开心地笑了起来,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线;还有的幼儿在青蛙的眼睛里贴了红色的小爱心,告诉教师,青蛙是为了捕食才离开孩子的,它突然发现了孩子爱吃的食物,激动得眼睛里冒出了爱心。

对于青蛙又大又阔的嘴巴,有的幼儿在青蛙的嘴巴上方为它画上了两撇小胡子,向大家介绍这位是青蛙爸爸,听说孩子不见了,它急匆匆地赶了过来;有的则贴上长长的舌头,介绍青蛙正在辛勤地捕食。

至于身体部分,幼儿的想象力就更加丰富了,有的幼儿将绿色的纸卷成一个圆锥形的筒,在上面贴上脑袋和四肢,模拟青蛙坐在荷叶上的样子;还有的则把青蛙做成了趴着的姿势,模拟青蛙在水里游泳的样子……在趣味故事的启发下,幼儿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创作出很多别具一格的作品,为美工区增添了许多活力。

案例中,教师结合绘本故事,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为青蛙设计了许多的情境和动作,如开心的青蛙、失落的青蛙、有胡子的青蛙、坐在荷叶上的青蛙、正在捕食的青蛙,等等,让青蛙的形象鲜活而生动,充满童真童趣。

(二)设计生活化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拿来教导孩子。特别是在美工区,生活资源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活中的许多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工艺品,各种事物可以为美工创作提供丰富的主题,制作出来的物品还可以在生活中使用。因此,教师可设计生活化的美工区活动,让幼儿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发明创造,以此提升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主题手工制作活动“神奇的旧物”中,为了让幼儿发现废旧物品的价值,向幼儿灌输环保的理念,培养幼儿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师让幼儿收集家中的废旧物品,将其制作成一件精美的手工艺品。

教学时,教师先带领幼儿一起对废旧物品进行分类,一方面让幼儿了解废旧物品的材质、形状、颜色等,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增长幼儿的见识。

接着,教师挑出几件废旧物品,给幼儿演示“变废为宝”的过程,让幼儿见识旧物的价值,以及美术创作的魅力。教师用七个塑料瓶盖和一截树枝,为幼儿制作了一朵瓶盖小花。幼儿看完后直呼很神奇,教师则抓住机会,引导幼儿分享自己想做的物品,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指导,给幼儿的想象插上翅膀,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奇思妙想。

“我想做一艘帆船。”“帆船是什么样子的呢?”“帆船有船的身子,还有一个大大的帆,风吹的时候,帆会鼓起来。”“你觉得什么材料可以做船体,什么材料可以做船帆呢?”“圆圆的易拉罐拼起来可以做船体,饼干的包装盒子可以剪下来做船帆。”就这样,在教师的指引下,幼儿从帆船的外形,想到帆船的结构,进而思考帆船各部分的制作材料,初步确定了帆船的制作方案。

接下来,幼儿开始一边摸索探究,一边制作帆船,教师则从旁指导,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先找出三个易拉罐,用胶水将它们固定住,完成了船体部分的制作。接着,幼儿将饼干盒剪出和船体差不多大小的梯形,当作船帆。但是下一步该怎么做,幼儿犯了难。

教师让其他幼儿集思广益,思考解决办法:“有了船和帆,怎么把帆固定到船上呢?”“可以将竹竿、树枝或者一次性筷子插到易拉罐上,再把帆贴上去。”“我们还可以用绳子将帆和船体绑在一起,这样帆船就更加结实,风再大也不怕。”在幼儿七嘴八舌的讨论中,问题得到了解决。

幼儿在中间的易拉罐上扎出一个小洞,将一根筷子插进去,然后将帆的两端各开出一个洞,将其插到筷子上,帆船就初见雏形了。最后,幼儿取出两根筷子,将其放在易拉罐的两端,用绳子将三根筷子与船体固定在一起,顺利地做成了一艘漂亮的小帆船。

教师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活动,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寻找美工制作的材料,让幼儿发现这些生活用品的不同用途,从中汲取美工创作的灵感,既开发了幼儿的创新思维,提升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还渗透了环保理念,促进了幼儿的多元发展。

四、多元展示,感受作品真谛

比起一成不变、随意摆放的作品展示方式,多元化、创意性的陳列方式更为赏心悦目,能够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为整个幼儿园带来美的享受。好的呈现方式亦是对幼儿作品的一种尊重。作品呈现方式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

例如,展示“秋天的童话”主题活动的创作作品时,教师一开始用的是静态的呈现方式:将幼儿的画作贴在墙面上,并添加了金黄的叶子作为点缀,以营造秋天的氛围;在展示台上铺上大地色的布,将幼儿用超轻黏土做成的小动物和树枝放在展示台上,让整体看起来更加和谐;将白色的细线粘在天花板上,并在线的末端系上大块棉絮做成的云朵。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安静与美好。由于空间有限,教师只展示了部分幼儿的作品。

一段时间内,美工区一直都是这个场景,然而幼儿一次无意的提问让教师打开了思路,“怎么一直都是这个样子,我的作品什么时候能让其他小朋友看到呢?”教师顿时意识到应该让每一位幼儿的作品都有被他人欣赏的机会。

于是,教师将上一批幼儿的作品收起来,轮流展示其他幼儿的作品,并根据幼儿的想法,对背景和装饰做了一定的改变。这样一来,所有幼儿的作品都有机会上展示区,为美工区添彩。幼儿发现,原来秋天是这么地丰富多彩,它带给人的并不总是悲伤、凄凉和离别,还有丰收、微笑和快乐。除了以上方式,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优美的音乐,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就这样,在幼儿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秋天的童话”主题作品被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幼儿借助这样的机会走进秋天的世界,与不同的作品进行内心的交流。通过作品的多元呈现,幼儿在感知美、表现美、享受美的同时也创造了美,提升了审美素养与美术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硕.丰富美工区域活动让幼儿快乐成长[J].基础教育论坛,2021(35):103-104.

[2]杜冰月.适时引导,推动幼儿自主创作:以大班美工区活动“树叶花”为例[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20(6):50-51.

[3]曹鸿鹏.浅谈美工区幼儿美术创造力的指导策略[J].天津教育,2019(13):61-62.

猜你喜欢
环境创设材料
焊接材料
建筑与预算(2022年2期)2022-03-08 08:40:42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少儿美术(2019年10期)2019-12-14 08:08:34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4
最美材料人
幼儿园形象识别系统与环境创设整合的探讨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1:59:45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浅谈《指南》教育建议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探究
幼儿园实施音乐特色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简析环境创设与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