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丽钧,王 欣
(浙江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1000)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乡村景观归入文化景观遗产的“有机演进的景观”类别之中,201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颁布了《关于乡村景观遗产的准则》,突出了乡村景观保护的重要性[1]。当前国内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景观价值研究,如对本体价值以及关系价值[2]等展开探究;(2)资源整合研究,如采用层次分析和模糊分析[3],预警策略[4]等方法建构数据库,搭建综合保护、管理平台;(3)人地关系认知研究,如以生态文明为指导理念[5],以环境教育[6]为实践方法,深化公众对于乡村与自然关系认知。此类研究均对本文研究有一定借鉴性。但在溯源认知方面,针对乡村文化景观是如何流变的研究稍有不足,且缺乏实际案例。
西湖龙井茶于2011年纳入世界遗产之中,是乡村文化景观的代表,是使杭州成为中国茶都,乃至世界著名茶文化区的关键因素。其从唐宋发展至今,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为历代文人墨客、帝王将相所关注。因此本文以杭州西湖龙井茶为研究对象,从历史起源中探究其演变机制,明确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以期为西湖龙井茶深度认知及后期管理研究提供参考。
西湖龙井茶文化景观起源于风篁岭-狮子峰一带,独特的山水自然环境,是茶叶生长的基础。西湖三面环山,既能阻挡冬天西北方向吹来的干燥风流,又能阻留夏天东南方向的雾气,沿着九溪十八涧而入的钱塘江江风及由东向西的西湖气流在狮峰集结,利于风篁岭-狮子峰形成多雾的环境特征。此外山体土壤以白砂和黄土为主,通透性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以及富含磷、钙等矿物质,独特的小气候条件以及肥沃的土壤,是适合茶叶生长的理想的自然环境。
从其历史发展(见图1)中看,宋时,并未有西湖龙井茶记载,只知道西湖群山产茶。到元代,狮子峰一带的茶叶以龙井二字命名,龙井茶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明代龙井茶进入全国名茶之列,清代处于鼎盛发展时期,成为贡茶。纵观其发展,适合其生长的自然环境并未发生重大改变,但为什么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有名气?致使其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图1 西湖龙井茶历史发展(自绘)
本文认为关键因素在于与龙井山水景观相关联。孟兆祯在《园衍》一书中提到问名就是思度、揣摩景物的名称,能够让游览者望文生义,见景生情[7]。而龙井原本是山的名字,到北宋辩才禅师开发此地景观后,龙井山一带“山川胜概,一时显露”,且名士交往频繁,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到了元代,龙井又开始有了茶的含意,不得不让人见茶思景。因此在探究龙井茶文化景观发展过程中,注重茶与景的有机关联性,及景所承载的人文内涵的探析。
唐宋时期,在西湖龙井茶并未明确记载之前,龙井一带就已经开发。这与龙井泉的神秘色彩息息相关。据胡三省标注的《资治通鉴》:“龙泉,即龙井,在杭州城西南风篁岭上,去城十五里。”[8]可知,“龙泉”是人们对龙井山最早的景观认知形式,其从风景层面给人留下遐想空间,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每逢旱时,此泉祷雨则应,则增加了此地有龙居住的可信度。富于想象的龙泉景观意象,作为一种神灵象征,驱动当地山水建设。
北宋,著名禅师辩才退居龙井山一带,对于山水景观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天竺之南山,山深而木茂,泉甘而石峻,汝舍我,我将老于是。”可知其因龙井山一带泉水清冽,环境幽邃而退居于龙井山寿圣院,而“众山环绕,景象会合,断崖泓澄,神物攸宅,龙井岩也。”更是直接表明此地风景灵萃之韵,故宋代元丰二年,“始鼎新栋宇及游览之所,有过溪亭、德威亭、归隐桥……潮音堂、涤心沼、狮子峰、萨埵石,山川胜概,一时呈露”。[9]龙井山水景观兴建为各种人文活动开展提供了物质载体。
在辩才营建龙井名胜之后,此地开始变成文化荟萃之地。一方面辩才禅师与苏轼、米芾、秦观、赵抃等贤士交好,在品茗雅集之中产生了众多雅集之物,如米芾的《杭州龙井山庵》书法、苏轼《次辩才韵》诗帖等,从名胜空间角度出发,增加了龙井名胜的士大夫文化底蕴,扩大了自然审美空间。另一方面,其作为禅师,常与人禅修论道,如米芾的《杭州龙井山方圆庵记》正是对辩才禅师和守一法师在方圆庵中就此建筑规制来论方与圆之法,此外据杨杰《延恩衍庆院记》:“元丰八年秋……陪高丽国王子祐世僧统,访道吴越,尝谒师于山中……登照阁,临闲堂,会方圆庵,从容论议,夕而后还。”可知禅修影响之深远。至宋代,在龙泉意境驱动下的山水景观兴建,带动了空间文化空间建设,为世人发现西湖龙井茶打下了基础。
北宋时期士大夫文化、禅宗文化使得龙井一带名气大增,如《咸淳临安志》:“二苏、赵、秦诸贤皆与辩才为放外交,名章大篇,照映泉石,龙井古荒刹由是振显,非以其人乎”以及元代张伯雨在《春日游南山约》中讲道:“岂沙门不得称高士,而浊醪亦足名贤人?追觞咏之风流,成谈笑之故事。”等都直接表明该地因文而名,而元代虞集首次在《次邓文原游龙井》中提到龙井产茶,且以地名为茶名,茶与景在名字上互为渗透,龙井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茶叶本身,更是涵盖龙井山一代文萃之韵。而虞集,作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其诗词在当时社会中具有极大影响力,因而龙井茶随着诗词传颂为人知晓。
再加上明代社会游赏盛行,游观成为名人雅士身份象征,西湖龙井一带的人文底蕴,吸引众多游人往来,增加了众人对于西湖龙井茶的存在感知。一方面众人寻古人踪迹,体古人心迹,如陈眉公在《试茶》:“龙井源头问子瞻,我亦生来半近禅。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园”,通过访问前贤禅修之地,跨越时间局限,对话古人,形成心灵共鸣,增加了跨越时空的美感。
另一方面茶作为娱乐休闲之物,增加了龙井名胜的游赏风尚,如史鉴《西村十记》中载“率然石眼也。刻石为龙头吐之,频下石发濯濯然,如须鬣动水中。寺僧以泉煮茶饮客,味绝胜他”,张京元《龙井小记》“小坐,与惜亭玩一片云石。山僧汲水供茗,泉味色俱清。僧容亦枯寂,视诸山迥异。”游玩品茗已成一时风尚,而高濂《四时幽赏录》中记载“春时幽赏,虎跑泉试新茶。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中更是直接表明,春天在龙井品茗已融入杭城人日常生活之中,茶与景互为一体,融入城市集体记忆之中。
在元、明时期,基于北宋神灵、文人名气的映衬之下,茶以景名,而游观盛行,众人基于场地贤士文化、茶禅文化,游玩品茗,推动着西湖龙井茶的发展。
在整个龙井茶文化景观演变过程中,乾隆南巡,从官方角度将龙井茶提升至御制地位。在寻求江南士民的认同,稳定江南、巩固统治的目的下,乾隆六下江南。而地方政府为了恭迎乾隆到来,将龙井恢复至宋萃之美,乾隆在汪孟鋗的推荐下于1762年探访龙井,如汪孟鋗《龙井见闻录用》中提到:“以龙井山水幽邃,宋有仁寿院,经高僧元净住持,交游名贤如赵抃、苏轼辈,古迹遗韵,堪可赏玩。”从这可以看出,龙井名胜的悠远深厚的士大夫文化吸引乾隆探访,进一步增强了龙井茶的知名度,而后于1765年、1780年、1784年分别再访龙井,逐步将龙井山水景观及龙井茶提至鼎盛地位。
乾隆在四次探访龙井过程中,通过“题额赐名”、“赏书鉴画”、“尝泉品茗”等活动模仿文人活动,借鉴参与西湖景观建设,如其四题《龙井八咏》,同时其还撰并行书题一片云诗刻、雨中再游龙井诗刻、神运石诗刻、风篁岭诗刻、龙井诗刻、龙泓涧诗刻,同时命高晋书写《南巡盛典》,同时通过组景的方式凸显其对龙井名胜的景观参与,提出“龙井八景”,此名称及景点一直延续至今,此外其对龙井名胜的模仿行为也进一步扩大了其名气,如飞睇亭模仿龙泓亭所制,圆明园别有洞天的片云楼模仿龙井一片云,避暑山庄一片云为戏楼,附会型写访龙井一片云。
此外,乾隆在龙井一带观看茶农采茶等行为,直接将西湖龙井茶推上至高地位。如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初游龙井志怀三十韵》“参差列亭台,无非揽胜所。最胜则以泉,深潭灵物处。祈雨每致应,利济功尤巨”,称赞龙井泉祷雨辄应这一万利于民的特性。山水游览间,无不充满着对茶农的关怀,其中最为著名的得属乾隆皇帝御题的“十八棵御茶”,如陈淯《龙井访茶记》:“高宗皇帝南巡,啜其茗而甘之,上蒙天问,则王氏方园里十八株,荷褒封焉”,直接表明了龙井茶的御制地位,乾隆南巡后,正如翟瀚“湖山佳景此第一,宸章璀璨映华林。茶坡近辟卷阿里,更谁妄肆中郎毁。”众多游客访问龙井,寻圣迹,访茶泉,西湖龙井茶从此一鸣天下。
1925年在索尔在《景观形态学》曾说:“文化是动因,自然环境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10],从演变示意图(见图2)中可看出,西湖龙井茶文化景观在演变过程中三次受到龙井名胜的影响,第一次是在北宋辩才时期,因其独特的人格魅力,驱使众多名人与之交往,促使龙井名胜成为文人雅士荟萃之地,产生的题刻、绘画、诗词等艺术增加了龙井名胜的人文底蕴,扩大了自然审美空间,将龙井名气外扩,为元明时期茶的出现渲染了氛围;第二次是在元明时期,正式以龙井二字命名茶,且西湖龙井茶文化景观在作为特色农作物的同时,涵盖龙井名胜的多种文化,同时,在游赏活动推动下,二者成了杭城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第三次是在清代,乾隆在探访龙井山之时,将龙井名胜和龙井茶文化景观提至御制地位,二者名气增。
图2 西湖龙井茶文化景观演变示意图(自绘)
而龙井山水环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则是推动西湖龙井茶文化景观演变的根本原因,龙井山一带由于频发的自然灾害,自下而上产生的了神灵信仰,其是以人为中心,对各种神灵的利用和支配,以实用为价值取向[11],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神灵信仰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与寄托,存在于社会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人民对于自然的神秘认知[12],往往会驱动其他各种文化的产生。北宋时期,因辩才禅师退居龙井山,兴复古迹地而产生的两种重要的文化,则直接是西湖龙井茶文化景观最受人称赞的地方,一是名人文化,指有名望的历史名人所产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核心地位,具有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作用[13],是促成此地得到各阶层高度重视的原因,如士阶层、皇帝阶层;二是禅宗文化,其直接促成了茶禅文化的产生,此时期的两种文化扩大了风景的审美空间,牵引着后世的游赏、怀古活动;而乾隆南巡,则直接从官方角度,确定了西湖龙井茶文化景观的御制地位,体现了帝王追崇诗教,爱惜名士,体恤百姓之意。
总体来说,在北宋自下而上产生的龙井名胜营建活动,奠定了龙井茶文化景观生长环境的钟灵毓秀之氛围,茶因景胜,是促使茶崛起于后世的基础,元明时期游赏之风盛行,驱动龙井名胜成为怀古觞咏之地,始得龙井茶的为人知晓,而清代的自上而下的景观营建活动,是从更为权威、广泛的官方层面,使得茶鼎盛于世。
农业文化遗产的重点在于“有形”的保护和“无形”的传承[14],在西湖龙井茶文化景观演变过程中,茶与景相互融合,产生了农产品和风景园林相结合的地域特色,形成了特定的农业景观。究其演变根本,龙井名胜物质空间作为一个媒介,在具有风景审美意象的同时触动当地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发生,拓宽了审美空间,而景物因人成胜概,其所承载的神灵文化、禅修文化、名士文化以及帝王文化等作为强大的内在动力推动着西湖龙井茶文化景观的发展,因此保护龙井名胜以及景观背后的历史文化是“后申遗时代”西湖龙井茶保护和管理的关键。
西湖龙井茶文化景观作为农业发展的典型,从其演变历程中可以看出国古代农业思想强调与环境之间的有机互动,而风景园林作为一门营建环境的学科,不仅能够创造供人游赏的氛围,更是众多文化的催化剂,当下农业文化景观在营建过程中,在突出农产品本体的同时,也需积极探索其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构建,保护地方农产品周围的环境载体及其背后的人文内涵,从审美角度增扩地方景观意象,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