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旅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2023-09-28 18:48林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19期
关键词:文旅岗位人才

林瑾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杭州 31005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 国内文旅产业保持迅猛发展,随着“文化+”“旅游+”战略的推进,文旅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升级,“宜融则融、 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取得丰硕成果,产生了文化景观、主题公园、特色小镇、旅游演艺、文创开发、文化节庆等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1]。 本文试就文旅产业的现状及文旅人才培养面临的痛点做探讨性分析,以期探索文旅产业人才培养新路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诸多领域取得了较大成果,但随着文旅产业特别是乡村文旅的快速发展, 发展实际同战略之间存在了一定代差,也暴露了若干问题,主要有文旅特色挖掘不够、形式单一、资源不足、资金投入不足、宣传力度有限及专业人才稀缺等。

在上述的诸项问题中, 尤以解决专业人才稀缺问题最为迫切。

1 当前文旅人才培养痛点

文旅融合产品及服务开发目前主要集中于旅游演艺、节事活动、创意聚落、影视动漫、文化创意等产业,其中创意、策划、研发等是属于“头部经济”的重要环节,文化旅游市场亟须既懂文化又懂旅游、既具有融合理念新思维和前瞻性又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队伍[2]。当前文旅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人才培养缺乏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缺少具有顶层设计视野、 理论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这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是有一定落差的。

文旅人才的培养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更要求人才接地气、重能力、精算计,然而目前对于文旅人才培养的研究容易走入死胡同, 比如过分强调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弱化项目当地的综合实际,最终项目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时下较为流行的“乡村音乐节”, 在短时间内确实因其独特性带来流量变现,但长期考虑,作为乡村文旅的主体,村民、农民等并未获得持续性利润。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市场化的结果, 另一方面是同文旅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者也有很大关系。后者的不足,本质原因是未经接受较为科学的技能培养,其主要表现有两种。

1.1.1 片面强调理论

在人才培养中过分追求人才的理论素养, 重理论轻实践, 忽视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架构的互补性,使其可能精于某一环节,缺少对整体的认识,在未来从事本产业的过程中始终居于一个碎片化的、被引导的地位,丧失主观能动性。

此外,这种片面还表现在“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则由景区、旅行社、酒店、餐饮等经济类和管理类模块融合而成, 文化类和创意类课程内容缺位或不足。 这种大而全的课程结构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与企业需求相脱离,难以适应旅游企业文旅融合的发展要求, 导致当前旅游市场上高层次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开发、创意设计、运营、营销等各类人才急缺”[3]。

1.1.2 缺乏实践认知

因缺乏对“文”和“旅”的整体认识,操作者进行文旅策划时,以片面的经济效益为标准,导致文旅项目未经科学研究而盲目上马, 引发财政、 社会等问题,增加地方负担。

一般而言, 传统文旅人才培训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路径,参与主体分别有文旅企业、培训机构、教师、学员。不管是采用课堂培训还是实地考察的教育培训方式,均要求教师和学员“在场”参与。在此过程中, 教师或培训导师是传统培训或实地考察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换言之,传统培训模式受教师个体因素影响较大[4]。

人才培养并非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企业明确了“企业家精神”的内容,对于人才的培养,企业也不能再如以往坐享其成,应当主动出击,以企业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联合院校进行人才培养。 校企协同培养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有力手段,能从市场实际出发弥补理论教学的滞后性,能从教学出发提高市场体系的完备程度, 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

1.2 地方性人才短缺,结构亟待优化

从地方文旅人才的供需情况看, 文旅人才的需求保持强劲势头, 景区深度开发、 地方文旅品牌打造、地理标志性产品研发等都需要文旅人才的加入,但从现有反馈看, 文旅人才相关从业岗位多集中于活动策划、文案宣发、新媒体运营等几大块,尚未达到与文旅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匹配。尤其是民族地区,文旅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虽然总体较好, 但大多以考公务员为首要择业目标,存在毕业就换专业,文旅市场化就业率普遍低的现象[5]。

不可否认,人才的培养上存在一定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情况上, 但更关键的在于能否正确意识地方性人才的重要性。 文旅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旅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者对于文旅的消费也有了更高要求。这意味着文旅项目同当地文化的结合程度,成为评判文旅项目优劣的重要标准。

1.3 地方文旅用人过程存在问题

1.3.1 岗位重视度不足

以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为例, 其单位性质同大多数文旅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相匹配的, 对于文旅人才的需求应该较为强烈, 但查阅其官网近几年的招聘信息,发现多是其直属单位的招聘,招聘岗位多为针对性较强的岗位或一般性文员, 缺少文旅人才相关的招聘,未体现文旅人才培养中的“顶层设计”性质。

绍兴市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在2022 年的公开招聘中,可能涉及文旅人才岗位(及要求)的有:策划设计, 专业要求为设计学类专业、 文物与博物馆学;宣传,专业要求为汉语言文学、新闻学;除专业以外的其他要求仅限于年龄,缺少岗位职能的描述。这同“顶层设计视野”的人才培养似乎有些误差。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2022 年6 月7 日发布《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其中也明确拟招聘“策划传播”岗位,招聘人数1 名,要求应聘者专业背景为“新闻传播学类、工商管理类、 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他要求为“具有2 年及以上工作经历,大学英语6 级425 分及以上,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对比同期招聘的舞蹈岗位要求“具有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具有从事舞蹈编排、辅导和教学所需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及音乐岗位要求“具有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具有从事音乐表演、辅导所需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策划传播”在岗位描述上,岗位的职能究竟为何,没有明确,对于招聘者和应聘者都是不利的。

上述案例中出现的岗位职能表述不明、 未重视该岗位人才招聘等问题, 也侧面说明了地方对文旅人才岗位的重视程度不足。

1.3.2 岗位职责不明

在调查中收集到政府单位文旅一线岗位(主要是文化员)的若干反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员在就职后存在劳动量过大、工作内容同其文化员岗位不匹配的情况。 文化员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从事上级部门派发下来的其他工作; 需要随时应对临时性的工作; 日常需要针对智能化政务同村民对接,教授其使用智慧端等。 “本职工作反而成为兼职”成了现实。

(2)岗位内工作则主要包括旅游村评选、乡村文旅活动策划。 旅游村评选工作主要涉及村级与县级的台账交接; 文旅活动策划则反映出较大雷同性,“反正每年都这个样”成为一句无奈的辩驳。 由此看来,岗位职责不明、岗位外工作太多,都透支了文旅一线从业者的精力与信心。

1.3.3 晋升渠道不畅

如前文所言,乡镇文化员为事业编体制,同公务员体制不同,其晋升渠道较窄,通常为评职称形式,一般情况下文化站站长即是“天花板”。 但在某种机会下可转公务员待遇, 如被选派前往妇联等单位工作,或考选调去县级单位工作。

晋升渠道及工作待遇等因素, 也成为文旅线人才是否愿意从事该工作的重要考量。

1.3.4 岗位认同感低

在调查中发现, 年轻一代的乡镇文化员对于乡镇的文化认同,也成为其工作考量的标准。尽管其认为现阶段工作量太大,过多消耗了其精力,但群众对于其工作的认可,使得其愿意在岗位上继续工作。

行业吸引力低,从业人员流失严重。从最近几年国家公布的各行业薪酬水平统计数据来看, 文旅行业从业人员的薪酬水平较低,且增长速度缓慢,社会保障不足。不仅如此,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且社会形象不佳,让很多文旅从业人员看不到未来发展前景,荣誉感和认同感不强,职业忠诚度不高[6]。

1.3.5 发展规划欠缺

当前文旅发展较为迅速, 地方出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等考虑,对于文旅的投入也日益扩大。但地方单位在深化投入的过程中, 可能面临没有经验、 缺乏长远规划的情况, 这也意味着当后期招聘时,招聘者会对岗位、人才需求产生模糊歧解,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通过这种模糊招聘的人才,则会在岗位实践中因用人单位缺乏规划而无所适从,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才流失。

1.4 其他

除上述三大痛点问题外, 文旅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同市场需求间的差距;市场变化下教材更新的代差;实训设施等教学硬件同智慧化、数字化、信息化教学需求的落差;课程变革同师资力量和教师实践能力之间的矛盾等,但这些尚不属最核心痛点,本文不就此展开论述。

2 文旅人才改革方向

如前文所言, 当前的文旅市场已经随着消费结构、经济体制等改革而发生变化,产业变革推动人才改革,人才改革也决定了产业今后的发展趋向。文旅人才的改革,主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向。

2.1 对接产业,改革专业,重构课程

适应市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市场瞬息万变,国有文旅单位因其体制所限, 反应时间较长容易错失时机; 市场上其他文旅企业又容易考量成本运营等现实问题; 这些都侧面造成了文旅市场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空白。对接产业,改革专业,重构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2.1.1 紧贴产业发展实际,改革专业课程架构

根据《国家教学标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综合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旅相关企事业单位实际用人要求,进行课程重构,突出体现懂方法、精技能、 强涵养的综合性人才培养。 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参考职业岗位操作流程,做到精技能、重成果的教学流程。

专业课程的重构,始终围绕“优化顶层设计,促进统筹发展”这一原则,从培养产业从业者向培养产业引领者转变, 并且重视规划类人才和运营类人才的培养,整合产业最新资源来开发课程、教材,设计实训项目,培养了解产业转型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且具备洞察产业发展的眼光和站位的师资。

2.1.2 加强校企协同培养

以企业需求为主体进行文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加深学生能力、产学研格局、教学多样性、教学新课堂及新型教材的建设,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尤其应该重视推动文旅与大数据之间的深度合作与人才培养。 “可根据市场需求、学科归属和专业特色融入交叉学科知识体系,通过信息技术、大数据等课程板块,改变纯文科的培养模式,建构系统、全面的多元知识体系,拓宽学生视野和思路,变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7]

在企业与行业的合作基础上, 重视新文科赋能数字文旅专业建设,“实现从知识驱动到需求驱动的转向,改变过去单一的知识框架结构,从行业需求、时代需求出发, 全力满足未来和当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实现从知识输入驱动向表达输出驱动转向,改变传统填鸭式、知识灌输教育的不足,立足于新媒体、国际化视野和民族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不仅有知识,还要有想法、会表达、会传播”[8]。

2.1.3 构建三方协作培养体系

目前来看,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都有了较为长足的发展,各学科的交叉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就具体项目而言,培养什么样的文旅人才、怎样培养文旅人才的问题都已较为明确。从长远来看,这种培养模式则较为被动,成为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违背了“从培养产业从业者向培养产业引领者转变” 这一培养原则。 因此, 文旅人才培养改革, 需要深化校—企(地)—社会三方协同培养的机制。

2.2 精准定位,地方政府明确用人思路

根据文旅一线从业人员反馈,要想较为根本地解决问题, 文旅单位首先要有清晰用人思路和发展规划。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生态为先,坚持绿色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9]。

不同的发展规划对于用人有不同要求, 按旅游周期划分,针对短期旅游(如周末游),开发比如夜市、网红打卡点等;针对中期旅游(如假期),开发一定旅游项目和旅游活动;针对长期旅游,开发配套文旅设施和活动项目。

一方面, 自身发展明确, 才能让年轻人有所适从,避免出现“本职变兼职”的情况;另一方面,岗位多样性、层次性设置也更能留住人才。除财政性支持外,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要求,政府还应注意对于文旅创业或乡村产业体系的塑造, 培育乡村产业孵化基地,强化创业指导,优化创业环境,有意识地培养乡村产业企业家队伍。

3 文旅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文旅人才培养改革应注意4 点原则:第一,主体多元是重要前提;第二,权责明晰是基本准则;第三,组织建设是关键举措;第四,沟通顺畅是必要保障[10]。 落实到具体措施上,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时空布局

就当前文旅产业发展趋势看, 不能只单纯布局长远需求, 也需要同时布局短期高效的“救急型”人才,这两类人才可通过以下几种改革措施培养。

3.1.1 短期实践

校企合作针对短期实践类进行了布局, 如杭州某文创人才暑期实践营将方法论与工作坊相结合,整合文化创意设计思维与项目实践, 在暑期期间通过短期实践项目为低年级文创专业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进行全程追踪与调研,探索产教深度融合下的低年级杭州大学生文创人才实训成长模式。 该模式融合校—企(地)—社会三方协同培养机制,对于短期实践培养和长远的人才技能锻炼都可达到一定成效。

3.1.2 中期培训

从山东、江苏、浙江等部分地区发布的关于文旅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看, 其对于开展多层次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都有显著的共识, 这也是文旅产业利好的一面。 如何开展培训、开展什么内容、想要达到什么效果,是贯穿中期培训甚至短中长三期始末的。

如何开展培训,应坚持统筹校—企(地)—社会三方协同,政府搭台,高校参与,产业(社会)联动,秉承这一模式,才能将有利资源积极推动,形成集思广益的局面。

开展什么培训,应坚持“主干+分支”的模式。 主干培训涵盖基本理论和先进理念、技术、技能等,分支培训包括围绕文旅发展而引申的创业理论、 知识产权保护、营销模式、电商及包装设计等,有主有次,相得益彰。

3.1.3 长期帮扶

从前两期结果考虑, 应当推动相当一部分群体或个人投身文旅发展,可能因此形成创新创业浪潮,这部分群体在后期发展中亟需创业指导和管理,对其进行科学指导,能帮助降低创业失败率,达到国家“两创”方针的战略目的。

以杭州市政府发起的“启航计划”为例,该计划有针对性地为杭州大学生文创人才职业发展规划进行培训,以启航计划学生作为样本跟踪人群,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路径,持续跟踪学生职业发展,探索文创人才职业发展轨迹。此类帮扶培训,既能为学院反映人才培养的效果,又能为产业发展做强力支持,还能针对学生个人做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带动就业,拉动供需,形成全布局多效性的循环。

3.2 职能布局

除了时空布局上的调整, 文旅人才培养的职能布局也需要做合理重构, 将原本某一方负责某一类培养变为多方交叉矩阵式培养。

3.2.1 加强就业指导

一方面,课堂教学往往注重某一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该课程职场应用的训练;另一方面,虽然各高校都有关于就业指导的课程,但囿于学生素质、授课方式等的不同,课程效果也有待推敲。 基于此,本文认为在进行文旅课程相关教学时, 也应就文旅产业的发展现状、就业趋势、岗位要求等作适当阐释,尽可能在学习阶段缩小就业初期可能出现的落差,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3.2.2 增进创业支持

山东省文旅厅发布的21 项措施中包括实施“青年文艺人才创作扶持项目”,无独有偶,近年来“乡村文旅+沉浸式剧本”走红的现象,也值得引起思考。在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上, 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作了题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 的报告, 报告中提到了“筑巢引凤”“腾笼换鸟”, 乡村文旅的发展符合这两个词,变农业为旅游业,变作物经济为体验经济,在这种变革中,会引起多个领域的创业,都亟需科学规范的指导和支持。

3.2.3 实践规范化

文旅人才的培养, 绝不仅是高校课堂教育学生这么简单,它还包括针对一线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针对当前文旅产业从业人员存在的学历偏低现象,可有效衔接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开展学历提升培训行动,基于旅游业淡旺季现象,可灵活采用“旺工淡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适当对其职业资格丰富奖惩进行规范;针对整体服务质量不高的现象,可面向全体从业人员、中高层管理者,尤其是各业态经营点及景区对客服务重点岗位,定期、多形式开展服务质量提升的宣讲、培训及工作实践活动。实现规范化的同时还意味着带动再就业的可能,通过规范化培训后,再就业者达到合格要求,可拓宽就业选择。

3.2.4 应变高效化

文旅的应变高效化从市场、社会的变化出发,以求文旅事业随着市场、 社会的变化而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

后疫情时代与新消费时代带来的信息消费,成为文旅从业者的极大挑战, 需要将传统营销方式转变为新型营销方式,比如直播带货、直播带游等,由人对人、脸对脸的传统方式,转变为对着手机直播。那么如何直播、 直播的规范等就需要高效及时地落实。这种改变对于习惯传统方式的文旅从业者来说,是需要极大勇气的,甚至可能冒着失败的风险。但后疫情时代与新消费时代的叠加, 又迫使文旅从业者必须改变。

由景点到乡村,由线下到线上,从小面竞争到全局争流量,讲述方式和讲述内容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升级,这种变革需要校—企(地)—社会三方协同才能高效完成。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文旅人才培养需要放开格局, 作时空、职能布局的梳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失去其活力,校—企(地)—社会三方协同培养的模式在今后将发挥重大作用。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深化, 文旅产业也迎来了跨越式发展, 如何在这场时代浪潮中实现自身与行业、 国家的融合, 是诸多学者不得不深思的问题。本文作为初步探索,希望给更多文旅产业的从业者、研究者提供一些思路,引得美玉,赢得发展。

猜你喜欢
文旅岗位人才
人才云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文旅照明的兴起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