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小令
(西昌学院 信息技术学院,四川西昌 615000)
创新实践能力是当代大学生需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2015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1],特别强调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出创新型大学生,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尤其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dogy, 信息与通信技术)类专业是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控制的学科,属于应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地方综合性高校ICT 类专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校企缺乏深入合作、较难培养创新人才等。本文将各类学科竞赛项目引入ICT 类专业实践教学,通过“赛教联动”,充分发挥学科竞赛资源效能,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使各类学科竞赛项目成为课程改革的有效载体,达到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完善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是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的主体,其创新实践技能及参赛积极性对学科竞赛的举办成效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由于办学资源有限,地方综合类高校ICT 类专业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学科竞赛氛围较为淡薄,学生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缺少了解。
学科竞赛的关键要素是指导教师,他们的指导能力和参与积极性对于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和创新实践活动开展的效果起决定性作用。地方综合性高校ICT 类专业教师大多缺乏真实工程项目开发的实践经验[3],因而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成绩欠佳,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大部分依托理论教学内容来制定,再加上理论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导致与市场应用脱节,缺乏校企深度合作。通过组建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的竞赛指导团队,引入企业项目化案例,将竞赛、企业生产经营、理论实践技能结合,是解决指导教师工程实践技能缺乏问题的有效途径。
ICT 类专业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教材内容滞后于主流技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不高。ICT 类专业教学模式与手段单一,教学重理论轻实践[4],实践应用环节占比不大,学生实践能力偏弱。多数课程以笔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
学生受限于单一知识结构,容易形成惯性思维,因此,参赛作品特色不鲜明,成果质量不高。通过“信息技术+”引导ICT 类专业学生将信息技术与区域特色优势结合,形成具有专业交叉特色的高质量参赛作品。
各类学科竞赛内容大多紧扣当前高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命题往往围绕工程实际应用,但每次竞赛结束后,参赛学生较少对参赛过程进行总结凝练,申请成果的学生较少。通过“赛教联动”方式,将竞赛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对高校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将学科竞赛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以学科竞赛为驱动,培养ICT 类专业应用型人才[5]。从新生入学开始,通过社团活动、学前教育等培养学生“双创”意识,以项目路演、专家讲座等方式打造众创空间,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积极推动学校学分认定机制建设,将学生学科竞赛获奖、开展“大创”项目研究、获得专利、发表论文等成果进行学分置换,转换为必修课学分。对参赛获奖学生在评优评奖方面给予一定的加分,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6]。
依托产业学院建设,与多家企业联合共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竞赛指导资源池。选拔ICT 类企业、行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进入“双师”资源池,参与校内外各类学科竞赛指导、“双创”项目孵化等[7];选拔校内年轻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提升校内指导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邀请行业、产业专家举办行业新技术讲座,开展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开阔学生创新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形成“教师+工程师+学生”的ICT 类竞赛团队。同时,对在学科竞赛中获奖的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8]。
2019 年,西昌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与深圳讯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西昌学院-讯方技术ICT 产业学院,探索一种适用于地方综合性高校、校企(行业)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优秀ICT 类企业协同合作育人[9],培养ICT 类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创新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心理素质。该ICT 产业学院建设依托华为讯方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家、实验室设备与西昌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相关实验平台,学生组成项目团队,校内与企业导师指导项目团队参赛,通过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申报、答辩、交流、结项等活动,达到创新创业协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10]。
将学科竞赛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学科竞赛涉及的内容作为案例进行讲解,也可以从学科竞赛中提炼出一些实验项目,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将学科竞赛内容融入实践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根据竞赛项目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和见解[11],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探索非笔试考试方式,开放实验室,将综合实训项目、设计作品、完成大作业等作为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2]。
例如,西昌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学生开发的酷易物联-新兴物联网平台,该平台旨在为学生、前端工程师、极客爱好者提供物联网设备开发入门服务,核心功能包括智能生成代码、自定义生成设备客户端与分享、HTTPAPI 为个性化赋能,使用户能够简单、快速搭建私人物联网生态。该物联网平台横跨App、H5、小程序以及嵌入式硬件,构建完整的产品服务生态,提供设备开发全站的简易、灵活、智能接入。该物联网平台参加2020 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国家级一等奖,2021 年参加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铜奖。在物联网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该物联网平台,学生开发了“智能垃圾桶”“智能门锁”“智能口罩箱”等具有完整功能的物联网设备,开发的物联网设备参加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一等奖。
引入华为职业标准化认证,开展大数据、Datacom等电子信息类职业认证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思维和工程思维。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建设,发挥区域产业优势,结合西昌学院农学、动物科学、民族学等优势学科,引导学生紧扣区域特色产业开展竞赛项目选题,形成“信息技术+”模式的特色“双创”项目。
在竞赛过程中总结形成的成果是对教学效果的直观检验。一方面,通过“双师”指导提升学生参赛成绩,另一方面,将学科竞赛的成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和实践中,达到赛教融合、产教融合[13],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引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西昌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学科赛事,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竞赛,既提高了综合素质,又提升了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竞争力。2019—2022 年,西昌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学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铜奖2 项、省级金奖1项、银奖4 项、铜奖8 项;参加“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3 项;参加“创青春”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计划训练赛,获得铜奖2 项;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获得一等奖1 项、二等奖3 项、三等奖12 项[14],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省赛),获得一等奖5 项、二等奖16 项、三等奖30 余项;参加“新华三杯”四川省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获得一等奖5 项、二等奖12 项、三等奖20 余项。成功申报国家级“大创”项目6 项,省级“大创”项目20 余项,发表科研论文20 余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 项、软件著作权12 项。
本文研究了地方综合类高校ICT 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的现状,结合西昌学院ICT 类专业在创新实践教育中的各项措施,以各类学科竞赛为载体,营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培养的环境,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内容革新,检验教学改革成效,使得学科竞赛和教育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更多创新型ICT 类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