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消极空间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以安徽省枞阳县护国村为例

2023-09-26 09:13:50刘志宏邹应红
中国名城 2023年9期
关键词:护国坑塘闲置

刘志宏,邹应红

引言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规划,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文件明确了农村农业优先发展的基本原则,把乡村的发展和振兴放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地位,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受到了很高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国式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首要任务是让乡村的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3]。最近几年,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改造乡村消极空间,乡村空间环境改造已经代替拆迁安置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我国乡村发展已经到了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城乡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振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也给乡村建设带来了无法忽视的负面性问题[4]。例如,千村一面、土地盲目扩张和违规新建等不合理的现象及建设问题。乡村产生了很多“空间利用率低、可达性差、功能不合理、景观观赏性弱”的消极空间。这类空间的再生和利用对于激活乡村空间活力、盘活乡村闲置土地资产、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保障乡村振兴稳步快速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乡村消极空间亟需提升。

学者周露、田华认为:乡镇聚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消极空间,可以在实践项目中对这些消极空间进行分析与研究,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手法适度介入,以真正满足乡村外部空间的功能需求和适应人的使用需求,并激发和引导人的环境行为,来达到激活消极空间的目的[5]。程晓荷指出:城郊村普遍存在一些偏离了原有需求功能而丧失活力的场地消极空间,也存在缺乏科学指导的未得到有效利用的闲置空间[6]。除此之外,学界对消极空间开展了大量的前期基础性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提升乡村消极空间设计优化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通过对前期成果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以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山镇护国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拍照和访谈),收集一手的资料和数据,进一步探索乡村消极空间的类型和研究意义,并提出优化乡村消极空间的策略。乡村消极空间作为一种潜在的重要空间资源,激活乡村消极空间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乡村消极空间优化提升问题,可以为中国式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1 安徽护国村场地现状

1.1 护国村现状

1.1.1 护国村概况

护国村内消极空间数量比较多,本文根据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出8处较严重且比较典型的消极空间(图1、表1)。这些消极空间与村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为后期提出设计改造策略奠定了理论依据。

表1 护国村消极空间现状

图1 护国村消极空间点位图

1.1.2 护国村现场调研

现场采访及实地调研显示,村民对护国村消极空间改造非常关心(图2)。本次调研采访了45位村民,其中0—20岁有3人,21—40岁有7人,41—60岁有21人,60岁以上有14人。对于基础设施,笔者调查发现有84.44%村民表示村内缺少标识牌,71.11%村民表示村内公布信息栏许久未更新、80.00%卫生设施数量不够、68.89%健身器材数量少且年久失修,不敢继续使用,82.22%村民表示护国村内照明设施尚可。笔者调查了村民对护国村改造关注的问题,有64.44%村民表示休闲座椅数量不够,难以和他人坐下闲聊,期望在后续设计中可以多增加休息座椅;93.33%村民表示护国村的坑塘亟需改造,水质较差且影响周边环境;66.67%村民表示部分空间可达性很差,空间内杂草丛生,希望在此类空间中设置步行道路,去除杂草,种植本土植物来提高空间可达性和景观观赏性;55.56%村民表示护国村内缺少停车区域,对规划停车区域意愿强烈;66.67%村民表示村内很多户家庭有闲置耕地,希望村委会可以联系承包户对闲置耕地进行复耕。

图2 村民对基础设施及护国村改造关注问题

1.2 消极空间形成的原因

1.2.1 旧有空间功能单一

随着乡村的发展,村民对于居住空间环境需求有了更高的期望。现如今,村民不仅追求良好的空间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还追求精神文明。村民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体现在他们希望能够在乡村空间中进行多样性的活动。多样性的空间不仅可以提供交流的场所,还可以为村民提供文娱之类的社会性活动。功能多样性、文娱活动丰富性的空间往往让人流连忘返,能触发村民的自发性活动。然而,功能单一、基础设施匮乏的空间仅能满足村民的必要性活动,不能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应逐渐被改造[7]。

1.2.2 场地忽视人性化设计

人是群体性动物,需要在交往过程中获得自身价值。村民之间的交往可以延长村民在该空间的停留时长,也可以提高对此空间的使用频率。忽视人性化设计是导致消极空间产生的原因之一。例如,休息座椅相隔甚远、休憩设施较少,在此类空间不便村民交往活动的发生,村民在此空间停留的时间将十分短暂,影响村民交往深度。村民在其中会感觉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舒服,村民对此类空间的参与感降低,久而久之,容易形成“消极空间”[7],造成一定的空间资源浪费。

1.2.3 空间管理维护力度不足

乡村空间无人管理或管理维护不到位的现象常常出现。护国村的路面较整洁,能够保证每日打扫,但仍有很多空间得不到有效的管理,护国村的基础设施匮乏且已有的基础设施常年没有相关技术人员维护。护国村村委会对村内空间的管理权责不清,村民反馈问题后不能妥善解决。例如,护国村的休闲体育广场上有一些健身设施,但是长期没有管理人员维护,有部分健身设施已生锈损坏,村民向村委会反映后也是于事无补。村民在广场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少,此广场也逐渐成为消极空间。

1.2.4 村民自身素质不高

近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乡村普遍受教育水平低,村民自身素质较低。护国村内存在随意占用空间、堆积杂物、乱扔垃圾等现象,这些现象导致护国村内有些空间杂乱无章,空间变得“脏、乱、差”,这些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成了消极空间且对乡村环境有极大的影响。除此之外,村民的职业素养不足,村民耕地技术、管理方法较陈旧,耕地成本较高,导致护国村存在耕地闲置现象,这些闲置耕地也是消极空间之一。

2 安徽护国村消极空间类型

2.1 功能缺失空间

乡村功能性缺失空间是指符合公共活动基础要素条件但整体缺乏功能设施支撑,无法满足功能活动需求的失活空间。这类空间本应成为村民集中休闲娱乐、交往的场所,由于长期缺乏精准设计布局和管理而造成空间失活、人气不高和利用率不佳的现象,其中护国村的入口和体育休闲广场功能缺失问题较为突出。入口区域两侧道路歪斜、铺装起翘、景观破败、空间狭窄、土地裸露、杂物堆积,缺少村民标志性活力空间和停留休息的场所。休闲广场作为村内面积最大的开放性活动空间,存在功能杂乱、缺少休憩设施、尺度较大、绿化欠佳和场地经常被非机动车辆占据等问题。广场周边有超市、理发店、邮政快递点和乡村淘宝服务站,平时人流量较大,是村民日常交往活动和集散中心。

2.2 零碎闲置空间

乡村零碎闲置空间是指原有功能丧失的、长期被忽视的、破碎的、自然无序分布的、长期处于被侵占的空间,这类空间的发展潜力较大。针对乡村零碎闲置空间面临的困局,2019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的通知》,鼓励村民积极探索乡村闲置零散空间的再生利用[8]。激活乡村零散闲置空间,对于提升乡村土地利用率、空间利用率,极具迫切性和重要性。乡村零碎闲置空间(表2)包括生产型、生活型和生态型零碎闲置空间,零碎闲置空间包括点、线和面域空间。护国村内的零碎闲置空间较多。本文研究的零碎闲置空间包括护国村的废弃坑塘、宅旁废弃地、闲置耕地、闲置村委会院落等空间[9]。在乡村设计规划过程中应将生产功能和景观完美结合,活化乡村零碎闲置空间,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10]。

表2 护国村闲置零碎空间分类及特征

2.3 景观破损空间

乡村景观空间环境作为检验户外公共空间是否消极的核心要素之一,也影响着村民对空间的视觉印象和使用感受,高品质景观环境不仅是乡村发展的基础保障,也赋予了空间魅力。郎薇薇指出,消极景观是人类在追逐欲望过程中对景观空间造成的破坏[11]。景观消极空间通常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受到设计者主观审美影响。由于设计者没有对使用者的审美进行前期调查,导致村民在该类空间内易产生压抑、低沉、紧张的心理感受。二是空间内缺少人性关怀。这类消极空间通常具有空间封闭围合、景观割裂的特征以及层次单一、交往空间少等问题,从而导致人气稀少,空间利用率低[12]。良好的景观空间能带给村民幸福感和归属感,是村民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纽带。然而,护国村由于粗放式发展,村内景观空间遭到破坏,青山绿水的美好景象仅存于村民的记忆中。为了实现乡村的青山绿水,乡村景观环境应做好污染防治、污染处理、公共空间打造和环境绿化等工程,为村民营造舒适、整洁、优美的生活空间和人居环境[13]。

2.4 交通较差空间

交通空间是村民出行和交往的重要空间,但由于设计不合理和一些村民私自占用此类空间,导致部分交通空间出现不合理使用的问题[14]。护国村周边道路等级适中,交通较为便利,但村内交通消极空间仍然普遍存在。交通消极空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流线消极空间,二是阻碍消极空间[12]。流线消极空间严重威胁村民日常生活,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此类空间主要是由于乡村内部道路存在机动车乱停乱放、占道现象严重,非道路空间车辆爆满和自行车随处堆放问题突出,同时缺乏对交通功能的分类,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混杂在一起;行人自由漫步,人行道慢行空间网络有待优化。阻碍消极空间指交通空间低效利用,由于设计者对空间不合理的设计以及疏于对空间管理而导致空间利用率低。目前,护国村村内道路交通系统的混乱导致村内空间使用混乱、生活质量下降、误用和浪费空间资源,如垃圾堆积在空地、垃圾露天处理等,这些已经对现有村民生活质量产生一定负面影响[15]。

3 护国村消极空间优化策略

在城乡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地区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背景下,村民对物质环境的需求从单一转向多样,具有活力的空间是当代乡村发展和村民生活共同的追求,优化消极空间是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举措。通过现场调研,根据护国村村内消极空间产生原因进行分类总结,提出四点消极空间改造解决策略(图3)。

图3 护国村消极空间优化策略

3.1 落实村委会责任

政策引领、村委会积极带动是乡村振兴的先手棋,是联农带农机制的有效抓手,是带领村民参与其中的必要途径。村委会是乡村空间活化中的主要推手,在乡村空间管理、空间维护、土地流转、环境保护、政策宣传等方面村委会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护国村为例,村委会应从村中选出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成立公益性环境保护小组,每天安排2—4位村民进行护国村环境卫生维护。村委会还应该培训村民学习设施维护,定期维护村内的基础设施,为村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保障。村委会还可以每周或每两周召开村民建言献策会议,由村民对护国村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采纳的建议可以给予献策的村民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作为奖励,以此调动村民和村委会的积极性。

3.2 拓宽护国村融资渠道

乡村空间改造和基础设施的维护需要资金支持。护国村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枞阳县对山镇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2023年枞阳县拨款山镇共1 745万元[16],山镇共有13个村,平均在每个村投入资金134.23万元。各级政府提供了乡村建设的部分资金来源,但护国村的改造设计、招投标、施工及项目后期维护仅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还不够,需要护国村村委会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3.3 提升村民整体素质

在护国村,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村民自身素质和职业素养亟需提升。提升村民素质,需要护国村大力宣传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政策讲解、感恩教育及在宣传栏张贴海报的形式,也可以通过村干部入组召开会议宣传及村干部和党员代表挨家挨户做工作。现代农业需要职业素养高的村民,懂农业、懂技术、懂管理的村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村民要在村委会的带领下加强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技术分享。村民要从农业科技发展理念、知识文化等方面入手提升自身素质。

3.4 引导村民有序参与

村民既是乡村建设的建设者也是受益者,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加入乡村建设。《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试行)》[17]强调乡村建设需要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村民参与机制,激发村民参与意愿,广泛依靠村民、教育引导村民、组织带动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护国村村委会作用,依托村民代表会议,开展宣传发动,增强村民的参与感、责任感、归属感。在护国村村建设中,需要引导村民参与乡村设计,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引导村民建言献策、共商共议,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对于乡村建设的重要事项,避免“领导做,村民看”,应由村委会组织村民充分讨论、参与决策和维护。除此之外,村委会应组织村民监督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进度、政策落实程度等,让村民有序参与建设,提升村民的参与感。

4 护国村消极空间设计改造方案

4.1 重塑功能空间

功能空间缺失在乡村中已是常态,若此类空间长期得不到重塑,会逐步演化成消极空间。护国村可以通过合理划分和改造,消除村民与空间之间的疏离感,协调功能和空间尺度,使功能与空间尺度相匹配,改变原有功能与村民需求不适应的局面。护国村入口和体育休闲广场功能空间问题较严重,后期需要进行多元化的功能空间布局和合理的设施布局,对功能缺失空间有针对性地统筹规划。

4.1.1 体育休闲广场

体育休闲广场位于超市和理发店的对面,是村民日常集散活动和锻炼的固定场所。目前,广场上仅有少量健身器材,由于健身设施不足、设施老旧、长期得不到维修导致场地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基于场地现有基础,通过重新规划调整场地空间,布置乒乓桌、健身器材以满足村民的健身需求;在场地内部设置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如木制廊架、木制树池座椅、石质棋桌以满足村民的休闲需求;在靠近广场路旁栽植高大乔木遮挡视线以满足村民的心理需求,将场地打造成为集健身、休闲、人流集散于一体的多功能交往空间。

4.1.2 村庄入口

村庄入口是连接村庄内部和外部空间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景观节点,是乡村设计的起点和重点[18]。一个具有显著标识性的入口景观,能够切实突出乡村地域特色,也能使村民感受到亲切感和归属感。护国村入口形象不佳,入口空间堆积了很多杂物,卫生情况很差。作为护国村第一形象展示区域,首先,需要进行场地清理,根据护国村整体风格设计村入口标识性构筑物,入口构筑物需特色鲜明、引人注目。其次,以花卉、灌木、乔木为背景,营造整洁卫生的村庄入口形象。拓宽人行道,增加人流集散空间,减轻护国村体育休闲广场承载压力。再次,增加花池座椅供村民休息、交流,为村民提供交往空间[19]。最后,在入口增设景墙以展示护国村文化,景墙采用本土材料,体现乡土特色,延续乡村记忆[20]。

4.2 活化闲置空间

护国村内零碎闲置空间种类较多,有村内坑塘、居委会院落、宅旁绿地、闲置耕地等,其中村内坑塘、闲置耕地问题更突出,亟需提升。针对村内零散闲置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既能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率,改善护国村周围的生态环境,还能提高村民之间交往互动频率,提升村民间亲近感[15]。在对乡村零碎闲置空间进行改造利用时,须以生态可持续为基础,对村内的生产型、生活型和生态型零碎闲置空间资源等进行重新规划整合,挖掘其经济和生态价值,构建健康和谐的乡村生态系统[21]。

4.2.1 村内坑塘

坑塘是乡村发展赖以生存的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之一,也是村民可持续获取自然资源的方式之一。坑塘是乡村中的重要平台,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如补充地下水、供应水源;调节小气候;调节河流流量、防止干旱和洪涝等。除此之外,村民们日常洗涤、茶余饭后的闲谈以及垂钓等都在此进行[9]。护国村坑塘内堆放着许多生活垃圾,环境卫生不达标,水质较差。采取“外源控污、内源清淤,消除隐患、提升品质,水体净化、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提出分段式整治策略。坑塘整治分为4个时期。首先为河面垃圾清理期,村干部需起带头作用,发挥村民积极性,带领村民清理坑塘表面垃圾,疏浚坑塘,为后期坑塘的治理奠定基础。其次是河底淤泥清除期,坑塘淤泥中可能含有重金属、大量有害细菌,坑塘清淤有助于泄洪、排水、净化水质。再次是坑塘生态修复期,在此期间内,村民可以控制污染源,利用水生动植物养殖、微生物技术,使坑塘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最后是坑塘水质净化期,村民可以在岸边种植不同品种亲水植被、培植水生植物、人工曝气增氧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村民需结合护国村特征,因塘施策、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坑塘修复技术,最大化地发挥坑塘的生态效益。护国村消极空间的轴测关系(图4),体现出护国村坑塘的治理效果。

图4 护国村消极空间的轴测关系

4.2.2 耕地复耕

村内很多田地年久未耕、破败不堪、杂草丛生,如何高效实现闲置耕地复耕,是护国村活化闲置空间亟需解决的问题。护国村内的耕地闲置现象产生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是造成护国村产生耕地闲置的原因之一。农业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基础设施不完善往往会导致农业发展受限。农业发展不好,村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就会受挫,进而造成耕地闲置。第二,农业生产具有风险性也是导致护国村产生耕地闲置的原因之一。村民耕地不仅面临自然风险也面临市场风险,不确定因素较大。第三是种植成本较高且日益增高。第四是村民自身因素,这也是造成护国村产生耕地闲置的主要原因。随着几年来经济发展与形势变化,村民自身的许多问题,如村民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加重了耕地闲置的现象。

护国村的闲置耕地复耕、承包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是政策原因,护国村鼓励闲置耕地复耕享受政府补助受益面窄,无法充分调动村民解决耕地复耕问题的积极性。从村民口中得知,护国村对闲置耕地复耕后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且相对集中连片种植面积3亩及以上的种植户,每年给予一次性补助400元/亩。但护国村内村民的闲置耕地大部分都呈现不连续且很少有种植面积超过3亩的村民,未达到连片3亩的政策补助条件。其次是承包种植户和村民为口头协议,未正式签订流转协议。最后是村民思想认识还不够。村民对耕地复耕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村委会对耕地复耕相关内容宣传不够致使村民上报闲置耕地数据不够真实。

护国村的耕地复耕工作主要分为四步。第一步,需要仔细摸清村内闲置耕地数量、排查护国村弃耕撂荒原因、核实耕地撂荒底数,为切实解决好耕地撂荒问题找出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20],尽快完成耕地复耕。第二步,摸清闲置耕地数量后,村委会按照村民闲置耕地实际面积给予补助,耕地不连片酌情给予相应补助。第三步,需要对村民加强新型农业技术培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乡村耕地利用率。第四步,由村委会组织复耕,或者有组织引导耕地流转复耕,对于短期或季节性撂荒耕地的,由村民科学分配进行生产复耕;对于长期性撂荒耕地的,由村委会对外招标土地承包户,且为村民、承包户准备正式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保障村民和承包户的权益,从根本上解决耕地撂荒现象发生[22]。护国村耕地复耕流程如图5所示。

图5 护国村耕地复耕流程

4.3 提升景观环境品质

宜居的乡村景观环境能减缓村民的生活节奏,消减村民的生活压力。优美的景观有助于村民的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能够恢复注意力、缓解精神压力、提升景观审美偏好等[23]。护国村整体景观环境较差,景观空间比较消极,村内缺乏引人驻足的景观环境。基于此,通过设计林下休憩空间和美化宅旁绿地来优化景观环境,达到激发消极空间活力的目的。

4.3.1 营造林下休憩空间

林下休憩空间营造指在林下营造同时满足多种功能的开放空间,不仅能同时满足日常户外活动,还能在四季具备不同的观赏特点。利用林下空间不仅能营造出丰富的植物群落、生态群落以及复杂稳定的空间关系[24],也能为村民提供交往互动空间。在林下休憩空间改造中,植物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合理规划植物种植,最大化保留了香樟、枫香、桂花、栀子花等本土植物,在植物配植中强调乔木、灌木、地被组成高—中—低的结构层次。高大乔木有利于打通视线廊道,增加公共空间的可视性,在视觉上弱化香樟和其他树冠对空间造成的压迫感,以提升视觉通透性和空间流动性。

4.3.2 美化宅旁绿地

乡村宅旁绿地指建筑四周的绿化用地,它是最基本的一种绿地类型,也是与村民最亲近的绿地类型[25]。乡村宅旁绿地包括宅前、宅后以及建筑物本身的绿化用地,是村民最经常接触的一种绿地形式。护国村内宅旁绿地数量庞大,但是村内宅旁绿地存在土地裸露、景观效果不佳和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对村内宅旁绿地进行设计改造,可以运用本土树种搭配杀菌滞尘效果好的植物,如国槐和银杏。国槐不仅开花时期美观,其枝叶可吸收二氧化硫等多种有害气体,还能分泌杀菌物质,银杏有较强的吸附粉尘、吸收二氧化硫的优点,均适宜作宅旁绿地美化乔木的首选。宅旁绿地美化将村民房屋与外界隔离开来,不仅能阻挡外界的噪音和灰尘以改善环境,还能为村民创造一个卫生、宁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4.4 优化交通网络

健康的交通网络是激活乡村消极空间的基础。交通网络衔接着众多节点,也是可达性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针对护国村未设置集中停车场和未设计步行道路的问题,通过合理规划停车区域和构建慢行交通网络体系,引导村民健康出行。

4.4.1 规划停车区域

护国村内没有设置集中停车区域,机动车乱停现象随处可见,经常导致交通不畅。优化交通网络需加强静态交通管理,科学规划场地,集中建设停车场。为避免发生停车位不足、机动车占道和空间资源浪费的情况发生,可采取分时段停车策略,允许在夜间进行单侧临时停车[26],这样既可以提高村内闲置公共空间使用率,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护国村内部停车位匮乏的问题。

4.4.2 设计步行道路

步行道路在乡村发展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乡村中的步行交通网络通常是将乡村入口、村内广场、村委会中心以及其他景观节点进行衔接,变成村民日常交往、散步、聚会、休闲和放松的活动场地,成为村民维系关系的具体表现空间。护国村内的步行道路碎片化严重,步行交通系统较弱,很多空间连通性和可达性非常差。步行道路交通系统设计应遵循村民日常活动需求,需要统一规划设计安排。基于此,需要在交通可达性差的区域设计步行道路,增加空间可进入性。通过访谈护国村村民得知,村民晨跑和饭后散步均在机动车道上进行,设计慢行道路系统是大多数村民的共同诉求。具体设计方面,以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为纽带,连接碎片化空间和节点空间,构建慢跑、步行为一体的慢行交通网络。在步行道路两侧种植栀子花、月季等观赏性强的灌木,以便村民在运动时可以驻足欣赏,放松心情。

综上,乡村消极空间设计改造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优化功能、活化空间、丰富景观和规划停车,具体的护国村消极空间设计改造方案如图6所示。

图6 护国村消极空间设计改造方案

5 结语

中国式城镇化进程下,城乡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乡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宜居空间环境成为村民生活的新追求。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还处在发展阶段,美丽乡村建设面临诸多问题,由于旧有空间功能单一、场地忽视人性化设计、空间管理力度不足、村民自身素质不高给乡村带来很多消极空间。消极空间的有效利用对于激活乡村空间活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资金筹集是乡村消极空间改造的前提,村民总体素质的提升是乡村消极空间改造的关键,村委会的责任落实及村民的积极参与是乡村消极空间改造的必要条件,这些为提高乡村空间活力提供有力保障。本文从乡村消极空间设计出发,探讨了乡村消极空间优化策略,尝试分析乡村消极空间与美丽乡村建设的逻辑关系,揭示了乡村消极空间提升优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作用机制,可以为中国式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新思路与新思维。

猜你喜欢
护国坑塘闲置
聊城市坑塘特征分析及重要度评价
农村坑塘污染分析及治理建议
数字化赋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改革
不做闲置主妇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20
义务与自由
护国兴教寺 侯晓春
金秋(2020年4期)2020-08-18 02:39:20
战友聚会
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中的坑塘设计
河北水利(2017年10期)2017-03-01 10:24:44
扶贫资金闲置浪费谁之过?
基于河渠和坑塘联通的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