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莉莉,乔晓昱
(1.黑龙江大学 创业教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2.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近年来,为支持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校科技创新投入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1]。高校是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否很好地向市场转化,投入到实际运用中,“既关系到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又关系到产业竞争力提升,进而影响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2]。科技成果转化一般需经历四个阶段:技术研发、小试、中试、产业化发展。除产业化发展要实现科技成果从高校走向市场的一次飞跃外,其他三个环节主要发生在高校,是衡量高校科研产出和社会贡献的重要标准,需要高校充分发挥其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高校科技创新成果需要通过成果转化与生产、市场紧密结合,协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科技研发、经济增长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的目标是根据制度布局和功能指导科学研究,高效配置科研创新资源并有效发挥高校的基础研究优势”[3],凸显了高校成果转化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
一是培育创新生态。2022 年6 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通知》,提出“加快构建高校有组织科技创新体系”“最大程度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协同效应”“加快高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4],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氛围。二是解决社会问题。高校科研聚焦于国家战略需求以及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将会为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提供指导,带动社会发展。三是引领产业升级。对于部分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技术,产业企业通过与高校精准对接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可有效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四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多环节、多要素的复杂工程。国外部分高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5]。对比来讲,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需加强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采取措施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6]。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其成果转化率是评价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7]。在各部门的支持下,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了明显提升,但相比于企业成果转化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现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环境因素[8]。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主要有高校、企业、政府部门等。各主体功能的发挥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就高校来讲,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职能决定了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和创新意识,增加学生对研究成果向产品或服务转化的可能性。大学创业园的建设,可为成果转化提供市场对接平台[9],打破研究仅存于实验室的现状,引导学生将创新想法与实际结合,深挖科技成果转化潜力,培养具备科技成果转化思维的高素质科研团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就企业来讲,高校实验室的科技成果需要借助企业实现转化,能否成功引进新技术、积极与高校对接、实现市场化运作,对企业提升竞争力至关重要。就政府部门来讲,其既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领导者,也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参与者,所制定的相关政策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方向性指引和法律层面的保护。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客体主要为科学技术,其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成果转化活动是围绕科学技术进行的,科学技术的水平决定了成果转化的效用,影响其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就技术本身而言,可分为技术的研发阶段和转化后获取经济效益的阶段。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离不开对科技研发的投入。需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力度,从根本上提高科技成果中所蕴含核心技术的质量,减少技术壁垒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质量的双提升。
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受到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经济水平、教育水平、技术发展水平、市场竞争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所在区域不同也会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10-11]。科研设施建设、产学研合作程度、政策环境、创新氛围营造等都会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这些也体现了成果转化系统的复杂性。除此之外,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同类技术进行良性竞争,对于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多个方面,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12],其生态体系的构建需要从人才培养、资源配置、制度设计等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措施,促进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研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现阶段,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人才质量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13],而高校承担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整个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不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形成创新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为科技成果转化储备人才。
注重多方资源的合理运用,以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不同领域资源的共享,补齐成果转化短板[14],实现共同发展。高校与企业充分合作,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创新资源,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场所、市场化支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形成资源优势互补,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转化效率。
加强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的设计和制定,从多个角度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保障。通过资金支持、奖励制度等方式,激励更多高校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是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关键,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可确保科研团队的权益。科技成果专利合理布局,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也可以有效提升相关行业的竞争力。保护高校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可以提升科技成果的商业价值,降低成果转化的风险。
总而言之,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等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成果转化率,需要多点发力,使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向市场转化;需要不断提升高校科研人员综合素质,激发其科研动力;与企业展开产学研合作,及时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实验室科研方向与市场实际需求相结合;在各项制度的支持与保障下,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