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青娟
【摘要】图象作为高中物理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助手.同样,各类图象问题也成为了高考中的热门问题,因其复杂性、抽象性,成为学生失分的重灾区.为了帮助学生系统性地认识不同类型图象问题的解题方法,本文总结了几类图象题目的解题思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题目的掌握.
【关键词】图象;高中物理;解题策略
图象作为高中物理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图象的运用可以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难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因为图象的重要性,所以在高考中,各类图象题便成为了考查的热点.纵观整个高中时期,图象问题贯穿于整个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系统性地分析各类图象问题,总结其解题思路,对于学生的解答问题能力及成绩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类图象
变速直线运动作为重难点知识,其图象具有多种类型,如v-t,s-t,s-v,a-v等多种.在面对诸多的图象问题时,首先要明确纵横坐标的物理学意义,然后进一步思考图象的斜率、交点、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等所表达的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根据运动学公式构建相应的方程,以此解答问题.
例1 甲、乙两车在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v-t图象如图1所示,在t=0时,乙在甲前x0处,在t=t1内甲车位移为x,则()
(A)若t1时两车相遇,則x0=2/3x.
(B)若t1/2时两车相遇,则下次相遇为3/2t1.
(C)若x0=3/4x,则两车相遇2次.
(D)若x0=1/2x,则两车不相遇.
解析 本题解题的重点是在v-t图象中,图线与t轴围成的面积即为其位移.对于(A)选项,t1时刻,两车相遇,此时应满足1/2(v0+2v0)×t1=x0+1/2v0t1,因为1/2(v0+2v0)×t1=x,两式联立可得x0=2/3x,(A)选项正确;若在t1/2时,两车相遇,则甲比乙多走x0,所以1/2(v0+2v0)×t1/2=x0,1/2(v0+2v0)×t1=x,所以x0=1/2x,根据对称性可知,t=t1+t1/2=3/2t1时两车再次相遇,故(B)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C)选项,因为x0=3/4x>2/3x,因此,相遇时v乙>v甲,之后两车便不会相遇,故(C)选项错误,综上选择(A)(B).
2 运动探究类图象
运动问题作为高中物理学知识的一大分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类问题的学习中,图象贯穿于整个知识体系中.而运动类图象具有较大的难度,既需要学生充分认识、分析图象内容,读懂图象,还需要找到图象的关键点,推断物体的运动过程及类型,而后结合公式进行解答.
例2 将一物块以初速度v0沿足够长斜面向上推出,如图2甲所示,改变斜面与地面的夹角θ,其位移x与θ的关系如图2乙所示,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则()
(A)物块的初速率v0=3m/s.
(B)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
(C)改变θ,x最小为1.44m.
(D)当θ=30°时,到达最高点后物块会下滑.
解析 当θ=90°时,物块做垂直上抛运动,结合图乙,位移x=1.8m,根据v20=2gh,解得v0=6m/s,(A)选项错误;当θ=0°时,x=2.4m,由-μmgx=0-1/2mv20,解得μ=0.75,(B)选项错误;根据动能定理-mgsinθ·x-μmgcosθ·x=0-1/2mv20,
代入数据解得:
x=1.8/sinθ+3/4cosθ=1.8/5/4sin(θ+α),
当θ+α=90°时,x存在最小值,此时,xmin=1.8/1.25=1.44m,故(C)选项正确;
当θ=30°时,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为mgsin30°=1/2mg,此时摩擦力f=μmgcos30°=33/8mg>1/2mg,因此,在到达最高点后,物块不会下滑,所以(D)选项错误.
3 静电场类图象
静电场作为学生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学生最难掌握的一类问题,同时也是考试的热点题型.这部分知识涉及了大量的重要知识点,并且内容都十分抽象,为学生的掌握增加了难度.其图象问题更是考查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图象转化能力等诸多素养.在面对这一类问题时,学生首先要掌握静电场的相关规律,其次要熟练掌握几何知识,并且在遇到图象时,能够快速理解并挖掘其中的内涵,进而通过物理学公式解答问题.
例3 真空中一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内,存在平行于x轴方向的电场,x轴上各点的电势φ随位置x的变化关系如图3所示,当x=0时,电势为12V,一负电荷从x=2cm处静止释放,不计电荷重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4cm处,电场强度为0.
(B)x=-2cm处的场强大于x=2cm处.
(C)负电荷电势先增加后减小.
(D)负电荷最远到达x=-3cm.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点在于计算电场强度及静电场做功.根据图象可以得出,右侧电场强度E1=12V-0/0.04m=300V/m,左侧电场强度E2=12V-0/0.06m=200V/m,因此,x=4cm处,电场强度不为0,在x=-2cm与x=2cm时,左侧电场强度弱于右侧,故(A)(B)选项错误.负电荷从x=2cm处释放后,向x轴负方向运动,此时,电势做功逐步由正转向负,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加,故(C)选项错误;负电荷从x=2cm处经过原点到达x=-3cm处时,根据动能定理分别有:eE1x1=1/2mv20,-eE2x2=1/2mv2-1/2mv20,联立可得:v=0,表明负电荷最远到达x=-3cm处,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 圆周运动图象类
在高中物理考试及日常训练中,圆周运动等相关图象问题十分常见,由于在这类问题的考查中,经常会将其与受力分析等进行结合,导致解题难度较大.在面对这类问题时,学生首先要准确理解题目含义,在此基础之上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思考其内在联系,准确把握物体受力特点,最后根据圆周运动的相关规律进行解答.
例4 如图4甲所示,长为L的轻绳固定在角度为2θ的锥顶上,另一端有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为ω,绳子张力为FT,FT-ω2图象如图乙所示,则()
(A)a=mgsinθ.
(B)b=g/Lcosθ.
(C)线1的斜率为k1=mgLsinθ.
(D)线2的斜率为k2=m/L.
解析 解答本题最为重要的是对小球进行准确的受力分析,当ω=0时,FT=mgcosθ,此时a的值为mgcosθ,故(A)选项错误;当ω2为b时,斜面对其的支撑力为0,由受力分析可知mgtanθ=mLsinθω2,解得ω2=b=g/Lcosθ,故(B)选项正确;线1表示小球未脱离圆锥,此时有FTsinθ-Ncosθ=mLsinθω2,
FTcosθ+Nsinθ=mg,联立得FT=mgcosθ+mLsin2θ·ω2,则k1=mLsin2θ,故(C)选项错误;线2表示小球脱离圆锥,此时有FTsinθ=mLsinθω2,FT=mLω2,可得k2=mL,故(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 行星运动类图象
行星运动类问题是一类比较特殊的问题,在实际运用中,需要学生快速理解图象中各种线、点所代表的含义,而后通过计算解答问题.
例5 将木星、地球的自转、公转轨道视为圆,若木星的公转半径为地球的5倍,木星半径为地球半径的11倍,且木星质量更大,图5为地球和木星的不同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半径r的立方与周期T的平方的关系图象,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地球半径为R,则()
(A)木星、地球的质量之比为bd/11ac.
(B)木星、地球的线速度之比为1:5.
(C)地球的密度为3πa/GdR3.
(D)木星的密度为3πb/125GcR3.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象进行准确的辨析,哪一条线表示地球的规律,哪一条线代表木星的规律,而后便可以利用物理公式、数学计算解答问题.
由万有引力及圆周运动可知,GmM/r2=mr4π2/T2,则r3=GMT2/4π2,所以,图线斜率k=GM/4π2,星球质量越大,则k越大,从而便可确定图象中两条线所对应的球体.对于地球:k=a/d=GM地/4π2,所以M地=4π2a/Gd,地球密度ρ地=M地/4πR3/3=3πa/GdR3;
对于木星:k=b/c=GM木/4π2,所以M木=4π2b/Gc,ρ木=M木/4π(11R)3/3=3πb/1331cR3G;所以M木/M地=bd/ac,v=GM日/r,所以二者速度比為r地日/r木日=1/5,综上选(C)选项.
图象作为高中物理知识传授、学习的载体,是高考中考查的热点题型.无论是在面对哪一种图象问题时,学生都需要明白图象所要表达的含义,将图象的静态变化转变为物体的运动过程,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物理学知识及公式,解答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宏.高中物理图象题的解题方法探究[J].高中数理化,2021(14):41-42.
[2]方芳.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J].新课程,2021(12):128.
[3]高文鹤.高中物理图象复习的方式[J].中学理科园地,2020,16(02):64-65.
[4]史志远.高中物理图象问题的常见思维错误与应对举措[J].高中数理化,2021(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