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马腾飞
(上海交通大学 学生创新中心,上海 200248)
近年来,高校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投入、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力度,加快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国际视角来看,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开展较早,实践经验丰富,而我国创业教育依然处于成长阶段,如何进一步提升创业教育的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高校也在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创业教育接轨,改革创业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更多拔尖创业人才。然而,传统的线下跨境创业教育容易受到人员流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高校传统的国际化创业教育根据培养时长可以划分为短期交流和长期培训,根据培养方式可以划分为非学位项目和学位项目,根据培养内容可以划分为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
在创业教育国际化项目中,学生往往通过课程学习、交流研讨、当地企业参访、中外创业导师联合指导等方式,了解和掌握将技术专利或创业想法推向市场的方法,了解全球的创业政策、经济环境和创业氛围,最终编写商业计划书,并向投资人进行路演。此外,在长期培训或联合培养项目中,考虑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部分合作项目设置“创业课程+创业实习”的学习模式。学习期间,学生将参与国际创业体验式教育——在当地初创企业实习,通过实习获得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并亲身体验当地的创新文化与创业生态圈。总体来看,传统创业教育国际化以线下跨境学习为主,侧重国际创业知识理念和项目实践的结合。
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型、团队型教育,也是一种就业型教育。受限于人员跨境流动、在线教育模式不成熟、团队跨国协作经验少、学生参与热情下降等因素,我国创业教育国际化存在一定问题。
在传统创业教育国际化项目中,学生跨境流动,人员的物理位置变化(Physical Mobility)是国际学习交流的主要表现形式[2]。全球大学的合作通常以面对面的形式展开,涉及创业课程、互动研讨、企业参访等环节,如果人员跨境受限,则创业教育国际化办学将受到影响。
当前,创业教育国际化在合作模式、项目内容、合作资源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3]。一方面,市场调研和企业参访等实践环节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国际实践教学环节需要一定的人力与物力成本[4]。另一方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已成为新时期的教育方式之一。2020 年4 月,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我国首批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上线仪式上强调,融合了“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在教与学方面的重要发展方向[5]。当前,我国在线创业教育资源和云实践平台还不完善,缺乏国际教育资源,创业教育的在线供给与需求无法匹配。
创业教育一般以团队形式开展,体现在国际化项目中,跨国团队往往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各国创业环境及商业政策不同,跨国团队成员需要大量、反复沟通,才可达成一致意见。
相比线下教学,在线教学缺乏教学情境,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力较弱,而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6]。因此,相比国内线下创业教育,学生对在线创业教育的参与度较低。
当前,创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进行办学理念、办学形式、办学制度等方面的革新。
2020 年6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明确支持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致力于深化拓展与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互利合作和交流互鉴,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7]。2020 年7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深化对外开放合作,通过做强开放创业孵化载体和搭建多双边创业合作平台,构筑全球化创业重要节点[8]。2022 年5 月,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布文件《突破极限:重塑高等教育的新方法》,提出“包容、创新、协作、可持续”理念,旨在促进高等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变革[9]。
各国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的人才。应当积极推进创业教育改革,通过国际化办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全球胜任力,培养更多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业人才。
根据珍娜·米特尔梅耶尔(Jenna Mittelmeier)等人的研究,“远距离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a Distance)是指跨国的所有形式的教育,特别指远距离跨国教育可通过互联网等技术进行[10]。“远距离国际化”可以作为传统线下模式的补充,其实现离不开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和完善的项目合作计划。
一是建立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在线教育因为缺乏线下交流且需要不断重复远距离协作,其可持续发展必须基于稳定、可靠的伙伴关系。正如斯塔克(Starke Meyerring)和威尔逊(Melanie Wilson)提出的,只有稳固的伙伴关系才能实现在线合作教育的长期发展[11]。高校可以通过海外留学归国教师来建立与境外高校和孵化器的合作联系[2]。一方面,保持与发达国家大学的交流,稳固原有合作关系,并加强对其大学和孵化器的研究,推进项目转型;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拓展院校合作的新路径,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水平、强特色院校建立联系,通过联合培养、云课程、云实践等方式,推进实质性合作。
二是设置完善的项目合作计划。线上线下多元的国际交流模式将成为新时期的合作常态,其中多元融通的教学实践并非是传统授课内容与在线学习方式的简单叠加,而是多元教学模式与不同项目目标、项目内容和项目类型的有机融合。国际创业教育项目的培养目标可以指向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项目类型可以包括学位与非学位项目、短期交流与长期培训等,培养内容可以包括全球经济发展与创业环境等,项目形式可采用线下教育、在线教育或二者的混合模式等。此外,创业学习作为一种团体实践学习,相比其他国际交流项目,具备更强的实践性和互动性。全球内分散的学习者组成一个团队,以商业计划书写作、路演答辩等为具体任务,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利用多维度的在线协作工具如MURAL、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云实习和云参访等,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创业文化和商业活动。
针对部分国际合作项目无法转为线上模式的状况,教育“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在地国际化”与“远距离国际化”相对,其定义最早由马尔默大学副校长本特·尼尔森(Bengt Nilsson)提出,我国学者张伟、刘宝存将其定义为:高校通过已有的国际教育资源,创建本土国际性校园,以培养国际人才[12]。在“在地国际化”校园中,所有学生在本地高校都有机会了解境外文化、学习国际理念、了解全球形势。在新时期,建设国际化创业课程和加强中外导师联合指导,是创业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关键举措。
一是加大国际创业课程的建设力度。一方面,在本土建设自己的国际课程,把课程内容的国际化而非授课语言的国际化作为建设重点。加强课程知识内容与国际接轨,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国际上该课程最新知识和国际创业政策。同时注意创业课程的人文情境和实地感受,提升课程的实地体验。另一方面,通过与海外院校的合作,丰富国际化课程资源。高校可以与国外友好院校合作,定制线上特色项目,将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优质课程灵活、有规模地引入,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优质多元的国际课程。
二是加强中外创业导师联合指导。创业学习往往以商业计划书的写作为初始学习任务,并在创业项目实践中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导师指导是项目实践的重要环节。高校可以邀请国外合作院校及创业孵化器导师,中外双方导师通过线上工作坊、在线创业沙龙、项目联合辅导等灵活的形式,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商业计划,并促进项目落地。同时,高校可以建设国际化创业导师队伍,通过引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成功创业者,有效促进创业导师队伍的国际化。
《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要求,要进一步“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7]当前,我国高校需要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国际化发展的各项制度,调动师生参与创业教育国际化的内生动力。
在国际化考核方面,要更加关注师生在创业教育国际化方面的参与度。传统的师生出境数量不再作为国际化的重要指标,创业教育国际化的质量建设应当成为关注重点[13],如国际化创业课程的质量、学生参与国际化创业课程的情况、高质量国际工作坊的举办频率、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同时,高校要进一步改革学校外事审批政策,推动师生出访、外国专家来校讲学等领域的制度改革。
在学习评价方面,制定灵活的成效评估体系。在线学习影响了学生参与创业教育国际化的热情,新时期,高校需要重构项目的学习评价标准。一方面,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传统规范考试,在线创业教育也不同于其他在线课程,不能使用以往的标准化考核模式。创业教育国际化应重点关注学生个人的习得评价,即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如了解多少行业知识、能够发现何种创业机会等。另一方面,鼓励高校为在线协作提供学分认定,以提高学生参与在线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如学生选修国际化优质在线课程,参与国际学者线上课程或沙龙,可以获得选修课学分等。
高校国际创业合作项目在人才培养和全球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创业教育国际化存在受限于人员跨境流动、在线教育模式不成熟、团队跨国协作经验少、学生参与热情低等问题。高校应当坚定国际化办学理念,通过远距离国际化、“在地国际化”及制度改革等措施,加强创业国际教育,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