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3-09-28 19:35:24崔玥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5期

崔玥

(南通职业大学,江苏南通 226007)

我国婴幼儿托育服务社会体系虽处于快速发展中,但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1]。针对以上趋势与问题,职业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应紧密联合婴幼儿保健护理专家、早期教育开发领域的专家,校企合作,共建跨业态、跨领域、跨地域的婴幼儿托育师资联盟,构建“课岗证赛”互融教学模式,建立“养教医”的新型课程体系,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对于满足社会托育需求、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核心素养、向社会输送高质量职业技能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1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发展现状

2019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明确目标:“到2020 年,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初步建立”“到2025 年,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健全,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2]在社会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家长对于托育师资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托育机构对于托育师资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而高职院校托育专业起步晚,课程设置上存在专业定位不清晰、课程资源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实训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无法有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

1.1 专业定位不清晰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面向婴幼儿卫生保健行业的婴幼儿教育与保育、家庭教育指导、健康管理等岗位,为社会输送从事婴幼儿发育监测与评价、健康指导、幼儿教育及家教指导等工作的高素质服务型技能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应紧跟政策导向和社会需求。但由于该专业起步于2019 年,且在2021 年,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将专业名称与专业大类进行了调整,将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更名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由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调整为医药卫生大类,专业发展时间短,可供借鉴的经验不足。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大多数院校以教育与体育大类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作为参考[3]。

托育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密切关系到托育服务的质量与托育服务行业的发展[4]。通过深入了解各大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后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等学前教育专业相关核心课程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突出3~6 岁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0~3 岁婴幼儿的相关专业知识并未单独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展开学习,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岗位特色并未在课程中有所体现,缺少婴幼儿照护和养育类的课程。随着托育政策的不断完善,社会托育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有别于学前教育专业,明确自身专业定位,针对性地设置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当然,也可在选修课中适量设置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法等相关课程,拓展学生专业知识与就业面。

1.2 课程资源不足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能有效促进专业教学的展开。当前,有关0~3 岁婴幼儿相关的专业教材资源不足,检索“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及江苏省“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名单发现,本专业开设课程所需的相关教材只有个别可供使用,不少本专业需要开设的课程仍需使用学前教育专业相似课程教材或采用非规划教材,教材的专业性和质量无法保证。除了线下的资源,线上课程资源为学生自主探索和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微课群、课件库、学习任务库、拓展资源库、习题库、案例库等[5]。线上课程资源的丰富性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避免了单一学习的枯燥,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但目前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线上课程资源匮乏,如在大学生慕课、超星数字图书馆、智慧职教等官方网站上进行本专业相关课程的检索,检索出的有关婴幼儿方面的课程资源较少,与本专业课程的衔接性较差。且线上课程资源质量有待考证,未必符合教师实际教学需要。

1.3 “双师型”教师缺乏

“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同时又有本专业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或有五年以上本专业一线实际工作经历,或专业技能培训合格,或主持过技术研究或实践应用[6]。由此可见,“双师型”教师既能开展专业理论教学工作,又能指导学生专业实践,仅持有教师资格证以及任一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并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双师”。

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对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求高,学生未来服务对象为0~3 岁婴幼儿,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既要懂得教育又要懂得保育,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这就要求专业任课教师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当前,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专业背景多为学前教育、医学护理等专业,对于本专业的教学有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对于本专业的实践经验不足。另外,托育机构相关从业人员也存在无专业背景上岗的情况,缺乏真正的企业实践经验。

1.4 实训设施设备不完善

实训设施设备是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是真正实现托育人才“养教医”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通过实训室建设,能真正达成职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隶属于医药卫生大类,服务对象为0~3 岁婴幼儿,培养的是护理、健康等卫生技术人才[7],因此,在培养方向上,应采用跨学科的综合性培育模式,但新专业的实训设施设备不完善,给学生的实践学习造成了阻碍。

一是要求专业实训室的类型多样,需要有针对婴幼儿常见疾病和意外伤害事故的幼儿照护实训室,针对婴幼儿营养膳食的婴幼儿配餐实训室,针对婴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感觉统合实训室、奥尔夫音乐教室等,以及早教机构仿真教室等多种实训室。而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刚刚起步,实训室数量少并且种类不丰富,难以满足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二是要求实训室结合“岗课赛证”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实训室的建设应当紧密联系专业岗位群、专业课程、专业技能大赛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由于实训室数量少、种类少,在平时的课程教学时难以保障每位学生都能实际操作,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2 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要素,对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奠定了专业素养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体现了本专业特色,同时也是满足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和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

2.1 明确专业定位

我国台湾地区的《托育人员在职训练课程实施计划》(2018)中设置的课程类别包括托育服务规划及评估、儿童健康及照顾、托育安全及危机处理等[8]。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引导课程设置的方向。通过对托育行业相关企业展开调研,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本专业毕业生未来主要从事婴幼儿托育机构托育教师、早期、家庭教育指导师等工作。为适应行业的要求,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把握专业定位,确定课程模块。本专业培养的职业人才应尊重和热爱婴幼儿,掌握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卫生保健与认知发展特点,并能够进行积极的回应性照护,为家长提供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与教育的指导,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成为一名“养教医”复合型的职业技术人才。

2.2 丰富课程资源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决定着人才的职业能力水平。通过丰富课程,能够加强对专业化托育师资的培养[9]。我国托育行业岗位多集中于托育教师、早期教育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以及艺术类教师等,课程资源也应随着托育行业的发展不断调整与更新,尤其是线上课程资源的种类与内容应不断丰富。

一是打造校内校外双平台课程资源,以岗位职业能力进行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分析,改革校内单一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岗位职业能力,建立课程模块与主要支撑课程。如针对托育教师职业岗位,要求其在知识方面具备婴幼儿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理论知识,在能力方面具备实施婴幼儿评估与照护的能力,在素质方面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校内教师与校外企业教师可共同开展系列课程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以婴幼儿营养课程为例,以婴幼儿配餐实训室为环境资源,校内教师提供理论指导,校外企业教师提供实践案例,在课程后期可带学生去托育机构进行实地观察与记录,真正将校企合作的资源充分运用。

二是打造线上线下双渠道课程资源,改变传统课堂的单一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贴合岗位需求,开发线上课程教学资源。例如,婴幼儿常见疾病与护理课程线上教学平台缺少相关资源,但其在未来工作岗位中是必备的知识能力之一,也是“1+X”幼儿照护证书的核心技能。针对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学校可以打造优质线上课程,丰富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培养“双师型”教师

目前,我国多地尝试探索建立“医、养、教”结合的托育模式,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综合了教育、心理、医学、管理等多领域学科,是一门融合性强的专业[10]。“双师型”教师是高职幼儿管理专业的重要教学资源,能有效帮助学生获得理论与实践信息,推进专业课程学习[11]。首先,以行业为导向,立足于托育行业实际发展情况,深度挖掘行业信息,鼓励本专业教师完成校内教学工作的同时,进入托育机构进行实践,并积极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助力本专业校内教师发展为“双师型”教师。其次,拓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渠道,聘请校外托育机构教师加入高职课程教学团队,作为兼职教师承担校内专业课程建设任务,建立多元的幼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可定期开展研讨会、讲座、观摩会等教研活动,促进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深入交流,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2.4 完善实训设施

实践证明,校企共同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有着突出作用[12]。高职院校重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实训设施以及实训室的建设是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一是实现“岗课融通”,专业课程体系对接岗位,可打造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训室,如幼儿照护实训室、婴幼儿配餐实训室、感觉统合实训室、奥尔夫音乐教室等,开设幼儿照护综合实训、幼儿营养、奥尔夫音乐等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养教医”多元能力;二是进行“课证融通”,在实训室进行课程实践,如幼儿照护实训室对应“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证书考证要求,便于学生在课程中训练实操技能,减轻考证压力;三是达到“课赛融通”,设置与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项目相关的课程,如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儿童画等课程,在专业实训室中进行训练,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此外,实训室建设可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建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体验,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

3 构建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

优化课程体系。课程是教育实施的载体,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13]。在构建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方面,应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等相关文件,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显示,托育行业关注托育师资的保育与教育能力,以及健康管理能力[14]。托育教师日常工作中需满足婴幼儿卫生保健、日常照护和情感陪伴需求。因此,专业课程体系应覆盖托育师资所需的多项工作职责与基本技能,将“养教医”的专业核心素养贯穿课程体系,融合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核心素养、科学创新能力,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能力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课程体系。

突出课程特色。每个板块各有侧重,公共基础课程主要以人文知识、思想道德、职业规划等方面内容展开教学,为学生步入社会和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专业能力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则是“理论+实践”的交叉式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既有幼儿保健与护理、幼儿常见疾病及预防等医学护理相关课程,也有幼儿卫生学、幼儿营养等保育类课程,还有教学法、婴幼儿游戏等教育类课程。课程涵盖内容十分广泛,系统学习后可以减轻学生“1+X”幼儿照护、保育师、育婴员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取难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与专业能力,为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与毕业后就业增强了竞争力。

4 结语

托育行业的新发展对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应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整合课程资源,以校内、校外两条线构建体现“养教医”核心素养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从而突出高职院校职业人才培养特色,满足托育行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托育行业职业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