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军
(聊城市中医医院心病科,山东 聊城,252000)
眩晕症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急诊临床症候群,该疾病典型的表现是视物旋转感、身体不稳、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拒动、心慌等,轻者闭眼症状可减轻,重者有如坐船般头晕甚至扑倒,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部分患者因眩晕症状无法正常工作,生活质量显著下降[1-2]。临床治疗该疾病多通过药物改善其微循环进而缓解其眩晕的症状,但复发率较高,总体疗效并不理想。近些年,中医不断发展与完善,临床运用中医手段缓解眩晕症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中医以其“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等理念治疗疾病获得广大医务人员以及患者的认可[3-4]。耳穴压豆与中医定向透药均是经典的中医疗法,耳穴压豆以王不留行籽对相应穴位进行刺激可起到调节脏腑气血的作用,中医定向透药结合中频药物导入、中频仿生按摩等技术让药物透过皮肤渗透与吸收,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炎症物质的排出[5]。本研究主要探讨在眩晕症患者的护理方案中联合运用中医耳穴压豆与中医定向透药的临床效果并作如下汇报。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聊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眩晕症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2~51岁,平均年龄(36.52±1.32)岁;病程1~32 d,平均病程(14.85±0.63)d;身体质量指数21~24 kg/m²,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3.01±1.21)kg/m²。研究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23~50岁,平均年龄(36.38±1.24)岁;病程1~34 d,平均病程(14.93±0.58)d;身体质量指数22~24 kg/m²,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2.78±1.18)kg/m²。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聊城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6]中有关眩晕症的诊断标准,有高血压疾病史,自觉头晕、视物旋转感、昏胀或昏沉不适,伴有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者;②符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7]中有关眩晕相关描述,主症:头晕头痛、视物旋转、目眩耳鸣,次症:眼球震颤、恶心呕吐、面色潮红等,舌红少苔、脉沉迟者。
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疾病史者;②对耳穴压豆、中医定向透药不耐受者;③近2周内接受降脂等措施治疗者;④合并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及感染性疾病者。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①病情监测。记录患者眩晕频率与眩晕持续时间,询问患者疾病史,同时观察患者眩晕发作时是否出现其他症状并详细记录。②健康教育。详细讲解眩晕症诱发原因、常见并发症及日常注意事项等,提升患者对疾病的健康认知,能够积极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定期开展眩晕症相关健康讲座,邀请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③心理疏导。患者因长期处于眩晕症状中,很容易出现抑郁、绝望等负面情绪,通过聊天的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或者让患者平躺,深呼吸,让患者感受到身体的放松,有利于调节患者的情绪。④饮食护理。结合患者日常饮食习惯为其制订合理的膳食摄入方案,可在合理范围内补充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优质蛋白的食物,确保饮食中营养均衡,控制饮食中钠盐及糖的用量,避免辛辣刺激、生冷及油腻的食物,叮嘱患者戒烟酒。⑤用药及生活指导。为患者讲解药物的用法用量,强调遵医嘱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性,指导患者头部穴位按摩方法,适当对穴位进行按摩,有助于缓解头晕症状。叮嘱患者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下蹲,起立时不要过快,日常注重保护颈部,不要长时间吹空调或风扇,眩晕发作时可立即坐卧或者平躺预防跌倒,提醒患者按时复查。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耳穴压豆、中医定向透药干预。①耳穴压豆。主穴取心、神门、肾、交感以及皮质下,配穴取胃、脾、肾,先对耳廓进行消毒,用王不留行籽在相应穴位进行穴位贴敷,指导患者自行用拇指与食指对贴敷部位进行按压,每处穴位按压2 min,3次/d,力度适中,以感到发热为宜,1个疗程为7 d,持续治疗2个疗程。②中医定向透药。使用中药离子导入仪,将中药制成悬液(中药组方包括石菖蒲、郁金、白蒺藜、透骨草各10 g,远志、川芎各5 g),在2片纱布上喷涂中药悬液后垫在中药离子导入仪的电极上并贴在患者大椎穴与肩颈穴,透热温度在38~42 ℃为宜,强度设定在11~17,时间在25 min为宜,根据患者耐受度进行调节,1次/d,1个疗程为7 d,持续治疗2个疗程。
①比较两组护理有效率。痊愈:患者眩晕症状消失,可正常参与社交活动,对工作与生活无影响;显效:患者眩晕症状显著改善,有轻微头晕但无景物旋转感,可正常参与社交活动,对工作与生活影响不大;有效:患者眩晕症状有所改善,仍有轻微头晕以及自身和景物旋转感,可坚持工作,生活与工作受到一定影响;无效:症状未减轻甚至有所加重[8]。护理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②比较两组眩晕严重程度。采用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估眩晕严重程度,包括躯体性(0~28分)、情感性(0~36分)、功能性(0~36分),总分100分,轻度障碍:0~30分,中度障碍:31~60分,重度障碍:61~100分,评分越高眩晕程度越严重[9]。
③比较两组症状变化、平衡能力与计时平衡试验结果。症状变化采用眩晕前庭指数(Vestibularsymp-tomindex,VSI)评估症状严重程度,总分60分,评分高表示症状较严重;平衡能力采用平衡量表(Berg)评估,总分56分,评分高表示平衡能力较好;计时平衡试验即让患者在睁眼与闭眼时单足站立,测试患者睁眼与闭眼单足站立保持平衡不跌倒的时间[10]。
④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使用简易健康状况量表(Short Form 36-item Health Survey,SF-36),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单项满分均为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11]。
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有效率比较 [n(%)]
护理前,两组躯体性、情感性与功能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躯体性、情感性与功能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眩晕严重程度比较 (±s,分)
表2 两组眩晕严重程度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躯体性情感性功能性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3023.54±2.1216.55±3.52*27.74±2.0319.85±2.43*27.85±2.3918.36±2.03*研究组 3023.47±2.0910.43±2.43*27.83±2.1212.43±1.86*28.02±2.2711.43±1.68*t 0.129 7.8370.16813.2810.28214.405 P 0.898<0.0010.867<0.0010.779<0.001
护理前,两组症状变化、平衡能力评分与计时平衡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VSI评分低于对照组,Berg评分与计时平衡试验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症状变化、平衡能力与计时平衡试验结果比较 (±s)
表3 两组症状变化、平衡能力与计时平衡试验结果比较 (±s)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VSI(分)Berg(分)计时平衡试验(s)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 3034.68±4.2525.63±4.85*18.12±3.2530.63±2.85*80.36±5.6395.63±5.74*研究组 3034.72±4.1819.39±4.35*18.09±3.1650.43±2.43*81.06±5.57110.74±8.43*t 0.037 5.2460.03628.9560.484 8.115 P 0.971<0.0010.971<0.0010.630<0.001
研究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对照组 3077.58±1.5373.85±1.2374.63±1.5878.63±1.1474.23±1.5175.05±1.2875.36±1.4876.58±1.42研究组3087.45±1.4485.63±1.4887.15±1.1288.54±2.0584.32±1.6885.69±1.8585.74±2.0386.85±1.58 t 25.73033.52835.40823.14024.46625.90522.63126.479 P<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西医对于眩晕症多以活血化淤、改善脑部微循环以及营养神经等药物改善患者眩晕的症状,但单一服用西药治疗极易产生耐药性,总体治疗效果不理想。中医主张以化痰去火、平肝熄风为治疗原则改善眩晕症相关症状,耳穴压豆是一种耳穴疗法,通过对耳部穴位的刺激可达到通经活络、调理脏腑的作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是将多种中药成分进行提纯与萃取后,利用中医定向透药仪将药液透入皮肤直接作用到患处,能够起到祛瘀通络、行气活血、通痹止痛、除湿祛风的作用,二者联合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疗效[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手段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护理效果较好。
眩晕症是一种主观感觉障碍类疾病,大多数眩晕症患者的发病与脑动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者血管痉挛等因素密切相关,该疾病典型的表现是自感身体摇晃以及周围的物体旋转,通过耳穴压豆对耳部穴位的刺激起到了调理脏腑以及平衡阴阳的作用,而且中医定向透药中的用药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效果,二者联合可缓解眩晕症状[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眩晕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手段对改善眩晕症状有较好疗效。眩晕、耳鸣、呕吐等是眩晕症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认为眩晕症因患者自身痰瘀互结、肾气亏虚、阴虚阳亢等因素所致,耳穴压豆通过耳与经络感传联系起到了平衡阴阳、舒经气血的作用,让人体各部位及脏腑功能相对协调,进而起到止晕、镇静安神的效果[16]。中医定向透药通过中频电流产生的电场向药物分子透过皮肤进入人体,具有镇痛、消肿、消炎以及调节局部循环的作用,二者相结合可有效缓解眩晕症状,进而恢复其平衡能力[17]。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平衡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手段护理方案对恢复平衡能力有较好疗效。
眩晕症病位在脑髓清窍,患者患有眩晕症后会有明显的视物旋转、头晕眼花等症状,严重者会伴有恶心呕吐、无法站立甚至昏倒,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与工作,若患者长期处于眩晕症的状态会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仅症状得不到缓解,还可能加重病情而增加治疗难度[18]。耳穴压豆与中医定向透药均是常用的中医治疗手段,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明确选穴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且两种疗法操作简单,无创伤,无不良反应,患者接受度较高[19]。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耳穴压豆与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使患者临床症状得以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魏小霞等[20]在其研究中表明,采用耳穴压豆联合中医定向透药对眩晕症患者实施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患者眩晕症状评分降低,总有效率较高,均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在眩晕症患者的护理中采取耳穴压豆联合中医定向透药对改善其临床症状有显著效果,可减轻眩晕症状,提高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但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纳入样本量较少,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在后续研究中会增加样本量,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