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承勇,李晓斌,杨 乔,杜怡帆,陈 兢
生态博物馆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新博物馆理念,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和当地人民共同设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1],是对民族特别是对少数民族自然、社会、文化进行整体保护传承和研究的一种最新的博物馆形式[2]。生态博物馆理念自提出后,历经5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世界范围内建有400余座生态博物馆[3],涵盖了遗产保护[4-5]、旅游开发[6-7]、乡村可持续发展[8-9]等方面。但目前针对生态博物馆建设适宜性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仅有相关类似研究,如Corsane G et al[10]对意大利5个生态博物馆的现状进行评估,并尝试探索生态博物馆评价体系;Wuisang C E V et al[11]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评估米纳哈萨地区构建生态博物馆的潜力;Liu Z H et al[12]探讨了台湾生态博物馆发展的各种机制,并提出了生态博物馆建设的6个步骤和11项任务,为在台湾建立其他生态博物馆提供了建议依据;潘守永将影响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因素概括为文化遗产资源、居民意愿和政府及专家支持等[3]。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发现生态博物馆建设适宜性已有研究成果存在不足,且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生态博物馆建设适宜性评价体系应用于生态博物馆实际建设中。基于此,研究尝试从指标体系遴选、权重系数确定等方面,构建一套生态博物馆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为生态博物馆开发建设、选址策划和合理运营提供更客观、完善的科学决策依据,以期指导后续的生态博物馆建设。
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法、频度分析法和头脑风暴法进行初始指标选取及框架构建,在此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Delphi)筛选评价指标;梳理张廷[13]、李森然[14]、王文豪[15]等学者基于AHP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采用AHP构建带有权重赋值的生态博物馆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对生态博物馆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两方面:(1)基于理论研究法、频度分析法和头脑风暴法完成对指标体系的指标初选与框架初建。(2)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对初步构建的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最终构建出完整的生态博物馆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2.1.1 指标初选
首先运用理论研究法,从生态博物馆领域高被引文献以及生态博物馆建设可行性分析等相关文献中梳理影响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核心因素,选取对生态博物馆建设影响较大的指标,以此作为指标选择的基础依据,并初步构建指标体系数据库(表1)。
表1 生态博物馆建设影响因素来源
其次以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条件为:“Topic=eco-museum”,语言为English,检索时段为所有年份(检索截止日期为2021年2月23日),共获得97篇有效文献;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以“主题=生态博物馆”进行高级检索,文献检索时间段为1986—2021年(检索截止日期为2021年2月23日),共获得491篇有效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生成生态博物馆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图1)。采用频度分析法整理高频关键词(表2),提取学者关注度较高(出现频次较高)的指标,初步形成生态博物馆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图1 生态博物馆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2 生态博物馆研究高频关键词频次分布
最后就初步形成的指标体系与生态博物馆、遗产保护专家学者进行2次头脑风暴会议,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指标进行逐个修改与删减,最终选定18个生态博物馆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因子。
2.1.2 框架构建
总结国内外生态博物馆已有相关研究,其建设影响因素,即适宜性评价依据可总结为内在条件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其中内在条件包括自然生态条件、文化遗产条件和社区居民条件,外部因素是指社会保障。基于“内在条件—外部因素”的分析框架,初步构建了EHRS“自然生态(Natural Ecology)-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社区居民(Community Residents)-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评价模型。“自然生态”是指文化遗产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包括山川、河流、森林等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文化遗产”分为有形(物质)与无形(非物质)两个方面[27],是生态博物馆保存和展示的对象,是与社区相关联的“活”态的遗产[19];“社区居民”是生态博物馆建设中的真正主体与核心参与者,也是生态博物馆赖以存在的基础[28];“社会保障”是生态博物馆在构建和运营过程中的关键因素[20](表3)。
表3 生态博物馆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为使评价指标体系更接近实际,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开展两轮专家咨询以便获取更加科学广泛的建议和意见。
2.2.1 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通过设计两轮调查问卷并向专家征询相关建议以获取指标的筛选结果。第一轮问卷为指标“重要性”的调查问卷,目的是对初拟的18个指标体系进行重要程度的评判。以“专家意见集中度”“专家意见离散程度”“专家意见协调度”“专家意见满分频率”“专家意见隶属度”作为判断依据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根据评判结果对指标进行初步判定。第二轮专家咨询依照上一轮专家打分模式再次邀请专家以第一轮咨询结果作为参考进行第二轮判断,删减指标,并结合“指标效度”作进一步筛选。
2.2.2 评价指标筛选流程与结果
专家打分结果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采集,1到9分别表示“不重要(1分)、较不重要(3分)、重要(5分)、较重要(7分)和非常重要(9分)”。首先参考相关研究[29],将指标算数平均值X表示“专家意见集中度”;标准差δ表示“专家意见离散程度”;δ/X即变异系数CV表示“专家意见协调度”。其中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越高,选取的指标越合理,专家意见协调性越小,专家间的分歧越少,意见一致性越高。本研究中将X=6.5设置为筛选临界值,当X>于6.5时,认为指标选取合理。CV=0.25设置为筛选临界值,当CV≤0.25时,认为专家意见较为一致[30]。其次参考周金元等[31]研究,对指标重要程度给满分(9分)的专家数和对该指标作出评价的专家总数之间的比值称为该项因素的满分频率Kj',其中Kj'越大,指标相对重要性越高,本研究中将Kj'=0.10[32]设置为筛选临界值,当Kj'>0.10时,认为指标相对重要性较高。最后参考张静[33]的研究成果,将专家打分结果中“较重要(7分)和非常重要(9分)”设定为“选定项”,将专家选定次数(选择“选定项”的专家数量)和专家总投票数之间的比值称为该指标的隶属度Ri。其中隶属度iR越大,指标重要程度越高,本研究中将Ri=0.3设置为筛选临界值,当Ri≥0.3时,认为指标重要程度较高。
分别对上述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得出两轮专家咨询各指标赋值结果,如下(表4):
表4 专家咨询结果统计
依据第一轮专家对于指标“重要性”的评分结果及指标筛选标准,对指标进行初步判定,认为不符合条件的指标分别为:(1)二级指标中“居民好客程度C7”“居民人口基数C9”和“居民收入情况C12”的均值、变异系数和满分频率,表明专家认为3项指标重要程度较低。(2)“居民年龄结构C11”的均值、变异系数、满分频率、隶属度4项指标都不符合选择标准,表明专家对这几项指标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均较低。(3)“旅游开发程度C18”均值和变异系数均不符合选择标准。
第二轮评价结果显示:(1)22个评价指标中有21个评价指标的离散程度与变异系数明显低于第一轮,有1个评价指标的离散程度与变异系数和上一轮保持一致。表明第二轮专家咨询中专家意见的离散度降低,协调程度增大,专家整体意见趋近统一。(2)第二轮评价结果中的“居民好客程度C7”“居民人口基数C9”“居民年龄结构C11”“居民收入情况C12”和“旅游开发程度C18”5个指标的均值、满分频率、隶属度仍不满足判断标准,故考虑删除这5项指标。(3)第二轮评价结果中新增“交通便捷程度C14”和“经济发展水平C17”两项指标的均值、满分频率、隶属度不满足判断标准。
为保证判断准确性并验证结果的有效性,参考相关研究文献[34],对所有评价指标进行效度检验。效度(Validity)主要检验专家对指标评价的准确度和有效性,运用内容效度比可衡量评价指标内容效度的高低程度。因此再次邀请第二轮专家对其评价指标进行效度判断,内容效度比计算公式为:
CVR的取值区间为[-1,1],取值越趋近于1表明指标的效度越大,即所有评定专家大多数认同某项指标能够良好反映上一层级内容。参考张静[33]的研究成果,设置CVR=0.6为临界值,保留CVR≥0.6的指标,剔除CVR<0.6的指标。根据计算结果,剔除CVR<0.6的指标,分别为:“交通便捷程度C14”和“经济发展水平C17”,剩余15项指标(表5)。
表5 生态博物馆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效度判断结果
经过多种方法综合的指标初选与基于两轮专家问卷结果筛选和专家访谈,并结合生态博物馆建设相关流程和评估生态博物馆的指标等因素,最终构建了包含自然生态条件、文化遗产条件、社区居民条件、社会保障条件的4项准则层(B1—B4)与自然环境原生性、生态系统完整性、不可移动文物保存完整性等11项指标因子(C1—C11)的生态博物馆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简称为EHRS生态博物馆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图2)。
图2 EHRS生态博物馆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设计《生态博物馆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问卷调查表》,采用德尔菲法分别以邮件、问卷星和访谈等不同形式向生态博物馆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发放调查问卷,对各指标进行赋值。依据层次分析法(AHP)具体操作步骤,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其次在AHP数学模型基础上,结合Yaahp10.3软件进行计算,得出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值。现以某位专家的打分结果为例进行计算。
构建A-B,B-C的判断矩阵:
在专家填写判断矩阵之后,需要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单指标权重,通过和积法进行求解依次求得各层次指标权重值。将各专家的评分值均输入Yaahp10.3软件中并进行运算,得到相应指标的最终权重值(图3)。
图3 生态博物馆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
根据对图3各指标权重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果:
(1)生态博物馆建设适宜性评价体系中4个准则层权重分别为:自然生态(0.190 0),文化遗产(0.373 9),社区居民(0.273 2),社会保障(0.162 9)。按照权重由高到低的排序为:文化遗产(B2)>社区居民(B3)>自然生态(B1)>社会保障(B4)。首先文化遗产(B2)所占权重最高,占37.39%,表明“文化遗产”是生态博物馆建设研究中关注的重点,是衡量生态博物馆建设适宜性最重要的指标,也是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条件。与当今研究学者对生态博物馆研究主题多倾向于文化遗产保护相吻合,并与多位学者论点高度一致。其次是社区居民(B3),占27.32%,作为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核心条件,居民意愿与需求度、参与建设力度和遗产认知度决定了是否可以建设生态博物馆,佐证了研究学者认为“社区居民”是生态博物馆赖以存在的基础的观点。第三是自然生态(B1),占19%,作为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基础条件,也对生态博物馆建设有重要影响。最后为社会保障(B4),占16.29%,作为外部影响因素与上述指标相比,对指标体系贡献度稍弱,对生态博物馆建设影响较小,为生态博物馆建设的一般条件,因而排名靠后。
(2)在指标层(C)中,民族风俗习惯活态性(C6)>传统技艺独特性与完整性(C5)>民众意愿与需求度(C8)>居民遗产认知度(C7)>自然环境原生性(C1)=生态系统完整性(C2)>政府支持力度(C10)>物质文化资料完整性(C4)>不可移动文物保存完整性(C3)>资金与技术保障(C11)>居民参与建设度(C9),其中民族风俗习惯活态性、传统技艺独特性与完整性、民众意愿与需求度这3个指标是对生态博物馆建设适宜性影响最大的因素,权重均在0.1以上,表明这几项因子对生态博物馆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因而建设生态博物馆应重点关注与这些评价指标相关的内容。
生态博物馆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生态博物馆建设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性的评价标准。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生态博物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虽然该体系有待进一步探讨和验证,但利用该评价体系指导实践的思路能够为后续生态博物馆建设提供经验参考。同时,该评价体系建立在当前生态博物馆发展的基础上,虽已尽可能涉及影响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各个主要因素,但是影响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因素可能随建设地区的变化而随时改变,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大量检验和完善。因此,在后续生态博物馆研究中,学者们可以利用动态思维模式、量化与可视化的形式进一步探索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影响机制,增加定量评价指标的比例,以减少评价的主观性,逐步建立评价指标的动态调整机制,随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适当调整指标[35]。同时对评价体系进行实证应用研究,为后续生态博物馆构建提供更精确、更完善的指导理论和技术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