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土壤野外实践教学设计*

2023-09-26 10:20赵继敏韩雅茹高梅香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4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土壤教师

赵继敏 韩雅茹 高梅香

(宁波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文化学院 浙江宁波 315000)

一、地理实践力的内涵

在新一轮地理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地理学科致力于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地理人才。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贯彻课程改革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的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受到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环境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地理实践力的落实一直以来都是地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相较于“坐下来”的课堂,走出去的野外实践更符合培养新型地理人才的要求,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养,于是野外教学是众多地理教师落实地理实践力的首选。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的学习内容“土壤”为例,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为指导思想,进行地理野外实践的教学设计。

二、高中地理土壤野外实践的流程

野外实践是地理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校外课堂,相比校园内的课堂教学有着更复杂的过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因此要提前进行野外实践教学设计。本方案以“注重在真实情境中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与实践能力”为总指导思想,具体实践流程如下。

(一)确定主题

确定主题是地理野外实践活动的第一步,主题的选择要与课程内容契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必修一第五章中“土壤”一课提出以下教学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以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土壤”为核心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还可以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人地协调观,使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确定了土壤作为本次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核心后,结合当地合适的地理野外实践教学资源确定实践的名称,实践名称体现本次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地点与目标。

(二)提出目标

明确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目标是开展实践活动的指南针。学生要明确“我为什么参加本次野外实践活动”,教师明确“本次活动要达到什么效果”。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和当今社会对地理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本次以“土壤”为主题的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分为知识目标和素养目标两大类。教师要以知识为导向来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土壤”知识体系,知识导向目标可概括为以下几点:①识别土壤的理化性状;②判断土壤剖面及各剖面层的特征和关系;③分析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④了解土壤的功能;⑤总结土地利用的类型和土壤养护的措施。以素养为导向的目标侧重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知识逻辑和认知逻辑相结合。素养导向目标可概括为以下几点:①结合当地丰富的土壤资源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②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③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对土壤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④结合土壤的利用和养护措施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三)建设基地

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要尽量秉承“小而精”的原则。“小”是指实践基地的尺度,大尺度的教学基地实践起来更费力,小尺度的基地真实且典型。“精”是指具备了多种地理要素,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下探究知识、验证知识。基地的选择还要考虑到安全系数、交通的通达度等。综合考虑,将四明山作为本次土壤地理野外实践的教学基地。四明山区为低山丘陵地带,山峰起伏分布,海拔绝大部分位于400~900米,攀爬难度系数较低,且位于五个县市区的交接地带,交通便利。四明山南区地处亚热带,气候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年均温为12摄氏度,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境内水系发达,众多河流交错分布,境内阶地、冲积河谷等地貌齐全。适宜的温度、降水、海拔为土壤的发育提供了条件。境内的山地主要是以红壤和黄壤为主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土层较薄,多呈酸性,也分布了非地带性紫色土壤。

(四)规划线路

基于四明山区丰富的土壤野外教学资源,结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综合考虑线路的安全性、交通的通达度和实践的可行性,选择了以下实践点。第一个地点为山麓地带的它山堰。它山堰是修建于溪口处的饮水灌溉工程,该区内土壤资源丰富,是学生探究土壤理化性状的最佳地点。第二个地点为低山地带的徐凫岩,该处海拔适宜,该区域可探究土壤的形成因素。第三个地点为梁弄镇及周边的茶园,学生可以探究土地利用的类型,通过走访村民总结土壤养护的措施,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五)设计内容

课程内容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实践基地来展开设计。因此,具体的教学任务与内容(见表1)安排,既要充分利用实践点的教学资源,又要体现教学目标。

三、高中地理土壤野外实践的实施

(一)学情分析

本次土壤地理野外实践活动针对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在初高中的地理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岩石、气候、水文和植被等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本次的地理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土壤”的相关知识实践性强,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会对本次实践充满好奇。但由于学生平时对土壤的接触较少以及第一印象是“脏”,因此教学开展存在难度,需要教师做好引导。该阶段的学生缺乏野外实践的经验,在开展野外教学之前,要培训学生地理实践工具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并预习新知识,同时召开安全教育大会。

(二)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章节安排来看,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土壤”被放在了第五章第二节,新教材首先介绍了土壤的组成,分别包括空气、水、有机质和矿物质,然后介绍了土壤的颜色、质地及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教材又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土壤的剖面结构,了解不同土层的基本特征。接着强调了土壤形成因素,立足于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和人类活动六个因素,让学生分析土壤形成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介绍了土壤的功能与养护,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土壤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本次野外实践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和剖面形态特征来认知土壤,教师引导学生对四明山不同类型的土壤进行观察、实践操作,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感受土壤,增加学生学习土壤的兴趣,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土壤的基本形态等知识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土壤的理化性状及其形成原因,认识当前土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树立土壤资源的忧患意识,培养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将课堂交给学生,注重引导学生在体验、发现、思考、合作与探究中获得知识,进而锻炼能力,提升地理素养。教师在实践中以辅助为主,学生遇到问题时加以引导。基于四明山丰富的土壤实践教学资源,本次野外实践的方案主要从实践主题、实践重难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和设计意图等角度展开,具体教学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野外实践活动方案设计表

(四)成果展示与评价

实践结束后学生要对实践成果进行展示(见表3),包括实践过程中土壤理化性状记录本、土壤剖面图、梁弄镇村民访谈记录等。传统的教学评价多以结果为导向,评价主体也多以教师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评价过于片面。评价内容要多关注学生在实践开始前的准备、在实践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结束后的资料整理等。全面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并且能够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并加以修正。

表3 土壤地理野外实践评价参考表

结语

全新的社会环境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来展开地理教学,培养具有地理思维和实践力的新型地理人才。地理野外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地理问题、研究地理事物、总结地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与能力。地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生活和实践中展开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让学生爱上地理。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土壤教师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最美教师
土壤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灵感的土壤
教师如何说课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灵感的土壤