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然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我国的茶企数量众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型的茶企规模和实力有限,企业经营者的关注点也更多的放在企业的经济效益上,对法律法规的重视程度有限,在管理过程中也缺少对员工相关法律意识的培养,这也增加了茶企在运营和发展过程中出现风险的可能,阻碍着茶企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所以,培养和提升茶企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至关重要,将直接关系茶企的运营、发展和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逐渐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增长的贸易量刺激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茶叶作为我国大众日常化的消费品之一,不仅带动了产业发展,也进一步影响着我国的文化市场。我国的茶叶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比较普遍的一个状况就是在发展中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建设,绝大多数的茶企经营者法律意识不强,在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瓶颈或者问题也很难想到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所以,有必要重视茶企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培养,让他们懂得并且能够合理利用法律来解决企业在运营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和问题。当出现纠纷或者是陷入困境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茶企经营者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升,不仅有助于保障茶企的稳定健康发展,更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茶企的核心竞争力,在业内求得生存和发展。茶企经营者法律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经营者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法制,潜移默化当中提升整体茶企职员的法律意识。一方面,让茶企职员知晓在茶企当中员工是备受法律保护的;另一方面,当茶企员工遇到法律相关问题或困难时能够给予员工必要的法律服务和指导,员工在茶企当中享受到相应的保护和服务,自然对茶企的依赖性和信任感更高,更积极地去投入工作,进一步推动茶企的可持续发展[1]。
顺应时代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需求,茶企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壮大。行业领先应该是每一个茶企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如果茶企经营者不能掌握行业最先进的法律知识和经营理念,茶企的进一步发展将受到限制和阻碍。因此,茶企经营者法律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推动茶企的发展,让茶企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当中保持竞争力。
1.2.1 助力茶企打造企业品牌。任何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品牌意识,茶企也例外,建立自身独有的品牌,才能发挥品牌影响力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培养茶企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就有助于茶企经营者进行品牌打造,同时,运用法律去维护自身品牌的合法权益。法律意识是品牌效益发挥的保障,品牌在经营者法律意识的保护和引导下也将进一步推动茶企的健康、持续发展。天福茗茶就是一个很好的品牌案例,在打造了天福茗茶的独立品牌之后,天福茗茶的销量和利润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1.2.2 提升茶企的抗风险能力。市场经济环境下,茶企行业内部的竞争是日益激烈的。很多中小茶企会因为各种运营和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而在行业中消失。同时,我国的茶企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如果始终在风险抵御方面处于劣势,将很难有机会发展壮大,所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在大企业面前竞争力也会有限。所以,中小类型的茶企也需要建立完善、科学的抗风险机制,而抗风险机制的建立需要茶企的经营者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同时茶企的抗风险机制也需要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茶企经营者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茶企抗风险机制的确立和形成,又有助于茶企能够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中小茶企抵御风险的能力[2]。
1.2.3 助力茶企运营与发展的优化与转型。在我国的茶企当中,数量庞大的是规模较小的中小茶企,这些茶企的经营者往往文化素质不高、也缺乏整体、宏观的行业视野和市场观念,这些因素都可能会阻碍中小茶企的进一步运营与发展。为保持茶企的与时俱进和持续发展,茶企经营者有必要去培养法律意识,需要基于自身法律水平的提升来为茶企的进一步发展和运营保驾护航。市场经济环境下,茶企经营者要有动态化的市场观念,并能够依据市场行情对茶企的发展策略和规划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必要情况下需要完成茶企的转型。茶企经营者法律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推动茶企转型,优化茶企发展策略,给茶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和空间。
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我国的茶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主要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以中小茶企为主。很多中小茶企在茶叶的生产和制作环节使用的还是传统的制作工艺,销售也相对零散,在茶企的运营和发展中茶企经营者投入精力和资金最多的是销售和生产的环节,对于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重视度并不高。经营者法律意识有限,自然不会在茶企当中招聘更多法律方面的人才,基层员工的法律意识自然也就相对薄弱。有研究显示,在多种行业类型当中,茶企经营者和员工的法律意识相比较其他行业还是相对缺乏的。
复杂的市场经济背景下,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企业间的合作也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企业关系和正当的合作形式才有助于茶企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当然,在竞争日益激烈,环境日益复杂的市场里,出现企业纠纷是难免的。有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型的茶企在遇到企业纠纷时运用法律武器进行纠纷处理的比例只占32%,也就是,茶企在运营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绝大多数的纠纷和问题都不是使用法律处理的,这也进一步反映出中小茶企的法律意识还是相对淡薄的,茶企对于法律的利用程度并不高。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行业和企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比较突出的就是部分茶企经营者的合同意识和维权意识并不高。早期茶商的交易方式都是钱货两清,并没有什么合同的概念,但随着交易量的不断增大和交易频次的不断增多,合同已经成为交易的必须,如果仍然在交易当中合同随意化,没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做支撑,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界定不清,很容易在交易中产生纠纷和风险,没有合同的保障,甚至连自身的合法权益都无法保障。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还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去处理,茶企蒙受损失就是难以避免[3]。
由于茶叶生产和销售的特殊性,很多中小茶企经营者的文化水平有限,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企经营者对于法律正确的认识。在传统观念里法律的存在就是“惩恶扬善”的。文化意识的局限性让他们认为茶企的经营似乎与法律的关系并不大。对法律认识的缺失,在法律方面的偏见也限制着茶企经营者正确、灵活的使用法律武器来解决企业经营和发展中的问题。所以,当茶企在运营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纠纷和问题时,经营者第一时间想到的处理并不是法律,只有自身和企业在受到严重的侵犯和破坏时才会想到法律,而这时,企业将面临的损失已经很大。企业经营者对法律认识的不全面也将阻碍茶企的发展脚步,影响茶企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观念。
人才在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茶企由于自身发展规模和实力的局限性,更加注重的是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和提升重视度并不高。所以,在法律相关方面的培训也是少之又少。企业的培训机制反映着一个企业的文化,法律培训的缺失也代表着茶企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并不高,甚至,茶企在运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注重员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障。缺少法律相关培训,也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企业的文化建设缺少一定的引导和规范,滞后的文化建设也决定了这样的茶企经营者和员工的法律意识不会太高。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国际上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茶企面临的是更加多元化的茶叶市场。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在规范市场行为和建设法治社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对市场监管更加严格。茶企作为市场中的一员也必须在生产、运输、销售等等领域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尽可能的避免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出现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例如:生产方面,每一道生产工序都要符合国家的相关生产标准,保证所生产商品的质量安全。同时,在企业内部也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服务机制,以保障茶企的健康运营。科学、完善的法律服务机制不仅能够保障茶企在生产、运输、销售各环节的行为规范,还能够为员工提供一定的法律援助和答疑,提升员工的法律意识,约束员工行为,提高生产质量[4]。
茶企经营者要有意识的去学习和掌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法、懂法、用法,储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才能更好的把控企业发展方向,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保障企业的健康运营和发展。相反,如果企业的经营者自己都不懂法,自然无法清晰的判断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甚至可能在茶企的运营和发展当中做出一些损害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的事情,这样的企业也难以长久。如果企业的经营者不懂法,那么在企业生产出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时,也有可能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就将不合格的商品投入市场,这种无疑也是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茶企经营者自身学法和懂法非常重要。在遇到一些侵权纠纷或者是销售和质量纠纷等方面的问题时,能做出最基本的正确的判断,并使用法律武器很好的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茶企经营者还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专利意识和商标意识,学习相关方面的法律知识,以便必要的时候用法律保障个人和茶企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也不会去做侵害他人和企业合法权益的事情。
公民都享有平等的被法律保护的权利。由于茶企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日益复杂,产生纠纷和法律问题的可能性也会更大。传统意义上茶企在遇到风险和问题会迫不得已求助于法律部门,法律部门被动接案,且相关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并不高。处于对自身合法权益保护的关注,茶企也可以建立新的法律部门,主要作用于保障茶企正常运营,维护茶企的合法权益。茶企内部建立专门的新型法律部门,不仅可以发挥日常的对于茶企生产和经营的监督和管理作用,还有助于茶企内部更加完善的保障体系的形成,助力茶企的健康运营和良性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茶企自身的抗法律风险的能力。
茶企经营者出于运营与发展的需要可以邀请相关方面的法律专家到企业来进行讲座和宣导,对茶企管理层和员工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让管理层和员工了解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升茶企全员的法律意识。自上而下统一法律观念,强化法律认知,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工作和生产。在茶企的官方网站或者官方公众号,可以建立专门的法律普及模块,并留有一定的自由交流的空间,进行日常化的法律普及和宣传,隐形当中形成对企业内部人员行为的限制和约束。相关法律资讯要保持动态更新,以确保所普及和宣传的法律是最新、最前沿的。
茶企经营者不仅自身要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利用,还要重视茶企员工法律意识的提升。一方面,茶企经营者可以引导培训部门在员工培训体系当中加入适当的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以系统化的课程帮助茶企员工积累更多的法律法规知识,对行业内部的法律法规形成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必要情况下,可以在员工绩效考核当中加入法律法规相关的内容,刺激员工学习法律法规的积极性,引导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严格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当茶企内部出现违法违规行为时,要加大惩罚力度,以儆效尤,提升全员的法律意识。在茶企当中形成较高的法律文化氛围,助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5]。
茶企经营者的法律意识体现在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在茶叶生产、运输、销售甚至包装、商标、存储等等方面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法律意识。从传统观念上讲,我国企业的治理方式“人治”的成分要更高一些。所以在茶企当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人情”问题。例如:出于人情考虑,茶企经营者直接将某些活动项目的策划和安排交给执行部门进行处理,跳过了管理部门,这种不符合程序和流程的操作,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文化建设,也难以在茶企当中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一定要从法制的角度,以法律为依据,强化管理。不仅要求在茶企的经营和发展中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还要求茶企的领导层和管理层一定要重视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和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讲,员工是茶企实现长期发展的动力,员工的合法权益有保障,员工才能在企业当中更大程度的贡献自身的价值,推动茶企的长期、可持续发展[6]。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顺应时代和行业的发展需求,茶企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培养势在必行。茶企经营者知法、懂法、会用法,才能在茶企的运营与管理中合理利用法律武器保障企业和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经营者法律意识体现在管理当中也将提升茶企全员的法律意识,引导员工在工作当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刺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员工工作的质量,增强茶企核心竞争力,推进茶企转型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