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存 张景淇
[摘要] 以数字文化产业的提质升级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抓手。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带动了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等多个领域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文化强国、网络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助推器,为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充分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对数字文化产业的引擎作用,大力加强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构建良好的数字生态体系,加强数字文化产业的国际合作和对外贸易,是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径。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文化产业; 数字经济; 产业赋能
[中圖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9-0027-04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强国战略全局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随着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全面的现代化,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是带动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其他领域发展,解决结构性不平衡、区域性不均衡等多种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提升综合国力、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内容。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是我国把握新一轮数字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机遇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
理解和把握数字文化产业提质升级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十三五”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1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数字经济中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抓手。数字文化产业的提质升级成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中密不可分的一环。
全面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契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随着数字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供给质量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和数字经济进一步融合,产业整体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推动形成了新动能主导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数字文化产业成为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之一。一方面,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本的效能,并进一步推进文化创新,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另一方面,数字文化产业在提质升级中依托人工智能、8K超高清、5G、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催生出多种新业态、新模式,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促进消费升级,构建良好的数字产业生态,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强国提供了新引擎。同时,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动能。数字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实现了二者的双向增益。数字文化产业能够有效发挥其强扩散、跨界融合作用,进而产生产业关联效应和带动效应,高效推动乡村不同产业间的交互共生,在开放包容的数字人文生态中促进企业、乡村居民、社会团体等多主体广泛参与。在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数字文化产业成为促进乡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为乡村铺就新的生产致富之路。通过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和生态景观的内涵并进行数字化呈现,使乡村文化焕发新活力,赋予乡村新的功能和面貌。以此带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协同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数字文化产业有助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党和国家始终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而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人民物质富足的新发展路径,也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方式。在物质文明层面,2022年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文化新业态快速发展,实现营业收入50106亿元,比上年增长6.7%,增速快于其他文化产业。1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而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技术的应用升级,数字文化产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逐渐构建起先进文化和技术引领、链条完整的产业新格局,数字文化产业正成为国民经济新支柱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在精神文明层面,数字文化产业极大丰富了人民文化生活,促进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在丰富文化供给、引导文化消费、开拓文化视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对外传播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12月,在16类互联网应用中,有7类与文化供给直接相关(包括网络视频、短视频、网络新闻、网络音乐、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网络文学),而这7类互联网应用的用户规模和网民使用率均排在前10位。2
数字文化产业助推科技现代化和产业现代化。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也催生出数字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业态。近年来,我国在软件和集成电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的研究都取得积极进展。这些前沿数字技术的突破与进步,也助推了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而数字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又反过来带动数字技术产学研的深化,有助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同时,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赋能产业现代化。通过推动数字文化产业与物联网、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产业链,实现数字文化生产、消费、传播的全产业链贯通,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快速流动和高水平融合,将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
数字文化产业有助于提高就业质量。当前,数字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催生出大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在此过程中,大量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进入这一产业,创造了大量新就业形态。2023年2月发布的《2023中国数字经济前沿:平台与高质量充分就业》报告显示,以微信、抖音、快手、京东、淘宝、美团、饿了么等为代表的平台,2021年为中国净创造就业约2.4亿,为当年约27%的中国适龄劳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2030年数字经济带动就业人数将达4.49亿。数字文化产业为大量人口创造了勤劳致富、创新致富的机会。网络和数字空间提供了一个人力资本供需快速高效匹配的平台。众多不同类型的创作者往往能在互联网平台匹配到相应的受众。同时,新业态的出现和发展导致数字文化產业从业者的分工进一步细化,促使更多类型的人力资本得到承认和青睐,最大化地提高了劳动者的选择自由度,为不同群体实现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数字文化产业为一些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能通过互联网平台展现自己的才华。这些都充分表明数字文化产业对于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意义。
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径
自2016年以来,党和国家十分注重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并将数字文化产业列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2017年出台的《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出台的《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等,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充分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对数字文化产业的引擎作用。目前,数字文化产业在我国发展并不均衡。总体来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群发展迅速,但大部分经济水平有待提升的中西部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例如,根据《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2021年1—12月,北京文化产业数字化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核心数字文化企业1708家,实现营业收入11409.8亿元,同比增长23.5%,拉动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9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文化”领域营业收入占比87.8%。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强劲。为了优化数字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对数字文化产业的引擎作用。通过运用三大城市群在集聚文创资源、培育产业集群、加强数字技术研发、参与产业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优势,以点带面,带动中西部地区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实现区域间的产业对接,做到优势互补,从而推动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增强国民经济体系效能。一方面,要夯实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提升数字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加强数字文化内容建设,创造出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的数字文化产品。充分运用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短视频、数字艺术等产业形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出更多名扬海内外的数字文化品牌。同时,要持续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相关数字技术在数字文化产业上的创新和应用,加强数字文化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数字文化产业标准国际化进程,以标准建设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领域需求侧管理,激发数字文化消费潜力。通过培育云展览、云演艺等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推动新型消费提质扩容。充分运用5G、VR/AR、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丰富居民文化消费选择,进一步释放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潜力和市场价值,为文化市场注入新活力。还要进一步完善数字治理规则,优化数字文化消费环境。从市场准入、产业发展秩序、监管责任划分、数字平台治理、消费关系、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安全保障等方面完善多层级的法律法规,加快建立适应数字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构建包容、开放、安全的数字生态体系,全面提升数字文化产业竞争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技术突破,更离不开整个数字文化产业的配套和支撑体系。要实现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生产—消费—传播”的全产业链贯通的数字生态体系,提高数字文化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积极融入区域化战略,建设极具创新、各有特色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协同水平。同时,良好的数字生态体系也离不开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治理制度,增强制度落实有效性,辩证处理好“管”与“放”的关系,对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加强不同治理主体协同治理,最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1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领域制度型开放,融入和对接高标准数字经济国际规则,深入参与数字经济国际治理,主动参与数字领域国际标准制定,有力提升我国在数字文化产业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以数字文化产业出海为抓手,创新中华优秀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2023年2月发布的《中国数字文化出海年度研究报告(2022年)》显示,2020年以来网络文学、网络动漫、在线影视剧、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短视频及直播等我国六大新型数字文化业态出海成效显著,其中游戏、影视剧在国际市场异军突起,成为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数字文化产业这一媒介,可以全面增强网络国际传播效能,打开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空间。要站在“文化数字丝绸之路”和“经济数字丝绸之路”的潮头,依托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重点平台,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服务,创新数字文化产业出口新业态,打造一批既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又深受海外群体欢迎的数字文化精品和服务。以此为依托,进一步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亲和力和实效性,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理解和认同中国价值观,体会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未来在国家宏观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指引下,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发展与应用,以构建良好数字生态体系为基石,不断推动数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将中华优秀文化根植于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使数字文化产业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以此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提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高宏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文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景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政策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 梁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