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华 王学仕 王明达 王洪超 董艺璇 陈姝凤 于奇 孔德强 户文娟
(1廊坊市人民医院,河北 廊坊 065000;2香港教育大学;3廊坊市安次区医院)
急性脑梗死是老年患者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因致残、致死率极高备受临床关注,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常早发于颈部,斑块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表现,因此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及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2〕。利用虚拟视频下恐惧刺激同步辅助运动进行康复治疗对降低致残、致死率意义重大。血浆纤维凝胶蛋白(Ficolin)-3是一类蛋白,具有介导巨噬细胞促进凋亡细胞的吞噬作用,其水平与慢性炎症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但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斑块性质的相关报道较少〔3,4〕。本研究探讨血清Ficolin-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旨在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提供评价依据,进而为预防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依据,以虚拟视频下恐惧刺激同步辅助运动进行康复治疗,从而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生命质量。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廊坊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02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60~83岁,平均(74.32±3.26)岁。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将患者分为内膜增厚组33例、稳定斑块组25例和不稳定斑块组44例,并选取同期体检正常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年龄60~85岁。各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家族史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5〕中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经颅脑磁共振成像(MRI)证实为脑梗死,年龄≥60岁;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根据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有无斑块形成;③临床资料完整;④患者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入院前3个月使用过影响Ficolin药物;②入院后进行静脉溶栓治疗;③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或肝肾功能不全;④合并家族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房颤动、高胆固醇血症;⑤合并心血管介入手术史、脑补外伤或颅内及外周动脉狭窄者。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虚拟视频刺激疗法 使用双屏、虚拟现实(VR)技术让患者于虚拟视频下,由康复师观察同屏设备,在进行恐惧刺激的一刹那予以同步肢体辅助运动来进行防御动作。在虚拟视频下恐惧刺激同步辅助运动训练每次45~60 min 1个课时,恐惧刺激5~7次,2个课时/d。
1.3超声检查 对象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查双侧颈动脉各分支血管。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量3次取平均值。检测结果中IMT<1.0 mm表示颈动脉内膜正常;IMT 1.0~1.2 mm表示颈动脉内膜增厚;IMT 1.3~2.0 mm表示颈动脉内膜硬斑块和扁平斑块则表示斑块形成;IMT>2.0 mm且出现软斑块后溃疡斑块任一不稳定斑块征象则表示不稳定斑块形成。
1.4指标检测 取空腹静脉血约3 ml,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置于抗凝管于-20 ℃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Ficolin-3水平,试剂盒购自荷兰Hycult biotech公司。采用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采用过氧化物酶法测定尿酸,采用酶联免疫试验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试剂盒由上海基免实业有限公司提供。
1.5各组生化指标、血清Ficolin-3水平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 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TG、TC、HbA1c、LDL-C、HDL-C、HCY、AST、ALT和血清Ficolin-3水平,并于入院时采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分,总分0~42分。
1.6血清Ficolin-3水平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 根据血清Ficolin-3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预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最佳截断值,评估其预测价值。
1.7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对可能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1.8康复治疗效果比较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MMSE)量表和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LOTCA)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MMSE量表包括30道题目,评分为0~30分;LOTCA量表内容包括知觉、定向、思维运作等方面,评分为0~91分;MMSE、LOTCA评分越高表示认知功能恢复越好。采用Fugl-Meyer评估(FMA)量表、功能性步行能力(FAC)量表评估患者运动功能,FMA量表内容包括上下肢、手腕及手的运动功能,总分范围为0~100分;FAC量表分为0~5级,对应0~5分,分数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
1.9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Ficolin-3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2.1各组生化指标、血清Ficolin-3水平及入院时NIHSS比较 各组间LDL-C、HDL-C、HCY、AST、ALT、尿酸等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TG、TC、HbA1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内膜增厚组,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入院时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Ficolin-3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生化指标、血清Ficolin-3水平及入院时NIHSS比较
2.2血清Ficolin-3水平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 Ficolin-3水平截断值为21.46 μg/L时,预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95%CI:0.658~0.814),灵敏度和特异度为71.48%和66.52%。
2.3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对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C、入院时NIHSS评分、血清Ficolin-3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血管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见表3。
表3 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2.430例患者给予虚拟视频刺激下同步辅助运动康复治疗效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患者MMSE、LOTCA、FMAC、FAC显著升高(P<0.05),提示患者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显著改善,见表4。
表4 30例患者给予虚拟视频刺激下同步辅助运动康复治疗效果(分,
脑梗死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也随之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原因〔6,7〕。斑块形成或斑块脱落导致血管狭窄、堵塞,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时评估颈动脉斑块性质对预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积极意义〔8,9〕。
本研究结果说明,院时NIHSS和血清Ficolin-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而TG、TC、HbA1c水平与斑块稳定性有关。颈动脉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发生破裂,导致胶原纤维脂质、炎性细胞释放,促进血小板激活,从而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导致脑梗死发生,斑块形成〔10,11〕。NIHSS量表是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价指标,其评分与急性脑梗死病灶体积、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NIHSS越高,脑梗死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因此,入院时NIHSS为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提供参考〔12,13〕。脑梗死是颅内动脉和小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组织缺氧、坏死,脑区供血障碍,进而导致脑梗死灶。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较高水平TC可促使花生四烯酸代谢由脂氧化酶向环氧化酶并加速释放花生四烯酸促使血浆血栓素A2水平升高,加速血栓形成〔14,15〕。HbA1c水平升高,可导致血液黏度增加,进而刺激血管内皮活性,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引发急性脑梗死。其水平升高可减少血红蛋白与氧解离,导致组织缺氧,并导致糖基化终末产物堆积于血管壁,增加血管负担,并导致血栓形成〔16,17〕。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表现,随着IMT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深,斑块形成,因此,血脂、血糖指标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过程。
本研究表明,血清Ficolin-3水平截断值为21.46 μg/L时,预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预测价值较好。斑块内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易破裂的前提,Ficolin可通过激活补体参与炎症反应,补体系统在神经病变疾病病理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18,19〕。Ficolin是新发现的一种可通过凝集素途径激活补体,进而对病原生物表面病原相关模式分子配体的识别的一种寡聚蛋白〔20,21〕。补体系统是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入侵的免疫系统之一,补体系统通过激活凝集素、替代途径,激活中枢补体成分C3、C5,产生C5a,然后通过末端补体途径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来防御外来微生物入侵〔22,23〕。而Ficolin可介导的补体凝集素途径的激活可促进颅脑创伤补体依赖性炎症过程,Ficolin-3可通过与凋亡、坏死细胞结合而被消耗而导致Ficolin-3水平降低〔24〕。因此,Ficolin水平降低与脑梗死神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可通过检测其水平变化,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评估提供重要参考,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进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改善预后。以虚拟视频下恐惧刺激同步辅助运动进行康复治疗,可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