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营建生态智慧研究

2023-09-26 09:13薇,王乾,周
中国名城 2023年9期
关键词:村落黄河智慧

张 薇,王 乾,周 璞

引言

为了应对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视角,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强调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推动黄河全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及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等重点任务。《纲要》的印发充分说明国家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国际上众多学者认为利用生态智慧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并对生态智慧能否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开展了多学科的讨论与探索[1-2]。国内生态智慧研究重点集中在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3]、将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智慧相结合[4-5]、探讨规划设计中生态智慧的实践应用[6]等方面。学者对生态智慧的研究已由思想理念层面转向具体工作实践层面,但对于营建生态智慧还未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传统村落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对其进行保护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对于传统村落生态环境系统影响深远。虽然政府和社会在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对有效的成果,但是自然环境恶化、本土特色缺失、村落风貌衰败、传统文化断层等问题依旧存在,并且有继续恶化的可能。因此,应转换研究视角,尝试利用新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挖掘传统村落营建生态智慧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同时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生态智慧注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可以帮助传统村落实施环境保护措施;第二,在文化保护传承方面,生态智慧可以与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相结合,保护传承传统村落独特的文化元素。对生态智慧的挖掘旨在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指导。本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重新审视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营建生态智慧,以期为传统村落的生态及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参考和建议。

1 生态智慧概念及内涵

生态智慧产生于对生态的理解和洞察,它隐含着尊重地方性文化和包容多元文化客观性与合理性的哲学思想[7-8]。挪威生态哲学家阿伦·奈斯于20世纪晚期首次提出“生态智慧”的概念,将伦理学和哲学思想引入生态学领域,构建了深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9],包括生态平等、生态自我和生态共生等,并强调如何合理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共生”这一概念最早在生物学领域被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提出,他将其定义为不同生物种属基于某种利害关系密切地生活在一起的状态。随后这一概念被延伸成理论并逐渐应用到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领域中[10]。为使传统村落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与发展,必须以共生理论为指导,使传统村落像生物一样适应新的环境,并在新的环境中再现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当前,共生理论已在城乡规划和建筑学领域中被多次运用,有关研究多集中在区域生态保护规划战略、城市规划与建设开发模式、生态政策制定、生态建筑创作等方面。在国内相关研究中,生态智慧的产生可追溯到中国传统文化道家思想中天行有常的生态自然观、无为而治的生态实践观等[11]。用“天人合一”来概括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思考最适宜不过,同时这与当代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现代解释中,生态智慧是指通过整合环境科学、生态学、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系统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以实现对生态系统的智能感知、理解和管理。它强调将科学与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管理方面,以提高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对于传统村落的生态智慧,则须从整体生态环境系统的视角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价值导向。为寻求人类居住环境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并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生态系统要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此外,生态智慧还涵盖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行为多样性等方面,这些多样性被视为生态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智慧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追求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最优平衡[12-13],包括生态理论智慧和生态实践智慧两个方面。生态理论智慧指的是能够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广泛理论和经验的集成,是广义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智慧。这种智慧源自人类的生态适应及改造实践,并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服务[14-15]。传统村落营建生态智慧是指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借助智慧技术和生态理念,通过科学规划、整合资源、保护环境等方式,实现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传统村落营建生态智慧的内涵极其丰富,不仅关注村落的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而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同时考虑未来村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传统村落营建生态智慧的模式原理是整合前人的智慧技术和生态理念,强调对村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包括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设生态基础设施等,实现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村落的整体品质。生态实践的本质是基于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不同类型系统的认识,进行分析、感知和判断,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6]。

2 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营建生态智慧

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范围较广,包括山西省的临汾、运城、晋中等地区,陕西省的延安、榆林、商洛等地区,以及河南省的安阳、焦作、洛阳等地区,这些村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根据地域的文化差异,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可以分为多个文化分区,如晋南文化分区、陕北文化分区等。每个分区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和民族文化的影响。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点,表现在地理环境、建筑风格、社区结构等方面。在地理环境方面,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多位于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或丘陵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水源丰富,适宜农业发展。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季节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这对当地村落的建筑风格、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都有所影响。在建筑风格方面,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的建筑多以砖木结构为主,以木质结构为骨架,以砖石为填充,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的房屋多为砖瓦结构,屋顶多为抬梁式或歇山式,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于抵御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等)的智慧。在社区结构方面,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通常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以大家族为核心的社区结构。村落内常有祠堂、庙宇等祭祀场所,用于举办祭祀活动、召开家族会议等。社区内的居民通常互相照顾,形成了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村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生态智慧,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本文将探讨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所蕴含的生态智慧,以及它们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

2.1 传统村落营建生态智慧核心

2.1.1 顺应山水形胜的择居智慧

中国自古以来,无论城址还是村址的选择,都十分重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秦汉时期强调遵从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达到村落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17]。汉代刘熙曾在《释明》中提到,“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在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中尤其可见古人在选择理想的人居环境时的智慧(表1)。

表1 都城营建思想对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营建的影响

黄河晋陕沿岸区域拥有晋陕豫咽喉的战略地理位置,该区域生态环境中水文气候和地质地貌较为复杂,传统村落选址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适应复杂的环境,村民总结生产生活实践经验,形成了“顺应山水形胜”的营建生态智慧。在合阳县坊镇灵泉村,村址的选择体现“顺应山水形胜”的理念:在灵泉村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各有一座名为“福”“禄”“寿”的小土山,在选址过程中注重山、水、沟与村落之间的联系,一方面体现背山面水、依山就势的整体格局,另一方面体现山环水抱、藏风纳气的风水理念。在防灾层面,面对山体灾害和洪涝灾害,首先,在选址过程中以安全为首要原则,阻止人工对环境产生破坏,避让地质灾害频发区。其次,对于洪涝灾害,选址时保持与河流的安全距离,优先选择靠近河流交汇处土地肥沃的地方。众多传统村落之所以保存至今,除了人为因素,还有选址可以抵御洪涝灾害等极端自然灾害的原因,其本质是先民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审视和实践总结,具有避灾、适灾的生存智慧,体现了先民顺应自然环境的择居智慧。

2.1.2 适应生态环境的空间智慧

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是人类为长期适应生存环境而由个体组成的整体形态,与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反映了先民营造传统村落的观念和意识。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体现出了象天法地、因势利导的生态适应智慧。在村落整体空间形态层面,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不仅是动态发展的,而且是多方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难发现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为自然地形、气候及风水理念等。村落以拟物形态融于自然环境中,如党家村因地形限制,处于“屹崂”之中,状如葫芦,再如南社村主干道呈“S”形穿村而过,以涝池为中心,布局遵循“二龙戏珠”的风水理念。本质上是依托地形地貌形成独有的形态,这样的形态选择可以节省建筑材料及成本,同时表达先民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村落街巷空间形态层面,由于环境条件的原因,较易发生自然灾害,街巷形态一般以“丁”字形或“工”字形为主,街巷多是东西向,南北向布局紧密,为防灾和减灾,在规划街巷时顺应了地形地势,利于排水汇入涝池,满足了蓄水要求。具体而言,街巷内部聚水排水的方式多为对道路处理成两边高、中间低的形态,最后将水聚集到街巷中间排出。为适应地域气候特征,街巷布局和走向垂直于主导风向,以满足通风需求。无论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整体空间形态还是街巷空间形态,都集中反映了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空间营建智慧(表2)。

表2 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布局形态

2.1.3 融于自然环境的营建智慧

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的营建智慧集中体现在减少环境干扰、进行地形改造上,以物尽其用的营造法则为理念指导村落建筑建造,经过历史积淀形成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营建地域范式。

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建筑在建造时,因当时技术和经济的限制,通常减少对地形的改造以达到省材、省钱的目的,导致建筑选址多是依托地形地貌,沿等高线分布,呈现出富有变化的布局形态。黄河晋陕沿岸地域气候特征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先民在设计房屋结构时需要考虑这样的气候条件,以达到通风隔热、防风保温的效果。通过种植绿植来降低夏季温度,不仅有美化的作用,而且有生态效益。建筑内部一般通过围合式布局、坐北朝南的设计方式,达到保温的效果。黄河晋陕沿岸为黄土台塬地貌区,森林分布较广,最丰富的材质是土材,其次是木材,在传统村落民居建造中使用相对较广的是土木材料,房屋结构较为丰富,有石结构、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反映了建筑营建中对自然资源的节约使用和高效利用,体现了物尽其用的生态实践智慧[18]。具体的生态实践智慧以相里堡村为例。相里堡村的建筑布局及建筑材料的选择集中体现了人类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开展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在建筑布局层面,由于黄河洪涝灾害及日照朝向的影响,村落建筑整体呈带状展开;在建筑材料层面,不同的材料发挥的效果是不同的,相里堡村根据当地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的气候特征,选择的建筑材料多以土、木、石和砖瓦为主,墙体内部使用泥土、秸秆原料建造,具有较好的抗压、导热、透气和保温等效果(图1)。这种低消耗、集约化和原生态的建造方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浪费较少,同时蕴含着传统村落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人对于如何利用自然环境的思维方式,展现了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营建智慧。

图1 相里堡村民居建筑“防风隔热通风”的生态智慧

3 传统村落的保护困境

21世纪工业化和城镇化依然是时代的主流,而传统村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和生存智慧。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形成了一系列实践经验。以下是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营建生态智慧的情况:(1)选址和建筑布局:传统村落通常位于地势较高、水源充足的位置,以避免水患并利用水资源;在村落布局方面,多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原则,形成错落有致的格局,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2)资源的合理利用:传统村落注重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水资源。通过建设水井、水塘等设施,实现对水资源的收集、储存和利用。同时,村民们发展了灌溉、水车等传统农业技术和工具,高效利用水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活动。(3)节能与环保:传统村落的建筑采用砖木结构,材料取自周边自然环境,避免了过度开采和能源消耗。建筑设计考虑通风、遮阳、保温等要求,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对外界能源的依赖。此外,村民们通过农田的轮作休耕、有机肥料的使用等方式保护了土壤和生态系统。(4)生态景观的保护: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注重保护生态景观,在建筑布局方面尽量保留自然景观,避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他们还注重保护周边的山水风光、林木植被等自然资源,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共生的生态格局。

城乡发展差距过大,乡村环境日新月异,城镇化发展成为大的趋势,传统村落营建生态智慧边缘化。文化层面存在农业文明与城市文明相冲突的问题,村民的乡土观念处于多元、无序、解构和重构的状态[19]。在保护发展过程中,传统村落营建的生态智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的原真性、整体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破坏:(1)大规模商业开发,生态环境恶化。乡村旅游发展带来规模化的商业开发,无序的开发不仅影响传统村落建筑风貌,而且给生态环境带来恶劣影响,周边生态涵养空间被不断压缩和破坏,生态系统功能严重衰减。(2)特色文化衰败,村落风貌不协调。简单地借鉴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会进一步弱化传统村落自身文化和物质空间建设的特征,加剧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历史文化遗产要素的流失,形成文化同质化和断层现象[20]。

4 基于生态智慧的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在面对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当代发展的困境时,需要打破固有思维,以其生态智慧的精髓为基础。为此,需要系统探索传统村落保护策略,以生态性、科学性、文化性和艺术性为原则,指导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

4.1 消减胁迫因子,提升生态韧性

相对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是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的前提与保障。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注重村落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表现在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采用多维有效的措施修复生态系统,以及“趋水利、避水害”的自然适应方式上。

首先,“天人合一”的理念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在保护利用传统村落时,要保护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周边的山水林田,选址布局要尊重其原有的格局,维护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明确传统村落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范围,建立生态保护屏障。其次,在修复生态系统的措施方面,要提升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倡导居民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态保护行动;增加绿化面积,对山体破坏的地方进行植被修复;清理河道,疏通水系,保护河流沿岸的植被,禁止倾倒垃圾,改善两岸生态环境。最后,针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采用“趋水利、避水害”的生态智慧,古代生产技术落后,村落往往选址于自然灾害少发的地段;在排水方面,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应在保护山体林木、耕地农田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渗蓄能力和地势高差实现排水、蓄水;种植本土树种提高绿化率,丰富植物群落层次,减少水土流失,提高生态涵养能力,最终达到降低自然灾害的目的。

4.2 传承空间要素,更新场所环境

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孕育了特殊的地理空间,经过长期的发展与适应凝练出象天法地、因势利导的生态智慧。重新梳理、整合传统村落的空间脉络,唤醒空间记忆与活力。

在唤醒空间活力方面,可以对空间场所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进行适当的改造,重新发挥其集聚效应,激活空间活力,例如对街巷、广场、庭院等场所,通过艺术表现手法将文化、空间和景观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富有活力与特色的乡村景观。同时还可以置入一定的文化元素,组织引导村民融入开放空间。在更新场所空间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居民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现代化,更新传统空间场所已逐渐成为大众的需求。置入具有新功能的公共活动场所,如村民活动广场、农家书屋等,提高场所使用频率,同时将公共绿地针灸式置入场所,以满足村民的日常活动与休憩的需要。

4.3 关注人文感知,回归设计本原

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与记忆[21]。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历史悠久,在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其文化精神,在设计中回归生态本原,保护多元化的人文环境,建立可行性的发展路径。

人文环境对传统村落影响深远,保护人文环境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受传统文化尤其是周礼文化影响较大,需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加以转化,主动适应当前的文化语境。文化主体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包括传统建筑、古树、涝池等,在传统村落发展过程中应加强保护意识与传承意识,在协调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与现代功能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非物质文化包括社会交往关系、风俗习惯等,应当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提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水平。建立可行性的发展路径需以现有的村落文化为基础,结合非物质文化特色增强居民的互动体验感,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传统村落营建生态智慧有助于实现文化传承。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智慧化的保护和利用,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村落营建生态智慧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智慧化的规划和管理,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提升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

基于对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营建生态智慧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三点对于当代中国城乡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启示:第一,生态智慧理念为传统村落整体保护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强调以整体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思考传统村落的发展,综合考虑生态知识、生态理论、生态技术和生态实践。第二,通过挖掘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的生态实践智慧,揭示传统村落生态体系所具备的文化潜力。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比较研究中西方营建历史文化至关重要,应该高度重视并发掘中国传承千年的传统营建智慧体系的宝贵价值,秉持文化自觉并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完善理论体系。第三,在深入挖掘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营建生态智慧时,必须进行客观评估,认识其局限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面对多元且复杂的实际问题,需要有意识地融入关键技术,突破关键壁垒,积极解决重要问题。

猜你喜欢
村落黄河智慧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