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竞赛”引导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125”“双创”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3-09-28 19:35:24王莹侯旭晖许远陈琪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5期

王莹,侯旭晖,许远,陈琪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新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要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苏宏锋等人提出要融合“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开展“专创融合”实践课堂教学[1];林宇等提出“课程—竞赛—云平台”三主线结合的“赛课云合一”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郑向华等人提出要形成逐级培养、校赛选拔、奖励机制、“双创”协同、项目引导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3];张兆朋等人提出将TRIZ理论融入职业学校学生的创新教育[4];周延波提出了“双创鱼”人才培养理论模型[5]。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探索“双创”竞赛引导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的模式,推进“双创”育人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双创”育人的现状

1.1 “专创融合”课程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模糊,“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不完善[6]。例如,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开设有公共基础课——创新创业基础,然而“双创”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相对独立,且“双创”课程设置单一,课时量远远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双创”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与专业教育脱节,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受到很多限制,学生无法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创新创业实践,不会学以致用。

1.2 “双创”教学方法改革力度不够

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多以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实践环节偏少,“双创”教育主要采取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讲授+案例”的形式进行授课[7],缺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活动和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达不到创新创业教育预期目标。

1.3 “双创”导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以财经商贸类的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专业“双创”教师数量少,大部分“双创”课程任课教师和“双创”大赛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历和企业管理经验,缺少创业的专业技能,教学模式单一[8],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1.4 “双创”实践平台缺失

“双创”教育集中在第一课堂中开展,缺少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课外延深的“双创”实践平台,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建有“双创”实践基地,但存在平台短缺、资源分散、服务内容不足的问题[9]。

2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125”“双创”育人模式的内涵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积极响应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要求,精准对接关中区域龙头企业,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挖掘学生创业潜能,积极探索“125”“双创”育人模式,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125”“双创”育人模式,“1”代表“学创一体”,系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2”代表“双主体育人”,优选行业领先企业,校企协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5”代表“五大工程”,即重构模块化“双创”课程体系、优化“专创融合”教学内容、深化“四融合”教学方法改革、打造校企协同“双创”导师团队、创设以老带新的“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社团”。

3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125”“双创”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3.1 重构模块化“双创”课程体系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按照高职院校新版专业目录要求,结合专业群特点,首先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增设了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开设在高职第三学期,课程为30 课时,学分为1 分,该课程将覆盖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所有专业,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启蒙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3.2 优化“专创融合”教学内容

按照“专创融合”人才培养工作思路,依据“双创”课程标准、“互联网+”与“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评分标准,梳理“双创”项目建设中运用的学科专业知识和需要培养的学科实践能力,重构模块化“双创”课程体系。将企业运营管理中通用的内容,包括市场调研与分析、产品的推广与运营、新媒体技术、直播电商、商业模式、财务预算、融资等,进行模块化设置,将其融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专创”深度融合。

3.3 深化“四融合”教学历法改革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现有20名教师承担学院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着指导“双创”大赛的任务,在教学中运用“案例+项目+活动+体验”“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方法[10]。教师依托“双创”大赛国赛和省赛获奖项目和指导的“双创”大赛项目建立案例库,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质量[11]。同时,将备赛中的“调研活动”“线上线下运营活动”“直播活动”“红旅活动”“职教活动周项目展示活动”作为教学资源和素材融入课堂。具体实施方法:一是将创新创业教学与“双创竞赛”结合。以“双创竞赛”引导学生寻找资源,挖掘亮点,确定“双创”项目来源,可以从市场空间、核心技术、外部资源、应用场景、实际效果和创业团队六个方面着手遴选优秀项目,指导学生从项目的创新性、市场性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挖掘高质量项目。还可以将毕业五年内校友的创新项目、创办的企业作为教学的案例素材,以增加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二是多学科融合、校内外结合组建学生参赛团队。在组建团队时,打破了原有“单一学科”组队模式,打造了一支跨学院、跨学科、跨方向、跨年级的参赛队伍,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12]。“双创”项目成员可从优秀毕业校友和校内各年级的优秀学生中遴选,学生团队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大数据与会计、旅游管理、现代物流管理等专业群优势。三是充分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制定调研实施方案,设计项目调研问卷,学生利用问卷星,采用省内省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项目需求调研和企业调研,共开展调研活动20 余次。四是学生自创抖音、快手、视频号、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端口,开展项目直播、项目文案撰写,每周发布关于项目和产品的信息,以此培养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线上运营管理技术、地推技术、图片处理技术等多项技能。五是通过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职教活动周”的创新创业项目作品展,搭建项目宣传推广平台,组织专业群学生参与项目作品展示活动4 次、直播活动3 次。六是指导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中完成“双创”大赛涉及的创业计划书撰写、项目PPT 制作、VCR 脚本设计和情境创设,沉浸式开展创新创业过程的实践体验。七是组织专业群学生开展“红旅”活动3 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1次。打破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将“双创”竞赛项目、各类活动需要的技能转化为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资源,形成案例库。

3.4 打造校企协同“双创”导师团队

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积极组建专业基础扎实、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熟悉行业动态的“双创”导师团队。校内培养一支集“专创融合”课程开发能力、“双创”课程教学能力、“双创”大赛指导能力、“双创”课题研究能力于一身的“四能”导师团队。校外聘请多元导师,包括来自校企深度合作单位京东、苏宁、武功电商产业园、盈环网络科技西咸分公司、陕西凯信财务集团等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以及创业的优秀毕业生、创业的扩招学生、创业项目合作的企业专家等,并建立校外企业导师信息库,现已入库10 人,对“双创”大赛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运营指导。因“双创”能力培养的复杂性,所以需要多层次、多学科、多渠道、理实兼通的教师团队[13]。通过“培训+实践”模式,每年组织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教师(承担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担任“双创”大赛指导教师)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的方式参加创新创业专题培训、行业企业创业大赛现场观摩、暑期企业调研、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双创”导师教学能力,给学生“双创”活动提供全程、持续、有效的帮扶和指导。

3.5 创设以老带新的创客实践平台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激发,而“双创”大赛是一项极其锻炼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借助训练场地辅以大量的实践活动。为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效,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经过三个月的筹备,于2020 年9 月申请创建了跨学科、跨专业的创客训练平台——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社团(简称电创社团),驱动学生能力提升。目前社团共有成员46 人,设有社长1 人、副社长2 人,下设5 个部门,分别是新媒体部、创新服务部、办公部、外联部和竞赛部[14]。专业群教师利用周末和晚自习时间,为社团学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10 次、创新创业大赛研讨培训20 余次、电子商务技能大赛培训5 次,引导学生参与真实的创业场景,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项目中成长,让学生热爱创业、参与创业,培养学生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创客”精神。利用电创社团这一平台,孵化“双创”项目30 余项,通过参与“双创”大赛计划书撰写、PPT 制作、项目路演演练,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同时,社团的学生干部坚持以老带新的培育工作思路,以“双创”大赛项目、“挑战杯”大赛项目、技能大赛项目、新媒体运营项目等各种比赛为载体,不断吸纳培育新成员。社团运行以来,已经初步形成了“孵育训赛”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双创”活力。

4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125”“双创”育人模式的实施成效

4.1 项目驱动式教学,使“双创”课程更生动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双创”导师组织创新创业基础和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教学,以竞赛为引导,组织学生在课前自由组成主创团队,准备创业项目,课程内容从市场分析、产品生产、商业模式、企业运营等方面展开,创设项目成长中的各种情境,教学过程中以模拟“互联网+”大赛方式让学生全程参与创业实践,引导学生将创业想法落地,转化成果。通过实践体验理解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使“双创”课程更生动,专业群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

4.2 采用电创实践平台,使学生“双创”思维得到激发

电创社团在课余时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学习和锻炼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台,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社团成员均积极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等。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10 余名在校生利用课余时间,创办小店铺、打印部等,“双创”意识得到强化。

4.3 “双创”大赛引领,使学生“双创”能力得到提升

专业群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增强了专业综合素质,培养了创新创业意识,提升了创业热情。学生通过与兴趣相投、能力互补的同学组建团队,提高团队凝聚力、项目执行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现已培养一批具有“能创新、敢创业、懂电商”的复合型人才。近三年,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学生参加“双创”大赛获得了丰硕成果:2020 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陕西省职教赛道银奖1 项;第十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陕西省铜奖1 项;校级“互联网+”大赛,获一等奖1 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 项;校级“挑战杯”大赛,获金奖1 项、铜奖3 项。2021 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陕西省职教赛道金奖1 项、红旅赛道金奖1 项、职教赛道铜奖1 项;校级“互联网+”大赛,获金奖3 项、银奖2 项、铜奖5 项。2022 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省级复赛,获职教赛道金奖1 项、铜奖1 项,获“红旅”赛道银奖1 项;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晋级全国决赛1 项、获陕西省省赛金奖1 项;校级“挑战杯”大赛获金奖1 项、银奖3 项、铜奖3 项。

4.4 产教研融合,使“双创”导师实力显著增强

“双创”导师团队参与“双创”模块课程开发、课程教学、活动组织、课题研究、教法改革、大赛指导、电创社团培训,显著增强信息化资源整合能力、大赛指导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等。近三年,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双创”导师立项陕西省职教学会“双创”课题1 项、院级“双创”专项课题4 项;开展电商运营和财务预算社会服务培训8 次,共550 人次参加;申报院级“专创融合”示范课——网络广告策划与设计1 项。

5 结语

“双创竞赛”引导下的“125”“双创”育人模式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力措施,对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激发了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双创”导师的指导能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