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鯤華
馬英九先生於3月27日展開首次大陸之旅,除了參訪南京、武漢、長沙、重慶、上海等地外,他也回到湖南湘潭祭祖,並和隨行的台灣學生前往多所知名大學進行交流座談。非常特別的是,這位台灣前領導人破天荒的大陸之行不但沒有政治人物簇擁,也不見工商大佬伴隨,身邊只有一起返鄉祭祖的家人和28位台灣青年學子;而在12天超緊湊的行程中,我們看到大陸的官方接待迥異於一般浮華的外事禮儀,馬先生也以謙抑、親和的態度面對各界,不僅令人耳目一新,其中所蘊含的和諧與通達,更凸顯兩岸獨特的歷史淵源以及相融共通的文化傳承。
馬先生此行沿途引起兩岸媒體極大關注,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祖籍湖南湘潭的馬英九先生在清明時節率領家人前往祖父馬立安先生墳前祭拜並宣讀祭文,緬懷先人,追思祖訓,真情流露令人感動。此外,馬先生的行程還包括在南京敬謁中山陵並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到訪戰時的陪都重慶、武昌起義肇始地的武漢、以及在對日抗戰中締造三次大捷的長沙。深究其意涵,除了是和同行的臺灣青年親履歷史名城,串聯中國從推翻滿清、建立共和政府、打倒軍閥割據統一中國、對日抗戰八年而後收回台灣、澎湖的艱苦歷程,也是想借光榮的歷史傳承喚醒台灣的國民黨黨員珍重先賢先烈的努力與犧牲,不要忘了「振興中華、光我民族、促進大同」的立黨宗旨。馬英九先生曾任國民黨主席並在台灣主政八年,如今雖不在政壇任職,但對國家、對歷史、對國民黨的用心始終不變,敦厚誠懇言行一致,人品值得尊敬。
在與大陸國台辦宋濤主任的會面中,馬英九先生回顧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所取得一系列制度化成果,將之稱為「和平處理艱難問題」的歷史典範,他認為正因為有了「九二共識」,兩岸才能擱置爭議,追求和平發展。並提出三點期待,一是凡是有利於兩岸人民福利的事都要做;二是凡是有利於增進兩岸和緩的機會都要爭取;三是兩岸一定要維持交流合作,避免摩擦衝突,致力於振興中華。馬先生的認知與建議確是「民之所欲」,回想其八年執政期間,兩岸以肯定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為前提,在政治上彼此尊重,在經濟上相互合作,兩岸交流鼎盛,為台灣爭取充分發展空間。但如今台灣執政黨採行「反中親美」路線,引來台海風雲緊急,國際軍火產業大動作搶進,而大多數民眾卻憂心戰爭,寄望兩岸長保和平,我們期待國民黨未來能夠聚攏人心逆轉困局,攜手兩岸共同振興中華,也很想了解國民黨對堅持台灣和平發展的具體主張,可惜馬先生在這方面並未多做表達,不免讓人有些失望。
馬英九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說中,以英、法兩國放下歷史仇恨為例,隱喻兩岸應和平發展,其實遠如美國的南北戰爭、近如柏林圍牆坍塌後的兩德統一都足以證明,任何意識形態的對立都是人為的,也都是阻礙進步的,早晚都會因時空變化而被打破。更何況1949年國民黨退守台灣至今70多年,遷台外省族群繁衍已近三代,兩岸之間早就沒有個人仇恨,而平民老百姓的共識就是和平與繁榮;若能早日放下意識形態之爭,打破政治自我設限的藩籬,彼此積極協商,一定也可以像今日美國、德國一樣統一而安定,使民族後代得以遠離戰爭,社會全力發展。馬先生返台在機場再度強調「九二共識」的重要性,我想正是他此行最深的感悟。
我們在大陸工作、投資的台商親身見證這30年來兩岸的變化,台灣固然成長快速,大陸的進步與發展更可用「驚人」二字來形容。令人遺憾的是,台灣青年世代由於先天的島嶼環境及長久以來新聞媒體的議題操弄,在宏觀國際政治、自我企圖心乃至未來規劃上不夠開闊,即使對一海之隔的大陸認識也十分淺薄,更充斥著種種先入為主的錯誤認知,以致格局無法拓展,更可能影響對國際時局的判斷,成為未來兩岸關係與互動的障礙。馬先生應是有感於此,特別偕同近30位學生實地參訪,並於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復旦大學和當地學子溝通交流,有些論點在兩岸或有不同解讀,甚或引起正反辯論,但大家也可因此拓展思維,增進理解,更希望能深化兩岸青年世代的交流,促進更多合作、創業、就業的機會,也為中華兒女創造更積極、精彩的人生格局。
觀察馬英九先生大陸行,我們看到一位每天行程滿滿,認真博學,無論會見與座談都身姿筆挺、態度莊重的謙謙君子,許多大陸民眾也從這位前台灣領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春天的「清新和風」,增加對台灣的善意與理解;而從現階段嚴峻的兩岸形勢來看,正如馬先生所言,凡能增進兩岸和緩的機會都要爭取,也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