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龙王形象异同及其文化根源

2023-09-28 05:02郑宏钰吴昊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名作欣赏 2023年17期
关键词:龙王哪吒西游记

⊙郑宏钰 吴昊[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根据现有史料可知,“龙王”这一词汇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典籍之中,其自传入中原后便有了“司空布雨”的能力。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龙王这一外来的形象与我国本土的龙图腾形象相互融合,使得龙王形象的使用逐渐世俗化与民间化。在明朝这一水运繁荣发展的时代当中,龙王形象顺势走上历史高峰,被各类文人大量引用,在作品中便也产生了大量的龙王形象。《西游记》当中的龙王形象便体现了文本在佛教文化上的偏倚,而《封神演义》中的龙王形象则渗透着道家文化背景下对龙王形象的儒化刻撰。对两种龙王形象进行比较,能够深入分析背后的文化根源。

一、《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呈现的龙王形象之侧重

《西游记》与《封神演义》受到文本独有属性的影响,其描述的龙王形象侧重点有所不同。《西游记》将龙王的助人属性渗透于其中,在发散着佛教文化的基本目的之上,刻画了龙王的“善”形象。《封神演义》当中,龙王则以“阻碍者”的身份出现,逼迫哪吒自尽,与作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相互映衬,将龙王视为封建礼教的践行者,相对于《西游记》来说,具有“恶”的属性。

(一)《西游记》中的龙王:怀富行善

整体来说,《西游记》当中的龙王与中国传统的“龙”形象职能一致,均能司空布雨。但“龙王”相对于“龙”形象来说,多了一些世俗属性,即有官宦的地位,又有大量的世俗财富,反映了佛教文化与儒家思想的交融。

从地域分布来看,每个水域都有各自的龙王,最为典型的便是以“东海龙王”为首的“四海龙王”。这些龙王掌管着彼此所辖的水域,能够呼风唤雨,有自己的妻妾与士兵,但都受制于玉皇大帝,不可兴风作浪。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游记》的龙王大多数为“仕官”形象出现,管理下级,听命于上级,于夹缝中求生存。

从“善恶”角度来看,龙王大多数具有“善”的特性。第四十一回中,东海龙王受孙悟空邀约,来火焰山灭火;第四十三回中,西海龙王不顾鼍龙外戚,派太子前去捉拿问罪;第四十五回与四十六回中,四海龙王齐心帮助唐僧师徒击败三力大仙;第七十四回也是靠了北海龙王才使得师徒免受蒸汽之蒸烤……这些事件实际上都反映了各位龙王没有因为孙悟空的不尊不敬而怀恨在心,反而是尽心尽力地帮助孙悟空解决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展现了宽厚的善良儒生形象。

从财富角度来看,《西游记》中的龙王具有较多的稀有珍宝。从孙悟空的装备上便可看出这些龙王的财富底蕴,孙悟空拥有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北海龙王的藕丝步云履、西海龙王的锁子黄金甲、南海龙王的凤翅紫金冠。而抱怨自己比不上其他龙王的乌鸡国井龙王也能够拿出一枚定颜珠来,足以证明《西游记》中的龙王均有较丰厚的财富这一事实。

(二)《封神演义》中的龙王:封建礼教拥护者

《封神演义》中与龙王相关的故事是“哪吒闹海”,体现了龙王的高傲自大、拥护封建礼教的统治者形象。

哪吒闹海的故事出自《封神演义》第十二回,以哪吒在河边洗澡的经历为描写开端:“是东海口上,哪吒将此宝放在水中,把水俱映红了;摆一摆江河晃动,摇一摇乾坤震撼。哪吒洗澡,不觉那水晶宫已晃的乱响。不说那哪吒洗澡,且说东海敖光在水晶宫闲坐着只听得宫门震响。”由于哪吒宝器的法力影响,使得龙王敖光的地盘发生了地震,敖光指派夜叉出来查探,在查探的过程中双方产生了争执,傲慢的夜叉被哪吒打死在河边。而后,敖光的儿子敖丙看见了夜叉的尸体,便又与哪吒产生了争执,敖丙的龙筋被哪吒抽掉。敖光一心想要报仇,找到哪吒的父母予以训斥,后又上报玉帝,终让哪吒自尽而亡。

龙王对哪吒洗澡引起龙宫地震的态度是“震怒”的,但他在处理事情时却“欺软怕硬”。在经历丧子之痛后,龙王因自己的能力不够强大而没有单独去找哪吒,反而是找到哪吒的父母,以礼教降伏哪吒;后又上告天庭,让最高统治者——玉帝处理此事,充斥着一定的封建礼教色彩。

二、《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的龙王形象之异同

《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的龙王形象均具有典型的龙图腾属性。但两者侧重的文化因素有所不同,所描绘的龙王形象也各有千秋。《西游记》更侧重于对龙王佛教属性的描写,刻画了拥有财富、乐善好施的龙王“善”形象。而在《封神演义》中,龙王作为封建礼教的拥护者,阻碍了故事主人公的发展,相对于《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呈现出属性之“恶”。

(一)职能形状之同

首先,两个文本中的龙王都有着呼风唤雨、掌管水系的功能。《西游记》中的龙王多为一水之王,飞腾变化、司水布雨①,而《封神演义》中,龙族所承担的责任也是主管“布雨”。

其次,《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描绘的龙王形象均为“入仕型”。他们掌握虾兵蟹将,但同时又被玉皇大帝所约束,有着“官宦”面目。在《西游记》中,这一特质集中体现在龙王降雨需要按照玉皇大帝的指令行动,私自降雨会触犯天条,被天律惩罚。而在《封神演义》中,则体现在龙王寻求相应的帮助时,要求天庭管辖做主。

再者,两部文本中描绘的龙王形象的外貌特点都具有蛇的属性。在《西游记》中,对龙王的描写便是形状似蛇,来去自如,可隐于云中,具有一定的“蛇”形象。而在《封神演义》当中,龙王被打回原形后,也是以“蛇”的形象被带回了李靖家中。

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其接受知识能力有限,单一模式很难达到教学效果。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游戏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游戏教学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游戏教学模式,解决教学问题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来看,在职能方面,两部作品所刻画的龙王形象均具有司空布雨的独特职能与世俗官宦属性。在形状方面,两篇文章的龙王均有历史变革当中形成的“龙”图腾形象,具有典型的中国龙形象特征。

(二)行事风格之异

《西游记》中,龙王具有较为谨慎的行事风格,而《封神演义》中,龙王的行事风格则较为豪放铺张。在《西游记》的众多磨难当中,龙王受制于孙悟空,但在上有规定、下有扰乱的情况下,龙王依旧恪守着规则,对孙悟空恭恭敬敬,就连悟空来抢宝物也是无怨无悔,照旧帮助孙悟空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劫难。而在《封神演义》中,龙王则睚眦必报。当哪吒洗澡引发地震的时候,龙王也跟着震怒了很多次。而当夜叉被打死后,龙王非但没有谨慎做事,反而让自己的儿子带着虾兵蟹将前去捉拿哪吒。

在《西游记》中,龙王的主要形象是以帮助他人的“善”而展开的;而在《封神演义》中,龙王的主要形象则是以“报仇”的行为而展开。《西游记》中的龙王秉承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理念,讲求勤勤勉勉,与人为善;《封神演义》中的龙王则秉承“冤冤相报”的理念,用各种手段帮助自己夺得最后想要达成的目的,有着“个人能力不足,就用关系压制”的理念。相对来说,《封神演义》的龙王更“残暴”一些。

三、《西游记》与《封神演义》龙王形象背后的文化根源

(一)两书中龙王形象原型浅析

《封神演义》与《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虽有不同之处,但从整体来看,二者所描绘的龙王形象还是相同之处居多,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当时的朝代有着相对固定的“龙王”文化原型。

从历史发展的长流来看,龙形象发展得较早,属于中国的本土信仰。而“龙王”则多见于佛经,伴随着传教而传入我国,我国古代典籍中最初出现的龙王皆与佛教有关。②现阶段在我国见于龙王形象的典籍最早可追溯到北魏时期,当时出现的“龙王”是为了突出如来佛的大无畏精神而塑造,是企图呼风唤雨阻止如来传教的反面形象。在《魏书》当中,对龙王也有着“行人不祭多遇风雪之困”的描述,也进一步说明了“龙王”在诞生之初便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最开始的“龙王”就带有了“龙”的普遍意义上的司雨特征。

在漫长的岁月发展中,龙王形象也越发丰富。宋代学者赵彦卫的《云麓漫钞》中提到:“自释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③,其认为龙王形象是随着佛经而进入中国的,并且很快替代了国内相关的主管水的河伯角色。因而,“龙王”从最初的呼风唤雨的功能属性延伸到了掌管一方水域的官宦特性。

在历史的发展当中,“龙王”也开始逐渐世俗化、人性化。在文人的不断创作当中,“龙王”作为一种具有共识性的信仰,更容易被文人所运用而写入自己的作品中。“龙王”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有时也变成了拥有官职、受上级管理、遵循一定法律法规的官宦形象。不过其神化的“呼风唤雨”属性作为其内核属性,一直没有改变。体现在《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龙王的形象自然也就变成了拥有龙的外表与身躯、受玉皇大帝的管理、统治一方水域、主管呼风唤雨的官宦形象。

(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

“龙王”这一信仰的发展与演变,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想分不开,这种文化思想发源于南北朝,盛行于元明,至清朝逐渐衰落。④在盛行三教合一思想的明朝,各类小说文本中出现的大部分典型形象均具有三教融合的特质。龙王形象也在此背景之下,从历史上较为单一的佛教形象原型不断汲取其他的思想教派关于“龙”的阐释与思考。

《封神演义》中的龙王拥有典型的儒家形象,主要体现在龙王约谈李靖和向天庭状告的情节上。哪吒打死东海龙王敖光的儿子后,龙王敖光没有马上找哪吒寻求道理,而是找到了哪吒的父亲李靖来商讨此事,希望以李靖的父亲身份对哪吒进行一定的约束。在商讨之时,龙王看到自己儿子的遗物气愤不已,把李靖训斥了一通,而后状告到天庭,认为天庭作为掌管一切的最高机构能够为自己寻求一个说法。总的来说,龙王向来重视“礼节”,体现了《封神演义》中的龙王所带有的礼教色彩。在哪吒临死的时候,龙王因为哪吒的忠孝之言没有追及其父母,龙王也说到做到,又带有一定的儒生特点。但是,在儒家特点的背后,《封神演义》中的龙王实际上也蕴含着一定的道家形象。太乙真人在安慰敖光的时候说道:“这本就是道”,实际上也渗透着道家“道法自然”的天命观,反映了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交汇统一,形成了复杂的龙王形象,可以说是既怯懦又残暴。

(三)龙形象与龙信仰的空前繁荣

明朝时期,水运非常发达,不论是朝廷还是民众,物品流通、经济发展大多都依赖于水运漕运。一直以水域为主要管理区域的龙王信仰也逐渐兴盛起来,而“龙”这一形象自古以来也是统治者进行封建统治的信仰依托。因此,龙王信仰在明朝随着封建统治的加强而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皇帝不断册封相应的龙王与大量修建龙王庙的史实也让龙王信仰开始变得格外突出。

在明朝这样一个官方大力支持、民众私祭不绝的龙王信仰环境当中,各位文人也在作品中描述了大量的龙王形象,其中就包括《西游记》与《封神演义》。因为祭祀活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龙王形象便也有了相应的“善恶”之分,也恰恰反映了中国祭祀的“功利性”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当中,无数的经典形象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映衬而出,反映着中华文人的内心向往,展现着中华大地丰厚的历史底蕴。龙王形象作为文化融合的产物之一,印证着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无论是《西游记》当中的龙王,抑或是《封神演义》中的龙王,其均有着“龙”图腾的象征。在未来,“龙王”形象也一定会被时代赋予新的内涵,与其他典型形象一同映衬着辉煌的中华文化,使其继续走向远方。

① 黄贤:《浅析〈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② 周晓薇:《古代典籍中的龙王及其文化寓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③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古典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

④ 乌以风:《中国儒、释、道三教同源思想的历史演变》,《安庆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⑤ 宋昭:《佛教典籍关于财富问题的思考》,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猜你喜欢
龙王哪吒西游记
哪吒买“车”
哪吒VPro
哪吒留学实录
龙王的孩子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格子龙
龙王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