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雨婷 [东南大学,南京 211100]
“历史文化”(或文化历史)学派在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文艺学基础上产生,那时历史主义思想在文艺学领域趋于成熟,作家逐渐认识到自己应是社会历史意识的表达者。在西方,历史文化学派的奠基人和主要理论家是法国学者希波利特·泰纳(1828—1893),泰纳是一位实证主义哲学家,他在《英国文学史》和《艺术哲学》的导论中阐述了自己的理论要点,试图将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到文学现象的研究中。他对文学家的要求是结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他反对主观主义的文学观念,在他看来,美学学者的主要目标是了解艺术的本质和作家的作品,而不是对他进行评判。泰纳提出艺术是对现实的一种认知,在他看来,艺术家通过具体的手段揭示了被描绘的本质。为了做到这一点,艺术家消除了一切随意的东西,掩盖了被描写对象的特殊性。因此,泰纳反对照搬生活,主张艺术概括,指出在艺术作品中,人的性格比现实生活中更明确。但他对任何审美理想都不偏爱,在权利上把它们等同起来,认为它们都符合人性的一个基本方面或人类发展的一个主要时刻。泰纳认为,艺术家只调查和认知现实中的东西,并不为某些审美观念而奋斗。
在俄国文艺学中,历史文化研究的原则是因为人们要求从俄国历史角度来自我认识而引起的,在此背景下,泰纳的研究成果在俄国流传,并影响了俄国历史文化学派的形成。历史文化学派的思想基础,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某些文艺学思潮一样,是哲学的实证主义。历史文化学派继神话学派之后,将方法论引入了文学史研究当中,其根本原则就是把文学理解为民族的历史生活与发展的反映。在几乎整个19 世纪的俄国,文学是表现社会思想的唯一手段,因此历史文化学派的理论在俄国有非常适宜的土壤,并在19 世纪下半期占据优势。历史文化学派在俄国文艺学中有鲜明的社会学的、人种志学的性质,其代表人物有亚·佩平、尼·萨·季杭沃拉夫、谢·阿·文格洛夫等,他们对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持批评态度,与别林斯基进行论战,指责他分析小说作品只是为了强调其教育意义、美学意义,而不是历史意义(把文学史变成美学的“仆人”);批评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只注重古典作家(莎士比亚、歌德、普希金、果戈理),忘记了民间传说和过去的文学古迹。在历史文化学派中,亚·佩平作为学派的集大成者,称历史文化学派为“社会政治”学派。厘清亚·佩平的文艺理论,可以更好地了解俄国历史文化学派。
科学院院士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佩平是历史文化学派诸多原则最彻底的表达者,是俄国历史文化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出身于小贵族,毕业于彼得堡大学语文系,1860 年任该校教授,一直以来都受19 世纪中期民主运动精神的影响。后因反对学校对学生的压制而辞职,转而开始长期的杂志政论活动。亚·佩平一直为进步的革命民主主义杂志《现代人》撰稿,直至1866 年该杂志被勒令停刊,后又成为《欧洲导报》的撰稿人。亚·佩平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其学术研究涉及文学史、文艺学方法论、人种学等多方面。
亚·佩平把文学现象看作是现实生活的表现,而不是人幻想的偶然结果,因此文学史研究必须坚持决定论和现象之间有规律性联系的观点。同时,亚·佩平也坚持文学继承性和历史发展的观点,他认为社会、精神和文学领域里的任何变革都是早有准备的,并且有过去发展中的因素所在。在其著作《俄罗斯文学史》(4卷本)中,他把文学现象当作是总的历史倾向和作用的必然结果,比如,他用15 世纪俄国的历史条件论证当时一些作家的创作。亚·佩平认为那些作家如根纳季(俄国15 世纪诺夫哥罗德大主教)、尼尔·索尔斯基(俄罗斯宗教活动家)、德米特里·罗斯托夫斯基(俄国17 世纪作家)等都是改革前以及改革开始时知识界思想情况的典型人物。他提出17 世纪俄国文学的特点是文学活跃,一些新作品的产生表明社会出现新的思想。
亚·佩平与Н·С·季杭沃拉夫共同提出的关于俄国文学发展图式被认为是最可信的文学史概念之一,在俄国整整一千年的历史中,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是密切相关和相统一的。亚·佩平把文学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鞑靼人入侵之前,第二阶段是17 中叶以前,第三阶段是17 世纪中叶以后的几个世纪。他还强调文学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提出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新的文学现象的出现是早就开始准备的,刚开始的特征表现得不明显,在经过某个成熟的间隔期之后,就会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因为一个时期结束以后已经为下一个时期的事情做好了准备,同时前一时期的事情还是会继续存在。亚·佩平根据这一理论依据推导出俄国18 世纪及其改革,并且把18 世纪与19 世纪联系在一起。根据亚·佩平的思想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彼得改革的各个方面以及文学都是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是从伊凡三世时代就开始准备的。
亚·佩平的创作活动是与19 世纪中叶民族意识和社会思潮的涌动密切联系的。基于“文学与社会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文学作品是文化发展史中一定阶段的文献,其中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该时代”这一基本原则,亚·佩平在探究民族意识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与理论。他认为:“纯粹的艺术家是不可思议的,就如同生存在种族与社会关系之外的纯粹的人是不可思议的一样。任何文学都是‘民族的’,也就是说,本身带有种族特色、社会特殊性与社会理想的印迹。”①在亚·佩平看来,诗人是表达自己时代忧虑与理想的人物,并且诗人是不太可能达到“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要求的。此外,亚·佩平还认为时代一定会产生出大文学家来表现自己——“一定的时代情绪仿佛在寻找它最适宜的表达者”②。他认为社会历史方法适用于研究果戈理之后具有社会性的最新文学,要用当代的、最新的观点去对待过去的事物。
亚·佩平还提出文学是民族的社会生活与心理的反映,因此“确定影响作家和整个文学气质的社会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在其著作《20 年代—50 年代文学见解述评》中论述了文学运动的社会内容,他认为文学对于社会是具有教育意义和认识作用的,并且由此出发而反对“纯艺术”理论以及脱离历史原则的“美学”批评。文学作为社会历史的一部分,是可以通过研究来提高社会觉悟的,也就是说文学发展史为研究俄罗斯民族的发展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史实。“把文学与社会结合起来,并指出发展的和生活的要求”是亚·佩平的主要观点,“文学”几乎等同于“社会”。他认为文学的本质发展和对它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社会政治条件是完全相符的,在评论格里鲍耶陀夫的《聪明误》时,亚·佩平认为其伟大意义就在于该作品反映了19 世纪20 年代的“自由主义爱国主义运动”,也就是十二月党人运动,同时也描写了“新的启蒙主义理想主义对实质上已经过时但在社会上仍居于统治地位的停滞不前的蒙昧主义的斗争”③。亚·佩平还提到在格里鲍耶陀夫之前的俄国喜剧的弱点就在于缺少严肃的社会思想。
历史文化学派在研究文学时不仅研究著名的作家,同时也会涉及多个层面的其他作家,亚·佩平也遵守了这一原则,在其学位论文《弗拉基米尔·卢金》中提到一些政论家和学者由于不属于一流语言艺术家行列,就没有被审美文学史注意到,但是他们对于社会的影响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他认为诺维科夫就是这样的例子。他还认为研究文学的所有细节和“各种差异”扩大了文学史的概念,文学不仅仅同纯艺术有关,而且同大量距艺术较远的但在社会的形成和精神运动中起过作用的其他文学现象有关。一个作家在社会面前不仅是一位艺术家,还应该是他那个时代、他那个集团以及某些倾向的一个人,因为生活潮流总是这样那样地、不可避免地在他身上打下烙印,而他自己也会造成这样那样的社会影响。对于亚·佩平来说,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其社会意义,在他看来当时社会上很少有能上升到艺术美的最高境界的文学。
民族性和人民性问题是整个19 世纪俄国文学和历史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是亚·佩平关注的重点问题。亚·佩平曾多次提出对于俄国文学和人民生活关系的见解,他反对在彼得一世以前曾经存在过社会各阶级——包括平民在内的“统一的”俄国文学的观点,认为19 世纪以前的文学只是存在于某些少数人阶级之中,平民是没有办法接触到古老的书面行文的。“当时的作家即使有最好的愿望,也不可能成为人民的,因为这样就应当让文学能够严肃地、毫不隐讳地谈论人民,而这是不可能的”④,这种社会状况,在亚·佩平看来是不正常的,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学应当是民族精神的作品,它的价值是以它在何等程度上表现了这种精神来衡量的,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民族力量越大,该作品的价值就越高。
亚·佩平对于民族性的理解不同于“斯拉夫主义”或者“民粹主义”这两个派别,他对于这两种流派都持反对意见,在《民粹派和人民》一文中,亚·佩平指出民粹派否定文明、美化农村的学说是不正确的、完全空想的。亚·佩平认为对于已经形成的社会形态必须是“历史的”去说明,这是民粹派所完全忽视的一点。
19 世纪的俄国学者出游西欧大多是因为教育目的,在亚·佩平之前就有卡拉姆津等人。亚·佩平指出他对西欧的看法:“欧洲人的生活带有极其丰富的教育趣味,不获得这样的教育是很可惜的,因为整个欧洲的启蒙史和文明史都在教育上产生了共鸣。在那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以便于为自己的祖国造福。”⑤
亚·佩平接受了“文明”这一概念,他认为文明是人类在历史上所积累的精神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总和,并且文明只有一种,不可能存在更多的文明,就像逻辑思维和科学不可能有不同的历程一样。亚·佩平还提到文明是西欧文化地平线的一部分,是历史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果。关于俄国的文明,亚·佩平认为俄国在物质上是宏大的,但是在内容上却是模糊、不明确的,不可能成为崇高的民族思想的载体,但是俄国人民具有“文明的本能”,只要能保持高度的发展、积极的动力就能达到欧洲文明的水平。因此,亚·佩平认为俄国应该向西方学习,欧洲应该在教育、文化保护以及科学遗产等方面为俄国做出榜样,“对于一个刚开始觉醒的智慧来说可以提供很多的精神食粮,有助于建立一个健全、开阔的世界观”⑥。
亚·佩平认识到了斯拉夫民族的未来将是十分伟大的,但是与俄国的斯拉夫派的观念不同的是,亚·佩平并不认为斯拉夫民族是与其他民族对立的,他认为斯拉夫各族之间的文化合作的基础是“社会利益” 的统一而不是“史前传统”。亚·佩平曾说俄国是繁荣且安宁的,它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的外延广阔,部落众多以及民族的宗法美德。从外部看,她不怕敌人,她的声音决定了欧洲的活动,维持着摇摆不定的秩序……这就是19 世纪中叶的俄罗斯,它庄严、庄重、无边无际,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深沉的心态。
历史文化学派被看作是最接近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先驱者之一,正是它第一个连同自己的全部谬误查明文学发展的规律性,提出了文学发展的动力和因果关系问题。此后的文艺理论的发展都不能忽视历史文化学派所建立的关于文学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个体系观念。亚·佩平作为历史文化学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学术研究及著作为后来学者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大大促进了俄国文艺学的发展。尽管亚·佩平文学史中充斥着文化和历史材料的堆砌和分析,缺少更多的文学因素,亚·佩平的研究方法也被后起的文艺学所代替,但是其丰富的学术遗产对于俄国文艺批评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后人在研究、发展文艺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大要点。
①②③④ПыпинА.Н.Историярусскойлитературыв4-хтт./С.-Петербург:ТипографияМ.М.Стасюлевича,1902.С.588,102,501,602
⑤⑥Пыпин А.Н.Мои заметки с приложением статей«Два месяца в Праге» и «Вячеслав Ганка»/ под ред.В.А.Ляцкой.М.,1910,С,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